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读音是什么:家乡怀故(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5:38
   家乡怀故(一) 文/山乡武侠

“有女莫嫁刘家槽,包谷羹羹篙红苕”,这句顺口溜是我妈妈嘴里常念叨的,这句话的含义道出了刘家槽这个地方的偏远、荒凉和贫穷。这片华莹山山脉怀抱中的刘家槽,在我心中却是一处蕴藏着浓浓久远乡土气息,浸透着深湛的古色古香韵味的地方。我的家乡—文星场,就座落在它的中间,镶嵌在巍巍绵绵的山槽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家槽这一称谓已被历史带进了传说,在人们的生活中、交谈中已淡淡逝去。

“头枕华莹,足抵嘉陵,绵绵长龙,横卧苍穹”这是我小时候对家乡门前山峰的描述。家乡的山又高又大,山的体态东边的山峰高挺而状实,西边的山峰低矮而纤秀.。站在东边的山顶向东望,山下低丘绵绵一片,薄雾轻盖,清绿连连,炊烟袅袅,观其山势高峻而陡峭,其山坡的高度比另一面显得更高,在这高峰上极目眺望,心底常油生舒畅而宽广的情怀;如站在西边的山峰向西望,其山势如从天而下的水流,顺势直泻,陡势突生,山底又溅起一层层由高逐低的较小的山峰,一直推到远处的西山坪、缙云山下,嘉陵江象一条黄色的彩带系在缙云山身边,弯弯延延,经北碚漂渺而过,江中升起的雾霭,常漂洒在江边和山的腰间,把山和水揉合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别有一番风情。

文星场镇位于北碚城东北部,嘉陵江北侧,华莹山主峰南侧。走小路,爬山路到北碚城区有十五里路。该地区地形呈典型南北走向的“一山三岭二槽”分布,山岭的海拔高度从175到830米,低起高走,山势巍峨。文星场镇座落的所谓“刘家槽”叫前槽,在靠东方的大山顶上,还有一个我们叫作后槽的地方,那里是一个看高望远并令人醒目清心的地方,别有一番天地,我只路过或只去过某一处。据最近的对该地区考查情况看,前槽、后槽都存在着大量完整的冰旧、宝塔形角峰、冰蚀盆地、天坑、冰碛石、冰溜槽等冰川遗迹和遗物,并具有一定的考查价值。

文星场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和那个朝代,但从自己家中屋梁木材檩子的焦黄、腐坏情况看,房屋的存在也有不少年头了,因檩子虽然其形状还在,但其功能特性却已完全丧失,它的身上已被岁月抹上了裂痕,掺透了黄斑,表面的木质也被演变成了粉状,手一摸木粉就往下掉,真担心它是否能承担房顶的重压。这老房子的历史应该说是与家乡场镇的兴衰相连的。再联想到古旧残垣的400年山寨和这里经久绵长的200多年采煤史,也可想象得到它的久远和深沉。

文星场的得名究竟始于何因,现在还未见到一个明确的说法。古时的“文星”象征着天上的文曲星,象征着科考中头举的状元郎。在四川有着“文星”地名的地方很多,双流有,宜宾有,大竹有,德阳有。南部有,仪陇有,而且都与出过状元有关。我们这里有个传说,不知在那朝那代,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走到这个地方就饿昏了,是当地人救济了他,然后这个给力的秀才哥就考中了状元,据传人家可是文曲星下凡,所以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文星场。这个故事说得有点牵强,过路的状元郎怎会给当地增光添彩,这个故事只能说明当地山民的淳朴和善良。让我更相信一点的是,可能当地在很久很久以前,确是出了个状元。在镇上的下场口的菜市坝中,一座光亮雄伟古风威严制作精巧的状元牌坊耸立在那里,没有一个状元的故事在里面,这里的人们是不会恭建一座嵌有皇家圣旨的状元牌坊。这座牌坊高约三十余米,中间一个大门洞,两边各一个小门洞,大门洞上方有三、四重屋檐,中间是精雕细刻的圣旨,牌坊由青石制作,光洁细腻,缝接严密。我上小学的时候,天天都要从它下面经过,这里也是我们歇息、逗留、乘凉、嘻玩的好场所。只可惜,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一群兴高采烈的满腔革命热情的人,用绳子把它活活给摔倒到地,结束了它的生命和风采。

这里山高坡陡,除了山槽中间有不多的田地外,山上、山间是没有象样的田地的,在山的下面,遍坡布满嶙峋交错的牛光石,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土东一下西一下地藏在石块之间,山的中间,石头少了,但它的坡度很陡,紫色的田土顺着坡势铺展,难于耕作,石间的土壤是冷沙黄泥,由三迭系须家河组存层沙岩夹薄页岩风化而成,一般耕层5至6寸,养分贫乏。这样的坡,这样的地,只能给人们劳作带来加倍的艰辛;这样的坡,这样的地,只能播种包谷、红苕、杂粮;这样的山,这样的坡,遇上天干水涝,那就难上加难;这样的坡,这样的地,只能给人们带来“包谷羹羹篙红苕”的生活。

可是就在这些石头坡上石头丛中,却是我们少儿时期寻觅自然找寻乐趣的乐园,挖野菜,撬野葱,寻地耳,捉螺丝,打兔草,摘桑泡,成了我们儿时与自然与山岭与石坡厮守相玩的美好天地。

