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银行地图:北大的天空也有阴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2:21

能够考上北大,是幸运的。湖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典雅的博雅塔,古色古香的德才兼备斋,名人云集的百年纪念讲堂,能够容纳万人就餐的农园食堂,北大的一切一切,都会让人向往,凡是与北大相关的任何大事小情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可当你真的成为北大人才会懂得,北大的天空并不总是晴朗的,很多时候有霾,更有可能是阴霾。

儿子大二的时候期中考试的一门课程缺考了,我知道后觉得特别奇怪,因为孩子回家从来没有讲过,最后才知道,原来那门课程的考试时间是下午,儿子因为午睡睡过了头,所以没能参加考试。由那次考试缺考,才使我们注意到大学学生之间的非正常竞争,因为儿子同宿舍的其他三个同学临走时,没有一个人去叫醒他,表现出了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主观故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他的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有些学生的心理还比较阴暗。为此,他专门以保研为例介绍了学生之间恶性竞争的不正常做法。现在大学里保研通常是在成绩符合保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有导师接收,由于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够条件的学生数往往多于可接收的人数(保研和对外公开招生是有比例的,如果本校保研比例过大,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导师是否同意接收就成了能否留在北大读研的关键。正因为有这样的刚性要求,所以争取导师的好感和贬低同学的事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教授告诉我,Z和L两个同学是同宿舍的,都想做他的博士生(北大通常是硕博连读),平时见面都是称兄道弟,表面看关系很好,但对保研的事情都是秘而不宣。Z同学去找教授自荐完后前脚刚走,L同学后脚跟着就进了教授的办公室,在未来的导师面前把前面的室友贬得一钱不值,弄得老师比较为难。如果从道德标准来看没有哪个导师喜欢这样的学生,但从专业角度讲,老师还是愿意招北大或者清华的。社会上的一套,怎么会提前在大学就上演了?

听老师那么说我不是绝对不相信,因为北大的学生确实出现过很多比较极端的事情,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虽然我也知道现在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我自己就住在大学校园,老公也带博士,但我认为在其他大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北大不应该出现。北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前景,即使不保研,考研也不应该在话下,北大清华的学生个个都是个人精,别的方面可能不行,但考试个个都是高手。再说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比例是非常高的,特别像我儿子他们这些理科类的。前段时间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说,北大清华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的70%都在国外。即使不出国不上研,随便找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也应该不难,毕竟北大的文凭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我儿子北大的同学在北京就业起薪没有低于5000的,大大高于北京大学生就业起薪的平均水平,有些同学现在已经是月薪到万了。在香港的时候代表儿子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北大校友聚会,北大光华学院和经济系的几个毕业生基本都在银行或者证券公司供职,年薪差不多都在50万港币以上。儿子同班同学到美国念了一个硕士,据说汇丰银行年薪40万港币给录用了。

为了弄清楚儿子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背着儿子把他宿舍里的一个男生专门约了出来。这个男生在我们送儿子报到的时候在宿舍有一面之缘,他来自于我的老家,是他父母亲亲自送到北京的,我们当时还聊得不错,毕竟是老乡。我请他到一个很好的酒店餐厅边吃边聊。刚开始他还比较拘束,后来他才慢慢地讲了一些他们的想法。

作为外地生,他们认为毕业后最好的出路首先是出国,由于美国提供的奖学金越来越少(其他国家给国际留学生的奖学金更少),对于学习成绩不错但家里没有经济能力自费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说,第二个选择是保研,第三是留北京。据说北京市对像北大清华这样的毕业生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留京指标,可以直接拿到北京户口。保研和留京都是以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大家对成绩和排名非常介意。

由于得天独厚的原因,北京籍的学生不仅入学分数低,同时也不存在留京户口问题,所以,必然使同学之间的心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些甚至是仇视,他们认为北京籍学生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切,老天太不公平了。我大学同学的孩子在数学学院就因为和同学始终难以融合,最后休学了一年,现在去了美国。就我儿子而言,主要的不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他这么小的年龄就考上了北大,让他们觉得很不爽。二是觉得他的生活条件太好。他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比如每个星期至少去吃两次肯德基(45甲楼的街对面正好有一家肯德基),而其他同学只能一个月吃一次,有些一学期才能吃一次。另外,在儿子大学期间,每次假期我们都会让他到国外旅游或者国内旅游,我们觉得参加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当然,这也是我们给他兑现我们的承诺。我们曾经和他有个约定,如果他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需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次升学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需要缴纳择校费,等他考上大学后,我们会以等额的费用资助他出国旅游或在国内旅游。迄今为止,他已经去了十几个国家。其他还有很多枝枝节节在我们来看根本不是事的事。所以,他们很恨他,希望他考不好,希望他倒霉。

