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概念:萧秋水>?碎片化生存,知识化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35:24

萧秋水> 碎片化生存,知识化发展

(2011-02-05 13:36:46)转载 标签:

微博力

碎片化

核心知识

知识管理

萧秋水

杂谈

分类: 厘米书斋 我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中陈铁力兄和袁楚兄两位的书评,阅后,我立刻买了本书阅读。

我是在去年12月30日在新浪开立微博,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玩微博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我的意图是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一下微博,毕竟,自己摸索,不如有专家指导,同时,也在考虑内部微博的规划,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承载了较多的使命,当然阅读完后会明白,对于规划它的作用不大,不过对于微博经营(企业角度和个人角度)有一定效用。

这本书并非是写新浪微博的,twitter和新浪微博也不是一个概念,虽然是有共通之处。就微博本身来讲,它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我觉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不必把微博神化,也不必把微博弱化。就《微博力》一书而言,基于主题的考虑,作者当然是赞许的成份多。

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微博的力量,这些都是可信的,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是怎么实现的,在怎样的环境下,用怎样的手法,如果不把这些东西研究透,那就很容易画毛画皮难画骨,自己实践的时候,可能全然不是那回事儿。诚如铁力在书评中所说,这本书对于“如何做”并没有说得很透,而再好的规划,必然是要落实到细节,比如企业如何设计微博策略?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如何衡量?投入多少人力?如何科学分工?在内容上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阅读一本书,想要从中吸收知识,就最好是有探究心理,而不是浅尝即止,了解后,知行需要合一,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很难想象读了这本书而自己没有微博,那该如何实践书中所述呢?或者是有微博而不实践书中所说(未必照做,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地做),那看书又有什么用呢?任何东西,如果加上中国特色,一般来说,国外的原汁原味,就可能变点味,所以,真正有指导意义的,应该还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书,据说杜子建正在闭关写这么一本,这很值得期待。

针对本书,作为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我会特别注重微博在知识共享方面发挥的功用,而同时作为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者,我也会特别注重微博在知识呈现碎片化状态下的管理办法。这篇书评,以书作为引子,但引发的感想,可能已经脱离了书中的内容。所以本文并不作为阅读尤其是购书指导。


1、 碎片不可挡

 

如果说,微博开启了碎片时代,这个说法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在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在信息比我们还快的时代,微博比信息更快!”这句话似是而实非,因为微博本身也是信息(按照噪音-数据-信息-知识-核心知识-智慧的知识金字塔来区分,有的是噪音,有的是数据,有的是信息,有的是知识,有的是核心知识,但基本上都不是智慧这个层面。)

碎片化是不可挡的趋势。这与时代的发展有关,科技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空前快速,当信息不再稀缺反而泛滥,短平快的信息传递和吸收方式成为必然,信息呼啸而过,每一天要接触的信息,可能并没有多少长时间留在脑海里,它们旋生旋灭,微博,作为当前最热的载体,140个字的表达,合乎人们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受到热捧是一种。而企业是跟随客户的习惯走,当消费群体已经习惯了140字的书写和阅读,企业只能跟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习惯的推演如同漩涡,裹挟进更多的人、事、物,在最终成为浪潮。

这滚滚浪潮里满是碎片,席卷而来,足以令没有准备的人淹没其中。新浪微博的关注上限是2000人,也真的有人关注数满足了此数,如果这2000位同志都是话痨,这个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可想而知的,是这些信息当中,有大量的重复,比如转发,比如针对同一事件的反复评论,尤其是热点事件,而且,在微博上面,一般来说,同时存在的热点事件不会太多,往往是同时有一件事情,经过重重叠叠的转发,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光,比如李刚事件,比如3Q之争。

这就是现实。

在《微博力》一书中,并没有较多篇幅述及这种现象,而专注于微博给人带来的好处。微博的好处也是无疑的,我本年度的社交关系开展和线下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微博而进行。但如果仅注意其利而忽略其害,很有可能陷入泥淖无法自拔,比如一天到晚陷在微博里。

据说,3Q大战时,的确有不少人因为观战而忽略了本职工作。


2、 碎片不可怕

既然碎片这么生猛,是不是避之而后快?