这里山地贫瘠,水资源贫乏,人们的生活贫困,这里原本是一处偏远的荒野。文星场地区原属江北县管辖,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阻塞,山中常有土匪出没。解放前我的父亲就曾在进货的途中遭土匪抢劫过。在场边的两座高高的山头上,修筑的石头寨子就是有钱人躲避土匪和兵乱的场所。那时的人们对这一片地区叫住深山老林,可见人们对它的畏难。那时,只有一条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铺就的小道,沿着田边,傍着小河沟,围着山间,穿越坡坎,逶迤林间,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系。这条文星场到黄桷镇数十里石板路上,往返着挑煤的挑夫。他们常年赤脚裸背,摩肩接踵,不绝于途。

在这条石板路上,也曾留下我们少年时懵懵懂懂的身形和笑声,当时光着脚板的我们常奔跑在这条路上去赶“北碚场”,就是石板把脚板烫得疼痛不已,也会毫不在意。在假期的时候,为挣一两角钱的“下力钱”,我的哥哥在这条路上挑过坛子,我也在这条路上挑过小窑煤炭和石灰。

文星场对面山上的兔儿寨和天府寨,是与文星场的历史沿习相关。

兔儿寨位于天府寨南约600m处的兔耳石南山坪上。原为当地一刘家大户豪绅家寨,今仅存寨墙残迹。寨中有一古井,至今仍在,井水常年不溢不涸。寨西岩壁上有石刻岩庙,兔儿寨有一岩庙石刻位于兔儿寨一面岩壁上,为一石龛深浮雕石刻神像。石龛长5m,高1.2m,由右至左刻有大小不等的10尊神像。右侧第一尊高1m,宽20cm;其余9尊皆高1.2m,宽40cm。石雕工艺比较精细,神像造型比较生动,岩庙历来香火十分旺盛。寨子不大,处于一高一低的两个山头之间,在我们儿时玩耍期间,这里寨墙已垮塌,只留下由大沙石块垒砌的两个陈旧寨门,旧时的人们居住的房屋只留下残缺的基石,还躺在沙土中,这里这时,曾有的有钱人雄居寨中的豪情与傲慢已如烟散去,只留下一片凄凉和惨淡。寨子周围陡峭的山坡,使寨子显得十分险峻,山的两边一边一条羊肠小道弯延直上,把山寨保护得易守难攻。寨周植被很好,长满了高高的松树和丛生的青杠树,遍山漫野的蕨类植物更是把山岭打扮得通绿,这里生态环境优越。

兔儿寨的得名来源于寨中的一个山头上,有由三块巨石垒叠成形似兔子的被人们称为兔儿石的石堆组合。兔耳石——张飞岭北端、天府寨南约500m处,有一道石梁。石梁北头有一组耸立的巨石,酷似兔头上巨大的兔耳——左耳石高约6m,卡于两石之间;右耳石高约5m,为一块高耸的尖头岩石。这三块巨石,一块作地基躺在山头的边上,第二块的一半躺在第一块石头的上面,另一半如傲空出世,直指天空,第三块却坐在第二块石的上面,紧紧地压着第二块的下半部分,这样就使得两块巨石悬空而不下落。这里常是人们攀爬眺远的好地方。远远望去,高高在山峰顶上,一只兔子蹲在那里,两只大耳高高竖起,静静地,象在守卫,象在眺望。兔儿山名符其实,兔儿石惟妙惟肖。

儿时常听大人讲起有关兔儿石的传说。说是兔儿石下面住着一对活泼可爱的金兔,每天早晨,它们都会跑到山下翠竹林中的清泉边去喝水,嘻玩。不时什么时候,一个洋教士路过这里,心里就起了歹心,一天他躲在清泉边,称金兔不注意,上前就偷走了一只金兔。剩下的一只,由于没有了伙伴和害怕洋人而孑然伤悲,也就一直躲在石头下面不出来了。

这几块巨石不知有何神力竟能挤拥在面临悬崖的窄小山梁上,犹如天来飞石,又能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一个兔样的立体造型,实在使人匪夷所思,只能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来之笔。

天府寨遗于张飞岭北端,海拔628.5m,平面形如一弯扁豆的山包上。顶部较缓,比较宽阔,面积约6hm2。相传天府寨为明万历年间由大地主刘家东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山顶有两台平地,寨依地势分为内、外两层。外寨设四门建制,北为永存门,南为永升门,东南为永续门,西为永盛门;内寨位于第二台山坪上,设东向正门——望龙门。门外为三层寨墙。内寨有花果园、金鱼池、古水井,内外寨有居民建筑群,外寨还有店铺、客栈等设施。到解放初时,天府寨仍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小乡场。从1958年开始,该寨陆续被毁。今仅存部分寨墙和留存较为完好的望龙门、永存门红砂石拱门门框。

天府寨相对于兔儿寨来说,其规模要大得多,它与兔儿寨遥遥相望,互为鼎立。在“文革”时期,天府寨下还发生了一起惊动人们事情,就是揪出了在《红岩》书中提到的在渣滓洞任国民党监狱看守长的姓杨坏人,他在那里默默地当着一个农民隐藏了十几年。

兔儿寨与天府寨这两座山寨,昂首挺胸俯视着山下的文星场镇,在历史的岁月里,它们共同塑造了山乡的粗旷山野景色,共同造就了久远的人文史实,同时也给家乡也带来了迷离的使人流恋难忘的旧时光阴。

现在,这两个山寨都成为重庆观音峡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景点。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