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照有什么尺寸:换头·过片·么·双调·重头·双曳头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6:36

换头·过片·么·双调·重头·双曳头

  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花庵词选》收张泌江城子二首,注云:「唐词多无换头。如此词两段,自是两首。故两押情字。今人不知,合为一首,则误矣。」可知当时俗本,曾误以二首合为一首,认为是重头小令。幸而词中两押情字,可证明其原来是两首,否则就不容易辨别了。《花间集》收牛峤江城子二首,也都是单遍(第二首有误字)。宋代苏东坡作江城子十二首,都用牛峤词体重叠一遍,这种情况,宋人称为「叠韵」。晁无咎有一首词,题作「梁州令叠韵」,是用两首粱州令连为一首。梁州令原来是上下两遍的令词,现在又重叠一首,就成为四遍的慢词了。
  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最初是上下两遍句式完全相同。例台采桑子、生查子、卜算子、蝶恋花、玉楼春、钗头夙、踏莎行之类。后来,在下遍开始处稍稍改变音乐的节奏,因而就相应地改变了歌词的句式。例如清商怨、一斛珠、望远行、思越人、夜游宫、阮郎归、忆秦娥等等,都是。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现在词家都以为换头是一个词乐名词,因为诗与曲都没有换头。其实不然,在唐代的诗论里,已有了换头这个名词。宋代以后,这个名词仅用于词,谁都不知道诗亦有换头,因此更无人知道换头是从唐诗的理论中继承下来的名词。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有《论调声》一章,他说:「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一曰护腰,一曰相承。」以下举了一首《蓬州野望》五言律诗为例,以说明换头的意义。他说:「第一句头二字平声,第二句头两字当用仄声,第三句头两句仍用仄声,第四句头两字又宜用平声。第五句头两字仍用平声,第六句头两字当用仄声。第七句头两字仍用仄声,第八句头两字又当用平声。如此轮转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仅换每句第一字,则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头也。」据此可知换头这个名词,起于唐人诗律,大概是相对于八病中的平头而言的。遍照金刚这部著作,过去没有流传于中国,唐宋人诗话中,亦从来没有提到过换头。所以无人知道换头这个名词的来历。清末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有过变,隐本于诗。《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盖言诗当前后变化也。而双调换头之消息,即此已寓。」刘熙载没有见过《文镜秘府论》已想到词的换头源于诗律,刘氏词学之深,极可佩服。
  《苕溪渔隐丛话》引《李翰林集后序》,略谓「李白既承诏撰清平辞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略约调抚丝竹,遂促李龟年歌之。太真妃持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管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这一段记载,说明了乐曲中有换头的缘起。
  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因为音乐奏到这里,都要加繁声,歌词从上遍过度到下遍,听者不觉得是上遍的重新开始。这个过字就是现今国乐家所谓过门。《乐府指述》用过处,如「过处多是自叙」,「过处要清新」。《词旨》、《词源》用过片,如「过片不可断意」,「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胡元仪注《词旨》云:「过片,谓词上下分段处也。」这个注,意义非常含混。如果说「上下分段处」,那么上遍的结句也可以说是过片了。
  换头这个名词,宋代词家还有另一种用法:指一首词的下遍全部。例如上文所引《花庵词选》云:「唐词多无换头」,这句话的意义是说唐词仅有单遍,没有下遍。《苕溪渔隐丛话》论东坡卜算子词(缺月挂疏桐)云:「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这里所谓换头,显然是指下遍全部而言,并不专指下遍的起句。况且卜算子是重头小令,下遍并不换头,由此可见宋人竟以词的下遍为换头了。