实事求是的说,在儿子上大学之时,我还真的比较注意教育儿子一定要与同学平和相处,淡化相互之间的差异。而且我还特别注意提醒儿子要注意尊重来自西部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同学。因为在报到的时候通过和其他家长交谈就能感觉到有些方面的差异的确是很明显,比如说北京的孩子见识大场面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毕竟是在天子脚下。儿子同宿舍的同学都来自西部地区,每次从国外带回来的东西,我都让儿子带到宿舍给同学品尝。宿舍比较热,我让儿子带电扇到学校大家共同使用。我还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帮助他的同学做家教赚钱,看来有些隔膜是怎么做也难以化解的。后来想想,儿子的确比较单纯,我们也没有考虑的太全面。比如外地同学问儿子去某一个地方怎么走,儿子会非常诚恳地告诉同学,很方便,你上车告诉司机地址他就会把你送到。实际上,他的同学希望他告诉他们如何乘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我们都不使用公共交通,所以他也没概念。他还冒过特傻特傻的大傻气,假期回宿舍时看见室友还没有回家就问怎么还没走,室友说买不到票,他一本正经地说很容易啊,打个电话就送票了。儿子想的是机票,而不是火车票。现在他自己在国外生活,考虑问题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就与他大学同学比较相合,如果现在再与同学相处,可能类似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告诉儿子他同宿舍同学针对他所做的一切。从一个成人的角度来讲,我不认同这种不正当竞争甚至有些阴暗的做法,而且觉得这种做人的方式很可怕。但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讲,从现实的社会大环境看,我理解这些孩子在成长中的焦虑和对成功的渴望,因为,为了考上北大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很多,而考上北大只是他们梦想的一部分,他们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他们出人头地的愿望比一般人更强烈。后来,缺考并没有影响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因为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情后给老师打了小报告,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了保研大家都是决不手软的,这也正好被告密的同学用来证明那个同学心术不正。最后他也确实没能保研,是不是这件事情造成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不告诉儿子,主要想他们毕竟还要在一个房间相处两年,如果心存芥蒂,进进出出会很别扭。况且他年龄比较小,如果知道同宿舍的同学做这种事情,他会怎么认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另外一面?我觉得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理性的做出判断。如果因为这件事使他失去对他人的信任,以后的人生将处处设防,以邻为壑,这不是我希望的人生态度。我只是很婉转地告诉他,做事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一贯的想法,绝不让他学会这种下三烂的所谓立足之道。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另外,毕竟我们在北京工作,如果真是太过分了,会影响到他的根本利益,我还是可以为他遮风避雨滴。

真正让儿子知道一切内幕的,是他的女朋友,他们是同班同学,是外地的一个状元。从这个角度讲,很感谢他的女朋友,她把很多我感觉很难把握的话告诉了儿子,也给我讲了很多学生间拿不上台面的所谓竞争手法。她说,能够在外地一路杀出重围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道理。在北大的种种不顺,使他成熟,所以我常说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半。

去年在韩国釜山的国际会议上,儿子非常意外的碰到了几个他原来同班或者同系及清华的几个同学,大家都很亲切,还一起游览了釜山,但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如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始终觉得,大学生,正是青春无限的最美好时光,还是阳光、豁达、大气一点儿好。

 

PS:最近,北大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看了很多文章,我想站在一个北大家长的角度公正的说一句,北大此举完全正确,而且很有必要。从争论的焦点来看,都集中在所谓的“思想偏激”上,言外之意好像北大背离了其办学宗旨,放弃了“兼容并包”的精神,我认为这是对北大学生工作出发点的断章取义。我专门查阅了北大这次工作的重点实际涉及十个方面,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不能仅以“思想偏激”就断言北大有禁锢学生思想之嫌。

上述十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是当今青少年的共性问题,但在北大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被放大了,因为北大太敏感。其实“思想偏激”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北大的官方文章是比较委婉的,比较直接的问题实际应该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种。我曾经在前一段时间发过一篇文章,谈到了大学生的忧郁症问题,我当时写得也很委婉,实际情况应该比这个更严重。对学生的管理,北大向来很宽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让儿子上北大,清华的管理一直就比较紧,但好像也没谁认为有什么不对,也可能大家基本认同了清华是培养领导的摇篮,理应如此。

如果你们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考上北大但最终没能从北大毕业,你可能就不会对北大出台这些管理措施说三道四了(你知道北大每年有多少学生退学或种种情况不能完成学业?)。正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考上了北大但最终在游戏和网瘾中沉沦,才使北大走出这无可奈何的一步。有些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有些人说是北大的悲哀,其实都不对,应该是我们整个时代的悲哀,整个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