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协会由什么组成:别拿“精品”吓唬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2:33

  我写了20多年的小小说,不说名成功就吧,起码混了个脸熟。在写小小说的圈子里,还能说得过去,因为咱也到中国作协捧回来了一座“小小说星座”的奖杯。随着小小说的发展和普及,有关小小说的话题越来越多了起来,其中叫得最响的就是小小说要有“精品意识”。本人在全国各家报刊发表了500余篇小小说,还主持着一家文学杂志的小小说栏目,应该有资格来谈谈小小说的精品问题吧。
  什么是精品?查了《中华文学辞海》,有关精品的条目是这样记述的:指精心制作质量上乘的物品或作品。可见,文学所谓的精品是从物品的定义演变而来的。对于物品人们很容易界定它是不是属于精品类,就像瑞士的手表,大家都认为是精工制作,是精品。像皮尔.卡丹西服,大家也认同它的品质优良,因为它是实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文学作品作为非物质性的感性化的精神产品,你就不好界定它的精与不精。中国有5千年的文明史,文学作品泛泛泱泱可居世界之最,但是除了唐诗宋词还有什么文学作品敢拿出来叫板。小说的创作至今还是明末清初的“四大名着”,还没有听说哪部能被列为名着之五呢。说近一点,从鲁迅白话小说创作至今已有百年了吧,哪些小说可以称得上精品?“五个一”工程搞了有10年了吧,获奖的小说也不少啊,有哪些被大家公认为是精品的扛鼎之作?没有!
  物质的精品可以当场鉴定,文学的精品却需时间的鉴定。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经久慧炼,没有经历时间及历史的积淀,怎么能够被称作精品?
  说到小小说创作的精品问题,更是让人觉得可笑。小小说的发起源于何时,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小说的蓬勃发展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迄今也不过20多年,几千年的文明就留下个“四大名着”,20年的小小说就吆喝着要出精品,还有的吆喝说要出动天地泣鬼神的传世之作,壮志宏大的令人可怜。
  围绕着精品的话题有几种怪现象:
  一是今不如昔论。一些较早写小小说的人,总把自己喻为“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动辄就是“***笔会”如何如何,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作品如何如何,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作品如何“精品”,好象当时全国就那么几个人在扛小小说大旗似的。“***”笔会不过是百花园杂志社举办的一次写小小说人的笔会,而且是在小小说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市场的1990年,笔者算了一下,我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小说,到1990年已经发表了80多篇小小说,有的还获了各类奖。我没参加“***”笔会,我算不算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现在已经有第三代小小说作家的说法了,小小说发展才20年,“***”笔会至今也就十几年就产生第3代领导集体了,繁殖的速度是不是也太快了?
  年在中国作协召开的“当代小小说庆典”上已经明确:当代小小说作家是同一代作家。如果非要排出个辈分来,我看除了许行80岁的老爷子是长辈,其余全是徒子徒孙。我是很赞成杨晓敏先生的说法:当代小小说作家不分代次,只不过从每个人出道的早晚可以分为几批作家。话题扯远了。一些出道较早的小小说作家,之所以感叹今不如惜有相当大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写不出象样的作品了,而且越是写不出东西的人越是吆喝着“精品”来吓唬人。他们对越来越多的小小说作家和越来越多的小小说作品的涌现感到害怕了,觉得自己落伍了,追不上了,就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指责年轻的小小说作家滥出滥造,没有精品意识,今不如惜了。换言之他们那时候的作品多么精,多么讲究。
