试玩游戏赚钱是真的吗:经典句草稿2011040903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1:45
好爸爸胜过100个教师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赋予他的温柔角色。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
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
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常常抽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时,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个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
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儿子上学时,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家庭司机只是开着车跟在后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游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带着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开始飞越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这种教育增强了孩子们认识社会多元化和准确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为以后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现年55岁的他信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打工,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从而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编后:以上故事告诉我们父爱是造就天才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
母爱可使子女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亲有关,椐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爱远远胜过母爱。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教师”,我想提醒所有的父亲:孩子的成长、天才的培养,父亲绝不能走开!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50个亲子互动小点子
育儿无忧 2006-8-22
想让宝宝更聪明,不一定需要多么昂贵的玩具,或者遵循什么深奥的智力开发的学问,其实你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的帮手。对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唱歌或者只是在一起开怀大笑……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就是刺激宝宝大脑发育的最好方式。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宝宝一天中很多时间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过,所以你应该非常珍惜他睁开眼睛的有限时间,看着他,也让他看到你。小宝宝很早就有了辨认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记住爸爸妈妈的样子。那么你--每一次你的宝贝看着你,他的记忆力就多了一些积累。
2. 说话,越多越好
也许,开始你得到的只是宝宝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弃,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应的地方稍做停顿,留给宝宝一些时间。不用多久,宝宝就能够掌握对话的节奏,并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来填补你留给他的那些空白。
3. 享受美味时的交流
哺乳是一个绝好的与宝宝交流的机会。在他香甜地吮吸时,你轻轻哼唱,或者跟他说说话,哪怕只是轻抚他那柔软的头发,都将再一次地加深你们之间的情感。
4. 伸舌头的游戏
研究表明,出生仅仅只有两天的婴儿就能够模仿简单的面部动作--这是他们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早期表现。
5. 看看自己
让你的宝宝从镜子里看看自己。刚一开始,他可能会以为那是另一个可爱的小伙伴,然后他会发现自己能令那个"小伙伴"挥手和微笑--所有的宝宝都会喜欢这样的游戏。
6. 挠挠
挠挠他的小脚心,或者温柔地呵他的痒痒,他会很开心。而且,笑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
7. 哪里不一样?
将两幅画举到离宝宝8~12英尺的地方让他看。这两幅画应该是大致一样,但稍微有所区别的。(比如一幅画中的树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虽然小,却已经能够反复地来回看那两幅画,慢慢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这种简单的游戏将为他以后识字以及阅读打下很好的基础。
8. 分享
带宝宝出去散步,用小车推着他,或者将他舒服地抱在怀里。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只小狗跑过来了。""看,小树又长大了。""你听到汽车喇叭声了吗?"你知道吗,这样做能帮助宝宝发展语言和词汇量。
9. 傻傻的妈妈
有没有试过像小婴儿一样咿呀地歌唱,或者高声地模仿宝宝那些"婴儿的语言"。别怕旁人笑话你傻,你的宝贝最欣赏你这样做了。
10. 学会100首歌
实际上我的建议是能学多少首就学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写的歌(比如:我喜欢给你换尿布,换尿布,换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乐的节奏对学数学很有帮助。
11. 重要的尿布时间
当宝宝躺着,你给他换尿布时,教给他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衣服的各个部分。要尽量讲解得多一些。
12. 人体游乐场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让宝宝在你们的身上爬来爬去,攀上攀下。这个最便宜的"游乐场"可以给宝宝带来非常多的乐趣。可以锻炼他的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13. 买东西
你唱歌唱累了,游戏也结束了,那么,去趟超市吧。那里往来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声音和颜色能给宝宝无穷乐趣。
14. 给一个线索
开灯之前,你说:"我要开灯了。"然后再按下开关。这样的小小动作可以教给宝宝因果关系的概念。
15. 一个小惊喜
用嘴在宝宝的小脸、小胳膊或小腿上轻轻吹口气,宝宝会很喜欢这种对皮肤的小刺激。
16. 一张两张面巾纸
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把面巾纸从盒子里拉出来的动作,不要阻止他。只不过浪费了几张纸,你却得到了一个可以锻炼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宝宝怎样将它们揉皱又抚平。你还可以将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纸下面,然后你看吧,孩子发现那些玩具时会是多么地欣喜若狂。
17. 读书
一遍又一遍地读。科学家们已经发现,8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识别句子当中的因果关系--如果你能连续读两三遍的话。这样反复地读书对孩子学习语言很有帮助。
18. 藏猫猫
你藏起来,然后你又出现。你滑稽的表情让孩子笑个不停。在笑声中,小宝宝慢慢明白,一个物品是怎样消失,又是怎样重新出现。
19. 自由地触摸
找一只盒子,用来保留各种各样质地的小东西:碎布、丝绸、羊毛、尼龙等等。用这些东西轻柔地拂过孩子的面颊、肚子和双腿,同时向他描述这些东西的感觉。
20. 别着急,休息一下
每天总要有那么几分钟,和你的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游戏和玩具。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带到哪里。
21. 做一本家庭相册
相册里应该保留你们所有亲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给宝宝看,以增强他的记忆。还有你要记得,当外婆打来电话,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给宝宝看,这样会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适的时候,可以给宝宝不同种类和触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面条和切成大块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宝宝弄脏衣服,他将在与这些食物的游戏中很好地练习抓握的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感觉器官。
23. 谁把玩具拣起来?
