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石川五右卫门:阿奇霉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3:51
百科名片
   阿奇霉素分子式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属于大环内酯的抗生素,于1980年被发现,1981年推出。又翻译作阿红霉素、阿齐红霉素。
目录
基本简介适用范围药理药动学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用慎用给药说明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相关说明
临床应用系统影响市场分析发展前景
基本简介适用范围药理药动学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用慎用给药说明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相关说明
临床应用
系统影响市场分析发展前景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阿奇霉素是在红霉素结构上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广谱抗生素,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传播性疾病。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由于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而如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多,因此阿奇霉素以其自  阿奇霉素
身独特的优势稳居大环内酯内药物龙头。
阿奇霉素最先是由克罗地亚普利瓦公司研制合成,并率先在前南斯拉夫上市的。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原研发公司将全球的生产和市场开发权进行了转让,由美国辉瑞公司和意大利Sigma-Tau公司授让进行全球开发。辉瑞公司在取得了全球开发权后,其获批的阿奇霉素商品名为希舒美。08年,希舒美在阿奇霉素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78%。
在中国,阿奇霉素的生产始于1995年SFDA批准北京太洋药业开始。2006年,中国一共有158个阿奇霉素的新批文,2007年也有32个新批文。如今阿奇霉素已经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剂型最全面的品种,包括片剂、胶囊、注射液、粉针剂以及输液剂等,而且其原料药及制剂已被载入05版的中国药典。
编辑本段适用范围
  阿奇霉素
本品适用于敏感致病菌所引起下列感染
1、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摩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需要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2、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双球菌、人型支原体引起的需要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盆腔炎。若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应合用抗厌氧菌的抗生素。
通用名称:阿奇霉素
商品名:泰力特
英文名称:Azithromycin Capsules
中文别名:阿红霉素、阿奇红霉素、阿齐红霉素、阿奇霉素、希舒美
化学名称:(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O-甲基-a-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4,10-三羟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氧]-1-氧杂-6-氮杂环十五烷-15酮
CAS:83905-01-5
分子式:C38H72N2O12
分子量:749.00
规 格:(1)0.125g(12.5万单位) (2)0.25g(25万单位) (3)0.5g(50万单位)
编辑本段药理
阿奇霉素是将红霉素A9-酮基脂化后经Becklman重排, N-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的15元氮杂化合物,也是氮环内酯类(Azalids)中的第一个品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阻碍了内部形成半酮缩醛的反应,其中酯键水解成中性的红霉支糖是其重要的分解途径,阿奇霉素中酯键所连接的红霉支糖水解活化能为15.6kal.mol-1 在37·C、PH2的溶液中(离子强度=0.02),阿奇霉素降解 10%需21 min,而同样情况下,红霉素仅需3.7s这些结果证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相比,其对酸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在抗菌机理上具有共同性,均通过与细菌细胞中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抗菌作用。但由于结构的改变,阿奇霉素比红霉素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能抑制多种革兰阳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尤
  阿奇霉素
其是对一些重要的革兰明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弥补了大环内酯类对嗜血杆菌作用差的不足。其对流感噬血杆菌的作用强度比红霉素及罗红霉素高4一8倍,对流感杆菌、卡地莫拉菌、淋球菌等的抗菌作用是红霉素的2 ~4倍,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具有二碱价双亲的特性,大大增强了在酸中的稳定性,改善了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在体内的转运有其独有的特点。 Gedue等提出阿奇霉素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即给药后阿奇霉素迅速集中到多形核白细胞中(PMN)及巨噬细胞中,随着吞噬细胞的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感染组织中具有很高的浓度,并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然后作为一个对病原菌存在的应答,再将其释放出来,浓度超过很多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这种转运机制决定了其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与β-内酰胺、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相比,有更高的分布容积,更长的消除半衰期,更广泛的细胞渗透性,其组织浓度可比胞外浓度高300倍,且消除缓慢,组织半衰期为68~76h。 因此,每日只须给药一次,连续3 d,可维持有效浓度 8~10 d。
