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房地产管理条例:让国宝再现辉煌――记南京云锦的保护与传承【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6:46:22

让国宝再现辉煌――记南京云锦的保护与传承【组图】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一架硕大的织机引起众多人的兴趣,纷纷驻足观望。这便是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大花楼木织机。

  南京云锦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曾长期用作皇家御用品。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消亡,云锦失去了帝王的消费群体,其织造业也从顶峰走到了低谷,以致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十分关注与支持云锦的保护与继承,在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员的帮助下,几代云锦从业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努力,终于使这一国宝绝处逢生,再现辉煌。


南京云锦大花楼木织机


兴衰历程:


  南京云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丝织工艺品,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瑰宝。“云锦”是南京生产的各种提花丝织锦缎的总称,是一种先练丝、染色,而后加用金银线织造的丝织提花锦缎。云锦因其图案花纹典雅优美,色彩装饰绚丽庄重,宛如天上美丽的彩云而得名。云锦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物的优秀传统,并在设计意匠和织造技艺上有新的创造,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工艺特色。

  云锦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大量用金,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提花丝织物。金、元之际,锦缎生产由过去讲究以配色为主,转而为崇尚用金做主体表现,这是我国锦缎装饰和锦缎生产的一个重大转变。明、清两代作为御用物的南京云锦,就是在元代金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金线的装饰运用上和金线的制作技术上,比之元代又有新的进步和新的创造。

  明代的云锦,除织金品种外,南京丝织艺人又创造了通经断纬的“妆花”锦缎。“妆花”是明朝锦缎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提花丝织物,它出现于明代,而创自于南京,成为云锦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品种之一。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达到最高峰,全城有织机3万余台,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

  由于云锦长期用于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而形成了云锦的图案丰富多姿、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大胆,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在织造工艺上更是将手工织造技艺发展到了极工极巧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云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随着20世纪初清王朝的覆灭,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业失去了最大的市场,云锦行业落入低谷,工匠们纷纷改行。据统计,1949年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业只剩下3台织机,4个工匠。由于人们对手工传承工艺易丧失的状况没有引起重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部分品种已失传殆尽。


宋代织机图


枯木逢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南京云锦这一宝贵的民族织造文化精品极为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云锦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1953年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在参观时对参展的南京云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华东文化部门专门下达了挖掘整理南京云锦工艺的指示。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处(市文化局前身)为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于1954年6月组织了技艺水平较高的云锦老艺人张福永、吉干臣和一部分美术工作干部成立了“云锦研究工作组”,对南京云锦进行有计划的艺术整理和研究工作,并由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陈之佛教授担任研究工作组组长。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最早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之一。

  1956年10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由南京市手管工业局(市二轻局前身)领导,南京市文化局业务指导。从此,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作为全国惟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云锦研究所成立后,初期工作重点在搜集整理云锦纹样画稿,总结归纳云锦创作艺术规律,培训艺徒,抢救濒临失传的工艺绝技。先后整理出版了大型彩色图案集《南京云锦》和黑白图案集《南京云锦》,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开发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装饰用锦“雨花锦”等;同时征集购买了相当数量的一批云锦匹料、块样、实物资料,为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云锦研究所继续深化云锦技艺研究,恢复传统品种,并研制开发新产品。在继承南京云锦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恢复了许多失传已久的云锦品种、图案的同时,云锦研究所也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永久地因袭照搬传统产品、传统题材,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继传承统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今用”,在于使优秀传统技艺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基于这一点,云锦研究所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现代装饰手段对传统的云锦产品进行包装,使其以新的面目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对南京云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1994年,云锦研究所和市旅游局合作筹建了“中华织锦村”。1998年和2001年,云锦研究所分别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命名为市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国南京云锦》。2004年,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云锦博物馆”。同年,在由南京市园林局与南京日报社联手推出的“南京新55景”评选活动和由《金陵晚报》发起的“新金陵48景”评选活动中,南京云锦博物馆同时被收入“南京新55景”和“新金陵48景”的名录之中。2005年12月,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旅游局正式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2月,经过100天的评选活动,南京云锦被列为南京城市名片之一。2003年到2005年,云锦研究所生产的“吉祥”牌南京云锦分别获南京市和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10月,南京云锦“吉祥”牌商标被南京市评为著名商标。

  在外部良好的大环境下,云锦研究所抓住了机遇,克服了种种困难,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几十万元猛增到2005年的1600多万元,同时,不忘对云锦这一传统技艺的继承、研究、再利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气象万千妆花缎


云锦保护经验谈

一、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南京云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始终得到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相关领导曾多次带队赴北京、上海、苏、杭等地区开展调研,征询专家学者意见,制定南京云锦的保护方案。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方的努力,最终将“恢复江宁织造府西园遗址,建设中国云锦艺术馆”正式立项,并确立了南京云锦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目标。

