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涛:问道天台山(一)--天台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8:45

问道天台山(一)

◇陈 镛

2010年12月15日 08:40  www.ttxw.cn   [大 中 小][打印]     盛天启先生简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支边内蒙,恢复高考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美学研究生。曾任中央党校教授、中宣部研究室副主任、《求是》杂志社秘书长等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度挂职台州,任黄岩市委副书记、台州地委副秘书长,是台州撤地建市的主要操盘手之一。
 本周末,盛先生将与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一起莅临天台为“新生代财富精英传承与创新高端讲坛”开课,主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和屏障》。

 虎年中秋,下午三时许,我陪同《求是》杂志社秘书长盛天启先生上鸣鹤观访张高澄道长。秋阳散淡,清茶温煦。主客问答,缘趣盎然。两人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名校高材生,人生轨迹迥异,灵犀一点相通,率意而谈,直入佳境。以下文字便为此番谈话实录。


 盛:请问道长,《道德经》本为哲学理论,如何成为了道教经典?


 张:我们学道的人以为,道,它不是一个理论上的东西,而是一个内在修习的东西。我们的师父就是这样教的。为什么道家有炼丹术,有长生久世之说,这些都是从道德经来的,完完全全都是从道德经来的,每一章都有修炼的法门在。


 盛:这样说来,道德经不是理论,它是指导实践的。


 张:你这是一语中的。


 盛:(笑)我到现在还一直以为道德经就是哲学。


  张:是哲学。


  盛:它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哲学、美学的东西。


  张:这是我们东方人思维的特点,它一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哲学。但怎样让人们走近它、走进去?许多初学者对“道”看起来有点茫然。“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这就是茫然。


  盛: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很难把握,道是大道,要把握是需要智慧的。


  张:恍与惚,都是我们的心态。你刚进去的时候,你是恍惚的,但这个“恍”是有光的,“恍”就是“心光”。当有了心光的时候,就要善于在这中间把握真相。


  盛: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


  张:这是修行人讲的,比如炼丹,怎么才能讲清楚呢,肯定不是用言语方式来讲的,我们叫作“修道而得真”,就是一定要经过修证,才能得道。


  盛:我的理解,就是不能把“道”当作教条,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是不行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今天跟你讲这话,明天跟你讲那话,今天拿这话和你交流,以后拿那话和你交流,都是不同的。


  张:就是这么回事。


  插:道德经就是教人怎样修证,是“知行合一”。


  盛:“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当你以为天下都是美的东西的时候,就没有美的东西了。道德经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所以我特别奇怪,道德经怎么会成为了一种宗教的信仰?


  张:我们中国的宗教,源头上哲学性很强,知行合一,这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是,理念管用。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


  盛:儒家是入世的,经国济世,讲如何做人、做事。佛教是出世,讲来世。道教讲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怎么可能呢,违反自然规律的。从秦始皇开始就追求炼丹、成仙,做了皇帝想成仙,都落空了。所以道教不如儒、佛影响大,负面的东西太多。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张:这是个千古的误解。要把这个误解破除有点困难,我试着解释看看。道,有“仁者道”,有“弱者道”;道,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逆反规律”,这个思想,可以说全世界只有道家一家提出。就是逆反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返璞归真”。


  盛:“归真”是个什么概念?


  张:“归真”就是———你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从开始的一,慢慢发展起来,而我们道家正好是逆反方向,从万物再收回到三、二、一。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本来是虚无状态,虚无状态是完美状态。道家炼丹,实际上就是寻求“有”和“空”的结合点。我指的是“内丹”。有句话说是“顺者人,逆则仙”,这句话是道教的核心。顺着自然规律是人,顺着普通人的欲望也是人,顺着物质的变化也是人;逆反过来才是仙。好比人生,人的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我五十岁、六十岁死了是自然的,九十岁就有点出奇了,活一百岁就是世界奇迹了。但我们南宗的祖师一般年龄都有一百多岁。他为什么活那么长久?其原理,就是放弃了尘世中的许多东西,纯粹按自然的方式生活。道德经中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为什么“不自生”?我没有什么杂念,杂念出来我把它砍掉,什么都没有了。