  过片,又称为过变。这个名词,在宋人书中还没有见到。《词林纪事》附刊《词源》(误作《乐府指迷》)的《制曲》一条中作过变,不作过片,这恐怕是元明人传钞时所改。《柳塘词话》云:「乐府所制有用叠者,今按词则用换头,或云过变,犹夫曲之为过宫也。」又《七颂堂词绎》、《来四家词选序论》均用过变。按:变是本字,唐人省作徧,或遍,宋人又省作片。现在又复古用变字,并无不可。至于过宫,则是另外一回事,与过变毫不相涉。柳塘这个比喻,完全是外行话。
  换头又称过拍。这也是明清时代流行的语词。词以一句为一拍,拍字就可以代句字用,于是称过处为过拍。但是况周颐《蕙风词话》中,凡是讲到过拍,都是指上遍结句而言,例如:「廖世美烛影摇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又云:「许古行香子过拍云: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查两家原作,况氏所谓过拍,都是上遍的歇拍(结尾句),又太清春鹧鸪夭词上片结句云:「世人莫恋香花好,花到香浓是谢时。」蕙风批云:「过拍具大澈悟。」又蕙风论词云:「曲有煞尾。有度尾,煞尾如战马收僵,度尾如水穷云起。煞尾犹词之歇拍也,度尾犹词之过拍也,如水穷云起,带起下意也。填词则不然,过拍只须结束上段,笔宜沉着;换头另意另起,笔宜挺劲。稍涉曲法,即嫌伤格,此词与曲之不同也。」从这些例句中,可以发现况氏以上遍的结尾句为过拍,下遍之起句为换头,全词的结尾为歇拍,这是很大的错误。过拍就是换头,而上遍的结句亦可以称为歇拍。况氏一代词家,对于这些名词,似乎还没有了解宋人的用法。蔡嵩云引况氏这些话来笺释《乐府指迷》中有关过处的文句,更惑人不浅。不知蔡氏当时为什么未发现况氏的错误。曲以套为组织单位,一套之尾,谓之煞尾。中间有时亦可有尾,乃是前曲的尾声,借此以过度至后曲,故曰度尾。这是诸宫调的余凤,与词的过拍没有相似之处。
  换头亦有人称为过腔。我曾见许穆堂《自怡轩词选》中选了姜夔、周密、詹正三家的霓裳中序第一,批云:「后两阕过腔第五句较姜多一二衬字。」又选了辛弃疾、姜夔的永遇乐,批云:「过腔第二句平仄与前首互弃,想可通融。」可知许氏所谓过腔,就是换头或下遍,但过腔这个名词,别有意义,绝不能这样使用,这是许穆堂的错误,所谓过腔,其本意是以一个曲子,翻人别一个宫调中吹奏。姜白石自制湘月一曲,即用念奴娇鬲指声,移入双调中吹奏。鬲指,又称过腔。姜氏在此词自序中言之甚详,怎么可以称过片为过腔呢?
  一首词的下遍,亦有称为么的。元代词人白朴的《夭籁集》中有水龙吟词的小序云:「么前三字用厌者,见田不伐《萍沤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这里所谓「么前三字」,即上遍的最后三字。可知白朴以下遍为么,这是借用了北曲名词。北曲以同前之曲为么遍,简称为么。白朴是北方人,故用北曲语,南方词人中,未尝见有此用法。
  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汲古阁刻《六十名家词》的校注,万树《词律》,清《钦定词谱》,都用这个名词。这其实极不适当。「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吴子律的《莲子居词话》中已指出万树的错误,但杜文澜在《词律校勘记》中还在引述了吴子律的批评后加一句道:「此论存参」。这是因为杜文澜不敢冒犯《钦定词谱》的权威性,因而不敢对吴子律的批评表示同意。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据说「宣和年间,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关子东醒来后,只记得五拍,过了四年,关子东回到钱塘,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以前记住的五拍,刚是一片。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填成一首词,题名为《桂华明》」。按「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叠头一句与上叠头一句重复。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词律》、《词谱》没有仔细区别,一概称之为「双调」,亦极不适当。不过,在宋代人的书里,「换头小令」这个名词我还没有看到过,因此,分上下两叠而用换头的令词,应当用什么名称,这还不能知道。可能在宋代,不管换头不换头,凡分两叠的令词都叫做「重头小令」。晏元献词云:「重头歌韵响铮深,入破舞腰红乱旋」。可以想见,歌至重头处愈美,舞至入破处愈急。然则不论其词句同不同,其音乐节奏在下叠开始处都得加以繁声,不与上叠第一句相同。这样解释,似乎也可以,但我还不能下断语。总之,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
