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皮带扣怎么打开:教案(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58:23

5.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解析相结合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以下5点可由老师们灵活进行,不一定太详细。 
1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4
、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5
、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教师随机抽查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作业: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
、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
、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
、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①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②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2
、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
、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
、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
、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
、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
、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20.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指导预习 
1.
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
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
思考“思考一、二题”。 
 研习新课。 
1.
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
齐读课文。 
4.
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
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
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
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
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2 
2.
学生翻译第2,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
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
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
学生翻译第3,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
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
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
学生翻译第4,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
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
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
学生翻译第5,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练习 
1.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
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 
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 趣事  D……

 28. 华 南  虎 
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PPT课件结合课堂讲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出示老虎PPT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3、与虎有关的成语:  
4、作者简介: 
5、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6、笼中之虎: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生字、生词。 
  ③生自读、齐读、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写)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主旨探讨  
  1、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29.  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读、竞读等形式,赏读文章的优美词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文章内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倾向,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猜字游戏(展示“马”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图片)通过“马”的字体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马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同学们熟悉马吗?那么在你与马接触的过程中,你认为马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对马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布封是怎样来看待马的! 
二、资料助读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 
三、赏读 
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四人一小组互相读、听,分享阅读感受。(推选代表参加比赛) 
选取两名平时朗读最好的同学当评委,将学生自然分成两大组,即红队和蓝队。每组派代表来朗读自己最喜欢的、经过小组成员纠正过的句段进行比赛,其他同学注意听读。 
读后,其他学生评价,评委进行总结点评,老师再补充评价。 
四、品读 
(仍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梳理以上要点,然后红、蓝两队各派代表回答。结构图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老师适当补充和点评。) 
五、悟读 
1、“我来问,你来答” 
学生通过梳理文章,找出自己或小组的疑问,提出让对方队员来解答,也可共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意识。 
2、“我的疑问” 
(1)、马是人类高贵而真诚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言之有理即可) 
(2)、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对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五段中与马形成对比的狮子、驴等动物真的如作者所描写的那样丑么?(以此来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事物) 
六、延读 
1、欣赏一段关于马的精美视频片段,再重温一下作者笔下的马的形态、习性和用途等,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100字左右)。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起来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补充。) 
2、请说一些有关马的成语。(念后写在卡片上,由老师贴于黑板,拼成一个“马”的字样) 
七、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兼美之文。 
布置作业 课外查找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体味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家马 
勇毅、驯良、奴役                             同情 
自由、奔放、遒劲                             赞美 
                                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