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与质量宣传: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三]-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8:17
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 (8) 张宇 邱海平等 2011年01月26日15:43    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 (8)--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八、关于危机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008年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论、消费不足论及生产过剩论、虚拟资本理论等经济学理论,[196]对这场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在危机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主要取得了如下进展。

  (一)对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1.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研究危机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散落于马克思著作的部分章节,主要有利润率下降论、消费不足论及生产过剩论,等等。既往的研究主要梳理这些理论,从理论、逻辑、实证角度分析理论的正确性。[196] 本年度的研究则更加注重理论与危机现实的结合,剖析危机现象;更加注重挖掘分析的深度,通过尝试各种缘由的解释,分析危机产生根源,尝试使理论与危机现实统一协调,同时也兼有对西方解释的彻底批判。

  卫兴华和侯为民认为,本次经济危机本质上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伴生品;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197]李其庆通过对马克思生产过剩及生产过程理论的回顾,认为本次危机是隐蔽的生产过剩,并认为这次危机是物质产品和虚拟产品的过剩,而后者又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加重了生产过剩危机;在其中,信用的回流掩盖了实际的生产过剩。[198]孙立冰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支配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源于自身的矛盾。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资本过剩与人口过剩的矛盾等等、背后逻辑都是利润率下降。[199]而杜梅尼尔则认为,这次危机并非源于利润率下降,本次危机中利润率甚至有所恢复。[200]

  一些文献开始把原因展开,从更多的角度看危机。高帆认为,社会层面的总资本运动中不同积累由于难以同时实现价值和物质补偿,导致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这种“产业失衡”也内含着市场自发出清机制失灵的潜在风险。[201]里卡尔多?贝罗菲奥雷,约瑟夫?哈利维分析金融公司与评级机构相互勾结,通过一时的流动性扩张掩盖金融掠夺及金融衍生工具无限复制带来的风险,并初步判定明斯基时刻已经到来。[202]大卫?莱布曼考察利润率及工人工资份额变动情况,揭示所带来的社会及结构性问题,[203]应加强对劳工的保护;[204]或是涉及金融体系业务及脆弱,联系社会结构,[205]等等。其根本内涵仍是诸如利润率下降的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这样就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出发来解释危机

  从虚拟经济角度分析危机,主要是从虚拟经济的概念、性质、特点等方面,论证虚拟经济的膨胀性及影响,如导致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和信用危机。[206][208]2010年的文献更注重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联系,即追索虚拟经济产生与膨胀的链条,考察发生影响的机制;注重分析虚拟经济理论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应用;注重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洪银兴认为,最能概括市场经济现代特征的是信用经济,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创造,或在收入资本化形式上,或以金融衍生工具形式,在信用经济中产生出虚拟资本;并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创新的动机、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关系,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等方面,说明这次危机的实质还是实体经济危机。[209]李慎明认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在加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有关数字推断复苏的脆弱以及再次爆发危机的可能,进一步指出,美国为应对危机可能对我国施展“巧实力”及我国的应对策略。[210]朱炳元认为,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金融衍生品的恶性泛滥,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机制;在金融过度泛滥的情况下,利率等信用杠杆的变动会在证券市场、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投资者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连锁反应,从而触发金融危机。[211]

  货币理论的视角

  随着垄断及两级分化加重,基本矛盾有不断加深的趋势。在这种矛盾下,内生于商品经济的货币危机不可避免,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212]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货币危机,对货币的追求是金融危机最本质的特征。之前较有代表的观点是,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不仅执行货币的职能,同时还执行资本的职能;资本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及信用关系,这种变动的影响被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放大,该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的集中表现。[213]

  2010年,从货币理论入手的文献进一步考察了货币扩张引起危机的机理,并联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或与世界货币体系演变,通过描述现实,对本次危机进行了阐释。如李楠迪和任新立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的注释入手,解释了马克思所阐释的“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即缘由于实体经济内在失衡的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214]曾康霖、王赟也讨论了所谓“独立的货币危机”,通过讨论国民收入恒等式,认为赤字、钱和泡沫并存,经济体就必定发生危机。[215]李凤云认为,本次金融危机首先是源于世界金本位的缺失。[216]让玛?瓦苏德万认为,信用货币的货币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危机期间,信用的货币本质将以耗尽信用的方式显现;浮动美元本位制赋予美元巨大的国际特权,利用外国资本,却输出金融脆弱性[217]。

  其他理论

  2010年有些文献用一些新的,源于马克思的理论讨论金融危机,如基于马克思增长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提高劳动者收入是政府反周期和反危机的宏观政策措施。[218]另外还有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219]、不确定性理论[220]、物质利益理论[221]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危机理论的比较

  乔磊等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及解决危机的对策等方面都有差异。[222]陈韶华和郭广迪等研究发现,由于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动态分析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并对同样以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对马克思经济学越来越重视,评价越来越客观。[223]刘润认为,马克思关于危机根源的阐述仍然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只能作为刺激有效需求和缓解经济危机的权益之计,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解决中国需求不足问题。[224]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西方经济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都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基本上放任自流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225]至于为什么新自由主义能引起危机,有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等。[226]新自由主义中肆无忌惮的过度消费,源于监管失效[227]等原因[228],因此新自由主义是所谓过度消费、监管失效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系列相关联现象产生的思想根由。因此,诸多文献认为,这次危机不仅是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更凸显了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229]不仅仅是金融、经济领域的危机,而且是资本主义的严重的思想体系、发展方式的危机,[230]也是美国霸权的危机。[231]

  马克思曾经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的各种理论做过深入研究和批判。[232]  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危机原因的不同观点。赵峰认为,“新自由主义”体制下资本主义增长的逻辑不仅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会导致这种矛盾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积累,使得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失衡,并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经济危机。[233] 王志伟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广大群众消费力不足和生产无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经济自由主义、监管不力、迷信金融创新、错误的货币政策等等是特定原因。本次危机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不能无视其与实体经济危机的联系。[234]弗朗索瓦·沙奈等也有类似的论述。[235]

