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管理系统vms:关于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的建议(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1:50
关于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纲要》还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职称评审已成中国教师之“心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调查,结果显示,73.2%的人选择教师成为最受职称之“累”的职业,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论文代理”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代写论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中国青年报记者以普通客户的名义致电一家论文代理公司,负责人徐某表示,如果是普通杂志,发表费用600-1000元。但现在杂志版面都排到12月了,要着急发,只能多交钱,一篇加急费是400-500元,保证发出来。“我们是和杂志社长期合作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有,核心期刊也有。”徐某强调,“肯定查不出来。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做,从来没有被查出问题。”每天都有很多老师、医生、国家机关人员找过来,他们都是需要评职称的。以中小学老师最多,大学教师主要联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二、当前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称制度没有大的问题。职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是指评审组的专家组成、专业分布、层次、学科实力存在差异,以及名额、年龄、资历等因素的影响,使评审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很难保证。

二是评审标准条件过粗,量化少,容易造成论资排辈。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普遍对学历、专业年限等任职条件规定较硬,而对业绩、水平等条件量化较少,致使许多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由于工龄、教龄或种种条件限制,评不上与其实际能力、工作贡献或劳动强度相吻合的职务,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回报,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职称和能力不能很好的匹配。

三是重视科研和理论成果,忽视教学和实践成果。职称评定与教学脱节,一些教师只做研究,不认真教学,同时也使教学型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使得人才评价机制不尽合理。这已经对教学质量产生了明显影响。

四是职称评审标准不统一。系列之间不统一,每年之间不统一。教师对于自己够不够条件,能不能评上都心中没数。即使很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评委的手中。在评审期间诚惶诚恐、寝食不安。

三、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从职称岗位入手,首先建立健全岗位职称任职条件资格制度

首先应当实现按需设岗的基本规则,改变目前按人设岗的现状。每个学校应当首先根据发展规划和分期目标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称数量和任职条件资格,。并着力于建立健全岗位职称任职条件资格制度约束机制。从而使每个教师知道哪些岗位缺少哪些职称教师。而这些岗位职称要求条件是什么。这样,可以在源头上使职称评定保持纯洁性、客观性、平等性、民主性和公开性,确保职称评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提高评聘质量。

其次,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通过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核定岗位职数强化岗位聘任管理和任期考核,激活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机制。

(二)完善职称评审运行机制,规范职称评审实施办法

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基本上是以审阅材料为主的评审办法,评审者容易受到提供的材料,以及评委个人偏好差异的影响,从而造成人为因素的评审结果不准确和失误。好的评价机制,应当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展开,应当实现从重学历重资历逐步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

首先,成果评审应当从重“量”轻“质”向重“质”轻“量”转变。教师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和著作是一个很严格的指标,也是职称评审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论文是否被引用,被引用的频率多高,被谁引用等来评价。而我国基本上是以发表论文的多少甚至发表论文的级别为评价指标,一个比质,一个比量。评价中学教师应该是为教学型教师留出一大部分高级职称名额,那些教学型的高级教师职位(教学副教授、教学教授)的评价应当以他的课程被学生的认可度作为标准。

其次,评价组织应当从重“外部权威”轻“内部同事”向重“内部同事”轻“外部权威”转变。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是评价组织。目前大部分学校为了避免内部矛盾,把职称评审工作的评价组织交给外部专家团组成的所谓“专家评委会”。这些人对参评人根本不了解,只凭上报材料随心打分,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草菅人命。实际上,在科研上的权威是同行;教学上的权威是学生;服务上的权威是是同事。内部人评价可能会产生矛盾,但内部人的监督也是最有效率的监督。

(三)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管理体制,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职称等级分初、中、高三级,优点是简单便于操作,但容易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获得中高级职务后,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工作中出现松懈和混混年头的消极思想,而不利于激励进取精神和事业发展。实行分级制让每一级都匹配不同的工资待遇。实行分类制,以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作为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的条件,如清华大学的九级津贴制度。深化职称改革,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要强化聘任制,破除终身制,尤其要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进展,要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挥其才干的环境。强调依法管理,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职称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加快职称制度科学发展的步伐

在1997年,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在一次工作座谈会上就已讲过:“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强化执业资格制度,淡化职称,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些职称系列,在条件成熟后,可以逐步向执业资格制度转化。”这种转化必须是水到渠成的。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从推行到现在仅十余年时间,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职业资格和职称有所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也影响了效率。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急需先建、逐步推开的原则,加快我国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的步伐,抓紧制定执业资格制度管理的法规文件,最终使我国职称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化。

                             本文作者:民进德州市委会  相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