小家伙趾高气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车里,把手边的玩具接二连三地扔出来,让它们落到地上。你给他捡回去,他又扔出来,并且为这个新发明的游戏高兴得手舞足蹈。
你千万别觉得烦,就多给他捡几次玩具又怎么样,小朋友在体验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还可以给他几个卷筒纸或者是网球,再在他座位前摆只空盒子。好了,宝贝可以练习瞄准了。
24. 纸牌游戏
和大人玩的纸牌游戏有些类似。找来几只塑料的装食物的盒子,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扣在其中一只的下面,来回几次移动盒子的位置,然后让宝宝自己去发现他的宝藏。
25. 穿越障碍物
沙发垫子、枕头和纸盒子能帮助锻炼宝宝的运动能力。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给你的宝宝怎样爬过或者绕过这些东西。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五大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注 意 事 项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1)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自由”是蒙氏“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也要教育儿童。
简单地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有害无益,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同时,蒙氏认为“自由”是与生即具有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的教育自由却不是放任。她是以孩子能“独立”为前提的重视“秩序”,她认为:“唯有在秩序中,才能顺利进行一切的事务(包括教育在内)。如果人体内生理器官的活动相互矛盾的话,人就会生病,甚至于死亡。”所以“秩序”不但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日常生活遵循的法则。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氏解释说: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的需要”自由地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氏对老师们说:“这并不难,你只要冷静地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上,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2)让幼儿自己做。蒙特梭利女士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开始学习走路,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我听到,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内容改编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写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
传统的智力评量大多是以单一智能的方式进行。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
多元智能理论证实,幼儿的智能会展现在不同领域(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
肢体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之中。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也需要多元的人
才,各自发挥不同的智能。
儿童的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遗传受到父母亲的基因
决定不可控制,但遗传还需要在对的时间,有适合的环境做配合,才能将幼儿真正的能力展
现出来。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幼儿并不需要成人的教导。成人要做的只是为幼儿
预备一个对的环境,在这环境中的空间布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会对幼儿的发展造
成关键性的影响。在此提出以下几点给父母的建议,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为父母的帮助,
而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让你的孩子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单向的学习方式让大部分的人习惯于接受,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
趣所在。培养个人的兴趣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成人应提供孩子丰富的环境,同
时允许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调去学习与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人避免为孩子带来压力造
成反效果.营造愉快的学习经验,先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动机才能找出真正兴趣所在。
2.让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活动,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潜能开发)
提供幼儿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如﹕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照顾、天文地质
的探索、身体律动的练习等,不要预设孩子该学得多少的结果,成人可以从旁观察在不同领
域的学习活动中去发觉幼儿的潜在能力。如: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对于旋律节奏特别有反应
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乐方面是有潜能的。而常常蹲在路边观察昆虫活动的孩子,可能对
于动物部分的学习是特别敏锐的。
3.允许你的孩子犯错。(培养正确的判断力)
幼儿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
随着身心的成长及知识的增加,孩子也能拥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
积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做出
错误判断的情况,如:在寒冷的冬天却选择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适当的辅导之下,这些
错误的经验将会是帮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确决定的重要基础。
4.经常对孩子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孩子动头脑思考。但问问题的方式很重要。Ye
s/No类型的问句无法真正助长幼儿进行思考,如:是不是这样?对不对,好不好?最好的
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呢?你有没有什么办法?为什么会出现
彩虹?开放式的发问方式可以从孩子的响应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问题的意思并达到帮助
幼儿思考的目的。
5.计划一项特殊的家庭项目。(促进亲子关系及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利用节庆,,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
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
潜能。
6.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建立愉快的学习经验)
现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每天帮孩子排满了各式各样的课后辅导课程及才艺
的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的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出专注力
,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的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于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
能有不愉快的经验影响日后的学习。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强迫而是鼓励,引发孩子对于学
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
7.你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须是合理的。
(依幼儿自己的步调成长)每一位父母亲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有
高人一等的优异表现与成就,因此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
下子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无能便会放弃,如果父母亲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给予适当的期待
,等孩子达到目标之后再提升标准,很容易便可以达到目标。
8.与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进亲子关系)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设有爸爸日妈妈日.。在这一天让爸爸妈妈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去上班,
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及辛苦,对于亲子关系的互动有很大的帮助。父母认真的
工作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典范。另外也会让亲子互动增加许多的话题。
9.为孩子提供一个感官丰富的环境。(敏锐的感官能力)
0-4岁是幼儿感官发展最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的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父母在家中
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
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
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幼儿在未来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
缺的依据。
10.保持你自己的学习热忱,孩子会受到你的影响。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许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咛孩子要念书要认真,却不见得有效果。最
好的方式其实是透过身教影响孩子。父母本身能够常常保持对于学习的热忱及新知探索的渴
望,将会透过身教深深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1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自我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是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还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儿很容易受到其它人的影
响.因此,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如:你还小,等你长大就会了),很容易让孩子的能力及
发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经常一起玩游戏。(促进亲子关系)
幼儿的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他们天生就具备有游戏的能力。透过游戏幼儿可以展现他
的能力并进行学习。成人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透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及针对其
需要协助的部分进行辅导。
13.亲子共读。(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小养成。根据一项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经常有机会坐在成人膝上听
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长大之后较容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话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励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创造力)
15.不要对孩子做的事情有过多的挑剔和评断。(增强孩子好的行为)
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与你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时,千万不要用成人的高标准来评
断。学龄前的幼儿尚未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评的话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
的伤害。成人应学习多使用能传递正向讯息的语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颜色、有红色、蓝色
和黄色。色彩真丰富),尽量减少使用负向语言(如:你怎么画得这么乱,颜色太多了。)
正向的讯息能让孩子获得鼓励,继续表现良好的行为。但负向的讯息却会让孩子停滞,退缩
不敢往前进。
16.帮助孩子学习使用家里,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增进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体科技,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 事.学龄的孩子
可以学习使用计算机,运用科技的进步让孩子的视野触角伸得更远更广。
17.与孩子谈话并学习倾听。(情绪的抒发)
每天花一点时间与孩子谈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谈天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这过程
中成人需要学习倾听的技巧,许多的父母还没有等孩子把话 说完就急着要纠正孩子错误的
观念。这种举动会让孩子不愿意再与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18.当孩子完成家事,给予肯定。(培养责任心)
2-4岁的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开始对做家事充满了兴趣,成人若能为孩子预备适
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扫把托把吸尘器等)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范围(幼儿能力可以
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从做家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游览新的地方。(扩大孩子的视野,增广见闻)
放假时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气氛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之外,旅途中的所
见所闻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为了让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让孩子收获满满,
建议成人在一开始就让孩子参与旅行的计划,全家人一起收集资料,讨论行程的路线,并事
先对于当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达时当地对于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行程中成
人也应该鼓励孩子多运用其感官做观察及比较并发现异同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类型的玩具。(促进社会行为及想象力的发展)
如:洋娃娃、绒毛动物、偶、厨房用具、各行各业的工具及服装等,幼儿透过扮演游戏中角
色的扮演学习社会性行为,了解社会真实的样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个角落为孩子布置一
个扮演区,只需用矮柜做一个简单的区隔或找一个装大型电器用品(如:冰箱)坚固的纸箱,
在其中摆放幼儿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须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儿才会知道如
何使用)
21.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可以做白日梦和幻想。(激发创造力)
允许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创造力的来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励志类故事。(提供好的学习模范)
幼儿吸收性心智的特质让幼儿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范故事分享,在
不知不觉中开始影响幼儿的思考模式和行为表现。
23.不要用酬劳贿赂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需要鼓励以促进良好行为的表现,鼓励可以透过许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适切的则是
用物质来鼓励孩子。这样的鼓励方式会让幼儿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且人对于物质的欲望是
无止尽的。
24. 建议孩子加入他感兴趣的小团体。(促进社会行为发展)
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成人可以协助幼儿选择一个团体,如:教会中的主日学学校、幼儿音乐班或小区中所成立的
亲子互动团体。透过团体的互动幼儿渐渐发展出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
25.和孩子讨论新闻以激发他的兴趣。(关心社会)
以适合幼儿的方式与其讨论新闻时事,能帮助幼儿融入社会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
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能引发孩子对于社会的关心。不过在引导幼儿关心社会的同时,成人也
要注意到有些未经处理的新闻画面及题材是否会对于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别印象。(两性教育)
在现代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打破传统刻板印象的事情,许多在以前由男生担任的工作现在也
可以由女生来做(如:火车司机),许多女生从事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由男生担任((如:护
士)。成人提供给孩子的玩具和游戏不要过分强调刻板性别角色,以免与幼儿在现实生活中
所见有落差,同时也让孩子发展正确的两性关系。
27.避免拿孩子与其它人比较。(尊重个别差异)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
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应该拿孩子做比较。父母只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
较即可。
28.做一对有原则的父母亲。(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环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可以依循,特别是有关常规
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够清楚知道规则与父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密契的关系。成人若能
坚持原则就可以清楚的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29.给孩子买一些能展现其优点的礼物。(增进自信心)
能展现幼儿优点的礼物,可以为幼儿制造成功的机会,增进幼儿的自信心。
30.鼓励孩子思考他的未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成人可以启发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该如何做。
31.把家里变成学习的地方。(促进心智的发展)
幼儿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应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幼儿有效的学习。
例如:厨房可以是很好的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
的活动让幼儿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32.教导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赞美幼儿并肯定其能力。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会
充满自信。
33.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培养幼儿做决定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选择的项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选项容易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
定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时,孩子会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技巧。
34.在家里设置一个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现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让孩子学习大方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
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35.鼓励孩子处理他遇到的困难,帮助他学习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培养逻辑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成人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成人往往教出
依赖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们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因此成人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优点与缺点。(学习尊重及欣赏每个人的差异)
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学习去欣赏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如:莉
莉在记忆方面的学习成果虽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现良好,并包容及帮助孩子改善
其缺点。花些时间想一想这些缺点真的非改不可吗?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其实也没
有想象中的严重。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S226;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S226;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S226;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S226;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 “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笔者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来源 新西兰中文网
孩子在幼儿园里做什么?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幼儿园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取代的是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幼儿园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师和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好使唤,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说有小朋友在家念叨着要上幼儿园是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我一定会笑翻一个跟头。
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总会很牵挂,不知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都干些什么?虽然也会收到我们老师每天写的Report,但毕竟是很简单的。有家长问我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干什么?我的回答是:“Have fun。”洋人家长往往就一脸欣慰地说:“That’s cool。”中国家长一般就有点紧张:“啊?光玩啊??”