国产阿奇霉素在生物等效性方面与进口产品无异。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国产阿奇霉素颗粒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9.70%,两种制剂生物等效。但对于急性中重度感染则主张应用注射用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更确切、迅速。
编辑本段药动学
  阿奇霉素
本品对胃酸稳定,虽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 37%,单次服用 0.5g后 2~3h血药峰浓度约 0.4μg/ml,但组织分布好,蛋白结合率低(7%~23%),消除半减期 12~14h,服药后 12~30h在前列腺、扁桃体、肺组织、胃组织、女性生殖器组织中的浓度分别达 2.6μg/g、4.5μg/g、3.6μg/g、6.1μg/g和 2.7~3.5μg/g。50%以上的药物以原形由胆汁排泄,部分为去甲基的代谢产物。药物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较长,释放缓慢,单剂服药后 14日,仍可在尿中测得原形药物。1周内经尿排泄率低于 6%,肾清除率为 1.67~3.156ml/s。
本品在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的原因主要由于药物通过中性粒细胞与吞噬细胞主动由局部组织移至上述细胞内。在感染部位储存药物的中性粒细胞受细菌刺激释放药物而起抗菌作用。
编辑本段适应症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性传播性疾病。对于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摩拉卡他菌等所致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合并感染、肺炎等的有效率达90%,细菌清除率达 85%。对化脓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所致的疖肿、蜂窝组织炎等,采用本品每日 1次 5日疗法(总量 1.5g),治愈率为 53%~74%,有效率达 90%以上,其疗效与苯唑西林、红霉素和头孢氨苄相仿。单剂 1g治疗衣原体感染,其疗效与环丙沙星或多西环素相似。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
进食前至少 1h,或进食后 2h服用本品。成人每日0.5g,1次顿服,疗程 3日;或首剂 0.5g,以后每日0.25g,疗程 5日。性传播性疾患可采用单剂1g疗法。老人可按成人剂量给药。 6个月以上儿童(45kg以下)每日剂量 10mg/kg,服法和疗程与成人相同。如服用阿奇霉素混悬剂, 3~7岁(15~25kg)服 5ml(200mg),8~11岁(26~35kg)服7.5ml(300mg),12~14岁(36~45kg)服10ml(400mg)。
剂型与规格 胶囊: 250mg/粒。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禁用慎用
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本品无需调整剂量。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尚无剂量调整的成熟方案。肝功能不全、肝病患者不应选用本品。孕妇选用本品,必须充分权衡利弊。
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给药说明
由于阿奇霉素(AM)主要通过胆汁排泄,故肝功能不全者需慎用。当肌酸酐清除率≤40ml/min时,也需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不良反应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腹痛、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约 9.6%;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约0.3%,其次有皮疹等,多数属轻度和中度,不必停药。偶见转氨酶暂时性升高,曾见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是否与阿奇霉素有关尚未证实。部分患者可产生低血糖症状。
与红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酯类—样,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神经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等少见,但仍应注意。用药后应注意耐药菌如真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反应为1.3%,其它皮疹等≤ 1%。ALT和AST短暂升高,分别为1.7%和1.5%,少数出现白血球计数异常。副反应发生率不受病人年龄的影响。专项试验表明,本品对神经病学、听力、眼科学等方面未引起异常。相互作用
本品与茶碱、华法林、卡马西平、甲基氢化泼尼松等并无相互作用。在服抗酸剂前1h或后2h,才能服用本品。在服用本品前 2h,给单剂西咪替丁也不影响本品的血药浓度。某些大环内酯类可影响地高辛代谢,因此连续应用本品可能会增高地高辛的血浓度,应予注意。本品不应与麦角类药物合用,因可导致病人麦角中毒;此外,大环内酯类已有报道能增加地高辛(改变肠道菌丛)、环孢菌素和酰胺咪嗪(通过抑制代谢)的血药浓度,所以AM与这三种药同时服用时,也可能会增加这几种药的血药浓度。合用时需监测后者的血药浓度。相关说明
国内一份资料指出,在19位因口服阿齐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3位自行增加每日服药次数,5位连续服药超过5天,使得因服药不规范而致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达到40%以上。事实上,作为一种长效药物,阿奇霉素每天只需服用一次。
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相比,它的抗菌  阿奇霉素
活性更强,抗菌谱更广,不良反应更少。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阿齐霉素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与其血药半衰期长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口服或静脉滴注阿齐霉素后,其血药半衰期可长达35~48小时,由此使得阿齐霉素在停药的72小时内仍然能够保持最小有效抑菌浓度。这一特点,一方面使其具有长效作用,每日只需1次服药,即可取得如同红霉素每日多次服药那样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使其不必连续给药,近年临床在应用阿齐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性疾病时,常常采取序贯疗法,即给药3天停药4天,再给药3天。这样每日1次服药及短时间用药可使得患者依从性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还没有认识到阿齐霉素的这一特点,或者是从每日3次服药的习惯出发,或者是对每日只服1次药及“服3停4”的给药方法感到不保险,因而随意增加服药次数,一天中多次服用阿齐霉素,或者自行决定连续用药。其结果都对改善病情无济于事,反而使不良反应增加。