  说来说去还是想保住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其实,此举大可不必,说实在的,第一批小小说作家大行其道时,我国小小说发展刚刚起步,从事小小说创作的小小说作家队伍还相对薄弱,发表小小说作品的报刊还属于凤毛麟角,因此第一批小小说作家在全国的知名度有先入为主的成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小说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专发小小说的报刊如雨后春笋,兼发小小说的报刊比比皆是,它也造就了更多的喜爱小小说的人加入到小小说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们的作品较第一批小小说作家的作品更巨现代气息,更有鲜活力,也更显露出霸气。虽然他们的名气不如第一批小小说作家的名气响,但是就其中的某些作品质量而言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二是廉颇老矣论。我们不否认小小说作家的快速成长。说实在的话,写小小说只要上了路,三、五年就能令人刮目相看。写小小说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出作品出成绩的写作行当的。因为初写小小说的朋友大都是从自己所在地的市报副刊上练笔的,这很容易增强初学者的自信心。当摸到写小小说的路道时,他们就向新的高地进军,而且也较容易开辟自己的一小片阵地。当自己的一小片阵地相对巩固时,他们就又不安分了,想制服更高的领地。因此,他们对一些老作者一直在高领地的居高临下的气势有了看法。许多小小说的后生发表言论,开始对第一批第二批的小小说作家进行抨击,言辞最多的就是老作者已是江郎才尽、出不了精品、重复自己、靠着以前的名气靠着关系发稿,占着茅坑不拉屎。声讨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是老牛拉破车”“他们的作品老调重谈,千篇一律,令人望而生厌”“矫揉造作、自我复制、无病呻吟、粗制滥造均让人不寒而栗”读他们的作品 “纯粹是浪费时间”。
  呼吁杂志社要腾出版面给年轻人。年轻的小小说作者真的急于把老作者打下去吗?没有了老作者,是不是小小说的创作就能更上一层楼,老作者阻碍了新作者的成长发育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杨晓敏先生说过,小小说之所以二十多年昌盛不衰与成批量的小小说作家不断涌现不无关系。鄙人认为,全国真正意义上的小小说作家百分之七十强是两刊发现培养起来的。小小说作家形成了几个梯次构筑了中国小小说创作的总体框架,哪个梯次断层对小小说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我揣摩正原于此,《百花园》在选稿时才既注重发现新人又尊重老作者,使之相互提携共某发展。我注意到2004年的《百花园》改为半月刊后,出版周期家快,发表新人的作品量的比重也加大了,但新人的作品真的比老作者的作品高出一头吗?没有啊,看了前6期,绝大部分新人的作品还是泛泛平平,给人较深印象的倒还是侯德云、秦德龙、曹德权等老家伙们的作品。 摆平心态是当前小小说作者的当务之急,老家伙们别拿精品来诋毁年轻作者,年轻人也别拿精品来损老作者,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啊?!
  三是自我吹捧与互相吹捧。小小说作家是很聪明的作家群(并非说其他形式的作家就笨拙)。有人说小小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没有聪明精明劲肯定是做不好的。小小说作家的聪明还体现在对自己的炒作上,最惯用的一手就是互相吹捧。在小小说的圈子里,部分作者吹捧与自我吹捧的技艺已经操持的炉火纯青。自我吹捧诸如在列车、航班、轮渡上偶遇崇拜者(大都是女孩),便如何对此佩服的五体投地,那架势就像影迷遇到了刘德华,于是留下了一段美好佳话。更有甚者,连卖瓜的小贩、饭店的伙计都能如数家珍的举出***的作品,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并不是说小商小贩就不能熟悉某位作家的作品,但大多数读者对小小说的喜爱是冲着小小说的群体。笔者去年参加了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举办的河南小小说作家清天河笔会,在深山旅游景点一位卖雪糕的女孩,当听说眼前的杨晓敏、冯辉、邹磊是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的编辑时,兴奋的非往我们手里塞冷饮。她说她就爱看小小说选刊,遗憾的是她不知道我的名字,我说出了一串响当当的小小说名人,她都没印象,记忆深刻的只是小小说选刊。自我吹捧往往容易露出破绽,互相吹捧可谓计高一筹。张三在一篇文章里吹捧李四的小说如何如何高超,李四在另一篇文章里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吹捧张三的小说如何如何美妙,用圈里人的形容是:互相吹捧已经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而某些被津津乐道的所谓“精品”就是这样被肉麻的吹捧成的。
  笔者不提倡一味的强调精品,更不能容忍利用精品的幌子去互相打击挟制小小说队伍的发展壮大。小小说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小小说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因市场的左右,小小说已经有昧俗的倾向,有的刊物打着小小说的牌子,却在做着故事的营生,文学性质的小小说发展已经面临着考验,这需要我们全体小小说作家共同来关心和呵护,用我们更多的作品去抢占阵地,抢占读者,强大我们自己。(刘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