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小学网站:世界预备役部队发展走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05:39
2010-07-07 14:26:13作者: 郭建跃来源: 解放军报 | 发表评论
民兵,作为一种正规武装力量的民间补充,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世纪末起,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建立预备役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普遍建立预备役制度,在当时,储存了相当数量的后备兵员,也积累了许多建设预备役部队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更加重视预备役建设。
这是因为,民兵预备役,是一个国家保家卫国最政治化和最经济化的武装准备形式。为什么这样说,最政治化是指它的藏兵于民所激发出的全民爱国热情,最经济化是指它的武装成本最小化。这也就是民兵预备役在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被重视的原因。
目前国外预备役部队的人数一般都大于现役部队的人数。从我今天例举的7国来看,加上我国8国,只有我们和日本,是预备役少于现役。据对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的统计,这些国家目前预备役的基本兵力与现役兵力大致保持在1:1-1:1. 5左右。当然,这并不包括一些小国或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
1、美国:
美国一直强调预备役建设的重要性,把预备役部队作为战时扩充现役部队的首要来源。美国预备役以民兵制为基础,包括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两大部分,它是国家的第二武装。国民警卫队是从美国建国前殖民地时期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是各州的地方武装,平时由州长实施指挥,负责本州的治安救灾工作,战时根据总统的决定调服现役;联邦后备队主要由退伍军人组成,直接归各军种管辖,分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后备队以及海岸警卫队后备队。
预备役与现役部队一起纳入军内指挥体系。美国的预备役不仅组织健全,装备齐全,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还同现役部队一起参加各种形式的演习,一经动员便能很快地投入作战。
美国预备役的任务训练有两大特色:一是平时就根据作战使用预案在国家训练中心或在野外以联合演习或联军演习的形式对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进行演练;二是战时动员后,部队在临战之前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训练。
美国对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一视同仁,使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达到同步装备的水平。陆军预备役部队将更多地装备M1A1新式坦克;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新式F-15、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B-IB新式战略轰炸机和8架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新式导弹驱逐舰的同时,还将装备“肯尼迪”号核动力航母。
在文化素质和资历方面必须是:三军候补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各军种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毕业生、退出现役的正规军官、有专业特长的文职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的优秀士兵。被任命为预备役军官后,要宣誓拥护、捍卫宪法、抵御一切敌人和自觉履行职责等。
在爆发局部战争、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时,总统或国会可下令征召100万待命预备役部队和单个人员服役2年,必要时还可再延长6个月。在爆发全球战争时,国会和总统可下令动员各类预备役人员,在现有部队结构之外组建新部队,以扩充现役部队的力量。
美军按“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的行动要求进行了自朝鲜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后备役部队的动员和部署,这次动员涉及到陆海空三军及海军陆战队,贯串于海湾危机爆发至战争结束的全过程。前后从各军种共征召24.5万后备役人员服现役,其中10.6万人在海湾战区执行任务。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军事目标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动员的规模和强度随应危机的需要逐次增强。
正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 鲍威尔上将所述:“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人员参加‘沙漠盾牌’行动所取得的成功,不管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我们之所以灵活自如,均衡协调,他们的参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有力地说明了我们过去10年内制定的关于加强总体力量的决策和政策是正确的。”
2、英国:
英国的预备役动员法规非常健全,从人员动员到物资征用,从数量到程序规定得十分具体详细,1996年,英国颁布了《预备役部队法》,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预备役部队专门法规。英国是很早就开始使用志愿预备役人员执行国内治安任务的国家之一。
在英国,国务大臣负责对预备役部队进行总体领导。国防参谋部内,设有负责人事与预备役的国防助理参谋长及办事机构“预备役部队与学兵局”,具体负责全军预备役政策和动员计划的制定。
英国对正规预备役动员的规定主要是:战时发布动员命令以后,所有其他预备役人员在接到征召通知后,均须在12小时内向所在的动员部队、动员中心或“增援部队招募站”报到。英军从联合部队司令部到旅一级都设有专管地方军事务的专职人员。
在世界近期的多场局部战争和地区危机的军事行动中,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现役和预备役力量多实施同步动员和综合使用。为了在战时能更好地遂行所担负的任务,英国地方军集体训练的地点包括了本土和德国、直布罗陀、塞浦路斯等海外基地。通常每3-4年与现役部队一起快速部署到欧洲大陆参加一次重大演习,协同同盟国军队遂行任务。这样不仅熟悉了国外地理、气候、人文等环境,而且为后备兵员配合现役部队执行海外部署任务打下了基础。