  (三)关于“后危机时代”

  1.关于“后危机时代”的概念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发表的一些文献使用了“后危机时代”这一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判断标准等却缺乏应有的解释。有学者仅仅将这一概念解释为“整个危机时代处于较靠后的时期”。[236]

  既然称为“后危机时代”,必然应包含与“危机时代”不同的特点。如果从2008年危机伊始至2009年底算做“危机时代”的话,那么将之后的一个时期称为“后危机时代”似乎并不为过,因为毕竟世界经济形势已不再进一步恶化。

  有学者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后危机时代”问题。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资本主义信用体系和金融管理体制将会发生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将进行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将围绕国际话语权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从中国经济受到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转变之前,尤其是全球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危机的影响。因此,应该说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危机的后期,而不是“后危机时代”。[237]

  关于危机的前景问题

  关于危机的走势和前景,2009年就有一些学者总结危机大致会沿着L型、V型、W型或U型发展。[238]对现在危机到底处于何种阶段,一般则认为已经处于V型的右半边恢复期,[239]当然还有很多学者呼吁要提防W型的出现。[240]这种判断,多是基于一些表征经济回暖的指标,但到底会走V型还是W型呢?对这个问题,学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有文献提及“拐点已经到来”,但仍有很大的迷茫。[241]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做出了“极为复杂”的研判。[242]

  关于危机的长期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大致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左翼或共产党的派别,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的口号。[243]二是一些国内学者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左派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堪忧,是不可为继的,世界资本主义将进入动荡多变的新时期。[244]关于发达国家的反危机措施,多数学者认为,现今各国采取大量政府干预手段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246]危机终会过去。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

  吴易风教授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在经济思潮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讨论。[247]他认为,西方国家正在反思现存的经济制度、理论和政策,并对未来有粗略的构,即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新资本主义”的构想;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市场与政府平衡”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未来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等等。他进而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认为坚持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避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要避免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论调威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

  联系地看,希腊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危机作用下的后果之一。刘惠萍描述了一些文献将本次债务危机归因于欧元区多种货币并存、多种发展目标及经济政策等体制设计上,在经济危机下仅仅依靠财政计划刺激复苏,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不可维持,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事后为维护形象等政治诉求扩散了危机的势头。[248]李稻葵、张双长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并不严重,仅仅是信心的危机、暂时的危机及影响可控的危机;接下来的时间欧美等国会联手救助,发生危机的国家可能被迫进行财政重组,之后经济便可迎来复苏。[249]王天龙也认为,欧洲将迎来V型复苏,这些国家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保持财政可持续则是关键。[250]

  我国学者对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面对危机的冲击,错误的发展经济政策不仅可能导致经济体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而且可能会产生不易消除的后果。同时,正确的抉择也有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251]危机对我国也是一个重要的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是一枝独秀,[252]但也需要靠拉动内需,[253] [254]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255],并改变发展方式;[256]完善金融市场,[257]注意控制资本,加强约束;[258]面对国际社会汇率改革的要求,保持原则及灵活性,[259]用智慧解决外部不均衡;[260]要有可持续发展[261][]及以人为本的思想。[262]同时,保持中国模式的活力,通过一系列巧妙设计的制度安排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甚至无危机增长。[263][264]

  (五)简要的评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即发展规律。[265]对危机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考察当代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争论最激烈的理论之一。2010年我国学者关于危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对于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还缺乏统一的理解,从而对于马克思关于危机的不同理论解释有着不同的运用。如何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仍然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周期性来看,如何在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与波动理论,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理论任务。

 九、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问题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资本积累越来越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生态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冲突日趋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野而形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在理论上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始于1980年以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为代表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家们。许涤新在总结马克思的生态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初步创立了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出版专著《生态经济学探索》、《生态经济学》。

  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生态经济著作开始使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研究环境问题,揭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人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生态系统。但是,生态经济学无法回答人应该怎样采用正确的方式介入生态系统,其忽视了考察经济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制约作用,没有揭示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力量,因而无法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刘明远认识到了我国生态经济学走入的理论困境,强调了应把人介入生态系统的方式、方法、尺度作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关系的分析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创立生态政治经济学的主张,[266]为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明确了研究对象。刘思华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重新解释、发现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生态经济理论。

  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的创新还显得比较薄弱,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释也还很不够。

  (二)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近几年,国内生态学马克思理论研究相对集中在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理论与相关学者的著述的介绍与评论上,2009年国内学者的关注内容有,对生态学马克思整体理论、批判主题、理论性质与定位的评介;具体理论有,危机理论、高兹的消费社会理论、社会改造理论。2010年更多理论研究地为就某个具体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评介,更为关注国外生态学马克思的理论动态,如陈学明发表了系列文章,介绍了福斯特关于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 ;[267]何萍介绍了2006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马克思理论的发展 ;[268]韩欲立总结了21世纪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福斯特阵营与奥康纳阵营之间的论战;[269]郑忆石从生态学马克思的学者的相关论述出发,评价了生态学马克思的整体科学技术观 ;[270]赵卯生和杨晓芳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者阿格尔所构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结,展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为“探索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社会主义变革道路”。[271]

  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国外理论的评介更多地在于其哲学基础。由于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国内对国外的介绍从内容上来说也比较分散,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关于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的研究

  由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失败,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越来越成为全世界争论的热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各界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有的期刊还开设专题来讨论低碳经济问题,如《学术月刊》2010年7月刊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讨论低碳经济,《学术与探索》2010年第2期就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开始了专题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邀请不同学科专家从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中国低碳发展道路做出探讨。

  气候变化问题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资本主义气候问题的产生及对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很好的现实材料。系统地关于气候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气候变化的根源,这就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的对策的分析;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应对机制的态度;全球社会形成的减排机制的相关问题的分析,碳交易市场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认识与建立。以下的介绍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依次展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明确地指出,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带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于资本家对利润的渴求,资本过度积累与不断扩大再生产下对能源不断增长的消耗。我国对这一问题还无系统的专门论述,在文章中提及时往往只从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这一现象说明,而不再深层次挖掘为什么能源消耗会不断增长。谭扬芳在总结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谴责时,提到了谴责的一方面认为从制度根源上,资本主义制度是气候变暖的根源。[272]