我今天并不是要引用些什么蒙特梭利或者华德福教育体系里所说明的这个年纪的小孩子“玩”的重要性,而只是想简单介绍下我们幼儿园的内容和一天的程序。
基本上玩的活动场所分室内inside和室外outside。不同年纪的班配备的玩具不同。早上孩子们来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室内和室外玩。9点半左右会有morning tea上午茶,上午茶之前会有10分钟的Mat time。(这个Mat time就是把小孩子聚拢了坐在地上,老师主要做的事情是利用不同教具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进行简单的字母、数字、歌曲、动作的教学)。上午茶时间之后又是玩,室内室外自己选。室外会有滑梯,秋千,花园,沙坑,水泵,水槽,攀岩,画架,木工车床,厚木板,三轮车,手推车,呼啦圈,球,轮胎,木板等等,室内通常分为family corner(过家家用的,所有用具从烤箱冰箱到茶杯蔬菜面包,从帽子到衣服,从小洋娃娃到儿童推车都有),有book corner(小图书馆),block corner(各种不同的积木),有puzzle拼图玩具,七巧板玩具,有不同basket装的各种类型大小的车类玩具,医用玩具,五金玩具等等,当然,都是塑料和木头的。 还有自然角,上面放有各种天然制品,包括贝壳,火山石头,鹅卵石,树叶,干花,树皮等等等,还有科学角,各种镜,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望远镜,手机样板,键盘等等。
室内老师和室外老师还都要负责各自范围内的ART WORK,就是让小朋友们尝试不同方式不同工具的画画和手工制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这话真的不假:)。画画所用的颜料都是可水洗的,虽然我们给小孩子都带上专门画画用的围裙,但经常还是有小朋友会把手上脸上都弄得一塌糊涂。这一点上亚裔孩子的表现都很有趣,好象他们家长的教育方式约好了似的,几乎90%亚裔孩子在绘画时都会很小心的保护自己身上的干净程度,洋人孩子的手和脸倒是每次自由创作之后都是五颜六色的,他们还都乐呵呵的,不象亚裔孩子着急的就把手伸过来表示很yucky:)
然后是午餐时间。午餐时间之前是第二次的十分钟Mat time。
然后是午睡时间。通常两小时。
然后是十分钟Mat time或者Music & Movement time。
然后在三点半左右是下午茶。(各个中心在下午的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
然后还是玩,直到孩子们陆续的被家长接走。
老师们都在做什么? (幼儿园零碎)
上次写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做什么之后,有朋友竟然慧眼从中看到的是另一点:哇,做幼儿园老师很幸福啊,整天就是玩。。。所以为了不误导群众,所以今天就想严肃的谈谈,我们幼儿园老师都在做什么?咳,以正视听。
按新西兰的法律规定,每十个孩子必须有一名老师,在我们幼儿园的二十家分店里,基本上维持着七八个孩子就配备一个老师的格局,在BABIES ROOM和OLD BABIES ROOM甚至是每五个孩子就至少一名老师。每天早上来了以后,不同分工的老师要开始布置室内和室外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随心所欲乱设置的,而是根据每个老师自己的计划。
老师的计划又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每个老师每周都要有每周的计划,周计划里有一个活动的主要目标,这个目标是根据新西兰教育部的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来锁定设置(里头又分很多细项,包括well being,belonging,contribution,communication,exploration等等),每周的计划里包括每日的计划,每日的计划具体到室外outside、室内inside、教学、音乐时间mat time、music & movement time和美工art work & craft。每样活动的设置还要考虑到不同孩子的特点,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需要为他们做独立计划的一组孩子(individual planner),所以活动的设置要与他们相关(link with them),同时每天结束后要写下当天活动的反应reflections。
一周计划写好后是要张贴在班上给父母看的公告栏里的,与其一起张贴的还有整个班级的月计划。月计划就更复杂,涉及的方面更多,通常是幼儿园给同一个班的老师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上午的时间来开会讨论完成的。 我们的paper work非常多。
刚才提到的individual planner,是每个小孩子都有一份针对他们不同的成长期来设定的跟踪观察与计划,由老师完成。每一阶段都要大量日常每天所写的观察纸条observation,然后是学习结果 learning outcomes,包括根据观察所得出的strategies,然后是对这一阶段该孩子学习和发展的一个评估individual assessment,再然后是总结评价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及下一步计划individual evaluation/next step。每个小孩子离开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还要向他们家长提供一本搜集他们平时所做的美工作品以及其他反映该小孩在幼儿园的活动以及成长的portfolio。
好了,计划写完了,每天的活动也设置完了,剩下的是具体工作,-----要随时写observations,然后在吃饭和点心时间以及室内外活动结束时间,所有的布置和清洁工作都由老师们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包括擦桌子,拖地板(这里不象国内的幼儿园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或者叫保育员的)。在一些孩子们仍然带NAPPY以及进行toilet training的班级,老师还要负责给他们定时换NAPPY,这里的孩子有的带NAPPY一直到三岁多的。BTW,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最小的只有一个月大,新西兰进小学的年龄是年满五岁就可以不分学期进小学了。记得我第一次实习给小孩换NAPPY的时候手忙脚乱的,还很不好意思。这个话题以后再说,也是个有趣的经验。