英军地方军中团一级编制设有名誉团长、团长、训练军官、副官和军需官等日常管理骨干。名誉团长虽然是名誉职务,但必须是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上校以上军官或全国与当地的知名人士。训练军官应由正规陆军少校担任,必须是陆军参谋学院的毕业生,并担任过正规陆军连连长。
在马岛战争中,英国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在港船只的改造,所有战斗人员全部就位。任务训练是民兵预备役根据战时任务所进行的训练,通常以作战编组的形式与现役部队一起实施。
3、俄罗斯:
俄罗斯国家高层同样十分重视预备役,由总统负责颁布预备役人员的军事集训令,并审议批准保障军事集训的政策法规,由联邦政府负责确定参训人数。俄罗斯法律规定,预备役人员应召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履行兵役义务,拥有军人地位。
俄罗斯预备役的组织体系在欧洲大陆国家具有一定代表性。俄罗斯的作战训练原则是“战争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俄罗斯认为,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已成为俄面临的最现实威胁,传统军事威胁也由地面转向空天,在新形势下,包括预备役在内的军事训练应集中资源加强反恐和空天防御等科目的演练。在“9.1 1”之后,将反恐、应对大规模毁伤武器袭击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作为预备役的必训科目。其目的也在于以任务为牵引,尽快提高民兵预备役的实战能力,同时加快民兵预备役训练的转型。
4、法国:
法国在国防部内设立国民役中心局,直接向国防部长报告工作,负责拟定预备役部队和兵役方面的政策,指导各军种的预备役建设和征兵及动员工作。而法军则是通过军区下属的预备役动员中心直接负责预备役人员的管理。
法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就着手对现行的预备役法规和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力争把预备役部队建设成一支规模小、训练优、装备良、反应快的精干力量。其预备役部队主要特点是:编制员额较小;注重实战编组;注重待遇激励。法国预备役部队的分类中则明显地体现出退出现役的时间因素。其第一类为在编预备役,由退役3年以内的人员组成,其中由退出现役10-18个月的人员组成“可召回部队”,用于补充一线作战部队。第二类为志愿预备役人员,由超过3年在编预备役期、年龄在35岁以下的退役军官、士官和志愿兵组成。
为了适应冷战后的需要,法国调整了预备役动员和使用原则,增加一条新内容:即军队在危机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也可根据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担任临时任务,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和抢险救灾等活动。
法国《2000年预备役方案》重新划分了预备役人员的分类, 设立专业预备役(第三类预备役),将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翻译等人员均编入该预备役,以便一旦需要可随时征召。
目前,北约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由快速反应部队、主要防御部队和地区防御部队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完全由现役承担,满员率为100%,主要防御部队由现役和预备役分担,满员率为50%,即一半要靠预备役补充;地区防御部队主要由预备役承担,现役仅为10%。北约国家称,进行未来战争,2/3或一半的兵力要靠预备役提供。
法国预备役人员还可申请服现役,服现役期间享受同职(级)、衔职业军人的一切福利待遇。预备役人员因伤、残、病等原因或服役期满退出预备役时,可被授予名誉军衔,对做出杰出贡献的预备役人员,可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或军功奖章等。
5、德国:
德国的预备役训练组织领导体系与俄罗斯大致相同。按年龄和退出现役时间的长短区分为常备、紧急应征、候补等三类预备役。德国的预备役分为常备预备役、紧急应征预备役和候补预备役三类,80年代末共有后备役人员220万人,战时能保证德军在1个月内扩充到400万人。
近年来,德国预备役部队建设朝着小规模、快机动、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采取双轨动员体制;2.奉行精兵之路;3.注重实践训练;4.人事管理严格。
6、以色列:
以色列的预备役是国防军中最重要的部分,其预备役部队是现役部队人数的2.5倍。其预备役部队的特点是:全民皆兵原则;着眼战时编组;服役期限较长 ;重视模拟训练 ;装备统一管理。
以色列在全国划分14个征兵区和动员区,每区编1~2个成建制的预备役旅,各旅编入所在军区的战斗序列;兵役法规定男性预备役军人每年要返回部队服役30天,直至39岁,以后每年返回部队14天,直到55岁为止。上述措施,保证了预备役人员军事素质的提高和战时动员的快速实施,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48小时内便动员了近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余人增加到40万余人。配合以军主力部队扭转了战局。以色列的动员之所以如此迅速和成功,就在于它平时对预备役人员进行了严格的专业分工和专业训练。对此,西方军事评论家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预备役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过去,以色列虽然编有海、空军和一些技术兵种预备役部队,但数量很少,也不是建设的重点。今后,以色列将在继续加强陆军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海、空军及某些技术兵种如导弹兵、雷达兵的预备役部队建设。
7、日本:
日本的预备役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完备,人员编制少;注重选拔,兵员素质好;组训严格,施训周期短;补偿及时,津贴补助高。显然,无论从编制构成、装备训练还是从担负任务来看,日本走的是一条精干的有限防卫型预备役道路。
近些年来日本的预备役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有:扩大预备役规模;改革预备役招募制度,扩大预备役来源;成立预备役部队,扩大预备役的运用领域;提高预备役待遇,增加训练津贴。
日本法律规定,预备役人员在变更住所或长期外出疗养时,要及时向地方联络部报告;预备役人员要经常让家属、同住者或房屋管理人了解自己的去向;预备役人员要在自己的亲戚或同住者中,指定一个联络人,并在地方联络部备案,以便当其不在时代其进行联络;预备役人员死亡、去向不明或发生不符合预备役人员身份的不端行为时,招集联络人有责任向地方联络部和其它预备役管理机构报告。