  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决定了它的解决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磋商,制定全球性的减排方案。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正是想要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以失败告终。这次会议掀起了为全世界分配碳排放配额机制的浪潮,如樊纲提出以“人均历史累积消费排放量”计算各国的减排责任,[273]杨通进认为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基础的全球正义原则应当是最为理想的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 ,[274]潘家华和陈迎设计了基于“人文发展基本碳排放需求”的谈预算方案,[275]黄卫平和宋晓恒也就全球合作框架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276]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在气候问题中的态度,陈学明介绍了福斯特关于布什政府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的分析,说明《京都议定书》在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是无法实施的;想要阻止气候变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277]

  关于碳交易,杨志介绍了碳交易的发展状况并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于同申也有类似观点。[278]国内现在的研究还缺少对碳交易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先明确碳交易市场建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并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运行状况,进而认识碳交易的本质。在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源的基础上,分析这种市场手段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对劳资关系、全球利益分配关系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最早见诸于英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含义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强调采用技术手段来降低碳排放。低碳经济就技术层面上属于经济的较高级发展阶段,我国还难以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技术水平而且现阶段主要经济任务为发展经济。在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之后,发达国家打着这一概念的旗号,凭借其低碳技术优势制定国际碳排放标准,针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碳关税。不难看出其用心在于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数量最多的是怎样在中国建设低碳经济,总结之有以下途径: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进步,转变产业结构等。[279]我们应明确既然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那么首先须认识清楚气候变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光从技术上改革是不够的,根本上应从生产方式上改变,因此不仅需要技术的革新,更需要生产方式、制度上的社会变革。关于这点金乐琴和刘瑞在2009年已有比较基本认识。[280] 而2010年洪大用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只有建立低碳社会才能实现低碳经济,并指出了中国建设低碳社会的困境与优势。[281]另外,如上所述,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发达国家提出,我们还需要对此概念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来了解发达国家的真实意图。

  2010年关于低碳经济的认识的创新还有:程恩富和王朝科构建了低碳经济的基本模型,[282]马艳和李真考察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存在的“碳”不平等交换。[283]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较零散,未形成系统认识。涉及到气候变化这个现实问题,未能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一问题的根源做出认识,进而对发达国家用以回避改变根本生产方式而提出的减缓矛盾的手段--碳交易与低碳经济缺乏本质上的认识与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气候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碳交易、低碳经济有比较本质的把握,从而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十、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介绍与研究

  苏联和东欧国家解体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受到西方学者的冷落;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历史终结”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置疑,西方世界再一次恢复了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度成为西方的畅销书,西方左派学术团体和学者积极组织讨论会和演讲,左派杂志也发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章。了解和科学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近一年来,我国学术界一方面翻译了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和文章,另一方面对它们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MEGA-2中《资本论》及其手稿卷的关注

  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在20世纪90年代初接手MEGA-2之后,其第二部分即《资本论》及其手稿卷编辑进展较快。近期,我国学术界主要关注日本和德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韩立新介绍了日本学者编辑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情况。以大村泉为代表的“仙台小组”在编辑《资本论》第2卷时,发现马克思的原始手稿与恩格斯编辑的版本之间存在差异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284]田庆立和张利军翻译了大村泉的《<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和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详尽分析了恩格斯的编辑稿与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的关系。[285]2010年5月,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经济系教授竹永进(Susumu Takenaga)在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五届论坛介绍了MEGA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进程,当前MEGA-2的编辑进展及面临的困难,以及他所承担的第四部分第18卷的情况。[286]

  对于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央编译局于2010年9月邀请德国著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学家、MEGA编辑促进协会主席罗尔夫?黑克尔到介绍了MEGA-2的编辑原则和最新出版情况。[287]徐洋编译了黑克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的现状与历史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MEW)是除了MEGA版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接近经典著作原貌的版本,黑克回顾了MEW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出版情况。[288]

  2.对西方“马克思学”的介绍和研究。西方“马克思学”(Marxology)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外马克思学译丛》, 涵盖了吕贝尔、卡弗、古尔德、费彻尔、洛克莫尔和莱文等国外马克思学研究专家的代表作。[289] 其中,《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系统介绍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程。吕贝尔还反对格罗斯曼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六册计划”并没有完成,《资本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闫月梅等翻译了《马克思的<大纲>--150年后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立》,对《1857-58年经济学手稿》(有的学者称之为《大纲》)的生态进行了深入挖掘,并详细介绍了该著作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出版和传播情况。[289] 《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其他著作相比,被发现的时间较晚,我国在1979年和1980年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册和下册,才使得学术界对该著作的研究有了更准确的、更系统的文本依据。为了推动我国学术界对《1857-58年经济学手稿》的进一步研究,中央编译局于2010年7月举办了“马克思《大纲》国际研讨会”,邀请加拿大、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学者与我国学者一起分析该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内容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学”是西方学者最早提出来的,因此我国有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将西方“马克思学”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鲁克俭提出应该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力图构建中国的马克思学研究。[291]

  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左派学术界形成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用数量化的方法对剥削、劳动价值理论等进行“新的阐述”,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唯物辩证法。鲁克俭介绍了塞耶斯、阿瑟和奇蒂对于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的理解。从本质上看,“分析马克思主义”就是用实证的方法来替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英国学者塞耶斯、阿瑟和奇蒂等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了辩证法。其中,阿瑟将《资本论》体系与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相对照,也就是,将《资本论》中对“商品”的阐述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相对应,对“货币”的阐述与“本质论”相对应,对“资本论”的阐述与“概念论”相对应,从而提出马克思《资本论》体现出了“新辩证法”。[291]洛克莫尔在与魏小萍、鲁克俭、杨学功和张秀琴等中国学者讨论中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292]但是,莱文等“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没有决裂,或者认为黑格尔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在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

