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是什么意思:作家贾大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2:34
        贾大山(1942 一1997 ) ,正定县西南街人,当代着名作家。生前历任正定县文化局长,政协正定县委员会第八、九、十届副主席,河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四、五届常委,政协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北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第三届作家协会副主席。
  大山自幼聪明伶俐,悟性甚高。及至人学,更显出博闻强记的本领,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常能过目成诵。到初中以后,他便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并常有一些文学小品在校刊及当时的《建设日报》 、《 河北日报》 发表。
  1964 年秋,他加人下乡知青的行列,来到远离县城的西慈亭村。在这里,他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炼,也体会了人生的种种乐趣。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显得力不从心,常累得一躺下就不想动弹。而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却显现出惊人的天赋。他说“快板”、编节目、写文章、出板报,都是行家里手,就连下乡干部的调研文章,村干部的汇报材料,也样样离不了他。每到春节来临,为乡亲们编写对联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大山的这些特长,理所当然地得到朴实憨厚的村干部的认可,于是便有了他以后到俱乐部当编导,到小学,到中学当教师的经历。
  下乡的这几年,让大山近距离地观察了生活,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了生活,为他以后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素材。
  1971 年5 月,大山被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员。这是大山人生旅途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正是从这时起,他的戏曲、小说创作开始起步了。
  在戏曲创作方面,他的《 向阳花开》 一炮打响,并获得全省文艺汇演的两项最高奖― 优秀剧本奖和优秀演出奖。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旨在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新貌的《小红马》 、《 理想》 、《新风赞》 、《 比翼双飞》 、《 年头岁尾》 等现代剧,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千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此时,他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自1973 年《 金色的种子》 在《 河北文艺》 试刊号上发表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每篇小说都能产生强烈的反响。1977 年,虽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他的《 取经》 就一举夺得了新时期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和1 981 年创作的《 花市》 ,先后被收人新编的中学语文课文。还有1980 年创作的《小果》 ,被收人《 人民文学创刊30 年小说选》 以及《 青年小说佳作选》 。另外还有《 中秋节》 、《 赵三勤》、《 村戏》 、《 贺富》 等,先后被《 人民文学》 、《 新华文摘》 、《 小说选刊》、《 奔流》 、《 长城》 等全国着名的文艺和综合刊物发表或转载,足见其作品在小说界的影响。
  1982 年12 月,大山被县委、县政府破例提拔到文化局任局长。大山是位非党的民主人士,为了便于他的工作,县委决定文化局不设党组,人事任免事项可在局长办公会上进行决议,他虽然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对于权力的运用却是慎之又慎。他到任后在召集的第一次机关人员和下属单位领导的会议上,即发表了他的“施政纲领”,其核心原则是两个“三不”。一是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搞不教而“诛”,不要不干正事儿;一是不要不喝酒不办事,不要喝了酒乱办事,不要办了事就得喝人家的酒。
  他的“三不”犹如三板斧,起到很好的安抚和警示作用。他的身体力行犹如一面旗,起到很好的垂范和引导作用。本来不怎么平稳的文化系统平稳了下来,上上下下生发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正气,各项工作也都顺顺当当地开展起来。
  他在局长任上,全身心地投人到文化事业上。在他的任期里,通过他的积极努力和争取,在县财政不甚富裕的情况下,创办了文学刊物― 《 正定文艺》 ;拆除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原人民礼堂,投资180 多万元建起了当时县级最好的大剧场― 常山影剧院;为发展文化事业,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挖掘整理出饮誉海内外的民间鼓乐― 常山战鼓。对于正定那价值连城的古代文化遗存,大山更是倾注了一腔痴情。他不仅加强和落实了防盗防火措施,同时,对那些年久失修,濒于毁塌的古代建筑,开始了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保护和维修。为了争取国家文物局立项,他亲自写报告,亲自到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汇报,并在各级主管领导之间奔走呼吁,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相继开始了对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唐代钟楼的大规模维修和对慈氏阁、转轮藏阁等其他重要建筑的彩饰油新。隆兴寺大悲阁的重修立项,大山更是功不可没,他利用接待国家领导人并兼导游的间隙,介绍和宣传这一主体建筑的价值,重修的意义和必要性,终于促使国家文物局立项。为筹集维修资金,他还亲手撰写了《募捐启》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泛响应。
  1990 年3 月,大山当选为政协正定县委员会副主席,并分管机关资料审定和文史、学习两个委员会的工作,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凡机关的文字资料,都要仔细审阅,认真修订。1995 年,他建议并亲自主持创办了政协机关内部刊物― 《 社情民意》 ,并亲自拟定了发刊词,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以己意为民意;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定要来自社会,来自群众,来自基层;要有问题,有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从而,为政协机关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在此期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收获颇丰,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特别是《梦庄纪事》 系列和《 容膝》 、《 莲池老人》 、《 古城忆旧》 、《 夏收劳动》 等多篇文章被《 新华文摘》 、《 小说月报》 、《 小小说选刊》 转载。
  大山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乡村和城镇。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是那些生活、工作在最基层的农村干部、种田能手、农妇村姑、街井市民。他满怀激情,饱蘸笔墨描写他们的聪明智慧、勤劳善良、朴实憨厚、襟怀坦荡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坚持把真、善、美的东西光大于世,而从不将低级庸俗、污秽不堪的内容掺人作品,真诚地守护着他那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土。
  在创作态度上,他是极严谨认真的。他从不搞应酬之作,成篇之后,往往还要再三斟酌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方才出手。正因了他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才有了他日后的成就。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却在文坛上有口皆碑,被誉为短篇小说的“高手”。
  大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几十年来,不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中,他除了工作或写作外,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诸方面,无不广泛涉猎。他是一位着名作家,但又平易近人,许多文学青年曾登门拜访过他。凡有上门求教的人,他总是热情接待,中肯地指出他们作品的长处、缺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并鼓励他们深人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多出作品。
  大山为人正直,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他与人交往,总是那么真挚诚恳,热情洋溢,宽容大度,直率无藏。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论是单位的干部职工,还是街坊邻里,只要谁有困难,他都会鼎力相助。他在成为着名作家或身为领导干部后,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不讲报酬;在生活作风上,他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心系群众,维护大局,把自身的名利地位视为烟云,而事关党和政府声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却据理力争,当仁不让。
  大山尊崇佛教,对佛学有着精深的研究。他和临济寺方丈释有明大和尚是好朋友,过从甚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坯写过几篇充满禅机的文学作品,如《 莲池老人》 、《 临济寺见闻》 等,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禅文学”。他常对友人说:“禅学也是一门科学,一种学问,经常读些佛教经典着作,能够开启智力,拓展思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1997 年2 月20 日,大山因病久治无效而病逝,享年54 岁。
  大山的英年早逝,在正定,在河北,在中国文坛,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无不为之悲痛和惋惜。
  为了纪念这位卓有成就的着名作家和优秀的领导干部,正定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出版了包括徐光耀、铁凝、尧山壁、陈冲、雷达、崔道怡等着名的作家、评论家撰文的纪念文集《大山在我心中》 ;河北作协也积极筹划出版了40 多万字的《 贾大山小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