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春网上不去: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0:40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

刊发时间:2010年02月01日 【字体:小 大】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

 

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图片网络中心主任  张蔚飞

 

自从1990年银川会议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后,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报社老总对新闻照片重视了,摄影的地位提高了,照片用多了也用大了。但毋庸讳言,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新闻摄影界,那就是在相当比例的报纸上,照片虽然用得很大,又是彩色的,可是这些照片对读者而言,依然缺乏和照片篇幅相对应的吸引力。

按说新闻照片是形象新闻,读者是喜欢的。过去照片做得小,又是黑白的,照片的魅力显现不出来;现在照片用多了用大了,又是彩色了,为什么还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还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呢?1994年底前我供职于解放日报社,面对这个尴尬,我陷入了深思。

慢慢地我发现,造成这个尴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从业人员没有将新闻摄影的特性和特征研究透,仍然沿用文字新闻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摄影,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报道的方式方法上,都与文字新闻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要想让新闻照片展现它的独特魅力,要想让新闻照片抓住读者的眼球,能打动读者,就必须从思维方式上,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形式上,跳出文字新闻的窠臼,找出新闻摄影的客观规律。

    经过对新闻摄影的特性、特征的探究,经过对形象新闻与文字新闻的比较,我认识到:

摄影属于形象思维,文字是逻辑思维;照片长于直观展示,文章善于理念分析;照片是“瞬间定格”,文章可以谈上下五千年、总揽前因后果。也就是说,照片虽有着“一图胜千言”的优势,但也有着难以表达逻辑说理的短处。

    由于照片与文字有看不同的特征和特性,由于照片与文字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所以他们对新闻题材的适应性也就不一样。因此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是适合用照片去报道的。其道理就像文字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新闻题材包揽下来一样,如果文字能对所有的新闻题材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的话,那么今天也就根本没必要再讨论“图文并重”这个问题了;反过来,如果照片也能将所有的新闻题材包揽下来的话,那么全国的报纸都办成画报岂不效果更好?事实是不可能的,比如,再精彩的新闻照片,它就不可能将社论的功能承载下来。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搞出生动的摄影报道,首先必须要找准题材!

    由于照片的优势在于“瞬间定格”,所以如果让照片去反映可以不断反复出现的题材,就不是所长;由于照片的特点是“直观展示”,所以如果让照片去反映讲述道理的题材,也同样不是所长。排除了这两大类题材,最适合用照片报道的当然是事件性的题材了。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过去了就不再出现,我们的摄影记者如能在现场将其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定格下来,虽然是比较难的,但却是能吸引并能打动读者的。这就是新闻照片的魅力之所在。摄影记者要报道好新闻事件,非得在现场,而文字记者则可事后补采访,可见事件性新闻照片的得来要比事件性文字消息难度大,正是这个“难”,才使得照片对读者更具吸引力,更具说服力。

    如果报纸版面上所刊登的图片报道,是文字也可以报道的,甚至文字报道比照片更合适,那么,这则图片在版面编辑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对读者来说就是缺乏吸引力的。这类照片在版面上即使登得再多,篇幅再大,也难以与文字“并重”。只有照片与文字各司其职,各自去找自己适应的题材,而且体现在版面上的角色是不能互换的,所登照片的生动性、感染力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比的,这样的新闻照片才有生命力,才是本质上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症结找到了,我很兴奋。我需要找一个平台来检验一下我的观点是真理还是歪理。正好1994年底人民日报社在上海成立华东分社,于是我毅然离开待遇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解放日报社,来到初创的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

上任伊始我就要求分社领导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上开辟每周一期的摄影专版《华东写真》,在每天的新闻版上开设图片专栏《今日聚焦》。当时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的领导也正想把新闻摄影作为新问世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作为新闻改革的抓手,于是一拍即合,同意了我的主张。旋即,我就开始了我在《华东写真》和《今日聚焦》两块试验田上的耕耘。

耕耘是辛苦的,但收获却是甜蜜的。

经过春播和夏锄,在秋收的199510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的活动,在问及“您所喜欢的版面、栏目”时,竟有90%的读者回答爱看摄影专版《华东写真》和摄影栏目《今日聚焦》。江西的一位读者来信说:“自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创刊后,我们家就多了一本影集——我们把每天的《今日聚焦》和每周的《华东写真》收集成册,暇时拿出来翻阅,常有耳目一新之感,深受全家人的喜爱”。