有人会问工资收入水平,在新西兰做幼儿园老师的,薪水只能算中等。本来新西兰整个薪资水平都不高的,远不如加美。但好在房子和车子便宜。在我们幼儿园有专门文凭DIPLOMA的,每小时工资在17-25新币之间,我在目前这个幼儿园里,是唯一full time 老师里没有这个本地文凭的,工作时间最短的,(她们当中最少的也干满了两年幼教),所以工资比她们低。。。按新西兰法律规定,好象是2012年以后所有幼儿园正式老师必需有这个本地学前教育文凭。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学前教育文凭是我在新西兰见到的最长时间的一个文凭,在这里拿学士学位是三年,但念个普通的学前幼儿教育文凭都要三年。 现在我们幼儿园出钱送我念这个文凭,课时都在晚上。
幼儿园的工资收入跟我在国内差不多,(当然,在国内时我属于高薪啦^_&)。工作强度则比我在国内所做的经济稽查的工作辛苦十倍,但是,也快乐十倍。有的时候人需要选择,这是我的选择,所以我不怨谁。自得其乐。
Kiwi从小就与我们不同:我在幼稚园当老师的感受
没想到我这个大男人,自从搬到了富人区住以后,好似时来运转,连幼儿园都要我去工作了。虽说只是临时性的,但在西方这个人是第一位的环境中,一般不会要我们这些外国人来带孩子的怕把他们带“坏”了,就是许多有带孩子经验的女性也盼着这工作。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是最喜欢这工作的,不仅因为外国洋娃娃可爱极了,而且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环境了,当老师们讲童话故事时,我就和小朋友们坐成一排,听着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故事。
新西兰的幼儿园也有它的规矩,给我映象很深的一条就是他们像记流水帐一样每天把每个小孩几点几分睡到几时几刻,在几点几分吃了几个葡萄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公告栏上,家长找到自己孩子的名字一看就知道他(她)今天又干了些什么。还有他们对小孩的重视还表现在数量方面,我的任务就是坐在儿童游乐园里晒太阳,看着十几个洋娃娃玩,他们要是有危险的举动我就叫“STOP(停止)”,就这么轻松的工作他们规定至少要派俩人来监督。
这工作真太轻松了,不过语言技巧和骗小孩子的艺术要高。本来“男阿姨”就少见又是一个外国的,小朋友会主动上来给你讲话,我是真听不大懂,你要是发音不准他们会大声纠正你。更可怕的是俩人你推了我一交,我抢了你的东西来找你评理,听得我丈二摸不着头脑,就是听懂了也不知这“国际惯例”是怎么处理。我把美丽的小洋娃娃抱到大腿上坐着,给她们光光的小脚丫套上袜套时,真感觉是到了人间天堂。 在这里,我明白了洋人为什么和我们想得不同,他们从小就于我们不同,和我们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长大的 (请看我的教育)。
下面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的感受太强烈了:这洋娃娃一样分调皮的和“乖”的,我抱着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坐着跟她谈话,一个四岁多的金发大女孩跑过来用双手使劲挤她胸部,小女孩被挤得难受但老实得不敢出声。我叫她放开,金发女孩根本不听我的,仍然是继续弄得更起劲了,我搬开了她的双手,她马上又故技重演。连续了几次后,我抓住她的小手掌在上面象征性的亲亲打了二下,以示警告,没想到才四岁的小女孩说了一句我们从小从来也没说过的话(请比较我的教育)。
四岁小女孩清清楚楚地告诉我:“You do not allow to do this.(你这样做是不允许的)”。我当时一下就愣在那里了,我无言以对一个才四岁的小女孩! 我读初中时都被老师敲老袋,上了十多年的学我也从来没听过任何一位钻桌子,被吐口水的同学理直气壮的对老师说一句:“你不允许这样做!”。 才四岁大的洋娃娃就会说我们长到十几岁都不会说的一句话,连三岁大的小孩也清清楚楚明白他们的权利,当我叫一个三岁大的男孩把袜子传上时,他对我说在游乐园玩时不穿袜子是许可的,我只好马上改口说怕他凉着。
我想起了我还在小学读书的小侄女,她们又会告诉老师些什么呢?
今天你快乐吗?
家长来接小朋友的时候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很少有小孩子不喜笑颜开扑向自己的父母的。只有Tyla是个例外,一见到爸爸的时候,刚刚还在笑着脸能马上眼泪汪汪,一幅十足委屈的样子,(怪不得形容夏天要用小孩的脸来做比喻,很有道理啊),他爸爸也经常被弄得哭笑不得。。。
我曾经说过,我热别喜欢班上这个叫Tyla的英俊小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有时候说话跟大人似的,经常让人又惊讶又好笑。下午他爸爸就快来接他之前的那段时间,他总会有预感一样,带着哭腔的跟我很认真地说:“I need my daddy。。。”我想不起什么时候听过同样的中国小孩或者这里的小孩会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的,而且要的是爸爸还不是妈妈。
顺便提一下大头大脑的Liam,他是我的搭档Jacqui好朋友的孩子,所以虽然不够年龄但也放到我们班上来(看来洋人走起关系来跟国人不相上下的啊,呵呵)。Liam走路还趔趄着,说话也不利索,只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达的那种,却偶尔也有惊人之语,-----有一天,他在playground骑自行车,突然扭头就说了一句:Come on,Boys!当时我和Jacqui先是面面相觑,进而大笑,可怜的孩子们,差点被我们的高分贝吓傻了。。。。
洋人家长来接小朋友,最常问自己孩子的一句就是:Did you have a good day?还有Are you happy today?,中心意思就是一个:“今天你快乐吗?”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以及长大后偶尔陪朋友去接她们的小孩,中国家长最常问的一句往往是:“今天你学了些什么?”
“今天你学了些什么?”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坦白说,我已经有点听腻了。现在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快乐吗?”很高兴听到Tyla象其他小朋友那样回答:“YEAH。”
早上开车上班路遇红灯的时候,在倒后镜里看到后面一辆车上的中年妇女,正兴高采烈地跟着收音机里在唱歌(我想),一脸的快乐样子,让我的工作都有了个好心情的开始。又是周末,中心在周末照例会提前半小时关门。也就是说,我今天又是提前半小时下了班。所以,我也快乐。
幼儿园里的肤色
朋友的朋友,不甚熟,知道我在洋人的幼儿园当老师后,很惊讶,问道:你教他们中文吗?
