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 探戈:房调之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4:01:22
 房调之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008年10月,国家房调政策出台:税费贷齐降!笔者以为,金融危机中出台救市政策是迟早的事,以为会在11月,但没想到来得这么早。2010年10月后,国八条等限价限购又层出不穷,到了眼前的现实是,政府在市场与调控之间疲于奔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在发出这样的怨叹的时候,我们必须对近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失败进行反思。
  
  
  
  反思之一:朝令夕改,是谁绑架了政府决策?
  
  
  
   短短时间内,政策的调控方向居然出现180度的大转变,政府为什么会连眼前的走势都无法看清?笔者以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被某些所谓专家蒙蔽了双眼。那些政府的所谓高参们、那些专业的研究机构、那些无知无畏的所谓专家们究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些什么样的咨询信息?
  
   第二,政府被所谓民意蒙蔽了双眼。大家看到的民意以及民意调查,往往来源于报纸和网络,而报纸上信息又多来源于网站。这样的民意是真实的民意吗?
  
   学习过调查研究方法的人会明白,报纸上、网络上的信息其实是需要加以甑别的。能够上网的人占全体民众的比例是多少?经常上网的占多少?经常上网又极其关注房市的又占多少?这是一个概念。如果你一直站在某个胡同口搞调查,你就无法得出整个街区民意的准确信息。
  
   另一个概念是,网络活跃人群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地位,决定了这是群年轻的、坚定的买房潜在消费群体。他们不可能象农民工一样满足于长期租住几个平方的小屋,又暂时无力实现购房的愿望。他们对房价高企最深恶痛绝。
  
   再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网络和媒体的经营宗旨都是以“眼球经济”为保障的。吸引更多的眼球,就是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和投资。为了牢固地吸引这些网络活跃人群的眼球,他们在涉及房地产业发展的信息的标题和调研题肢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迎合性和导向性。
  
   民意被恶意透支,政府在迁就中屈服。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政府盲然盲目的根源。
  
  
  
  反思之二:不明是非,政府为什么找不准角色定位?
  
  
  
   是高房价的危害大?还是经济下挫、失业剧增、收入普降的危害大?
  
   是保障老百姓每个人都买得起房,还是保障每个老百姓都住得起房?
  
   这样的争执已经延续了很久。但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却从来没有发出过明确的、导向性的信息。直至去年,这样的争执才逐步水落石出,《南方周末》的结论与笔者长期坚持的观点不谋而合、令人振奋:保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政府要做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保障老百姓居者有其屋,落实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是政府应当研究的问题和推进的工作。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问题及价格形成机制,那是由市场来调节的,政府不必强行介入。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那是永恒的市场法则。价格的峰谷式周期性变化,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正常反应。
  
   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政府要警惕的是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究竟会对金融造成怎样的风险,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监控。适度通过金融政策杠杆,把金融风险调节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过程中,从来没有哪一级主管部门对住房信贷发出过警讯,在各大银行的信贷中,自然人购买商品房从来没有对金融运行形成过风险。但是,上几轮的政府政策调控中,却多次采取加息、提高首付等方法抑制百姓的住房需求,是为不智。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主要在投资领域,并不在消费领域。对投资和消费的双打压,是房地产迅速滑坡的致命因素。国家外部经济环境并不宽松的情况下,内需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大力量。而住房需求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投资通道,闭塞了这一通道,在国际金融风险加剧,外贸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举步维艰,中国老百姓的利益无法保障。
  
   此番救市政策出台后,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反思。对房地产市场,政府所持的正确立场究竟是什么?是时候了,大力发展廉租房体系,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居住权。不要奢谈让每个老百姓都买得起房,这不是效率与公平原则下的理性选择。有钱人出钱买房纳税,没钱人出力工作养家,政府加强对弱势群体保障类产品的供给,这个社会才会稳固。反之,有钱人不消费,没钱人又失业,结果只能是国家体系的崩溃。
  
  
  
  反思之三:舆论的霸权,为什么不同的声音永远没有公平的表达舞台?
  
  
  
   对媒体上一边倒的舆论,对政府出台的政策,并非没有人质疑?但是,为什么不同的声音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泱泱大国气度的国家却找不到立足和传播的通道。
  
   笔者曾经多次撰文,表达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解,但是,却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在一些知名论坛也遭到围攻和谩骂,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
  
   当下的社会需要理性和从容。但是,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年轻一代,却生活在小我和偏执的空间里,这是一种未来的悲哀。不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未来,成天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对环境指东骂西,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波上黄金浪底沙。这是一个市场法则主导下的竞争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对私有财产的保障和尊重为前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国人的劣根性,也是民族难以放下包袱大步向前的绊路石。国家要有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民权意识,同样,作为代表国家未来和希望的年轻一代,也要学会包容,学会理性,学会竞争,学会在指责别人中反省自己。如果自己都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自尊自重,我们又如何来要求这个社会,指责某个政府?              反思之四:政府应有什么样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