  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及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市文化(文物)局等有关部门也非常关注和支持南京云锦的保护工作,指导和帮助完成完善对南京云锦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云锦科研队伍建设,维护、保障老艺人的各项权益,加强江宁织造府遗址保护,在考古发掘、充分展示古遗址的基础上筹建江宁织造府遗址博物馆、中国南京云锦艺术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红楼梦》文学馆等多项工作。


二、紧抓申遗工作,促进全面发展

  200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保护南京云锦咨询会”上,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长罗哲文等15位国家级专家一致提议南京云锦应积极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2年6月,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正式成立了由罗志军市长任组长,许慧玲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物局、市轻工产业集团、云锦研究所参加的“南京云锦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下设在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办公室具体落实南京云锦的保护方案、申遗工作及保障措施。

  根据申遗工作的计划安排,南京市政府和“领导小组”落实了保护立法、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的工作,使南京云锦于2002年、2004年,两次被我国列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预备清单项目。目前,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配合南京云锦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迎接南京云锦(保护)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在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北京市政府、故宫博物院、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2003年9月,《故宫珍藏南京云锦文物精品展》在该所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织锦类的文物首次大批对外展出。为此,该院特别挑选了62件(套)明、清两代传世的云锦龙袍、面料等精品参展。展览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

  2003年10月,“南京云锦(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美、法、德、日等10个国家和中国内地、台湾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南京云锦的历史、文化、织造工艺及科技内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一致认为南京云锦是一项亟待保护的珍稀工艺,是中国乃至世界丝织、织锦工艺的杰出代表。

  2005年12月,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赴泰国参加由该组织举办的“亚太非物质遗产保护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亚太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和完善受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法。国家文化部外联局张敏代表中国政府,介绍了近几年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会上还播放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录像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清代皇帝龙袍


  南京云锦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间,在申遗工作中,“南京云锦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云锦研究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制订出南京云锦的保护行动计划,并逐步一一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针对南京云锦的一系列发展政策落到实处,其学术研究、传承保护、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提升了一个高度,产生了质的飞跃。通过申遗,云锦相关知识得到普及,大幅度提高了云锦的知名度。同时也激发云锦艺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推进了云锦抢救与保护的进程。至此,社会各界都对抢救与保护云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云锦的振兴与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三、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由于南京云锦有着特殊的织造工艺,长久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中国入世后,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2001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提出了以法律规章形式保护南京云锦的建议,由市轻工产业集团正式行文向政府提出了申请。2002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以宁政发[2002]281号文正式颁发了《南京市政府关于保护南京云锦的决定》,规范了云锦市场,兑现了申报遗产代表作中政府所作的“出台保护措施”的计划,南京云锦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2001年12月,在南京市保密局的指导下,云锦研究所历史上第一个保密工作规定出台,并报市保密局备案,成立了所长直接负责的所保密工作委员会。根据保密工作规定的要求,研究所全体职工与所部签订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保护商业秘密协议书”,对涉及研究所核心机密的13位同志签订了“竞业限制义务的承诺保证书”,规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从制度上确保了云锦研究所内部保密工作的贯彻和执行。

  2002年1月,南京市科技局将云锦研究所列为“南京市知识产权重点联系单位”,在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处的帮助下,几年来,云锦研究所已申报了十几项专利,其中包括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004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外发文公告:授予“南京云锦”原产地域产品称号。同时,云锦研究所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南京云锦”证明商标,从名称上给予南京云锦法律上的保护,保护云锦的知识产权及产品的纯真性。

  一系列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从知识产权、商标保护、市场防伪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为南京云锦的保护与发展创作了有利条件。

宝蓝地加金“普天同庆”妆


四、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目前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经验丰富的技艺人员。

  为了确保南京云锦手工织造工艺技术、技艺后继有人,南京市教育局与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有计划地把云锦专业列入职业教育范畴,定期培训艺徒。每五年选拔20名学员作为传承人培养,其中培养手工织匠5名、拽花匠5名、意匠设计5名、纹样设计5名,高级云锦专业人才2名、中级云锦专业人才5名、初级云锦专业人才10名。

  另外,云锦研究所每年和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办一至两个云锦职业中专班,并准备和南京大学联合开设南京云锦硕士研究生班。


五、重视科研工作,带动全面发展

  40多年来,云锦研究所经过不断努力,同全国众多的机构与专家学者合作,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云锦的继承、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基础研究

   从成立开始,云锦研究所就十分重视云锦传统工艺资料的挖掘、整理,认真记录整理老艺人的经验,并广泛的搜集原始图案设计资料,进行注释,建立系统完备的分类档案。同时对元、明、清历代官办织造和民间缎业的历史进行考证,理清南京云锦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出版了200件云锦实物专集和国内第一部有关云锦历史的学术著作《南京云锦史》。


