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器械大全:不良的沟通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3:32
不良的沟通方式   2006年12月25日14:46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理,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那么,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呢?
    一、指责型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孩子在学习上做错了题,但是,错误正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单个的错误来全盘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是最不明智的父母,难怪儿子会认为父亲是“猪”呢!
    许多喜欢责骂孩子的父母,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启发孩子,因此只会盲目地使用批评、责骂等负面的沟通方式。
    散文家朱自清曾经写过一篇《儿女》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描述了家有5个孩子的热闹场景: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朱自清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成才的父亲”。他这样自我检讨:“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每一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喜欢责骂”孩子的错误,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并不会记仇,只要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及时改正,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依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的。
    日本著名企业家和田加津说:“‘就这样能行吗?这样甭想上大学!爸爸妈妈真不知道这么辛辛苦苦、整天满身泥水地干到底是为了什么?’长期以来,这种想法成了规劝孩子们的尺度,孩子们对这句话也要默默地服从。”
    可见,如果父母喜欢指责、埋怨孩子,那么,在父母眼里,看到的尽是孩子的缺点,孩子必然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父母之间必然也是互相指责、埋怨,结果,孩子也总是习惯于指责和埋怨他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推卸责任。
    二、迁就型
    “好了,我答应你的要求就是了。”
    “别理你爸爸,他不给你买,妈妈给你买。”
    “儿子,你喜欢什么样的书包,妈妈明天就给你去买。”
    “不就是一件衣服吗?只要你好好学习,再贵我都给你买!”
    ……
    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自己的希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一旦孩子发话,做父母的都唯命是从,结果,孩子形成了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
    从前,有一位富翁老年得子,他对儿子非常宠爱,对儿子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不管儿子要什么东西,他都尽量满足。儿子在吃饭的时候喜欢骑在父亲的背上,于是,父亲就每天在吃饭的时候趴在地上供儿子骑,母亲则在一边给儿子喂饭。
    终于,儿子长大了。他喜欢上了隔壁的一位女孩,要求女孩嫁给他。这位女孩的家境比较贫穷,但是,她非常勤快。在她眼里,富翁的儿子根本就是一个任性无礼的人,自己是不可能跟他在一起生活的。
    于是,她讥笑着对富翁的儿子说:“像你这样每天吃饭要骑在父亲背上的人怎么可能独立生活呢?我是不愿意嫁给你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迹,富翁儿子竟然说:“那我以后不再骑在父亲的背上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就把父亲杀了。”
    女孩以为他说说而已,笑了笑就走开了。
    结果,当天晚上,富翁的儿子对父亲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因为你每天让我骑在背上吃饭,所以人家不喜欢我。因此,我要杀了你。”
    父亲一听,老泪纵横,但是,谁叫自己这么迁就、纵容儿子呢,于是,他把眼睛闭上了。儿子真的拿起菜刀砍向了父亲……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百依百顺。”
    如果孩子习惯于一味地被迁就,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眼里,仅仅是供他们差遣的“仆人”,甚至是满足他们欲望的“钱包”。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只有物质和欲望,一旦父母的经济状态出现了危机,或者给孩子造成了妨碍,在孩子眼里,父母就一无是处。
    三、管家型
    孩子:“爸爸,下周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你说我带些什么东西好呢?”
    父亲:“行了,爸爸知道了,明天就会给你准备好的。”
    孩子:“妈妈,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母亲:“什么新朋友老朋友,你就知道玩,你看你,满脸泥土,还不赶快去洗洗!”
    ......
    管家型父母只知道好好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衣食住行,生怕孩子饿着、冻着,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体验的需要,等等。
    武钢三中高三老师王一凡曾经对班上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左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和“在学校吃得怎么样”。
    王老师说:“孩子在校差不多一整天,回到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可能是无意识的,但能反映出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是哪个方面。”可见,大部分父母走入了管家型父母的误区。
    处于管家型亲子关系下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而且,这种父母往往喜欢整天唠叨。
    “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床,要不然会迟到的!”
    “作业本都拿上,红领巾不要忘记了,盒饭带了吗?”
    “今天天气不好,要多穿件衣服。要是感冒了,你会很难受的。”
    “晚上早点回来,不要到同学家玩,要不然回来的时候没车,你就得走回来了!”
    实际上,这些事情孩子只要经历过,就自然会明白的。而父母出于“关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唠叨个不停,孩子就会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亲子关系就这样破裂了。正如快乐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四、超理智型
    孩子:“妈妈,我想去小军家玩。”
    母亲:“昨天不是刚去玩过吗?今天不能去!”
    孩子:“昨天我们是自己组织玩的,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实验,我想与小军一起做。”
    父母:“不行,你不能老是去人家家里,人家父母会嫌麻烦的。”
    孩子:“不会的,他父母不在家。”
    父母:“难道你就不会自己做吗?小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老是麻烦人家!”
    孩子:……
    超理智型的父母知道应该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教育”意识过强,往往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孩子倍感挫折,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
    超理智型父母往往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主观上希望孩子出色、优秀,希望孩子像成人那样。但是,这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本性,忽视了孩子有游戏、交往的需求,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孩子的生活会特别地累,一旦孩子缺乏了童年的乐趣,他也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总的来说,上面这些沟通方式都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孩子的想法,父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下命令”或者迁就孩子,结果是,孩子并不愿意接受父母发出的命令,沟通仅仅是父母一厢情愿而已,因此,这些沟通都不是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