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鸽交易吧:从历史的真实拷问史迪威!(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3:08
从历史的真实拷问史迪威!

第四部分

——兰加整训与反攻缅甸方案的扯皮

虽然此前中美双方就美援物资问题和史迪威撤换问题屡起波折,但兰加整训却并未因此耽搁。

兰加整训计划在4月即已经得到中国方面批准,原拟在此分期分批培训中国军官,并使之回国作为整训30个师的骨干。但最终,蒋决定以退印部队为基干在此建立驻印军,并在兰加开始整训。按照中美英三方约定,训练营管理纪律,由中国军官自行负责,装备训练,由美军顾问团负责,后勤保障、军饷营房各项,则由英国负责。

兰加训练营8月26日开班,最初仅以留印官兵8000余人作为训练对象,10月后,根据中美协定,利用运送美援物资的飞机返航搭载量,从国内充实了大批官兵,每日即运输460-650人,至1942年12月,兰加训练营已经训练的中国士兵已经达到3.2万。(107)由于部队得到充分整休,很快恢复战斗力,而经过美式装备和整训,部队战斗力提升很快。中国军队在兰加不仅得到了足够的被装,甚至连级别都能够配备卡车,迫击炮等,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加之“营养较国内好,医药卫生很完善,疾病很少”(108),中国军队在兰加接受了机枪、、巴祖卡、火炮、摩托车、卡车、坦克等训练,并且针对缅北地理特点,经受了专门的丛林战训练。最开始接受整训的是新编22师、新编38师,后继续从国内运来50师、新编30师、14师,共计5个师近6万官兵接受了美式训练。

1943年春,兰加训练营又开办了战术学校,分期分批整训了国内的部分将校官。此外,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参军的八万余知识青年有相当数量也被分配至驻印军,接受了相应的训练,其中许多人在后来的反攻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但兰加对每一位经历过的中国官兵而言,并不是愉快的。史迪威在试图利用美援物资完全架空蒋介石的阴谋失败后,更加重视这支直接掌握在他手中的军队,意欲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殖民地式的军队。根据蒋史6月份会谈的决议,“将远征军第一路司令官部撤销,成立中国驻印总指挥部,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并成立副总指挥部。”(109)在驻印军总指挥部建立不久,史迪威即借口中国军官普遍克扣军饷,坚决要求绕开中国方面自行安排军队经费。而罗卓英作为行政主管竟然无权过问。这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做法,罗为此向何应钦发出措辞极为激烈的电文:“设我果将经理实权授于外人,其事受缚,委实无法办理,且必影响国军在外尊严,同时美方经理人员对我军经理业务完全不明,处处解释,极为困难,故职已决定不再向美请领(经费),以待钧座之复可。”(110)

经费问题还仅仅是开始,更严重的问题是在马歇尔的支持下,史迪威试图完全夺取驻印军的控制权,按照史迪威的计划,“营以上军官均由美国人担任,并且先由美国调来300多军官,准备接替中国军官的职务。史迪威这一企图立即遭到全体中国军官的反对……蒋介石也不同意。”(111)在这一企图遭到中国方面坚决拒绝后,史迪威再次找到军政部,要求至少有权处决少校以下不服从其命令的军官,解除少校以上军官职务。这样赤裸裸的殖民者态度令一向以性子绵软厚道,公推为国军最佳幕僚长的罗卓英也无法容忍,罗当即摊牌,“他拒绝接受美国人对他行政权威的干预,离开了指挥部。”(112)史迪威随即控告罗卓英十大无能,要求撤换罗卓英并实现其将驻印军殖民军化的企图。蒋为反攻缅甸、平息矛盾计,调回了罗卓英,但对史迪威将驻印军殖民化的企图全部否决。

此外,在1942年9月,史迪威更擅自将新编38师改编为10个炮兵营,以孙立人为炮兵指挥,直属军部;以新编22师改为5个步兵营,长官部直属宪兵全部编入步兵,以廖耀湘为步兵指挥。此种擅自改变中国军队编制的企图当然不能为中国方面所容忍。9月12日,杜聿明立即电报蒋介石坚决反对之:

“一、务必使在印国军保持独立自主,我军制不容任何人改变毁辱。二、充实在印国军成为建全之战略单位,与同盟国比肩作战,任一方战场任务。三、如不能得友邦同意,拟恳令在印所有国军徒步返国。……”(113)

蒋在震怒痛恨之余,做出了政治上的妥协,以撤换罗卓英、杜聿明为条件,将驻印军改编为新编第一军,以郑洞国为军长,将史迪威全部殖民化方案间接否决。史迪威所带来300余美国军官,除一部分于1943年1月至昆明建立训练基地外,其他留在兰加任教练官,在战时则转为各部队联络官。