琉球王龙袍


  2、复制古代丝绸文物

  多年来,云锦研究所十分注重发掘恢复历史上已失传的珍贵织物品种和工艺技术。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云锦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同北京定陵博物馆合作,进行小批量的丝绸文物复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这批古丝绸的复制工作。其中,经过5年研究复制出来的明万历皇帝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金杯。

  1986年云锦研究所成为国家文物局古代丝绸复制研究实验基地,根据基地建设要求,该所设立了“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室”和“特种工艺实验复制车间”,积极开展丝绸文物普查和实施复制研究。从那时开始,云锦研究所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先后普查了全国近二十家博物馆及相关丝绸文物保藏单位,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为国家文物局和国内、外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保存价值的丝织珍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后,云锦研究所又在我国古代早期丝绸文物的复制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完成了湖北荆州博物馆藏的战国时期著名的丝绸文物“C型大菱纹锦”、“田猎纹绦”和汉代著名织物“素纱?R衣”等重要文物的研究复制工作。

  多年来,云锦研究所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为国内、外文博机构完成了多项重要文物的复制工作,在国内、外打出了名声,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也为云锦保护与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3、深化云锦技艺研究,恢复传统品种,研制开发新产品

  云锦的优势主要在于手工织造的传统产品品种和丰富的传统图案。今天继承和研究南京云锦,既要继承它精湛的工艺技巧,更要继承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云锦传统的精髓。云锦研究所通过对云锦艺术传统的认真地分析、研究,恢复了许多失传已久的云锦技艺、品种、图案,并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装饰手段对其进行包装,使传统的云锦产品以新的面目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近年来,该所根据传统纹样结合现代风格创作生产了一批云锦新产品。如根据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方龙补龙袍设计织造的“真金孔雀羽妆花缎正龙方补”,以及金麒麟、松鹤延年、童子绸、飞天、龙凤、花卉动物等等,完美地体现了南京云锦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


4、面向现代生活,开发具有装饰性、实用性云锦新产品

  云锦生产发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云锦在品种、图案纹样的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均是传统的特色与风格。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推陈出新,使云锦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云锦研究所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他们一方面将各种传统题材、纹样的云锦产品用挂轴、镜框、立屏等多种装裱形式制成装饰工艺品,来满足中西居室、办公、店堂、大厅的装饰要求,使古老的南京云锦在各种场合都能突出地反映它独特的风格而丝毫不会和周围的环境相冲突。

  另外又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技艺,取其章法格局等程式,赋予新的内容,探索设计出既有云锦风格,又有时代精神的新图案。如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而设计生产的“满地云纹雨花锦”,为五星级饭店金陵饭店设计生产的“金陵绸”,还有“和平友谊敦煌锦”、“妆花暗叠花锦”、“牡丹锦金宝地”、“普天同庆妆花缎”等一系列高级装饰用云锦面料。这些新品种装饰在楼台宾馆内,使现代建筑和古老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效果。

  云锦研究所还和一些服装设计研究单位合作,研究生产了一些适合高档时装的云锦面料。如电视节目主持人服装、新娘婚礼服装等一些特殊场合穿着的服装,这些服装一经面世即受到广泛好评。

  200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其他节目共21位主持人穿着云锦礼服,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04年4月,首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的21位市长身穿吉祥牌南京云锦服饰出现在会场,顿时赢得热烈的掌声。

身穿南京云锦服饰21位市长


六、引进现代科学管理,为传统工艺的发展保驾护航

  历史上的云锦织造业一直延续采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今天的南京云锦研究所非常注重引进现代科学的管理体制,从对外的保护立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原产地域保护,到对内的技术、艺术档案的科学管理、从业人员保密规定的制定、后备人员的培养教育,以及2006年2月刚刚通过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云锦研究所均已按照计划逐步完成,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为云锦的传统织造工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七、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其他民族织锦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云锦走上了振兴发展之路,使云锦事业后继有人。为了更好地抢救与保护我国各民族的民间织锦,1982年国家轻工部以云锦研究所为基地建立了“中国织锦工艺研究生产实验中心”,成立了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领导下的织锦专业委员会,云锦研究所为主任委员单位和学会所在地,同时在所内筹建了《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云锦研究所主动向其他民族织锦行业介绍发展经验,帮助他们开展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近年来,云锦研究所陆续抽调多批技术骨干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海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调研考察,帮助发掘和恢复了四川蜀锦、广西壮锦、云南傣锦、海南黎锦等织锦工艺。从技术咨询到人才培训,从搜集、整理、研究技术资料,到组织产品设计,一直到传统的织锦生产,为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其他民族织锦共同走上了振兴之路。此次,云锦、蜀锦、壮锦、土家锦、黎锦(黎族染织刺绣技艺)等民族织锦一同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一品文官袍服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南京云锦从濒临消亡的状态,发展到今填充新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并能带动全国织锦业共同发展,其中的颇多经验或许能够提供大家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时,愿云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采写 王路 张乃锋,图片提供 南京云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