咳,咳,咳。他很聪敏,又问道:那他们不担心你的口音吗?哈、哈、哈。
在我工作的这家连锁私立幼儿园里,孩子们绝大部分是BORN IN NZ,绝大部分是白种人,本地KIWI和欧美来的。剩下的,除了少数土著毛利人的孩子,就是亚裔,再有极少数一两个黑皮肤的,来自津巴布韦。我班上有个小混血BOY,不是一般的漂亮,而是漂亮极了,他父亲是白人,黑人母亲是津巴布韦的上流阶层,一位非常pretty的女士,每次驾驶宝马来接孩子。除此之外,我班上驾驶奔驰、甲克虫等来接孩子的家长也有。
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车呢? 这个注意是因为有一天从一个国内孩子的家长嘴里得知,在国内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子们就学会了攀比。结果启发我注意了一下这里幼儿园的孩子,并没见到这类对车对服饰对钱财的额外谈话,包括同事之间,也几乎不会以此为谈资。老师们也基本不会单独表现出对哪个孩子的特别关照,除了是同事或者是朋友的孩子,(对我来说,亚裔孩子我就比较偏心),呵呵,这种情况好象全世界都会。
同样的,家长除了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外,也不用要去刻意和老师建立某种关系。比较搞笑的一次是同事圣诞聚餐,选了家规模不小的泰餐厅,餐厅老板的小孩子凑巧是我班上的,(狠有趣好玩的一个小孩子,胖嘟嘟的,起初一句英文不懂,又动不动就excited,最喜欢跟在我后面呜哇乱叫),一二十个人去餐厅吃饭,结帐的时候也没见老板给打个折,收钱的和付帐的都一样泰然自若。。。
­
有人问我,说到幼儿园里是否有有种族歧视的眼光。这个很难回答。从大面上说,与很多国家比,新西兰是个种族歧视比较弱的地方,我没听说过在别的国家,他们的土著可以享受到和新西兰毛利人一样的优渥待遇,同样的,对于不同肤色的人群,这里人们大体上还是平等的。但从小点上说,人的喜好,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受细节影响,受审美影响,而与肤色本身无关。
就拿亚裔孩子来说,亚裔孩子虽然人数不多,但已经是幼儿园里主要的不同肤色者。目前我幼儿园里亚裔最多的是韩国人,韩国孩子多半比较守规矩,而且跟自己人玩得多。在我班上的两个本地出生的华裔,一个祖上籍贯北京,一个是马来西亚的,两个小孩子的母语无法交流,也并不因为都是华裔而在一起玩,我与北京孩子说华语与英语,与马来西亚孩子则说粤语和英语,他们两之间不说话。后来有天和马来西亚家长聊到国内的事情,她才知道我不是马来西亚的而是来自中国,原先一直认为我带马来西亚粤语口音,faint,我简直要怀疑她是否来自马来西亚!
一般KIWI老师对于亚裔孩子的态度没有太多特别,她们通常觉得亚裔孩子比较听话,少数孩子很娇气。因为语言的不通,无法很好的照顾到这些非英语系的孩子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在我曾经短暂工作混取经验的另一间不同名号的私立幼儿园,有个别印度老师很显然对华裔孩子不是很NICE,经常出现推拉情况,这可能和她们本身传统对孩子比较粗也有关。
亚裔家长的态度是很有意思的。韩国家长一般都很愿意自己的孩子跟同班的韩国孩子玩,有次一个隔壁班韩国家长看到一个小KIWI推了一个韩国孩子一把,而他们的kiwi老师没怎么管的时候,赶紧叫站在另一边操场上的我,我就把情况跟当班老师说了一下,并且看着那个老师上前批评了小KIWI,那韩国家长显得很高兴。而有些华裔家长,就会跟我抱怨,说她的孩子整天跟班上另两个中国小孩一起玩,英语没长进。依我看,她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她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中国孩子在一起,而要融入什么所谓的主流社会。另一个中国家长,家里大概有些钱,见到华人就很警惕的样子,但见到他孩子的老师LISA能笑出朵菊花来。圣诞时候送了个金箔的挂历给LISA,LISA悄悄拿过来给我看,说这个太贵重了吧?我笑西西地说给你就收着,他多的是。LISA原来在公立幼儿园当老师,因为嫌那里工资低和工作重(除了假期长)而跳槽,现在得出个结论就是你们中国人真有钱。。。
泰国小孩在我换班之后两三天就跟我到了新班,因为别的老师看他不住,而且因为语言不通,有的时候对他的哭闹不够耐心。这种情况在每个幼儿园都比较普遍,我是建议家长应该多点对幼儿园了解,因为有些语言完全不通的孩子到了幼儿园,特别是年龄小的,比较容易吃哑巴亏。
作为我的观察与实际情况,非英语国家的小孩子学英语的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小孩子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是成人望尘莫及的!!我看到的华裔孩子从一句英文不懂到能明白老师一些语言指示,一两个星期而已。他们的听说读写在进小学后还会有个迅速飞跃,加上华裔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两年新西兰高考的第一名都被华裔孩子夺走,今年来自天津的那个孩子总分还近乎满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华裔孩子在知识积累上的能动性。
另一方面,有关主流社会,我个人的看法是,了解一个社会,尊重一种文化传统,再进入一个本地环境,都需要有个不卑不亢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尽量学会宽容地去理解不同文化的排斥与兼容。先天肤色是无法改变的,迈克尔杰克逊漂白了自己,大家仍然当他是黑人。所以实质上,后天教养才是一个人命运的真正主导。什么叫主流社会,说句极端自我的话,我觉得自己呆着舒服愉快的地方就是我的主流社会。
做家长的,是否应该更多时候考虑一下,是孩子的自主快乐重要,还是按照你的愿望活着重要??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是犹豫的。因为我觉得这个“parent night”,翻译成“家长之夜”或者“家长会”都不太合适。这时候联想起那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果然是不容易的。大概要想成为林纾那种连别人的语言都不懂就能自成翻译一家,翻译还畅销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又差点跑题了。
我们幼儿园各个分园除了允许和鼓励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小朋友们的日常活动,不定期组织一些收费的儿童成长咨询活动外,还每年至少有两次面对家长的“parent night”。在奥克兰这两个夜晚,我们做老师的在下班后延续工作两个小时,将小朋友们日常的活动一一重现。比如在外面操场,将各种器具摆放还原成白天活动用的造型,沙坑里整齐摆放沙漏,桶,铲子,小型掘土机等,大水池里放置水车,瓶子,罐子,水壶等;在房间里不同的活动区域更要做好相应的布置,比如在积木角,将各种积木搭建成型,比如在艺术角要布置好各种绘画材料,比如准备好各种与messy play相关的粘乎乎的东西,(这个一度让我很头疼的play我以后再专门讲)。所有布置出来的活动,都必须附上相应的活动说明,活动目的以及对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在教室里,还会用录像机播放事先我们摄录好的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的平凡一天,内容包括吃饭睡觉参与的各种室内外活动。在工作台上摆放每个小朋友的个人发展的计划书(内含长期、近期目标和具体手段),以及每个小朋友的一本绘画手工作品和附有不同时期照片的成长说明。(谁说我在幼儿园里都是玩来着?其实paper work 不仅很多,而且还要给家长检查的。。。)
大部分家长都会在接受邀请信后欣然到来,兴致勃勃地观看录像,翻看计划和作品,大玩小朋友们玩的东西,听听老师们对自家小孩子的毫不吝惜的赞扬。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小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以及得到一些专业意见的好机会。
“Parent night”, 如果说是家长会,这个晚上似乎不够严肃;说是家长之夜,这个晚上似乎又不是成人化的活泼。大家走来走去,没有主持人,在自己有兴趣的区域了解信息,和老师交谈,闲聊。 因为经常有家长说起听不懂小朋友回去哼哼唧唧的唱的歌,最后我们老师一起跟其中几位家长做了次mat time,教会他们唱一些我们平时常常唱的歌曲和游戏,以及舞蹈动作。气氛一时达到高潮,象一大班幼儿园都还没毕业的孩子。
今年的第一次parent night我因为复活节休假,溜回国了,所以没参加。前几天的第二次parent night倒是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夜晚。不过呢,因为幼儿园给老师准备的点心我还没来得及去吃,就有家长来了跟我说个没完,所以呢,暗地里我其实也还是很有些惦记那些点心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幼儿园罗嗦)
Bailey在小班的时候,就是出了名了的difficult child,让他往东他会西,让他不要做什么他一定偏要去试试。长大些来到我们班后,我和当时的搭档Solitaire专门给他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observation,将他每天的兴趣爱好记录下来,发现他很喜欢帮老师干活和参与mat time (mat time是每天至少两次的教学时间,把小朋友们纠集到一起听老师唱歌讲故事什么的。。。)。于是我们定下每天都要特别表扬Bailey几次,比如夸他good boy帮助老师tidy up,又或者夸他很clever,把故事里要猜的动物说的很对什么的。。这样毫不吝啬事无巨细的真诚表扬竟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ailey的行为明显的见好,听话程度也大大提高。幼儿园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小朋友们在受到赞扬和鼓励后的behavior会毫无掩饰的非常好。即使是大一些的孩子也是如此。