  1.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科与教材建设。在学科建设上,郑吉伟认为,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长期集中在哲学领域,对经济学研究重视得不够;而仅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不够的,例如对于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剩余”的理解必须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联系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是“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应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交叉学科。[293]

  在教材建设上,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孟捷、赵准、徐华等翻译了《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该书在北美被认为是迅速成为供入门级政治经济学课程使用的、具有左翼倾向的主要教科书。[294] 孟捷对这本书做了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肯定它坚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许多预言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的观点,因此保留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一方面也指出它为了解释市场和竞争在协调经济中的作用,又在一些地方糅合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理路和概念。[295]贾根良认为,《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提出的三维经济学编写体系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一维经济学特征,彰显了政治经济学的明显优势;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分析传统但又吸收西方经济学成果的多元主义视角值得借鉴,但是,该书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对金融资本、创造和帝国主义等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96] 张衔、庄志晖则认为,《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但是也有重要的修正和发展,为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现代视角;其缺陷在于回避了劳动价值论。[297]

  二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吕守军认为,日本是亚洲最早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国家之一,日本的京都大学等在2000年前后开始把马克思经济学的课程名称由原来的“经济原论”或者“政治经济学”改为“社会经济学”。 吕守军还介绍了日本社会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名称改变的原因,分析八本纪一郎的《社会经济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内容和理论体系,指出其在理论上的借鉴意义,从而为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提供参考。[298]

  关于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研究

  近一年,我国学者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评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转型”问题。白瑞雪和白暴力介绍了温特尼茨、米克和迪金逊等在20世纪中叶关于“转形”问题的看法;“转形”问题在恩格斯去世不久就被提起,温特尼茨等人在博特凯维兹模型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将“转形”问题又向前推进一步,被认为是价值转形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299] 二是对劳动价值论争论的方法论研究。姚开建和王强认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经济学方法论的争论,因此,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300] 三是对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谢富胜,李安认为,伊曼纽尔和阿明分析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平等交换和后者向前者的价值转移,对外贸易只会维持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谢克从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和价格理论入手,批判了比较成本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流通、资本流通和生产资本流通;中川信义则分析了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内容和作用方式。总体上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多样化。[301]

  关于西方左派学者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

  近来,我国学者讨论西方左派学者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置盐定理”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周期性危机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规律。骆桢和李怡乐翻译了置盐信雄的《技术变革与利润率》一文。置盐信雄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置盐定理”,认为和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相反,除非实际工资率有足够高的上升,否则由资本家引起的技术创新就不会降低一般利润率;基本品行业的技术创新会提高一般利润率,而非基本品行业的创新对一般利润率水平没有影响。[302] 骆桢认为,“置盐定理”与马克思理论存在着本质区别,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置盐定理”一方面表明置盐信雄对于资本主义竞争理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即在马克思原有体系上推导出技术创新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内在约束。[303]

  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高度关注源于2008年欧美发生的金融危机。郑吉伟介绍了西方左派学者关于欧美金融危机的认识。西方左派学者普遍认为,欧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他们对这次危机的具体原因的分析又有两个研究视角:资本主义“金融化”和利润率下降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应该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危机理论。[304]齐昊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看法,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问题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优势。[305] 齐昊还翻译了《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一文,罗伯特?布伦纳在文中提出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过去30年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30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体现在生态危机和空间上。郇庆治翻译了艾瑞尔?萨勒的《生态女性主义经济学:从生态适量到全球正义》一文。生态女性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学者认为主流经济学和大多数生态经济学家通过借助欧洲中心论的眼光来看待男人的意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经济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因为当代经济学知识的大量内容由于过分脱离其总体背景而变得难以理解。在创建一个替代性和真正全球性的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或环境伦理学的过程中,正是那些边缘性群体如家庭劳动者、农民和土著居民能够提供符合人类21世纪需要的社会正义与可持续模式。[307] 同时,康瑞华和佟玉华挖掘了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资本主义不可能现实可持续发展,只要发展是为了利润就必然会超越生态极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于转向社会主义。[308] 张凤超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以“空间”根本因素将资本主义积累与空间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空间理论的重建。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看来,空间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到资本的控制并屈服于资本的逻辑,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者;资本的空间转移的本质就是资本危机的空间修复过程,它所引发的空间冲突直接影响全球空间结构的重塑。[309]

  近一年来,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首先,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介绍与研究问题上更应该重视后者。我们在过去一年里翻译了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一些论文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为繁荣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对这些资料的“消化”并不够。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渊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进一步科学评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展开对话和交流,发出中国学术界的声音。其次,进一步加强跟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最新成果。我们在过去一年里讨论的某些理论问题如转形问题和“置盐定理”等,在我国学术界过去关注得并不够的情况下(特别是“置盐定理”),对其进行介绍、验证和评析是必要的。但是,这些理论问题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几十年前提出并讨论的问题,并且西方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如安德鲁?克利曼(Andrew Kliman)等就认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转形不存在问题,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转形问题。[310]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关注和评析西方学者根据MEGA-2中《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新看法。
参考文献

  [1]宋涛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内含14篇)[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1).

  [2]邱海平.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及逻辑起点--基于唯物史观对于现代中国历史适用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0(3).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缺陷与出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版。

  [4]何自力.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卫兴华.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6]邰丽华,陈翔云.劳动价值论屡遭非议的深层原因探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4)。

  [7]蔡继明.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年.

  [8]何炼成.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鲁品越,桂徽.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创造模型--对庞巴维克挑战的当代回应[J],经济学家,2010(3).

  [10]杨戈,杨玉生.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与当代资本主义[J],当代经济研究,2010(3).

  [11]朱正国,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两个‘必要劳动时间’[J],当代经济研究,2010(3).

  [12]李翀.马克思主义垄断价格理论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13]荣兆梓.转形理论的现代表达及转形问题的最终解决--评萨缪尔森的‘奥卡姆剃刀’,经济学动态[J],2009年(10).