据统计,微博的确是会占用太多时间,据说王菲演唱会间歇还掏出手机来上微博,结果引起微博崩溃。而一次崩溃,如果使用者不多、不习惯,就不会成为问题。在崩溃修复后,看看微博上的反馈,也就知道影响面多大了。

虽然《微博力》书面上印的那句话是错的(如果这文案让我写,会是:在这个凡事讲求速度的时代,微博是最快的信息!)但是不可否认微博的新与快,杜子建老师曾经总结过,微博比地震快,比新华社快,比警察快,比飞机快,比电视直播快。有些信息如果错过,也很可惜,毕竟,快速掌握信息,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因此,不能也不必因噎废食。

今天下午去听台湾詹伟雄老师的讲座,他在接受一次采访的时候说,要往自己最恐惧的地方前进。微博,以及类似的东西,都是如此,也许会引发恐惧,但是更应该克服恐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要了解微博是怎么回事,才能够善用。《微博力》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因为它通篇说的是就是“微博是什么”、“微博做什么”,当然,聪明的中国人把微博的作用发挥到了更大的范围,用微博,似乎什么都能干,好事有很多,比如你如果合乎蔡文胜的活动标准、粉丝标准等,你可能就赚到一台iPad或者其他,而且这样的活动在新浪微博上有很多(其他微博可能也有,不过我没注意到)。

回归碎片本身,其实,原则上来说,很多东西也都是以碎片的状态存在,比如元数据,比如一个概念,比如N个小概念整合成的对某个事物的解释,分开来还是碎片,合起来可能就象万花筒一样,能够看到很多规则的图形,看到事物的另外风貌。

因此,碎片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获取碎片,怎么应用碎片,碎片的最终,形成什么。

当然,还是会有人怕这些碎片的,因为围观就是力量,在有些时候。比如宜黄拆迁,比如“我爸是李刚”。


3、 碎片要区分

不是所有的碎片都是好碎片,有的碎片可能无用,有的碎片可能扎手。

比如3Q大战,原则上来说,如果我们不是相关公司,能够从大战中捞点油水的人,天天关注战况,有可能得不偿失。

而就算是研究分析这场大战,也需要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区分。看上去两大阵营,事实上阵营里还有小阵营,再加上中立的、围观的,煞是热闹,谁代表谁的立场、谁的背景是什么,如果这些不了解,今天向360、明天向QQ,那就是没有立场的人。

自然,这只是举例。作为围观者,立场不重要。但如果这些碎片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相关,那就需要慎重了。比如微博借钱,借还是不借?微博捐款,捐还是不捐?信息的洪流中,没有坚定的原则、价值观,没有一双慧眼,可能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4、 碎片要管理


有的碎片,可以一直保持碎片状态,但最好还是归类,否则,在需要的时候,可能找不到,有些碎片,可以整合起来,成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份子。这样,碎片就会有机、系统,并且易于内化。

依据知识金字塔(上图)的结构,噪音往往是被忽略的,作为数据和信息的碎片,由于有时效性,可以关注,但不必长期关注,真正需要关注的碎片,是具备知识属性的碎片,在知识框架的吸力下,可以进入容器,有可能形成核心知识,并有转化为智慧的可能。

碎片的获取、吸收、存储,都需要进行管理,不能放任碎片化,那样的话,有可能导致原本缜密的思维也会碎化,不少人感觉因为写贯了微博,而且没有其他的写作方式如博客、专业文章等并行,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会受到影响。

要管理好碎片,首先是做好合适的分类。如微博用户Pinmm(认证资料是山西商报总编辑马红樱,关注1597人,粉丝52049人),她的做法是:

庞大的微博关注被我分门别类整理得妥妥帖帖。找谁是谁,分类确实挺方便的,还有备注也很有效啊。我的关注者被我分类为:好友、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创意、企业、学者、作家、行政、兴趣……

真的很高效,尤其在同时关注1000人以上的时候。通过点击某个分类,可以屏蔽即时即刻不关心的话题,不关心的人物。

这等于是一种分流,通过分类的设定,使自己的关注系统化,而不会混杂在一起。

其次,阅读要有横有纵。横阅读指每天浏览所有的关注(当然要区分重要关注与次要关注,即依照前面的分类进行),纵阅读指对某些人的微博进行纵向阅读,适用于特别关注的人群和专业微博,这样可以吸收到更全面更有用的信息。

另外,要善用收藏等功能,使有用的信息经过筛选后,再加以回顾,除了在微博上收藏之外,还要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归类到自己的分类笔记本(如OneNote)或文件夹中,而且在写作、培训等需要用到的时候,摘取、应用,可以促进知识内化,使碎片与原有知识融为一体,作为新知识补充进去。

事实上,微博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其实最有意义的,乃是关系价值链,不过这个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一带而过。

阅读一本书,读、同时联想到自己和他人的实际需要、联想到自己的研究课题、联想到希望实现的各类目标,那么,一本书起到的作用,可能不会局限于本书,而是扩展到一个更阔大广袤的世界。

所以,本文,可以看作是《微博力》一书的书评,但也许,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它是根据一本书而考虑到的问题及简单的解决方案。

无觅猜您也喜欢:
  • 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识
  • 流水今日之碎碎片
  • 碎片:莲花晚餐易经水
  • 微博和知识管理之四:知识创造



来源:http://www.xiaoqiushui.com/archives/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