所以,患者应当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只服1次阿齐霉素,防止一天多次用药和长时间用药。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阿奇霉素——第二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与泰乐菌素相似,但与泰乐菌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抗菌谱更广,药理更全面;同时,阿奇霉素对酸稳定,半衰期长,在机体病灶部位的药物深度高于同一器官正常部位的3倍以上,因此被称为“导弹霉素”。阿奇霉素化学名称为(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0-甲基A-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1-氧-6-氮杂环十五烷-15酮。
分子式:C35H72N2O18 分子量:749.00。为了制剂方便(如增加溶解度)或改善副作用(减少刺激性),有时候需要将药物转化成盐、酯,它们的活性成分没有根本改变。使用同一通用名的制剂可以有很多,国内批准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品种有阿奇霉素片、阿奇霉素分散片、阿奇霉素胶囊、阿奇霉素软胶囊、阿奇霉素颗粒、阿奇霉素细粒剂、阿奇霉素预混剂、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氯化钠注射液、阿奇霉素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盐酸阿奇霉素,硫酸阿奇霉素注射液,富马酸阿奇霉素片、富马酸阿奇霉素胶囊,注射用马来酸阿奇霉素,注射用阿奇霉素枸橼酸二氢钠,注射用阿奇霉素磷酸二氢钠,注射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等等。
阿奇霉素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实验证明阿奇霉素对大部分致病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有抗菌作用,如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副流感嗜血杆菌、副溶血性杆菌、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等。阿奇素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不影响核酸的合成)。 阿奇霉素对于耐红霉素的革兰阳性菌有交耐药性。
目前尚无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充分的和严格的对照的临床试验。由于动物生殖研究的结果并不总是能测出的情况,因此,只有在确实必要时,妇女和孕畜才能使用阿奇霉素。尚不知本品是否在人乳汁中分泌,由于许多药物经人乳汁分泌,因此哺乳期的妇女在使用时应注意。动物生殖性研究表明阿奇霉素穿过胎盘,但对胎仔无损害迹象。尚无本品在母乳中的分泌资料。动物试验资料不能完全预示人类的应用情况。在人的妊娠,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性迄今尚未证实,故在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适当选择余地时才使用本品。
阿奇霉素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37%。在人单剂口服0.5g后,达峰时间为2.5~2.6小时,血药峰浓度(Cmax)为0.4~0.45mg/L.本品在体内分布广泛,在各组织内浓度可达同
  阿奇霉素
期血浓度的50倍,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本品单剂给药后的血消除半衰期(T1/2)为35~48小时,给药量的50%以上以原形经胆道排出,给药后72小时内约4.5%以原形经尿排出。本品的血清蛋白结合率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减低,当血液浓度为0.02μg/ml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15%;当血药浓度为2μg/ml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7%。食物不影响阿奇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在探讨抗酸剂与阿奇霉素同时给药的药动学研究中,虽然阿奇霉素的峰浓度降低30%,但未见对总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对需同时服用阿奇霉素和抗酸剂的病例,不应同一时间服用这些药物。
阿奇霉素由于理论上存在麦角中毒的可能性,故不主张阿奇霉素与麦角类衍生物同时使用。阿奇霉素与平喘药茶碱合用时可使血内茶碱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虽然口服阿奇霉素对茶碱单剂量静脉给药的血浆水平和药代动力学无影响,但是,大环脂类抗生素与茶碱同用,会导致茶碱血浓度升高。因此,当茶碱与本品同用时,应严密监视病畜的凝血酶原时间。适合于对阿奇霉素敏感的急、慢性感染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化脓等);泌尿道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膀胱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须要静脉给药进行全身抗菌药物。
阿奇霉素具有对酸稳定、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疗效显著、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点,其总的不良反应率约为12%,主要是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约9.16%;神经系统反应1.13%;皮疹<1%;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分别为1.17%和1.15%;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但随着其在临床上应用范围日趋扩大,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不良反应亦逐渐增多。
编辑本段系统影响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致室上性心动过速
低血压反应
严重心律失常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严重胃肠道反应
严重腹胀
中毒性肝炎
肝损害并急性胆囊炎
3、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血尿
尿潴留
急性肾衰竭
引起双肾区疼痛
4、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影响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伴皮肤淤斑
致严重溶血
5、神经系统损害
耳鸣
晕厥
前庭功能障碍
锥体外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