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并不重要:漫游瘦西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9:10
柴福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08日   第 15 版)

二十四桥

花柳依水

白塔晴云
对于扬州的印象,最初是在唐诗里。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成了千古吟诵的诗句。
我刚在杭州船游西湖,转眼间就越长江而至扬州了。到扬州择路而行,出城直奔瘦西湖,进南门是道长堤,如西湖的苏堤、白堤,我沿堤流连。堤边间或栽着桃树、柳树。扬州人自豪地称柳树为“杨柳”,并说当年隋炀帝下江南,令在运河两岸栽植柳树,因自己姓杨,便也金口玉言而冠之于柳了。长堤这厢是水,水面不宽,总觉是条河。问导游,笑说原本就是一条水道,当年乾隆皇帝乘坐着画舫,带着嫔妃,就从这里招招摇摇、威威风风、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地游将过去!
如此狭长水道,即使转过弯,略微阔朗一些,又怎能是湖?问谁呢?二三百年来始终就这么叫的,不但叫湖,而且堂而皇之地称作西湖,只是聪明地加一“瘦”字,以示区别。想想也对,这里不似杭州西湖那么阔大,“瘦”得名副其实。而扬州人叫瘦西湖也叫得自然,叫得坦然,叫得安然,叫着叫着还不时地自嘲:“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只借一角,扬州人不贪,湖能不“瘦”么?
前面一座小木桥,木桥那端连着一座小岛,黛瓦粉墙的券门,上书“小金山”3字。记得过长江时,见镇江金山雄峙长江南岸,号称“江南诸胜之最”。偏偏瘦西湖也有金山,横看竖看,只见风亭、吹台、琴室、月观几座园林,被树木葱茏着,山在何方?导游乘机游说:乾隆时期,开挖莲花埂,土无处搁放,便灵机一动,堆了这座土山。这就是了,江南多水,但不一定多山,如瘦西湖,将开挖之物得以再利用,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不然,瘦西湖就有些平淡了。
湖边有法海寺,寺后有白塔。且不说法海寺与《白蛇传》“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有无联系,只说这里原本无塔,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此,顾视左右:“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喇嘛塔耳。”当地接驾的江姓盐商纲总闻悉,亟请人绘图,塔一夜而成。投其所好,龙心大悦。以至“商而优则仕”,江某被“钦赏布政史衔”,一跃而为“副部级”。
白塔为覆钵式喇嘛塔,确实仿北京北海白塔而建,却矮于北海白塔。也是,地方之塔,岂能与皇家比肩,那不有“僭越”之嫌?还是规矩点好。所以,这座白塔看去略显秀匀俊逸,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工稳。当然,这无疑更与瘦西湖相称。晴云临水,亭亭玉立,“白塔晴云”也就成为扬州一景。
说湖也罢,山也罢,塔也罢,皆为仿造,可扬州人仿得精明,仿得地道,仿得巧妙,仿得令人心悦诚服,以至游者蜂拥,趋之若鹜,最终仿成一道天下名胜,一座世上名园。话说回来,扬州人终究还有自己的东西,比如二十四桥。自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句一出,二十四桥便誉满天下,多少人为之苦苦寻觅,到底哪座桥是?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一直难以定论。也怨杜牧,当初蘸着月色,文采飞扬地写了,怎不确切地指明呢?令后人月光一般朦胧得费猜量,难琢磨。
想扬州人甚至来扬州的人,数学大概都好,把一些风物纷纷分解为数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榆钱飞尽荷钱出,买断扬州十里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景点“四桥烟雨楼”、“五亭桥”、“十字阁”,也是如此。而古今联家所写联语,更比比皆是:“斗酒双柑三月烟花来胜侣,湖光山色四时风物待游人”,“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人把瘦西湖已“抄”成绝笔,我别一而再再而三地作“文抄公”了,总觉这些枯燥数字古人今人随手拈来,就拈得贴切拈得恰当,拈得堪称妙笔。不仅如此,尤其现代扬州人一智慧,将争论千百载的二十四桥具化为一桥,玉带湖边,任游人指点流连,品味忘返。告别瘦西湖告别扬州的刹那,回望西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寻常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倒是门柱一副楹联:“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写得清新幽丽,区区14字,简直写尽了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