  [14]丁堡俊.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是如何被引入转形研究领域的[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15]冯金华.生产价格会偏离价值吗?--三论价值转形是伪问题、兼评几种偏离系数转形模型[J],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16]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17]吴易风,关雪凌:产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洪远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述评[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19]吴宣恭.吴宣恭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陈文通.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兼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21]余斌.改革创新还是僵化退步?--对陈文通教授关于程恩富教授四大理论假设的异议的评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22]刘凤义.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基本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23]李丰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1日第1版 ;

  崔建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3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年7月1日第3版;

  夏永祥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1日第3版;

  程恩富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1日第3版.

  [24]何炼成、李忠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5]李太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6]洪银兴.洪银兴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27]汤吉军.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释[J],经济学家,2010(4).

  [28]王晓林、石晶莹.科学发展范畴群: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念[J],教学与研究2010(8).

  [29]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30]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J],中国社会科学,2010(5).

  [31]齐新宇、徐志俊.政府行为对两大部类增长率的影响--基于一个扩大的马克思再生产模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32]宋晓舒.考虑研发费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3).

  [33]戴蕾、王非.产业集聚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0(3).

  [34]乔榛.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视角解读国家干预经济[J],当代经济研究,2010(5).

  [35]王朝明、李西源.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及其构建性价值--基于中国特色公共产品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0(7).

  [36]任治君、牟新焱.信用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模型探索--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6).

  [37]高峰,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38]杨戈、杨玉生.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与当代资本主义[J],当代经济研究,2010(3)

  [39]杨晓玲,邢华彬.资本主义垄断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研究2010(6)

  [40]马宇.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金融危机的不同特点与反危机政策比较--以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1]赵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发生了金融化转型[J],经济学家2010年(6)

  [42]徐重温.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J],理论视野,2010(5)

  [43]张彤玉、时学成.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对美国收入差距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0(4)

  [44]董瑞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今世界金融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2010(7)

  [45]李慎明主编.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版

  [46]李其庆.世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47]刘仁营,左乐平.金融危机坐标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J],红旗文稿2010(14)

  [48]张建刚.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及其发展状况[J],当代经济研究,2010(3)

  [49]陈宝森.美国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及其未来走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50]安然,王洛忠.从经济危机与体制变革看“美国模式”的生命力[J],新视2010(4).

  [51]刘凤义.新自由主义与日本模式的危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52]刘江永.美国金融危机后日本的反思与摸索[J],现代日本经济,2010(5).

  [53]裘元伦.欧洲:不是“没落的贵族”,而是世界的先行者[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54]沈文玮、刘凤义.金融危机与瑞典模式的调整[J],教学与研究,2010(7)

  [55]刘刚等.后福特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发展阶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

  [56]陶文昭.当代资本主义的温特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0(1).

  [57]林岗.在新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58]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J].前进论坛,2009(2).

  [59] 李成勋.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机理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60] b周新城.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1)

  e周新城.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上划清原则界限[J].学习论坛,2010(6)

  f周新城.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私营经济的性质和作用(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6)

  [61]何干强.抓住有利时机振兴公有制经济[J].探索,2010(1).

  [62]程言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发展与历史本质--着重人的异化复归-人力产权实现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63]纪宝成. 重视和加强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64]高尚全.‘国进民退’的问题不在进退[J],人民论坛,2010(1)

  林密,高尚全.政府创造环境,老百姓创造财富[N].经济观察报,2010-03-01,第34版

  [65]晓亮.中国民营经济60年[J],南方经济,2009(10)

  [66]董德刚.“社会所有制”这个概念更好些[J],共产党员,2010(13)

  [67]邵传林,农村土地私有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灵丹妙药吗[J],农业经济研究,2010.1

  [68]温铁军.中国应谨行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2

  [69]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70]崔之元.重庆十大民生工程的政治经济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0

  [71]党国英.深化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农村工作通讯,2010.(7)

  [72]文贯中.结构性失衡、内需不振、过时的土地制度和走出困局之路[J],南开经济研究,2010.2

  [73]于建嵘.打破公有制:回归土地市场要素的基本属性[J],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2

  [74]蔡继明.打破公有制:回归土地要素市场要素的基本属性[J],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2

  [75]吴敬琏.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76]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12-07.

  [77]高帆. 如何理性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J].学术研究,2010(8).

  [78]李君如. 慎提“中国模式”避免转移改革方向[N].北京日报,2009-11-16.

  [79]邱耕田. 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2009-12-07.

  [80]张曙光.还不能轻言“中国模式”[J].经济研究信息,2010(2).

  [81]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82]秦益成,翟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0(3).

  [83]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2).

  [84]徐崇温. 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85]程恩富,辛向阳. 对话:如何理解“中国模式”[N].人民日报,2010-09-15.

  [86]姚洋.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N].文汇报,2010-05-12.

  [87]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8]胡钧,韩东.“中国模式”的实质、特点和面临的挑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89]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N].光明日报,2009-12-03.

  [90]林春.“中国模式”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91]张宇.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经济学的视角[A].赵剑英,吴波.论中国模式[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2]李炳炎.“中国模式”经济改革论纲[J].经济学动态,2010(2).

  [93]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94] 程恩富,辛向阳. 对话:如何理解“中国模式”[N].人民日报,2010-09-15.

  [95] 刘文革,朱兴龙. 后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调整与“北京共识”[J].经济学动态,2010(5).

  [96]刘国光.中国模式让我们有望最先复苏[J].红旗文稿,2009(11).

  [97] 纪宝成. 中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复苏[J].经济学动态,2010(5).

  [98]吴波. 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的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26.

  [99] 陈志武. 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N].中国时报,2010-07-29.

  [100] 姚洋.中国经济成就的根源与前景[J].文化纵横,2010(2).

  [101]吴敬琏. “中国模式”会成为全球榜样吗?[J].中国改革,2010(10)

  [102]周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103]吴敬琏. 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104]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J]. 中国社会科学,2009(5).