­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小朋友一幅鬼画符似的painting大赞:“wonderful”,“great”,“fantastic”,“awesome”,“gorgeous”,“fabulous”,“amazing”。。。。。。。,然后还会郑重其事的把小朋友的作品帖到墙上的展示栏里。起初,在不断看到其她同事对着一幅小朋友刚完成的、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好的图画作品,大肆赞扬的时候,我实在是觉得有点太言重了。后来发现在同事之间,包括园长对我,也会如此这般的经常表扬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她们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就是这么被夸奖的,就是容易夸奖别人的。
因为工作关系,我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学前教育的各种理论,于是知道了在专业上,这种表扬是隶属于positive guidance,它是从学前教育之父Froebel到各个学前教育专家Piaget,Vygotsky,Dewey,Rousseau,Skinner,Maslow,Gessell,Locke,MacMillan等等以及在国内现在备受推崇的Montessori(蒙特梭利)和Steiner(国内称为华德福),还有我个人目前比较有兴趣的Reggio Emilia都认同并且理论化了的。Positive guidance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很重要的两件事情―――表扬以及鼓励。表扬和鼓励其实是小孩子们的自信自尊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小的时候,被表扬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而在被批评训斥后做事情的畏首畏脚。
中国人向来是更赞同“严师出高徒”的,这种从上至下的严厉常常会更多以批评教育来代替赞扬鼓励。从小受到过多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令人失败”的教育后,会令人更侧重于寻找自身的弱点缺点,而不是越发积极的发扬优点发挥长处。而对小孩子座标式的表扬以及批评方式,(btw,我个人把这种不注重小朋友自身的长处与进步,而是经常与其他小朋友的水平做比较的方式,称为座标式),我觉得是不公平的。每个小孩子都是special的,总会有他闪光的地方,我觉得作为老师也好,作为陪伴他们的成人又好,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他们最美好的一面,这个闪光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一个小孩子潜能的发动机,因为善意的激励,而开始了优良的启动。
现在我和其她同事一样经常表扬班上的小朋友们,发自内心的表扬。并且也发现,表扬人比批评人愉快多了。。。。
班上的双胞胎
我们幼儿园一百多个小孩里,倒有四对双胞胎。其中一对韩国女孩子刚从我班上升到大班,就有另两对双胞胎来到我班里,让我美得不行。朋友很奇怪我为甚么那么高兴,我也说不上为甚么,就是觉得这些twins真的是很可爱。发奇想说,周末的时候要是能借两个回去玩玩就好了。朋友倒退两步说,哇~~~,你也太狠了。。。:)
双胞胎兄弟Mitchell和Elliott,双胞胎姐妹Paige和Cenedra,是大家眼里的那种mirror-twins,就是长得不分彼此,如果相处时间不长根本无法判断出谁是谁的。在我第一眼见到他们的时候,差点晕掉,觉得oh, my goodness, 这上帝造人也太有趣了。我也觉得我够幸福的了,小洋娃娃们本来就长得特别招人喜欢,大眼睛长睫毛,嘟嘟的,更何况还是看了就让人眼睛发光的twins。
好在twins们的父母很善解人意的把他们从衣着上做了些区分,比如Mitchell一般都会穿橙色上衣(很精神),Elliott则穿蓝色(很帅),而从相貌上我到了第三天才真正分清楚了谁是谁(我已经够醒目了)。。。总觉得拥有twins的妈妈们很幸运,也觉得她们很了不起,因为要比平常的妈妈多付出一份操心的责任吧,同时照顾两个同样年龄的小孩子,肯定不容易的。
一两周后和twins的妈妈聊天,我说在第一眼看到twins的时候觉得他们简直没什么不一样,而现在却发现他们完全就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人,不光从相貌上,从personality上来说也完全是totally  different。Twins的妈妈微笑着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所以我现在特别知道了为甚么现实中家人很少会把自己的twins认错了,因为,确实是两个“不同的人”啊。有些kiwi老师会问我,为甚么亚洲的twins总是在装束上要弄得一模一样?说他们这里的twins从小就会穿得有些不同,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对方和别人不一样。还说这样对于培养character有利。我想了想自己过去碰到过的亚洲twins,还真是都一模一样的。。。。。不过,我也一直忘了问同事们,为甚么在新西兰我看到twins的机率这么高?不光孩子们当中有twins,而且同事中有是twins妈妈的,还有孩子家长是twins的,有趣的是其中一个家长和他双胞胎的哥哥长得一点都不象,那次他请他哥哥来接孩子的时候,和他相熟的同事跟我说确实是他哥哥后,我乐了半天。
小孩子是天性非常纯良的人,谁对他好对他不好,他们是非常sensitive的,而且很快会和用心对他们好的人建立一种attachment的关系。Mitchell很快就成了我的密友,呵呵,Elliott则是观望者,会看到Mitchell蹭到我身边了,他就也会乐呵呵的跟过来。升班后的那对韩国twins也是,每次看到我就会欢呼着蹦过来。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是有私心的啊,西西,他们看起来那么可爱,经常碰到他们生病或者休假的时候,还想念得不得了:)而正是因为这种有趣与可爱,我就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她们额外的好了呀:)
Yes please 和 Thank you
今天下午的 afternoon tea time是由我来布置,吃的点心有蛋糕,还有KIWI果,橙子和杏干。Bailey最喜欢吃的是杏干,常常还没吃完嘴里的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下一份。我笑笑的问他:“如果还想要应该怎么说?”,“More, please”,Bailey含糊不清但是使劲地说了一句。然后我给他加了他喜欢的杏干,这次没等我提醒,他就乖乖地说了一句:“Thank you。”
这是在幼儿园常见的情形,通常老师会不厌其烦的提醒哪怕还只有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从最简单的“ta”到完整的“Thank you”。从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和注意礼貌是幼儿园的目标之一。
常常有人说洋人懂礼貌,其实这里的礼貌我觉得和我们理想中的概念“礼貌”有些不同,很多时候,洋人的礼貌是一种语言习惯,就象这样在幼儿园里和社会里从小给训练出来的,所以有的时候你如果觉得洋人们礼数虽然做得很足了,但仍然让你觉得冷冰冰的,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有点虚伪的礼貌和完全没有虚伪的粗俗之间,还是选择礼貌比较好些,所谓礼多人不怪。
前几天好久不见的一个朋友帮我忙做点事情,我总是不自觉带出的please和Thanks让他颇有点不习惯,到最后他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我说,我没得罪你吧?。。。”
有一天冷不丁的被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幼儿园从小就会教小孩子识别性么?”,她是在德国留学过,为人也变得极其扎实,说起话来不拐弯的。接着,她看着我说,在德国,小学以前就会跟小孩子们讲小孩子是怎么来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小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也要有自己呆着的时间,不要去打扰他们。
她说的这个“目的”是不是事实,我没有考证过。不过,确实是有好些人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很好奇,不对,或许更应该说是对老师们如何教育小孩子面对这种变化感到好奇。无疑,这是个我不能简单回避的问题,屡屡被人问到,让我烦不胜烦。当然,事先声明,我对弗洛伊德没有太多好感,对于弗洛姆,感觉也一般。还听到消息说,他们俩都已经过时了。呵呵。
一岁多的Kayla很喜欢玩娃娃玩具,但她还不会分别男娃娃和女娃娃,经常给男娃娃穿上裙子,这时候老师会告诉她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我们幼儿园的塑料娃娃都分性别,虽然新娃娃们都会穿着衣服,但小孩子们更热衷于让娃娃们一丝不挂,抱着到处走,或者重新给它们穿衣服,喂食和拍它们睡觉。
两岁时候的Brooklyn就已经是个很有主见的小孩子,虽然他还需要带着Nappy纸尿布,却经常非常严肃的、坚定的摆着stop的手势,对着企图带他去换纸尿布的老师说:“NO!I don’t like it!”,每次躺在更换台上的时候,表情还十分痛苦,弄得老师们啼笑皆非。如果你问他是boy 还是girl,他就会微笑着说:“I’m a boy.”
