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战士库丘林:玉门速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23:29
序 

至仁

《玉门速写》是一篇讴歌新社会、新生活的诗歌般的散文。早年小学五年级的课文里有它,当时并不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李季所写,然而该文深印脑海,难以忘怀。究其原因,大概有三:首先是因为许多词语是第一次接触,诸如广漠、戈壁滩、顾客盈门(原文为“应接不暇”,编入课本时作了改动)、密如星云、灯火辉煌、往返不绝、时隐时现、逊色、“春风不度玉门关”、清脆悦耳、轻拂、春天气息等等,后来,每逢接触到这些优美的词语就想起了该文;其次是许多段落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是从“当黑夜覆盖着大戈壁和祁连山峰的时候”到“构成多么美丽的春天的画面”五个自然段,老师要求我们“倒背如流”,因而多少年过去了,大致尚可背出来;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文章的意境曾经深深地触动和吸引了我那稚嫩的心灵,尤其文章结尾的那句话极具感召力:“这里还蕴藏着无限丰富的石油,等待我们去开发,它也将吸引着作家与诗人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歌颂它!”我曾多少次放飞理想的翅膀——长大以后,就报名到玉门油矿当工人去!

到城里读书时,我把编入这篇课文的《语文》带上,毕业后几度搬迁,竟不慎弄丢了。可每当想起这篇文章就遍翻书橱,虽然明知终无所获却仍不肯罢休。同时,我在网上耐心搜索,无奈也属徒劳。许多博友伸出援助之手,使我增添了信心与希望。文如心老师在百忙之中挤时间到省图书馆查找,终于在茫茫书海中找到了它!这使我喜出望外,也感激不已。

李季笔下的玉门,不是天堂,不是乐园,却是真真切切的“诱惑人的地方”。你看那“灯火辉煌的夜花园”、那晨曦里“清脆悦耳的鸟叫”、那轻拂面孔的白杨“嫩叶”、那富饶的石油河两岸峭壁上的小黄花和野桃花、那充满了生命的勃发和跃动的“春天气息”、那“改换了新装”的大戈壁上的夏天,那还有那乘着运输车“唱着歌去上班的工人们”……

是的,玉门,她有过辉煌的历史。七十多年前,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钻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55年,为保障生产建设,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玉门市,原玉门县政府也搬迁至此。可是,作者那“蕴藏着无限丰富的石油”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美好心愿的表达,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玉门的石油资源已经濒临枯竭,这个因油而兴的城市也随之衰落,流经玉门市的石油河成了甘肃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这是当年我们读《玉门速写》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的。

    速写,原为绘画术语。指用简练的线条在极短的时间内,扼要地勾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特征的简笔画。文学作品中的“速写”,属于报告文学的一种散文。速写所记叙的往往是一个生活片断、一个场面或一个人物,能够迅速地抓住描写对象最突出的主要特征,用简洁有力的笔墨作轮廓式的、粗线条的、鲜明而又概括的描写,给人以简明深刻的印象。《玉门速写》是这种散文的一个典型范例。当然,该文并非完美无缺,开头的“引子”就过于冗长,远不如杨朔《荔枝蜜》开篇的“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欢。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太喜欢”简洁利索,何况这里还是“速写”。难怪编进教科书时,编者把前三自然段都给删节了。此外,还有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在文中斗胆作了简单批注,欢迎朋友们讨论。

 

玉门速写

 

作者:李 

 

有一些地方,很容易引起你的喜欢,但是,也很容易被你遗忘。另一些地方,当你开始接触它的时候,由于自然条件,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产生某些不愉快的感觉,希望早早离开它。但当你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些时日,当你像咀嚼一个甜味浓烈的干果一样,越是深入到它的底层,仔细地观察那些粗粗看来是那么平常、甚或是乏味的生活和景物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它竟是一个这么可爱、这么迷人的地方;这时,你就再也不愿意离开它了。你会下定决心,永生永世地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即使当你一旦不得不离开它的时候,你也总是像回忆儿时故乡一样的长久地思念着它。并且,随时准备着再回到那里,用你的手,把它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

我们的玉门油矿,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乍看起来,它的确有着许多不可爱的地方。可是,当你住过一些时候,你就不能不承认你爱上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情越来越深。最后,你终于会不愿意再离开它。

(“速写”理应开门见山,可是上述三个自然段无异于绕圈子,编进教科书时都被删节了——至仁批注)

    玉门油矿处在祁连山麓的戈壁滩上,在这个油矿所在的山岗上、山坡上和峡谷里,到处耸立着开采石油的近代化的钻机和井架。整个矿区,就像一架永不休止的巨大发动机,一刻也不停息地转动着。高大的机械厂、水电厂的厂房像一座座小山,昼夜发出震耳的巨响。

    这是一个拔海(应是“海拔”之误——至仁批注)二千四百公尺的城市。这里有着一个城市所有的一切:笔直的马路,虽然不是很长,马路两旁的白杨却翠绿成行;环城行驶的公共汽车也像北京的环行电车一样地繁忙。这里的工人的生活解放后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改进和提高”不如“改善”,这涉及到词与词的逻辑搭配——至仁批注:戏院、电影院,经常满座;新华书店的图书供应,老是赶不上需要;最忙碌的是贸易公司,由于运输的不方便,他们经常苦于不能充分满足那些富裕的工人顾客们;银行和邮局也总是忙得应接不暇,工人们有的把自己不需要的钱储存起来,有的则把它汇给外地的家人。