  [105]毛立言. 从现代化视野看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6).

  [106]魏杰.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3).

  [107]张维迎. 体制改革与中国未来[N].中国日报英文版,2010-01-29.

  [108]郑清源.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0-10-27.

  [109]刘瑞、王岳.从‘国进民退’之争看国企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3).

  [110]吴敬琏.货币超发与国进民退不可轻视[EB/OL].中国企业家网.2009-10-26.

  黄挺、张捷、刘金山、王廷惠.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N].南方日报,2009 - 11 - 4 .

  [111]张晨.评所谓“国进民退”[J],国有资产管理.2010(1).

  [112]怎样看待山西煤炭重组[J].人民日报,2009 -11-15.

  [113]余菁.国进民退 :实质、利弊与演化[J],学习与实践,2010-1.

  [114]张曙光.国进民退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网易财经,2009-10-27 .

  [115]马建堂.经济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J].新华网,2009-11-24-.

  马骏.我国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J].红旗文稿, 2010(2).

  [116]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3).

  [117]陈志武. “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J].商务周刊.2009-10 -5 .

  许小年.“国进民退”背离改革方向[J].商界(评论),2009(11).

  赵晓.变革、挑战与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会议下午实录[EB/OL].新浪财经,2009-10-26.

  [118]王中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0(5).

  [119]李鹏飞.慎言“国进民退”[J].领导之友, 2009(6).

  [120]彭刚.慎用改革倒退大棒问罪“国进民退”[J].中国经济时报, 2009-11-16.

  [121]张宇,张晨.“国有企业垄断论”的谬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

  [122]高粱.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3).

  [123]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124]丁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125]张宇.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评否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若干片面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

  [126]周新城.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127]张宇.当前关于国有经济的若干争议性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0(6).

  [128]宗寒.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月刊,2010(8).

  [129]张宇.充分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J].企业文明,2010(6).

  [130]荣兆梓.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3).

  [131]谢富胜, 李双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定位[J].教学与研究,2010(5).

  [132]张晨、张宇.“市场失灵”不是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兼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133]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J]. 社会科学辑刊,2010(5).

  [134]崔之元.“重庆经验”进行时: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135] 苏海南.调控收入分配需要形成制度合力--我国收入分配难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难题的对策探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6月29日第B05版前沿

  [136] 李稻葵.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问题,不要上纲上线.[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6-02

  [137] 白重恩,钱震杰.谁挤占了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P100-114 或 白重恩,钱震杰.谁挤占了居民的收入[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8日第006版经济学

  [138] 余斌,陈昌盛.我国收入分配现有问题[J].红旗文稿,2010(1),P39

  [139] 付钦太. 近年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问题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报.2010(8),P57-60

  [140] 龚刚,杨光.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 中国社会科学,2010(2),P54-68

  [141] 程恩富.分配:注重劳动收入份额提升[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10-20

  [142] 贾康.劳动报酬占比:需要客观分析[J]. 理论参考,2010(7),P47-48

  [143] 余斌.应有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N].中国证券报(广州),2009-12-19

  [144] 陈宗胜,武鹏.影响收入分配的“三大差别”[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11-03

  [145] 郭飞.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10(2),P27-34

  [146] 宋晓梧.弱势群体能否不再为精英买单--论贫富差距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50人论坛,2010-07-15

  [147] 蔡继明. 我国当前分配不公的成因和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 2010(3), P11-15

  [148] 魏众.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8),P55-61

  [149] 刘国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P3-12

  [150] 程恩富.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7-14

  [151] 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C].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4次年会参会论文

  [152] 余向华,陈雪娟.所有制机构变迁与中国部门工资差距:1993-2006--基于中国微观家计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C].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4次年会论文集

  [153] 陈安平.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2010(4),P4-8 或 陈安平.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与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0(1), P17-19

  [154]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 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 中国工业经济,2010(6),P35-45

  [155] 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

  [156] 周云波.我国收入差距变化何时迎来倒U轨迹的拐点[J].经济纵横,2010(4), P43-46

  [157] 李振明.扩大消费研究: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2010(2),P13-19

  [158] 付文林.住房消费、收入分配与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J].经济学家.2010(2),P55-60

  [159] 张丽宾.提高工资标准是破解解决结构失衡的关键.[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6-09

  [160] 赵振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9(10),P39-42

  [161] 郑功成.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11-03

  [162] 杨宜勇.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N].人民日报,2010年4月27日第007版,理论

  [163] 厉以宁.通过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分配难题.[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6-23

  [164] 陈享光.论我国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政策[J].前线,2010/04,P18-20

  [165] 钟茂初.如何提高劳动者群体收入?[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5-14

  [166] 王东京.应该减税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5-26

  [167] 邢春冰.迁移、自选择与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城乡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2010(1),P633-660

  [168] 张永林,张春杨. 产权管理、管理体制与收入分配的内在机制[J]. 公共管理,2010(3),P105-109

  [169] 蔡继明. 论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关系[J]. 经济学动态,2010(4),P60-64

  [170] 张宇. 五中全会提出“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意味深长[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10-22

  [171] 王庆华,收入分配机制与政策选择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P53-56

  [172] 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

  [173] 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学专业建设调研报告[R],2006年8月.

  [174] 化学工业出版社《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论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一天就能读完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5]何秉孟. 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10(2).

  [176]李慎明. 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红旗文稿, 2010(6).

  [177]刘诗白. 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J].经济学家, 2010(6).

  [178]高峰. 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1).

  [179]王天玺. 美国与金融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 2010(13).

  [180]赵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发生了金融化转型[J].经济学家, 2010(6).

  [181]庞仁芝.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再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2).

  [182]罗文东.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化”理论与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6).

  [183]曹文振. 从金融危机看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J].社会主义研究, 2010(1).

  [184]张雷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5).

  [185]张俊山.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J].教学与研究, 2009(10).

  [186]吴宣恭.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 2009(1).