三岁多的Triston和Aylana 在洗手间互相研究对方的身体,还互相取笑对方“funny”,取笑完了再继续研究。正好老师Lisa看到,就带他们去到BOOK CORNER图书角,找出一本书,书上画着漫画式的人体,告诉他们身体各部分的作用。
四岁多的Jimmy某日正在用剪刀剪杂志上的一个漂亮女郎,我正好去他们班上拿东西,见到后就坐他旁边问他为甚么喜欢这个女郎啊,Jimmy头也不抬地回答我说:“She is sexy!”我和另一个老师笑得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有趣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性别识取到识别性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孩子越大,所认知的世界也越大。我欣赏东方教育里感性的一面,也欣赏西方教育中知性的一面。但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总还是相信,作为成人,面对小孩子的时候,自身的坦然态度和知识面都是很重要的。拔高一层来说,就是要有科学精神:) (我怎么还是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底气不足呢。。。。)
不过,老实说,我之所以更愿意当幼儿园老师,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苦恼也很简单,而小孩子越大,问题越多,越难对付啊
恐龙dinosaur
上午看到小朋友在玩恐龙玩具的时候,突然想起新西兰地震部门的农民们的可爱恶作剧,就跟Becki说了那个粉红小恐龙的事情。Becki哈哈大笑,说funny guys,言外之意好象还挺欣赏他们的。其她同事也觉得这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听到都很开心:)
"
然后我就问她,为甚么小孩子都那么喜欢恐龙玩具啊?以前我在第一眼见到恐龙玩具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些仿真恐龙长得确实有那么点丑陋啊,ugly。。。。。 Becki认真的点点头,说是啊,是挺丑的,可是小孩子们就是都很喜欢恐龙啊。正说着,Jackie高举着一个恐龙哇呜着扑过来,我跟Becki说:“Your turn!”,扭头逃之夭夭。
Jackie是个超级恐龙迷。他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Jackie从开始会玩东西就对恐龙玩具情有独钟。现在家里不但有大小恐龙十几只,他还开始对各种恐龙进行分类,念起它们不同的名字津津有味。
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小孩知道恐龙这种动物,而且在幼儿园里有各种关于恐龙的书。这让我有点迷惑。国内很多小孩子知道恐龙是从动画片里,而这里的小孩子知道恐龙好象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新西兰还有种已经灭绝的体型巨大的鸟叫恐鸟,我起初一直以为也是恐龙的一种呢:)
我们还有很多关于恐龙的歌,其中一首5 little dinosaur是小朋友在 mat time唱得最兴高采烈的,大意是,一只小恐龙在绳子上走,走啊走,看到前面有很好玩的东西,就回头叫另一只小恐龙来看,(然后小朋友就一起大叫dinosaur三声),一直叫到第五只小恐龙上来,然后绳子突然断了,所有的小恐龙都跌倒了。。。。。每次唱这首歌,配合上magnet picture,小朋友都特别高兴,叫起来也特别整齐响亮。 ­
说起小孩子的歌曲,很多时候我们听他们的歌曲内容实在挺幼稚的:),不过,从中他们确实可以学到数字,颜色,大小,名字等等知识。另外,还有件很搞笑的事情。前几天music & movement workshop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盘儿童歌曲的新CD,把我给乐坏了,因为其中几首新编曲的,竟然将耳闻能熟的儿歌和jazz, rap, rock&roll等风格结合起来,但是,非常非常好听啊。比如那首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 (与中文的“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旋律一致),就是用Jazz的风格编曲的。旋律一出来,我们就忍不住边唱边动边笑。
很久以前第一次听儿歌被这样编曲的时候,我就眯着眼睛笑啊笑的笑了半天。那心情,倒是和看到火山前的粉红小恐龙的时候全然相似。
cuddle,hug和kiss
Brooklyn是班上的新小孩,非常可爱,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小,刚刚两岁,但有时候说话做事却是最好玩的一个,经常让我笑得不行。
今天早上,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照例在说再见的时候,要说一句“I love you”。而值得我今天做一次记录的事情就是,在Brooklyn的妈妈话音刚落后,Brooklyn竟然惊天地泣鬼神地大声说了一句:“I love you MORE~~~。” 我们都怔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他妈妈忍着笑,又说了一遍“I love you!”, Brooklyn不明白我们在笑什么,于是,非常不满的又大声对着他妈妈说:“I love you MORE~~~!!” (请注意,他才刚刚两岁。)
到了国外,我才明白cuddle 和hug在形体上的区别,cuddle更倾向于“抱”, 而hug则倾向于“拥”。至于Kiss,在国外的普遍使用令它成为一个轻飘的词语,带点温馨和甜蜜。在幼儿园里这三样动作场景常常出现,cuddle和hug倒还正常,但对于kiss,一度曾让我面红耳赤。班上三岁的Oak,有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表达方式就是跑上来,把你拽蹲下来,双手捧着你的脸,左边kiss一下,右边kiss一下,心情特别的好的时候还要在你嘴唇上再kiss一下。第一次被他这样kiss在嘴唇上的时候,我瞪大眼睛呆了半天,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尤其是少年时代,拥抱和亲吻曾经是两个很严重的词。几乎从来不会主动说起,在笔下描述里更是了无踪迹。长大成人后,开始知晓世事,但在自己的语言里,有些词语仍然是一种禁忌,总觉得,不必说出来,更不必表现出来,因为那总是涉及很私人很隐秘的情感,不应该被展示。这是我所曾受过的教育。基本上概括为,爱,应该是件很含蓄的事情。一个华裔家长跟我说她真希望她女儿永远停留在13岁。我明白她的意思是,西方文化里,她觉得人与人亲密起来太容易。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和西方国家小孩子从小的教育有关呢?在他们眼里,爱,不是一种禁忌,也不是某个年龄的专属,爱就是爱,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上次写到这里,我有点困了,就睡觉去了,说是下次再写完。。。。。。 结果,到今天也没写完,就还是下次再写吧:)
很久不见Tyla
