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东方官网:学校的劝退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06:51
       九年义务教育,9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高达99%的中考升学率,75%左右的高考升学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择优录取学生的金字塔结构。似乎这是顺理成章,合乎情理的。但是事实上在这种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在中考升学率的升学率计算中,它的基数是以参加中考的学生人数来计算,而并非是以应届毕业学生人数作为基数来计算的。事实上,在中考前,学校就已经对在校应届学生进行了一次“大清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迫很多的学习较差的应届学生放弃参加中考,把这些学生劝退。然后再让有较大把握升学的学生参加考试,剥夺差生的参与机会以确保升学率。提高自身形象,牺牲掉毫无发言权和选择权的差生,对于学校来说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这样做公平吗?不论任何考试,只要是符合国家教委的报考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就像今年那个连续参加高考15次的那个“大叔级”学生一样,虽然今年他依然名落孙山,但是重点在于学校给了他机会,而且不是一次,是15次。假如他不气馁,不死心,那么明年高考的大门对他依然是敞开的。初中毕业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对于学校把参加考试的机会完全剥夺掉是毫无反抗机会的。在他们面前,中考的大门在他们还未到达前就已经被关的死死的。假如把这些学生也算进去的话,我国的中考升学率仅在六成左右,远远低于高考的升学率。这就形成了一条断裂带。中考就是一条分界线。考上的学生非常有可能进一步读到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而还处于未成年的未考上的被剥夺了参与考试机会的学生很有可能会永远的告别学校,提前进入社会。这对于一个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艰难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今年3月2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山在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子校初三(1)班的一名15岁女孩在和班主任“交谈”后从五楼跳了下去,事后校方承认对其进行了劝退。最终校长被撤职。而这种劝退行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为全国很多的中学所运用了。这也是中国初升高考试的一种潜规则。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为了赢得更好的社会评价和家长的关注,也为了一些个人利益,校方和教师对此贯彻的十分彻底、坚决,地方教育部门也是乐见其成。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在很多被劝退后的学生心里留下一个抹不去的阴影。学校完全抛弃公平的准绳,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行为就像现在社会的阶层分化一样,使所有未成年的孩子内心里面产生出一种明显的等级观念。而这种非常强烈的、明显的等级观念也必将伴随他们一生,影响到他们以后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学校本来应该是一片净土,尤其是在未成年的孩子心理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更应该是这样。等级观念出现在现实社会,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勉强承受。而在未成年人中这样做似乎就有奴化教育的嫌疑了。你学习不好,那么就连参与考试的机会都没有,永远都要仰望那些优等生。这种心理很容易造成孩子们的自卑心理,从此自暴自弃下去。而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在失去学习机会后,要么跟着别人出去打工,要么赋闲在家。城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同时也并非都是健康的,心智不坚的孩子们非常容易在这段时期受到这些东西或思想的错误引导,从此沉沦下去。毕竟,一旦进入社会必然就会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督,而且这里也是充满诱惑的。网吧、KTV、舞厅酒吧、游戏厅等等娱乐场所虽然总是挂了个“小牌子”说“未成年人禁止入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又有几个这种场所真正完全没有未成年人的身影呢?中国有句成语“无事生非”说的十分通俗易懂,而且一语中的。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孩子总会到外面寻找一些刺激的、具有“挑战”意义的事情去做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为了“哥们儿”两肋插刀、抱打不平等等事情自然也就会层出不穷。而孩子们的心理转型期和固化期也正处于这一时期。一旦思维固化,那么他们的观念的改变就非常难了。而它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必然是更大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后果。
       孩子们不缺乏热情,但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但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学校不但未承担这种责任,恰恰相反,是把这些孩子关在中考的大门之外,直接抛向了社会。由复杂的社会来承担引导他们的责任,这是不负责任的。
       择优选取学生没有错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有权利剥夺孩子们接受教育和参加考试的机会。机会应该是对于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能保证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咸鱼翻身”,超常发挥呢?为了保障升学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是要用加强自身的硬件设施、教育水平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来实现的。并非是以牺牲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代价的。假如是这样,我们倒不如不再强调什么升学率算了。因为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