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及标准注音:大学精神的失落靠权钱来拯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44:39
版主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国大学精神失落的讨论就已经一波接一波,但伴随着就业难等问题的凸显,大学精神的讨论一度被遮蔽。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对学生表示,“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此,凤凰网作出调查显示,七成网友不赞同董藩教授“4000万”的言论。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过网络发表声明称,“4000万”的言辞仅仅是在激励学生进步。不管如何辩解,金钱多寡在他这里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中国大学精神的失落,由此再次展现。


■“40岁4000万”,励志还是拜金?
欧上:鼓励学生毕业后努力创造财富,这当然没有问题,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再视金钱如粪土,国家鼓励每一个人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致富,老百姓也愿意将合法致富者视为成功人士,并从别人的合法致富中受益。但董教授此言为什么令人反感?为什么招致多数网友的批评?主要问题在于他的衡量标准偏执得近乎霸道,一竿子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
漂流瓶:董老师的主要身份是“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将这个身份和他以往的种种言论联系起来,就会让你觉得,董老师很像是一个从事教育产业的商人。
格格巫巫:北师大教授的身份,自然让人想起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亲题这一校训的启功先生,九泉之下如果听到董藩这番言论,不知该作何感想,又该情何以堪。
漂流瓶:40岁、4000万身价这样的羞辱性励志,也许能鼓励一部分研究生努力奋斗,但更有可能让更多研究生精英意识膨胀,目空一切,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结果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要么真的沦为无能、懒惰者,要么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谋取财富,这才是真正的失败和耻辱。


■“4000万教授”代表了谁的价值观?
花少林:估计董老师的学生现在压力都很大,因为自古迄今,从中到外,对学生身家提出如此具体要求的,恐怕董藩是第一人,而且我这么估摸,也仅此一人了。
flying:董老师的微博上的这段话,如果单看前部分,至少从逻辑上说,是靠谱的,如果仅仅把前部分当成是一种变相励志的刺激语言,鼓励学生们也试着激情创业,那么也并无不妥。关键的问题在后半段,“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这话就多少让人看了不爽。往小了说,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使然,往大了说,这充分体现了精英阶层与工薪阶层之间的观念撕裂。
初见小白:董老师的主要身份是“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将这个身份和他以往的种种言论联系起来,就会让你觉得,董老师很像是一个从事教育产业的商人。
sunny:高学历者能否成为赚钱机器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成为赚钱机器又是一回事。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平凡或不平凡的贡献,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过着自己知足常乐的小日子;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偏远地区做一名教师,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以自己的贫穷和付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赢得希望和未来。这样的人,怎么就是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呢?


■ 大学精神失落靠什么来拯救?
当前我国大学面临的问题不是对物质敢不敢追求,而是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超越一切,物欲横流的社会秉性早已侵蚀进昔日的象牙塔。遥想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里人们谈论的是“你在读什么书?你在写什么文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多数人在吃饭时讨论的是萨特,是尼采,是海德格尔,是国家的前途,是人性的复苏,是人文的走向。可如今,曾经“白衣飘飘”的校园充斥着金钱至上论。虽然这只是一部分思潮,但这部分思潮的影响却是广泛性的,因为预示着价值观变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变了,理想主义被拜物教所取代,人文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
花卉扫来:西安一位学音乐的大学生药家鑫为什么会杀害手无寸铁的农妇?仅仅是他认为农村人难缠。他不知道,他的恶行让一位年仅两岁的儿童永远失去了母亲。而他的一位师妹居然表示:“谁让她记车牌来着?要是我,我也捅。”人性的光辉在这一瞬间跌落尘埃,大学精神斯文扫地。这又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失落,更是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跌落。
滴溜溜转:拯救大学精神依靠什么?不能靠金钱,也不能靠官职。要让那些作出过社会贡献的人都得到社会的尊重,判断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仅仅靠权钱,也可以依靠他的人格、贡献和精神的魅力。做到高官巨贾可以被崇拜,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但科学家、思想家以及一切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正面价值的人物都应该被尊重,他们都是时代英雄。英雄应当多元化,恰如我们的社会已经在迈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