不见Tyla也快半年了,今天与同事Chelsea闲聊的时候,她突然问Tyla是不是曾经在我班上,我说是啊,他好久没来了。Chelsea笑着说她同学是Tyla的aunty,前段时间刚去看他。说Tyla现在变得非常淘气,总跟着他teenage的喝酒抽烟的小叔叔一起瞎混。
我曾经说过Tyla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两岁多快三岁的小男孩,长得非常聪明漂亮,语言能力很强,热爱音乐,经常自己拿着个鼓棰,嘴里念着鼓手开场的节奏:one,two,three,four。接着就摇头晃脑的佯装在打架子鼓。有的时候他会拿一块大木头当做吉他,有模有样的在我们面前表演,还经常蹦出一句:Fiona, come on。除此之外,他对Bob bulider非常有兴趣。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幼儿园的小男孩们都是典型自觉的“劳动光荣”的响应者,对于做建筑工人,做卡车司机有着天生的热爱。在幼儿园里除了和小孩子打交道外,还有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和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工作一段时间,对各个小孩子家里的情况也就大概知道了一些。Tyla的父母非常年轻,他漂亮的母亲只有18岁,父亲也不到20岁,但父母已经分开了。这种情况在新西兰很普遍。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来接孩子的非常年轻的20岁左右的母亲们。同样的,在很多孩子的家庭情况表格里,也能看到有很多填写的是step father, step mother, step brother, step sister等等。
Tyla跟外婆住,他称外婆为nana,称奶奶为 grandma。有一次他突然跟我说爸爸昨天哭了,我吓了一跳,问他为甚么啊,他回答不上来,接着说他自己的,说爸爸在nana面前哭了。说完了,自己也很忧郁的样子。我用力地拥抱了他一下,嘴上说着 don’t worry,但其实心里是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点替他难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自己长大经历的影响,对于象Tyla这样父母不和的小孩子,也总是会格外的怜爱一些。
Tyla在幼儿园的行为举止基本就能反映出最近他自己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特别调皮且总抢小朋友玩具,打架的那一天,他的nana就解释说头晚他父亲来接他,他母亲不让什么的,吵架了。很多家长总是觉得小孩子不会明白他们在吵什么,其实,小孩子即使是不明白为甚么,但潜意识里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绝对的将影响他们日后的行为。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人事有天鉴;现在我真想加一句,低头三尺有稚童,以你为鉴呢。
后来,Tyla的妈妈不知何故离家出走了,外公外婆也找不到她,于是也以无法继续支付我们幼儿园高额费用的理由,将Tyla从此带离了我的视线。
直到现在,看到教室里静静摆放的Bob builder的工具帽和工具箱,我还是会想起Tyla。
JACQUI 和 BECKI (幼儿园工作闲记录)
Jacqui和我做了一年的拍档。因为她的小BB即将出生,前不久刚刚离职开始休一年的产假。离职前我们按KIWI传统给她做BABY SHOWER,我买了礼物给她。但仍然觉得多少礼物都不能代替我心里的不舍和感谢呢。
Jacqui是典型的欧裔kiwi美女,脸部轮廓分明,眼睛很美,头发经常是梳得光光的在脑后扎个马尾。
我和Jacqui很合,一年时间过得很愉快。大概是因为性格很相近,都比较自立与温和,所以工作中非常默契。由于幼儿园总部就在楼上,上面做research的人总喜欢到我们这个branch来做各种调查啊,观察啊什么的,而且对工作的员工也常常做些心理模式测验,说是有助于科学的了解自己,(^_^,有的时候我真想诚恳地问一下他们是不是还懂算命。。。)有一次在自己的工作方式调查测验中,Jacqui是correct way person,我则是peaceful way person。测完了,我俩都很满意,呵呵。。
Jacqui不是个很多话的人,脸上并不总带着笑,但仍然显得很平静和淡定,有主见。我们聊天,从她那里了解了很多新西兰人的文化与传统。她有小BB后,我们谈到婚姻的问题。新西兰很多表格上都有partner这一项,也就是同居者的意思,虽然未婚但一样受法律保护,包括财产的分割上也是。我问Jacqui小BB要叫什么名字,她说准备叫Luke,接着她说她开玩笑的反驳过她男友说凭什么要跟他姓,她又还没嫁给她。我问她你会结婚吗?她很肯定的说I will,但加了句“but not now”。
[
同样的问题换了是Becki,就会很肯定的回答说No way了。她有男朋友,但根本没想过结婚。有次她问我男友在哪里,我说不知道在哪里,说自己可能适合谈长距离的恋爱吧。她当真了,脸色大变,说How can you survive??? 我乐坏了,差点顶她一句说,问题真多,一个人生活又不会死。。。
Becki就是我现在的新搭档,一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子,大大咧咧,精力旺盛,强势,open,是另一种典型的local person。第一天进来她给我一个熊抱的时候就把我吓了一跳,接着就有点担心这么热情充沛的人,我会不会与她合作不愉快啊?果然,在头两天,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有点小摩擦,她是个对小孩子比Jacqui严厉得多的人,我有些不习惯,看到小孩子被她训哭了,心里就很不舒服。不过这点摩擦解决得很快,我会跟她说我的感受,她有什么也立即跟我说出她的感受,并且总是很及时的跟我说sorry,让我颇有点哭笑不得,过了一星期的磨合,我开始喜欢这个精力旺盛的女孩子了,我的supervisor跟我说,可以理解我和Jacqui工作那么长时间,又要适应新同事了,而且还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但我可以做Becki的role model啊,我和Becki可以互相学习啊,我向Becki学习她的firmness,她跟我学我的softness。我想想也是啊,Becki来到班上后,有不少新花样,也满好玩的,只要大家都把小孩子是否开心放在首位的话,就是很好的合作基础。两个星期过去,前天中心的头头给我们发了张奖状,说是我们这个班的new team工作卓有成效,特此表彰云云。
生日的时候,按惯例中心都会在下午的某个时间集合还在园的所有的小孩子和员工来给这个老师庆祝,一起唱生日歌,还会由小孩子们集体制作一张大大的生日卡,一束花。我生日的下午,Becki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再跟着一大帮小孩子突然涌进来,两三个调皮的叫着 Princess Fiona,我没有准备的被大家吓了一跳,Becki大乐,过来又熊抱了我一下,说Happy birthday!
幸好,她没有又问题多多地问我Shrek 在哪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