《华东写真》问世后,也同样受到新闻界的注目和好评,l9955月底时,《华东写真》才出刊20期,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编魏永征就来华东分社进行专题采访,随即在该杂志第八期上以“新开垦的处女地”为题,全面介绍了《华东写真》版的个性、特色。在19958月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全国记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王哲人同志高度评价《华东写真》版,认为:“已成为我们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报道选题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方面树立了榜样”。

不过一年时间,就能在读者和同行中获得这么好的评价,这确实是令人振奋的成果。要知道《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面上照片的总量不多,每天只有两个新闻版,各登一组“今日聚焦”和一幅“快照速递”,每周一期《华东写真》;又不是单独发行,而且还是黑白版,与众多的彩色报纸、彩色画刊相比,华东版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抢眼。然而,终因遵循了新闻摄影的规律,而使她能在读者中和新闻界获得普遍好评。

    从创刊起,我们就把《华东写真》办成一块专门以照片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新闻内容的摄影版,而不是传统的欣赏性画刊。《华东写真》的栏目也完全按新闻的体例来设置:“一周回眸”相当于文字消息;“精彩瞬间”相当于特写;“人间万象”是社会新闻;“时代档案”是专访;“热点聚焦”、“社会广角”、“凡人风采”、“华东撷英”则相当于不同题材的通讯。一般每期推出三、四个栏目,其中“一周回眸”每期必登。

我们也极为重视对新闻照片的包装,力求给每张照片制作既一语中的、又富有文采的标题。但最终能留住读者视线并最终能感染读者的,还是在于照片本身所蕴含的新闻性,以及照片所独具的丰富的形象语言。

因为我们在选编照片时更多考虑的是新闻照片的个性、特性和与文字新闻之间的扬长避短;我们所选的新闻照片必须考虑是适合用照片去报道的,有丰富的形象语言的,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所定格的画面是所报道的新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那个“瞬间”。因此,其生动性、感染力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比的,其作用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替代的。久而久之,华东版的新闻照片就体现了特色,形成了品牌。

    而对那些非事件性的新闻照片,我们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那些只谈生产、工作、事迹、经验而没有新闻由头的照片,即那些程式化,无新意,总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如何”,“几十年如一日怎样怎样”之类的照片,则毫不留情地关上闸门。

    其间有人质疑我的观点、我的做法,他们说,强调照片以事件性的新闻为主要题材,而不强调摄影去反映重大题材,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等等,是不是偏离主旋律?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能辩证地认识摄影规律,就会明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其一,新闻当然不能游离政治。作为党的报纸,必须担负起充分反映好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历史过程的责任,这是无疑的。但照片只是报纸新闻报道的两大主要手段之一,摄影不可能包打天下所有题材。我们只是强调图片报道要符合摄影的客观规律,尽量选择有形象表现力的题材去拍摄,而把那些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才能说清楚的理念类的题材让给文字去完成,决不是放弃历史责任,恰恰是为了让摄影与文字一起,在总编辑的统一调度、安排下,各自发挥好自身的长处,互相配合,有声有色地报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题目。

其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经济,把经济理解为生产活动。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非常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牵涉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引起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人的观念、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变革过程中,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生活的每一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让人振奋的、让人深思的、让人警戒的许许多多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物中许多就是适合用照片,也应该用照片去反映的新闻题材。华东版上也登了不少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比如谭进拍摄的《支书大学生》、《何慕的起与落》,李明拍摄的《地瓜热销、杆秤冷落》、《村里的世界真精彩》,陈仁群拍摄的《“通用”刚转身,“福特”又来到》等。

上述这些照片都是从变化着的、进行中的新闻事件中摄取的,都生动地反映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社会变化,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是活生生的、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照片。这类照片只能产生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间,而不会产生于其他时期。读者爱看这些照片,是因为这些照片所反映的人和事与同处在改革时代的读者息息相关。

