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思教育怎么样:找回失落的“农历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4:18:21
文/郭文斌         长篇小说《农历》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拙著本身,心想还是留待读者评判,在此仅就农历的贵重,谈些浅见。         我把《农历》的写作视为一次行孝。因为在我看来,农历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底气。“农历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凝聚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和先祖相比,现代人的“营养”很不平衡,“体质”虚弱,动不动就“生病”,究其原因,就是接不上“天气”和“地气”了,久而久之,“元气”大伤。而一个人要想恢复元气,就得接上天气地气。农历正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接上天气和地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历才是真正的中国符号。         诚然,我们可能无法回到农历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找回“农历精神”。只要每一个人心中还有“农历”,还有“农历精神”,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国家和民族也同样。因为“农历”本质上是生命力的“统觉”,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合”,在我看来它就是“顺”,而“顺”,就是“利”,所谓“顺利”。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顺”,于是天灾人祸成了每天新闻的主角,依我浅见,天灾是因为大地失去了“农历”,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农历精神”。         近年来,在走进农历的过程中,我渐渐低下了自己一度十分骄傲的头,弯下了自己一度十分自负的腰,“农历”如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狭隘、自私、包括自恋。在《农历》之《中元》一节中,我把《目连救母》一出戏全部搬了进来,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心量,也看到了古代文化人的心量。在我看来,它事实上是东方“救文化”的寓言,目连所救的,不单单是自己的母亲,更是大地母亲,自然母亲,斯文母亲,仁爱母亲。而《目连救母》作为一出戏,世世传唱,代代完善,却没有作者署名,这样的“作家”,该是多么让人崇敬。因此,对我来说,《农历》的写作还是一次深深的忏悔。         农历是另一个大自然,在这个大自然里,有天然的世界,天然的岁月,天然的大地,天然的哲学,天然的美学,天然的文学,天然的教育,天然的传承,天然的祝福。这个“天然”,也许就是“天意”。 而“天意”,在我看来,就是“如意”,“吉祥如意”就是从此而来。         而作为一本书的《农历》,它首先是一个祝福,对岁月的,对大地的,对恩人的,对读者的。同时,我还在想,小说是要为“现实”负责,但更应为“心灵”服务,就像“点灯时分”,把灯点亮才是关键,至于用哪个厂家出产的火柴,并不需要考究。         “农历”的品质是无私,是奉献,是感恩,是敬畏,是养成,是化育。一个真正在“农历”中自然长大的孩子,他的品行已经成就。反过来,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养成孝、敬、惜、感恩、敬畏、爱的品质,就要懂得“农历”,学会“农历”,应用“农历”。“农历”是一个大课堂,它是一种不教之教。就像一个人,他一旦踏上有轨列车,就再也不需要担心走错路,列车自会把他送到目的地,因为它是“有轨列车”。“农历”就是这个“轨”,它既是一条人格之轨,也是一条祝福之轨,更是一条幸福之轨。它的左轨是吉祥,右轨是如意。         看完《农历》,读者就会知道,其中的十五个节日,每个都有一个主题,它是古人为我们开发的十五种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也是古人为后人精心设计的十五种“化育”课,古人早就知道,“化育”比“灌输”更有用,“养成”比“治疗”更关键。         因此,关于《农历》,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奢望着能够写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读的书,也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读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增益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样一本书,但是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