如此,史迪威深感没能实现自己将驻印军殖民化的目的,于是又在训练上做文章。他又规定,对中国军队进行训练的美国军官可以直接调动营以下部队,而中国军官反而不能了解自己部队受训的日程和内容,此举再次引发中国军官的集体反抗。在中方的强烈反映下,史迪威不得不最终做出各部队美军联络官在调动部队时应事先与该部队军官联络,并向师汇报的规定。但因史迪威的纵容支持,联络官的职权仍旧极大,只要其认为某军官不合格,则史迪威的总指挥部必定会将其设法撤换遣回国内,因此训练营中,中美军官矛盾极为突出,史迪威甚至因驻印军副参谋长温鸣剑直接与军政部通电,不经报告即将其降职为高参,改以美军官博金取代,当即遭到驻印军集体反对,引发了重大风潮。而中国士兵与美国军官的矛盾甚至更为突出,“在突然发生的争执中,中国士兵曾不止一次拔出枪来。”(114)在很多当时曾担任译员的青年学生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也都不乏与美方军官不愉快的回忆。

纵观史迪威所作所为,与19世纪殖民者的做法毫无二致,国民政府种种对抗措施无疑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具体体现。今天竟然还有如许多人为一个殖民主义者贴金,真是数典忘祖!

反攻缅甸需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军队的装备、整编、训练,另一件就是制定详尽可行的全盘方案。但中美英三方各怀心腹事,自然在协调上也是困难重重,无形中给计划的确定增加了许多变数。

而对于史迪威来说,打回缅甸,找回面子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根本目的。因此,对于制定反攻缅甸方案,史迪威本人当然是最为积极的。

在史迪威离开重庆飞往印度时,他已经携带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反攻缅甸计划,另一个则为西南太平洋攻击计划。

反攻缅甸计划如下:(115)以3个英国师,1个美国师,中国驻印军2个师自阿萨姆出击曼德勒,以20个中国师自滇西反攻腊戍,双方最终会师曼德勒。该方案经重庆军委会审核时,加注三点:1、必须有一个美国师作战;2、必须加强空中力量和空运力量;3、英国海空军应同时攻击安达曼群岛,并以两栖部队登陆仰光。(116)

西南太平洋攻击计划则在7月29日送至蒋手中,内容如下:(117)

对日攻势拟分兵五路:

1、由印度阿萨姆经卡尔瓦、塔姆、阿克尔、荷马林攻击,使用一个美国师、三个英国师,两个中国师。

2、由滇西经腊戍、曼德勒攻击,并分兵攻击八莫、卡木塔,使用十二个中国师。

3、由滇越边境经老开攻击冲内、海防,使用九个中国师。

4、自北澳大利亚攻击新几内亚、帝汶、新不列颠群岛,美国海军负责。

5、自西南太平洋攻击,切断日本土与南太平洋交通线并摧毁台湾、菲律宾日本海军战斗力,美国海军负责。

这个计划当即遭到中美英三方一致批评。英方固然是出于不期待中国人在缅甸扩大影响,且更警惕蒋对于印度甘地领导的独立运动的支持做出反对,而中美高层对此也不表支持,最典型的意见为美驻华大使高思8月3日、12日先后致国务院电报,明确指出史迪威要求使用三个美国师完全是为其自己担任印缅战区统帅做出的安排,而这个计划对于中国也并非至关紧要,当前中国战场最急需的是增加空军的轰炸机群和空运力量,前者可对缺乏战场机动能力的中国陆军以直接支援,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士气,后者则对于支持中国战场的长期抵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思指出,收复缅甸作战并非坏事,但在目前海空力量不占优势,兵力兵器没有储备的时候,急于收复缅甸是不切实际的。(118)

正如高思所言,对国民政府而言,收复缅甸,打通滇缅路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是如果要为缅甸一隅长期牵制住大量精锐部队,必定会导致正面战场出现危机,因而,经反复研究后,蒋于10月14日向史迪威下达了中方的作战计划,在反攻时间、反攻方向和使用陆军兵力上基本未作大的变更,但提出了重要的附件:即英军必须以强大海空军控制孟加拉湾,并使用两栖部队、空降部队攻击仰光。且美方应尽快开辟印缅边境的交通线,加大空运量和空中力量。中方认为,鉴于缅甸日军态势,如果不能以强大海空军控制孟加拉湾,阻止日军自仰光方向向缅北的增援,则“我不愿令派一兵一卒参加此次战役,因吾人不能再受第二次之挫败。”(119)

尽管国民政府明确表示如果没有英国海空军控制孟家拉湾,则难以保证缅甸反攻实现预定目标,但仍然开始着手准备。自10月开始,各战区抽调的精锐部队分期分批开赴滇缅边境整训。另将与史迪威已经无法合作的中国军官大部调回,改以郑洞国接任驻印军军长(后为副总指挥)。

按照原定计划,联军将于1943年3月发起反攻。但这一计划最终陷于流产。其原因在于英国方面的出尔反尔。

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大英帝国刚刚缓过一口气,在数倍人力优势、数十倍物资优势、绝对的海空军优势和近乎单方面透明的情报优势支持下,英国人以高昂的代价打赢了阿拉曼战役,迫使用光了后勤补给的隆美尔非洲军团撤退,守住了埃及。这使得唐宁街期待着在北非取得重大进展,彻底解决隆美尔这个梦魇。大英帝国几乎一半的海陆军力量集结在北非,当然没有多余的兵力控制印度洋区域。此外,甘地领导的印度国大党领导的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在日本人的公开支持和国民政府的暗中鼓励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同样处于危机中。因此,英国对1943年反攻缅甸毫无兴趣。

