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池的希腊少女下载:5.5亿流拍背后是谁在蓄意炒作--太阳鸟时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20:55:11
                                                                   5.5亿流拍背后是谁在蓄意炒作【http://www.newssc.org】 【 2011-04-07 08:38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作者:朱永华

  去年11月,在英国伦敦郊外的班布里奇拍卖公司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买家拍走。该拍品以5300万英镑落槌,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达到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天价,超过估价36倍,创出亚洲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4月4日《新京报》)。

  报道中援引英国媒体3日报道,去年11月英国一家拍卖公司以5300万英镑的天价拍出了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轰动一时。时隔4个多月,瓷瓶的买家至今尚未付款。而据报道说买家是中国上海的一位企业家。

  既然参加拍卖会,而且竞拍买下了拍卖品,理所当然的应该讲究信用,将竞买款项付予对方,然而竞拍场上风光无限,举手投足间便打下5.5亿“订单”,尽管是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但还只是一个花瓶,5.5亿买下一个花瓶可想而知会惊艳全场,不用说注定赚足了眼球,出尽了风头,也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豪气,以及“爱国热情”,这样的风度和行动,我想就是比尔盖茨也未必不惊得目瞪口呆。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我相信中国上海有这样“不差钱”的企业家,但我绝不相信能参加这样的拍卖会,打出如此天价后会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而且既然参加竞拍,必然会预先付出不菲的“定金”,竞拍成功造成流拍,不仅社会名誉不保,而且所付定金也会付之东流,这不符合我国企业家的一贯作风,试想想,对于这样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卖家在竞拍前毕竟会做出详尽的了解和考察,绝不会唐突行事,即使是买“亏”了,但他毕竟又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而且竞买回国后会给自己和企业的声誉带来巨大影响,这样的潜在“效益”,企业家不能不有所考虑,英国媒体并没有证据表明买家确实就是中国上海的企业家,包括收藏者本人也没有透露买家4个月没有付款的原因,笔者以为这里面有些蹊跷。

  报道中说,“花瓶”的收藏者54岁的约翰逊先生上周专门和买家见了一次面,商谈此事,按常理,商谈的结果如何,即使不向媒体透露,也应该透露给拍卖行,但英国媒体并没有报道。

  报道中说,这支“花瓶”是约翰逊先生在父母的老房子里打扫时,无意中发现了已在家中收藏数十年的一只中国瓷瓶。可想而知,这支“花瓶”流落到英国注定“非偷即抢”,不可能是我们清朝皇帝特意“赠送”的,约翰逊将“花瓶”送到“名不见经传”的拍卖行,当月就拍出了5800万英镑的天价,这就更值得奇怪了,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尽管这家拍卖行的拍卖师“鉴定”是18世纪初期清朝乾隆年间的粉彩镂空瓷瓶,但终归是自话自说,竞拍者连起码的研究考察时间都没有,何以敢出5800万英镑的天价,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企业家一贯做事讲究深思熟虑,特别是对文物收藏方面,尽管不排除收藏某些文物是故作风雅装扮门面一掷千金,但大多数还是谨小慎微,绝不可能不做考察多方鉴定,仅凭英国不入流的拍卖师的一句话,就头脑发热砸出去5.5亿人民币,这根本不是中国企业家的作风。

  笔者以为,这极可能是英国收藏家和拍卖行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目的是自我炒作,一方面把流拍的责任扣在不知姓氏名谁的中国企业家头上,因为这样扣非常让人可信,“花瓶”是中国的文物,中国的企业家有很高的爱国热情,高价竞买回归祖国逻辑上很好理解,中国有些企业家在国内信誉度不佳,把流拍的帽子扣在中国企业家头上让人感觉可信度高,这样炒作的最终结果,无非是把价格再抬上去,最后还是卖给中国,因为只有中国人和中国政府才会对自己国家流失在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不惜代价让其回归故里,我想,这恐怕才是英国媒体和那个所谓打扫房间扫出文物的收藏家的如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