  [187]赵峰. 新自由主义与当前的经济危机: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9(12).

  [188]张宇, 蔡万焕. 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在新阶段的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4).

  [189]张宇. 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 2009(4).

  [190]李其庆. 世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2).

  [191]徐崇温. 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J].理论视野, 2010(5).

  [192]胡乐明, 刘志明, 张建刚. 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J].经济研究, 2009(11).

  [193]刘仁营, 左乐平. 金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J].红旗文稿, 2010(14).

  [194]丁晓钦. 资本主义危机与出路: 21世纪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6).

  [195] 林金忠.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札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96-115

  [196] 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 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

  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97] 卫兴华,侯为民.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极其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0.(1):32-35.

  [198] 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0(7):1-5.

  [199] 孙立冰.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35-38.

  [200] 周思成译.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热拉尔·杜梅尼尔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10(7):11-19.

  [201] 高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反思与中国的选择.载张晖明,邓霆主编,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2):218.

  [202] 里卡尔多·贝罗菲奥雷,约瑟夫·哈利维.丁晓钦,刘元胜译.一个“明斯基时刻”是否已经回归--论全球的次贷危机与“新”资本主义模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9(9):14-21.

  [203] 大卫·莱布曼.童珊译.资本主义,危机,复兴:对一些概念的挖掘[J].当代经济研究.2010(8):13-18.

  [204] 禚明亮译.大卫·哈维谈资本的逻辑与全球金融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0(1):10-12,39.

  [205] 王永利等.金融危机全景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65.

  迪米特里斯·肖拉法.应惟伟, 刘鹏, 金华等译.金融兴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0-226.

  [206] 成思危.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5):1-16.

  [207] 张宇,齐昊.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当前的金融危机.载张宇主编,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46-66.

  [208] 刘明远.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转型[J].学术研究.2009(11).60-64

  [209] 洪银兴.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9(11):5-12.

  [210] 李慎明.国际金融危机现状、趋势及对策的相关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5-13.

  [211] 朱炳元.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39-46.

  [212] 卫兴华,孙咏梅.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与根源及应对思考.载张宇主编,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40.

  [213] 杜朝运,郑瑜.“世界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发展”论坛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009.9,4-7

  [214] 李楠迪,任新立.次贷危机的源与流--基于马克思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0(2):103-104.

  [215] 曾康霖,王赟.马克思的货币危机理论与当前金融危机逻辑.经济学动态,2010,8.25-29

  [216] 李凤云.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6-108.

  [217] 让玛·瓦苏德万.贺钦译.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0(6):1-8.

  [218] 杨继国.基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危机机理分析[J].经济学家.2010(2):5-11

  [219] 刘静暖,纪玉山.马克思自然力危机思想研究[J].经济学家.2010(4):31-38.

  [220] 杨圣明.关于目前经济危机的不确定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4):34-41.

  [221] 李薇辉.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的深刻性--金融危机下的重新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41-50.

  [222] 乔磊,白少君,安立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J] .经济纵横.2010(7): 27-30,106

  [223]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10(2) :164-169

  [224] 刘润.马克思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176-179.

  [225] 徐则荣.西方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J].红旗文稿.2010(1):29-31.

  [226] 朱炳元,郑千千.学术界关于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的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5):185-189.

  [227] 邢继军.世界金融危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35-64.

  [228] 李志辉.美国金融危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J].2010(2):135-139.

  [229] 高田太久吉.武萌,张琼琼译.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J].国外理论动态.2010(7):20-25.

  [230] 胡乐明.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走势与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2010(7):39-44.

  [231] 热拉尔·杜梅尼尔,多米尼克·莱维.刘耀辉译.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霸权的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10(2):13-18.

  刘海霞译.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谈国际金融危机与美国霸权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10(6):16-22.

  [232] 张作云.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问题论述的当代价值[J].经济纵横.2010(8):13-18.

  [233] 赵峰.新自由主义与当前的经济危机: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12):39-45.

  [234] 王志伟.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1-5.

  [235] 弗朗索瓦·沙奈.齐建华, 胡振良译.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9-97.

  [236]姜再勇.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调控与管理的走向[J].经济学动态.2010.(9):108-111.

  [237] 施红,邓舒仁.后危机时代[N].人民日报. 2010年2月9日.

  [238] 后危机时代与危机后的趋势--王方华教授在温州经济论坛上的演讲[N].解放日报.2010年01月03日.第8版/思想者·连载

  [239] 解放日报 2010年01月02日 第07版/新财经周刊·世界经济  2010:“后危机”还是“危机后”

  美国金融危机过去了 解放日报 2010年05月26日 第09版/经济新闻·广告

  [240] 美国第二轮金融危机正在临近[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8月23日.第A07版/专栏·来论

  全球经济正面临二次“滑坡”危机,需要警惕政府债务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的逆向反馈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6月04日.第02版/时论

  [241] 时家贤.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探究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介绍克里斯·哈曼新著《僵尸资本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0(2):19-24.

  今年能否走出危机尚难确定[N].解放日报.2010年01月10日.第04版/国际新闻

  [242] 高增长是否意味已走出危机[N].解放日报 2010年04月15日.第02版/要闻

  [243] 杨成果.澳大利亚共产党十一大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139-144

  刘淑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共产党的新动态[J].红旗文稿.2010(4):33-36.

  [244] 刘宏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0(4):1-6,39.

  [245] 郭恩才.解码金融、金融危机及“美国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214.

  [246] 危机启示录[N].中国经营报 2010年06月07日 第55版/史上与书上

  [247] 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J].经济学动态.2010.(3):14-24.

  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续)[J].经济学动态.2010.(4):31-45.

  [248] 刘惠萍.欧元区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J].经济学家2010(9):103-104.

  [249] 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7):4-12.

  [250] 王天龙.2009年欧元区经济分析及2010年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1):137-141.

  [251] 第一财经日报.危机之后,谁是赢家?[N] .2010.5.10.第A08版/智库·策论.