日本法律规定:任何企业主不得以受雇者是预备役或希望成为预备役为由,解雇或拒绝聘用他们,也不得以此为由,在工作上或待遇上歧视他们。保证了预备役人员能更加安心地参加军事训练和各项活动。日本《自卫队法》第70条规定:征召命令必须以书面形式下达。预备役人员接到防卫征召命令后,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报到。逾期3日未到指定地点报到者将处以3 年以下徒刑。对依法履行义务的人员,外军在法律中也明确相应的经济补偿、退役安置等保护性规定,以尽可能地减少公民服预备役和应召期间所受的损失。
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英、法、日、俄等国的动员法规也都达到几十种以上。这些法规,涉及到预备役管理机构的职责、服役条件和义务、教育训练、管理、动员使用、福利待遇、奖惩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互相联系、结构严密、体系完善的动员法规系统,既有力地保证了平时预备役部队建设各项工作的进行,又保证了战时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
预备役的年龄,多数国家从18岁开始,其最高年龄,中国、法国为35岁,德国45岁,原苏联50岁,英国、以色列55岁。预备役军官的年龄,根据职务和军衔的高低而定,通常比现役军官的年龄大3~5岁,尉级军官最高40~50岁,校级军官最高50-60岁,将级军官最高到65岁。
欧洲的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在近年的军队调整过程中,也在逐步缩小预备役与现役部队在装备上的“时间差”和“质量差”,在现役进行换装的同时充分考虑预备役部队的换装,努力做到在基本武器装备上与现役保持同步发展。(而我国的预备役基本是使用部队淘汰的装备)
各国强调,预备役和现役部队都是国防力量的有机组部分,必须进行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训练,实现预备役与现役部队训练的无缝链接。
二、中国预备役发展脉络
我国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是伴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军队建设走精兵之路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型国防后备力量。目前,全国预备役部队规模已达到50余万人,成为一支拥有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诸军兵种合成的生力军。
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预备役部队建设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优化力量结构,扎实推进部队建设转型。
1、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性转变。我军预备役部队逐步适当压缩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海、空军和二炮预备役部队的比重,将发展重心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性转变,推进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和其他国防力量建设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预备役部队发展成为“平时能服务、急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国防后备力量“铁拳头”。
2、由直接参战型向支援保障型转变。我国预备役部队逐步适当压缩作战类部队规模,调整改建一批支援保障类部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抢险救灾中,预备役部队充分发挥组织严密、动员快速、突击力强的优势,每年出动上百万人次参加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3、由农村和国有企业向城市和非公有制企业转变。我国预备役部队优化兵员配置,加强动态管理。积极适应行政区划和生产组织的调整变化,在编组布局上逐步由农村向城市拓展,由生产企业向科研单位和院校拓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拓展。积极探索在国家和地方行业部门成系统成建制编组、抽组的方法路子,依托交通运输、电磁频谱、信息通信、民用航空、海事海监、医疗卫生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军工企业,对口组建相应的专业分队和技术维修力量,切实提高预备役人员的专业对口率。
在专业发展上,重点转向海、空军和技术兵种预备役部队。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和对后备兵员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将更加重视预备役建设,不断完善预备役制度,训练、储备数量较充足和质量较高的预备役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并逐步改善武器装备,不断完善将预备役转为现役的措施,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冷战后,特别是海湾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局部战争将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装备有高技术兵器的海、空军和一些技术兵种将在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海、空军和一些技术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各国将把海、空军和一些技术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由于和平时期太久,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GDP,重市场,轻战场,国防意识逐渐淡漠,一些人甚至连具有几十年历史的预备役部队都知之甚少,认为国家的防御只是军队和军人的事。其实,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定要统筹发展。目前,我们在资源统筹利用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在经济建设中,一定要贯彻国防需要,让一笔投资达到双重效应,这样才能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军地两方重复、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建设效应。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一思想指明了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工作的方向。