但也有许多事物虽具很强的新闻性,却是不适合用照片去报道的,我们就不让摄影记者去勉为其难。比如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本身也无新闻要素可言,何况那些生产场面的画面也无法变化,而似曾相识的照片就难以让读者喜欢。

可以这样说,《华东写真》《今日聚焦》的问世,是人民日报社按新闻摄影规律进行新闻改革的一个探索。所以,一开始就得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充分肯定。19961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地在上海召开研讨会,邀请新闻界老前辈,新闻摄影界专家、学者,对华东版一年来的实践进行了总结、研讨。与会者都认为华东版新闻摄影的成功,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坚持了照片的新闻性。

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陈念云说:“《华东写真》突出的成功之处是让真正的新闻照片唱主角,改变了长期以来照片在报纸上的副刊性,而成为整张报纸的一部分。新闻界讲究‘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照片什么时候才能飞起来?只有在强化了照片的新闻性以后”;

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葛新德认为:“新闻摄影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生产活动,市场经济不等于片面的、孤立的、单纯的反映劳动生产的场面。我们应当提倡在报道经济新闻时要和突发性事件、事件性新闻联姻,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才有分量。《华东写真》《今日聚焦》所报道的很多经济题材与社会新闻有联系,所以看起来有味”;

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胡颖说:“《华东写真》版与目前各家报纸多属副刊性的摄影专刊的根本不同点是强调新闻性、强调时效性、强调照片与文字的并重、相融与互补,追求新闻摄影独立报道新闻的独特效果。《华东写真》在照片的选择与运用上是符合新闻摄影特点、符合报纸视觉规律、符合读者愿望、符合现代新闻发展趋势的”;

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许必华在他所作的会议总结中评价说:“陕西日报的《社会大视角》以深度的社会新闻摄影为其特征,人民日报的《华东写真》则是以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贴近生活为其特征。客现地说,《华东写真》以及与之相连的《今日聚焦》、《快照速递》则与我们对新闻摄影改革的要求更为接近,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符合现代报纸新闻形象化的潮流。《华东写真》报道的内容涉及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经济建设,社会热点,文化生活,表扬与批评,确实是丰富多采。完全可以说,这是对时代的形象记录,令人真实可信。可以想象,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人只要打开现在的《华东写真》,就可以写出很形象的历史”。

读者的喜欢,行家的肯定,给了刚刚挤身于中国报业之林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以充分的信心。在华东版存续的12年内,华东分社领导始终坚持以摄影为抓手的新闻改革,在华东地区发动并培养了一批认同新闻摄影要聚焦时代这一理念的作者队伍,以《华东写真》《今日聚焦》为平台,以最快时效,把那些紧随热点,有着广泛社会关注度和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以最具气势的篇幅刊登出来,成为华东版上最能打动读者的报道。在华东版存续的12年间,《华东写真》是华东版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专版,《今日聚焦》是华东版上唯一天天在头版见报的专栏,新闻摄影终于打造成为华东分社最响亮的品牌。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停刊已经三年了,如果现在还有人记住它的话,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她的照片了。尤其是每周一期的《华东写真》摄影专版和每天一组的《今日聚焦》摄影专栏,至今仍为华东地区许多摄影记者所称道。宁波晚报社摄影记者龚国荣说,华东版上的照片那才叫是新闻照片,华东版为中国新闻摄影带出了一个好风气。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虽然不办了,但她为中国新闻摄影所累积的那纷经验,依然有生命力,值得兄弟媒体假借。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新中国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六十年回顾-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关于中央新闻摄影创新的思考与体会-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打造科学和谐的图片编辑思维-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报道摄影,需要时间、需要知识、需要坚韧-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中西摄影文化在交流中变异融合-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发稿前一定要"三思"-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人民日报,用镜头关注民生-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观察中发现 等待中捕捉 构思中提炼-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蒋齐生"图文并重"理论推动了图像文化兴起-中国新闻摄影网-中国新闻摄影网 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获奖作品公布 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获奖作品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新闻图片网 新闻 人才中国网 [新闻摄影] 一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49P) 11张“金镜头”新闻摄影照片背后的故事. “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浅析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精湛的新闻写作技巧是新闻意境的表现-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获奖作品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