  《柳塘词话》云:「宋词三换头者,美成之西河、瑞龙吟,耆卿之十二时、戚氏,稼轩之六州歌头、丑奴儿近,伯可之宝鼎现也。四换头者,梦窗之莺啼序也。」这里是把三叠的词称为三换头,四叠的词为四换头,但宋代人是否如此说过,还没有见到。我们知道,换头一定在下叠的起句。音乐师在这地方加了繁声,所以后来作词者依乐声改变了此处句法,与上叠第一句不同。上下两叠的词,只有一个换头,这一现象,只存在于令、引、近词中。至于慢词,有三叠的,有四叠的,或者各叠句法完全不同,例如兰陵王。或则第一叠与第二叠句法相同,但是有换头,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例如西河。这些都不就称为三换头、四换头。而且,换头既从第二叠开始,则三叠之词,也只有二换头,怎么可以称为三换头呢?至于四换头。又是唐词醉公子的俗名,是一首重头小令,更不可用于四叠的慢词。总之,三换头、四换头这些名词,都是明清人妄自制定的,概念并不明确,我们不宜沿用。
  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曳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曳头不是换头。有人以为只要是分三叠的词,都是双曳头,这也是错的。《词律拾遗》补注戚氏词云:「诸体双曳头者,前两段往往相对,独此调不然。」按戚氏本来不是双曳头,故前两段句式不同。三叠的慢词,并不都是双曳头。既称双曳头,则前两段一定要对。可知徐氏亦以为凡是三叠之词,都可以名为双曳头,于是会发此疑问。
  郑文焯精研词律,可是在这些问题上,似乎还有不甚了了之处。他校笺周邦彦瑞龙吟词云:「汲古本引《花庵词选》旧注:『此谓之双曳头,属正平调。自「前度刘郎」以下,即犯大石调,系第三段。至「归骑晚」以下四句,再归正平调。坊刻皆于「声价如故」句分段者,非。』按此明言分三段者为双曳头。今人每于三段则名之为三曳头,失之疏也。」又校笺双头莲词云:「按调名双头莲,当为双曳头曲。……考宋本柳耆卿词曲玉管一阂,起拍亦分两排,即以三字句结,是调正合。宋谱例凡曲之三叠者,谓之双曳头,是亦双头莲曲名之一证焉。」
  按郑氏说起拍分两排音,名为双曳头,这没有错。但又说「凡曲之三叠者,谓之双曳头。」这却错了。三叠的词,起拍未必都分两排,周邦彦双头莲词第一、二段句式完全相同,果是双曳头,取名双头莲,即含此义。由此更可知三叠之词,并不都是双头,否则一切分三叠之词,都可以名为双头莲了。考之《词谱》所收宋人三叠慢词,双曳头者并不多见。瑞龙吟、双头莲为一类,其一、二段句式全同。西河为一类,其一二段虽同,但第二段用了换头。至于郑氏所谓「宋谱例」,不知宋人有何谱何例传于今世。又云:「今人有以三段之词为三曳头者。」我也未见词家有此记录。不过由此可知,清代已有人以「曳头」为遍、片、段、叠的同义词,亦可以说「失之疏也」。
【出处】:附录-诗词常识-词学名词释义(施蛰存)
换头·过片·么·双调·重头·双曳头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 浅谈诗与非诗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刊》选稿论坛 -... 沧浪诗法二十说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刊》选稿论坛 ... 中国神话人物及等级排位全表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刊... 艺苑卮言卷六/[明] 王世贞 著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刊》选稿论坛... 词曲通义/绿醑校对整理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刊》选... 升庵诗话卷四/[明]杨慎 著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 升庵诗话卷六/[明]杨慎 著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 升庵诗话卷五/[明]杨慎 著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论坛 《诗歌报月... 谈谈当代诗词发展的方向问题/作者:家居云崖宫 - 诗词藏经阁 - 古风诗词 - 《诗歌报》... 古典诗词漫话·诗词话趣 延令子诗词讲座(十七)·七律平起首句不入韵格 - 诗词讲座 - 望海楼论坛 - 泰州市政府... 诗词写作辅助页面大全(含学习资料)···欢迎添加|光彩辽宁 - 中华诗词论坛 - Powe... 词品/明·杨慎|词论,诗词理论,诗词|:: 劝世诗词·杨升庵 延令子诗词讲座(十八)·七律仄起首句入韵格 - 诗词讲座 - 望海楼论坛 - 泰州市政府门... 延令子诗词讲座(二十三)·介绍词牌《十六字令》 - 诗词讲座 - 望海楼论坛 - 泰州市政... 【名称】《古风·碧荷生幽泉》 原创 古风·入秋 古代诗词·宋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词作鉴赏 清明节·诗词·习俗·谚语 清明节·诗词·习俗·谚语 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