    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不是工人职工,就是职工家属,此外,你是很难再找到另外一种人的。在他们中间,有着身经百战的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英雄们,有着中国最早的一批石油工人,有着为响应开发祖国油田的号召从南京、上海、东北等许多大城市(“东北”不是“大城市”,不能与“南京、上海”并列——至仁批注)来的各种技术工人,也有的在一两年之前,还是牧羊人、庄稼汉、大学生……总之,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与上述“很难再找到另外一种人”的说法矛盾——至仁批注,他们都为着同一个目的,在这里结合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地为着给祖国发现更多的油田,给祖国生产更多的“黑金”——石油而忘我地斗争着,劳动着(石油不同于煤,称之为“黑金”不甚贴切——至仁批注)

    当黑夜覆盖着大戈壁和祁连山峰的时候,这是矿区最美妙的时刻。假若你是在夜晚到矿区来,你乘坐的汽车飞驶在广漠的戈壁滩上,除了车灯之外,没有一点儿亮光;但到了离矿区几十公里的地方,你会看到半空中密如星云的灯火群。司机会告诉你说,这就是矿区了。你一定立刻就会想象到——它多么像七夕的银河星群呵!

    当走进矿区,站在南岗上工人宿舍前边,环视整个矿区时,你会觉得,这不仅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大量生产石油的油矿,而且是一个灯火辉煌的夜花园。到处是密布成行的路灯;高大的厂房里、总办公厅大楼和千百幢宿舍的每一扇窗口,都闪耀着各种色彩的灯光;马路上,交通车的车灯放射出强烈的白光,往返不绝;接送上下班工人的运输车的车灯,在矿区内外的山岗上、石油河的峡谷里时隐时现;建筑巨大厂房的工地上,电焊的闪光,这比那最美丽的花朵的光彩还要夺目;炼油厂的密集的灯光,简直像夜间的太阳……,我敢说,比之于那些真正的夜花园,它是一点也不逊色的。

    玉门的风沙是很多的,特别是在风季里,狂风猛吹的时候,你真应该来领略一下“飞沙走石”的味道。当你乘着汽车,和唱着歌去上班的工人们一同飞驰在大戈壁上时,或者,在祁连山峰的某一个凿井台上,头戴着战士的钢盔一样的铝盔,手握这闸把,眼望着戈壁上的大漠飞沙时,你自然就会为身处这个壮丽的景色中而兴奋起来!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用这句诗形容当时玉门这个地方的荒凉空旷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悲惨命运,是十分逼真的。可是,在今天,玉门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自然景象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情绪变了;反映在人们的情绪上,甚至自然气候也有了改变!每当这个季节,白雪在戈壁滩上融化,在石块边上冒出了针尖似的骆驼草的嫩芽。在这时候,做完夜班的工人刚一走出井区、工地,就可以在黎明的晨曦中听到山谷里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叫,它像一支美妙的乐曲一样,使人们忘掉疲劳;接着,工人们乘着下班的汽车从马路两边成行的白杨中穿过,它的青翠的嫩叶,轻拂着人们满是灰沙的面孔,透过白杨,人们还可以看到在石油河两岸峭壁上的一串串的小黄花和一丛丛的野桃花,……这时候,你会感到玉门处处充满了生命的勃发和跃动,你能说玉门没有春天吗?当然,这种春天,和你们在江南习见的桃红柳绿、万紫千红的春天是不一样的。

    多少次我被这里的这种春天所深深吸引着呵!——一群群工人子弟学校的小学生们,脖子里围着鲜红的领巾,“五一”发奖大会上随风飘扬的奖旗,劳动模范们胸前挂的大红花,工人家属们的彩色衣裳,还有,更富有春天气息的创造新记录、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红红绿绿的喜报……所有这些,构成多么美丽的春天的画面!

    五月一日,在这个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春天里,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前检阅首都劳动人民的队伍时,在这里,我们也举起了红旗,我们也听到毛主席向全国劳动者发出的号召,共同感受到祖国前进的脉搏的跳动,我们也和全中国、全世界的工人兄弟们,在度着同一个春天。

    玉门的夏天也是很美的,虽然积雪还覆盖着祁连山峰,但大戈壁上还是改换了新装。玉门油矿的工人们,更以他们的劳动,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一幢幢新的厂房、新的宿舍落成了,每年都有许许多多新的井架竖立起来,用无休止的汽车群满载着石油,运向遥远的火车站,运到全国各个建设工地,推动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前进。

    玉门是一个诱惑人的地方,这里还蕴藏着无限丰富的石油(由于受年代的局限和科学知识的局限,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心愿——至仁批注),等待我们去开发,它也将吸引着作家与诗人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歌颂它! 

                               

                                                                                                                            1953年夏于北京——玉门途中                  

                                                                                                                         (本文收录于《李季文集》第四卷)

    (图片来自网络,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