  插:回归“婴儿”状态。


  张:对,婴儿状态。婴儿是生机最旺的时候,元气最足的时候,但是,杂念最少。这就是我们道教的核心。而研究这个道教的时候,要从中转换过来,有个技术环节,不是说你理论上懂了就明白了,就像炼气功,不是说我想炼气功我想心定就能定住。这里面有个技术问题,就是法门,又叫“口诀”、“天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进入。


  盛:这个技术掌握,需要漫长的修炼过程。


  张:不,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达到,只不过是个价值观的选择问题。


  插:关键是要“舍得”,有“舍”才能“得”。


  盛:问题是我不愿意舍啊,你坐在一个好好的位置,不舍得扔掉。我放着北京不住,干吗跑到深山老林里来?你说说你自己,为什么?
  张:我那时还在浙大教书呢,说来也是不务正业,写了不少论文,跟着导师写了不少论文。我是搞计算机的,整天研究这东西,现在让我再看,都不会了。


  盛:我冒昧地问一句: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像贾宝玉一样,受过某种挫折,看破红尘,认清错误,才遁入空门?还是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忽然顿悟,就舍弃了?


  张:我还没有福气遇到那么复杂的事,我什么都没有碰到。要是碰到的话,那可能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我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问题。
  盛:在美国也没有碰到什么问题?


  张:不可能有什么问题,没有任何挫折。而且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道观里没有任何人是因为受到挫折来的。


  盛:佛教里好像有这种情况,好多人是受挫折后才来的。


  张:好多人的确是出于对人生不满意才出家的。过去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什么看破红尘啊,遁入空门啊,以为道教也是这样的。后来我问了许多弟子,没有一个是受了挫折来的,连愤青都很少。有个女孩,我问过她,她说做梦,梦见道观,就来了。  


 盛:她们出家,有没有受到社会包括亲人啊、朋友啊的压力?


 张:当然有,但我感觉社会这样看宗教,是对宗教有误解,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是这种情况。但也有宗教自身的问题。道教现在很杂,正一教可以结婚成家,全真教有戒律。道藏7000多万字,讲的是道、法、术。悟真篇专门讲修炼,直接上溯到道德经。里面比较杂,外面的人不太看得清。


  插:我觉得,道家学说在当代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什么?儒家是入世的,向外,追求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说到底是要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向内求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解决这一人的本源问题。现代社会,特别是一些企业家,都遇到这个问题,事业搞大了,有成就感,但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要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所以,他要找道观寺庙,他要找李一道长,上了李一的当。但这种需求是存在的,现在不少人普遍感到内心有一种恍惚,希望找回“自己”,希望找到“回家”的路。道德经其实就是通过一种修持、修炼的途径,来帮助人回到精神的本源。


  张:道德经不仅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道家有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它是道德经的一个思想。其它宗教也讲“无为”,道家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平常修炼,就是先把自己搞明白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再出山干事去。你看姜太公就是道家人物。战国时那四个人物,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四个人就把七国争战的戏演完了。道士对天下不是漠不关心。道家修炼,炼的就是“精气神”,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的观念是道家独创。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靠满足人的欲望、靠统一人的思想,很难达到和谐,因为你有这个思想,他就有另外的思想,永远不可能统一。只有回到自然本身,才能达到和谐。儒讲仁,佛讲来世,道讲人和自然之间的总体的把握。我这次到四川去参加三教论坛,三教头目都去了。叶小文(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先生讲了,他说,“道”一以贯之天下所有的宗教。而我们对道教的理解不完整,道教本身的势力也比较弱,但道家提出来的思想,道德经本身的根子扎得很深。只是我们信教的人没有学好,没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


  盛:路偏了。
  张:对,路偏了。


  插:现在人们不认可道家的学说,眼里只看见物质、金钱、时尚、享受,经济发展以GDP为中心,牺牲环境为代价,非要等到这个地球毁灭了,才会认识到道德经的正确。


  张:你讲的这个问题,道德经最后一章讲到了,就是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前都说小国寡民是老子的小农经济思想,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他当时说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一切都很丰富,物质很丰富,技术也很发达,你没法用。有人说现在快到这个时候了。许多国家都有原子弹,你能用吗?你石油耗光以后,那些汽车就全部停下了。非要把物质耗光了才停下来。物极必反。(未完待继)

稿源:   编辑: 郑鸿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