1942年10月27日,史迪威就反攻计划会晤魏菲尔,魏菲尔拒绝中国军队自英帕尔经达武和加里瓦向缅甸推进,因为“从孟加拉湾开始的曼尼普尔公路和阿萨姆铁路不能同时支持中国人和英国人。”而“这两位司令官同意史迪威的使命在于占领密支那—八莫,以便使用密支那机场,并与从云南进军的中国军队取得联络。”,且“美国应负责修筑一条公路,从雷多下经胡康河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起来。”(120)很显然,魏菲尔将中国军队反攻路线限制在地形崎岖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一线,而将平坦的英帕尔—达武一线留给了英国人自己,这无疑是表明英国人希望中国军队的反攻仅限于占领对驼峰空运有重大意义的密支那,而不期待夺回仰光。即便英国人同意了美国应当修筑雷多公路,但“英国人不需要也不喜欢这项工程,他们宁可使前线无路以利于英国在运输方面保持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人不想让中国人有进入印度的途径。由于华盛顿的坚持,也由于公开拒绝会更加引起中国人的激烈对抗,英国人才表面上同意筑路计划。”(121)

而以雷多作为缅北反攻基地,对于中方并不有利。雷多地区并没有现成的交通条件,一切训练、战斗装备、交通设施都必须临时开辟。自兰加用汽车运输驻印军两个师抵达雷多就需要九周时间,而在雷多修筑道路、建立医院、兵营、储备物资、粮秣,征集交通工具等,均非易事。(122)而由雷多筑路至连通旧滇缅路的新平洋,距离将近200公里,其间山水叠嶂,密林深峡,更没有来得及实施勘测,困难之大,可以想象。

即便如此,急于反攻缅甸的史迪威仍然接受了英国人的修改,最终,三方一致决定1943年3月1日为期,同时在滇西和缅北发动攻势,而英国提供海军支持的原定计划并未确认,但也没有否决。

而至12月,正当罗斯福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增拨给史迪威63000吨物资和6000名工程兵的建议时,英国人再次变卦,这当即为中国方面所反对,蒋于12月28日致电罗斯福:

“去岁丘吉尔首相在华盛顿太平洋作战会议席上,曾向各代表保证英国将于印度雨季告终以前,集结战斗舰八艘、航空母舰三艘(附以通常应备之军舰)于印度洋,以参加克复缅甸战事……中国据此保证极力筹备,今据史迪威将军自印携回消息,谓英海军上将苏马维尔曾与明言,英国海军并无战斗舰、航空母舰及巡洋舰在孟加拉湾作战之准备。……

两月以前,魏菲尔将军亦曾面允史迪威,谓将英印军七师参加收复缅甸之战,但最近又面告史迪威谓,英国只能动员三师作有限度之作战计划,其目标以阿恰布与更的宛河线为限。中国应用之军队皆已准备就绪,惟如英国不能践其诺言,致使吾人反攻缅甸计划无形打消,则实遗憾。

敬以至诚,请阁下敦促英方以充分之陆海空力量,负起共同收复缅甸之责任,中国军队与人民经过五年半军事与经济之消耗,实不能在缅冒第二次失败之危险。”(123)

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英美联合参谋部讨论了缅甸反攻的海军问题,马歇尔坚决支持史迪威,称:“必须利用中国人情愿采取攻势的机会,必须找到方法,给予大元帅(蒋介石)以必要的保证,使得进攻可以开始。”但英方首席代表约翰.迪尔态度冷漠:“由于东部舰队缺乏驱逐舰为他们所仅有的陈旧战舰护航,舰队不能在孟加拉湾有所行动。”(124)

罗斯福于1943年1月2日致电蒋,(125)表示愿意与丘吉尔协调这一问题,但表示,“据伊观察,北缅作战或较南缅作战更为重要。”(126)期待中方尽快发动攻势,同时致电丘吉尔,强调中国反攻缅甸是“我们从中国派空军攻击日本海上航线”的先导,“要设法确使中国人全力以赴的执行订于3月实施的作战计划。”(127)但遭到英方的拒绝。

蒋1月8日复电罗斯福,继续坚持必需有英国海上力量的有效支援:“我深信收复缅甸的企图必须有海陆的联合行动。除非海军能从海上阻止敌人增援,或登陆部队能在缅甸南部后方打垮日军,敌人将可迅速集中起来攻击我们在缅甸北部的军队。由于我们的供应线的薄弱,不论我们在后方有多大的兵力,我们赶不上日军所集中的兵力。因此我认为进攻局限于缅甸北部的攻势,我们的军队最后势将面临战败的危险。……由于这些理由,我抱歉的作出如下的结论,如果海军不能控制缅甸海,与其冒着所提议的北缅战役中所包含的危险,不如多等几个月,或甚至等到秋季雨季结束以后。……”(128)

至此,第一次反攻计划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