国外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英美等国新造民船时,都会在设计时考虑战时需要,让民船可以在战时运兵、运送物资等。还有就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国外一些地方考虑到战时飞机的应急降落、起飞的需要,修路时修了一定的距离,就适当加宽路面,并安装指示灯,便于夜间识别。而我国在这方面,则有所滞后,不考虑这些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站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将我军历史使命科学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这就是: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中国军队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对于增强国防实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英雄集团从民间崛起,不仅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经济效益,而且主动承担国防义务,逐步发展成为“平时能服务、急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国防后备力量“铁拳头”。可见,持剑为商是大国崛起的制胜之道。
三、预备役部队走势展望
世界各国一方面不断削减现役部队的规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力度。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正规军事战争爆发的几率还在上升。这主要表现在日渐频繁的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和潜在的各种危机中。世界各国针对威胁的多样化,都强调民兵预备役组建专业化队伍,进行专业化的训练。
我国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多种不安全因素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对遏制和围堵的压力。一些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发展和崛起实施“遏制”、“围堵”战略,我国在国际上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最近一段时间,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相关国家在南海动作不断,引发南海紧张局势,《吉隆坡安全评论》发表文章“东南亚已初步形成‘卡拉特’集团,与中国就南海问题展开争夺”。‘卡拉特’是美国每年与东南亚6国(菲、泰、新、马、印尼、文莱)举行联合演习的名称。演习说明美国与东南亚6国之间的“卡拉特海上力量集团舰队”已形成,并将保卫东南亚各方在南海争端中的权益。此集团形成后,东南亚6个参演国将调动舰队与美军编组成为一个作战群,应对南海的任何危机、事故。据报道,美国还有意拉拢越南参加演习。目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武力解决争端的趋势有新发展。亚太地区总体和平,但威胁安全的因素有所增长。
二是面对反恐维稳的重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明显加剧。今年新疆的7、5事件和去年西藏的3、14事件,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还有些人抓住改革过程中暂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攻击党的执政地位,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加上恐怖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使恐怖活动涉及多个领域,使恐怖活动危害进一步增大。
三是面对灾难高发的威胁。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影响大。包括近年来,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些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尤其是当前发生的甲型流感就充分说明这些问题。
这些危机都对我们民兵预备役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预备役部队发展的几种可能:
1、数量会增加。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是要追求高质量地建设预备役部队,还需要在高技术专业上增加种类,实实在在探索总结预备役部队建设的经验,把每支预备役部队都建设成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准正规部队。增强快速动员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
2、专业会细化。现代化战争是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需要大量的特种部队和专业技术力量部队。预备役部队将会减少步兵师、团的组建量,专业将进一步细化,会多组建一些技术军种、兵种部队,变单一型为合成型,变步兵型为特种兵型。
3、任务会加重。预备役人员在历次自卫反击战、维护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2008年的南方抗击冰雪和四川抗震救灾,出动的预备役民兵上百万。足可见未来预备役部队的任务会越来越重。
将军队的发展蕴含于综合国力的发展之中,将战力的增强植根于雄厚的潜力之中。减少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动员体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明显趋势。
常备军和后备力量是构成国防力量的两大支柱,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常备军的国防,是经不起战争风浪考验的、脆弱的国防;同样,没有后备力量的国防,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防。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重提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常备军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打牢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础。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才能迎接世界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