  [252] 宋鲁郑.东西对比:西方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制度危机? [J].红旗文稿.2010(12):9-11.

  [253] 后危机时代中国别无选择[N].羊城晚报.2010.6.10.第A12版/财富热闻

  博源基金会.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5-376.

  [254] 吴晓求主笔.金融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2009:378-379.

  [255] 吴强.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合理性[J].红旗文稿.2010(6):4-7.

  [256] 刘志明.应该如何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观点全球扫描与透视[J].红旗文稿.2010(15): 30-33.

  [257]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路径--陆铭教授在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演讲[N].解放日报.2010.1.31.第8版/思想者·连载

  [258] 武次冰.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性研究.载朱民, 李扬主编,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论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05-215.

  [259] 熊平安, 秦月星.金融业反思与复兴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后危机时代的汇率之争[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3.29.第24版/论坛

  [260] 李稻葵.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0-144.

  [261] 刘静暖,纪玉山.马克思自然力危机思想研究[J].经济学家2010(4):31-38.

  [262]胡钧,韩东.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J].经济纵横.2010(3):1-7.

  [263] 丹尼·罗德里克.张宇译.探索经济繁荣--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9):337.

  [264] 韩光宇, 齐红, 陈雨露.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经济影响、应对思维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65] 邱海平.再论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及其重大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9(4):28-32.

  [266]刘明远.关于创建生态政治经济学的思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6(2).

  [267]陈学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意蕴--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

  陈学明.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当代意义的揭示[J].国外社会科学, 2010(1).

  陈学明.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意蕴--J.B.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J] .中国社会科学[J],2010 (2).

  陈学明.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268]何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1).

  [269]韩欲立.自然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评福斯特与奥康纳之间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论战[J].学术月刊,2010年(2).

  [270]郑忆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辩证视域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0(3).

  [271]赵卯生,杨晓芳.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与人的解放--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趣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5).

  [272]谭扬芳.哥本哈根峰会的较量--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273]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74]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275]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276]黄卫平.宋晓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

  [277]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挠《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2).

  [278]杨志,陈波.中国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J].学术月刊,2010(7).

  杨志,郭兆晖.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J].学术与探索,2010(2).

  于同申,张欣潮,马玉荣,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0[2].

  [279]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1).

  史丹,杨彦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0(7).

  [280]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8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282]程恩富,王朝科.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J].学术月刊,2010(7).

  [283]马艳,李真.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J].学术月刊.2010(7).

  [284]韩立新.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聚焦点[J].学术月刊, 2009(11).

  [285][日]大村泉. 《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和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J]. 田庆立、张利军译, 国外理论动态,2010(5).

  [286]Susumu Takenaga. 在日本的MEGA2编辑工作[A].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5届论坛论文集[C].

  [287]中央编译局论坛举办MEGA第二版情况报告会[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5).

  [288]徐洋. 德国学者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的现状和历史[J]. 国外理论动态,2010(5).

  [289][法]吕贝尔. 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M]. 郑吉伟、曾枝盛等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美]卡弗. 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M]. 张秀琴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美]古尔德.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M]. 王虎学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德]费切尔.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 赵玉兰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法]洛克莫尔. 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M]. 孟丹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美]莱文. 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M]. 藏峰宇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0] [意]马赛罗?默斯托主编. 马克思的<大纲>--150年后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立[M]. 闫月梅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1]鲁克俭. 国外马克思学译介与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深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5).

  鲁克俭. 马克思思想的德国古典哲学来源[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4).

  [292][法]汤姆?洛克莫尔, 魏小萍, 鲁克俭, 杨学功, 张秀琴. 再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J]. 哲学动态, 2009(11).

  [293]郑吉伟.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兼谈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的逐步完善[J]. 教学与研究, 2010(5).

  [294][美]鲍尔斯, 爱德华兹, 罗斯福.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三版)[M]. 孟捷、赵准、徐华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5] 孟捷. 一本后冷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材[J]. 读书, 2010(1).

  [296]贾根良.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重大改革的一种尝试--由<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引发的思考[J]. 教学与研究, 2010(9).

  [297]张衔, 庄志晖. 另一种经济学:理解资本主义的现代视角--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J]. 教学与研究, 2010(9).

  [298] 吕守军. 日本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以八木纪一郎的<社会经济学>为中心展开[J]. 教学与研究, 2010(4).

  [299]白瑞雪, 白暴力. 价值转形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温特尼茨、米克与迪金逊等[J].中国流通经济, 2009(12).

  [300]姚开建, 王强. 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争论的方法论解析[J]. 经济纵横, 2009(12).

  [301]谢富胜, 李安.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2).

  [302][日]置盐信雄. 技术变革与利润率[J]. 骆桢、李怡乐译, 教学与研究, 2010(7).

  [303]骆桢. “置盐定理”的批判性考察[J]. 经济学动态, 2010(6).

  [304]郑吉伟. 评西方左派学者对欧美金融危机的认识[J]. 科学社会主义, 2009(4).

  [305]齐昊. 国外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 教学与研究, 2009(8).

  [306][美]罗伯特?布伦纳. 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J]. 齐昊译,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2).

  [307][澳]艾瑞尔?萨勒. 生态女性主义经济学:从生态适量到全球正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5).

  [308]康瑞华、佟玉华.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启示[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6).

  [309] 张凤超. 资本逻辑与空间化秩序--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0).

  [310]英文参考(略)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三]-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未来5年电网发展四大重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有权发展保护自己安全的军事力量--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 --罗荣桓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模式的特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科学发展:县官当下很纠结--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2009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重庆整顿“五风”?助力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云浮模式”探索新型农村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学习力提升发展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理念转变促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张晓晶:2010年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张维为: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应从自己传统中衍生而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2011年中国经济三大看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社会正面临三大形态变化--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做到三注重提升化解矛盾能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做到三注重 提升化解矛盾能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习近平抓落实的“三点”是“支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副职要注意避让三盏“红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当代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五大特征--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