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加入钢铁兄弟会:内脏圆圈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5:09:21
内脏圆圈理论
作者:繁一 提交日期:2008-12-2 15:34:00   作者:罗大伦 回复日期:2008-9-30 11:35:17
  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体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和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在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的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的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这本书我以后会给各位讲),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橘红)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的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日志日期:2008-12-2 星期二(Tuesday) 晴 博客推荐【石勇:我来“剥”李玫瑾的皮】
评论人:繁一 评论日期:2008-12-2 15:39
  作者:cantonchn 回复日期:2008-9-30 12:50:48 
    
    中医各学派,如有不对请指正:
  
  从汉代至清朝以来,中医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脉络,可以归类为如下的七种学
    
    派:
    《一》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代表,特点为擅于辨证论治。
    《二》寒凉学派:以金朝刘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寒凉药。
    《三》补土学派:以金朝李东垣、张元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补益脾胃药。
    《四》攻邪学派:以金朝张从正(张子和)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汗、吐、下三法。
    《五》丹溪学派:以元朝朱丹溪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滋阴药。
    《六》温补学派:以明朝薛已、张景岳(张介宾)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虚损病证的辨证,擅用温补药。
    《七》温病学派:以明末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吴瑭)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温病的辨证与治疗。
  

评论人:繁一 评论日期:2008-12-2 15:43
  作者:瓜哥瓜嫂 回复日期:2008-9-30 21:08:23 
    注:钱乙(约1032-1113)-许叔微(约1091-1154)-李东垣(1180-1251)-朱丹溪(1281-1358)-薛立斋(1486-1559)-缪希雍(1546-1627)-傅青主(约1607-1686)-喻嘉言(约1633-1714)-徐灵胎(1693-1722)-黄元御(1705-1758)-吴鞠通(1758-1836)-王孟英(1808-1867)
    书写顺序:朱丹溪(1281-1358)-李东垣(1180-1251)-徐灵胎(1693-1722)-钱乙(约1032-1113)-许叔微(约1091-1154)-喻嘉言(约1633-1714)-傅青主(约1607-1686)-王孟英(1808-1867)-缪希雍(1546-1627)-吴鞠通(1758-1836)-薛立斋(1486-1559)-黄元御(1705-1758)
    
    已经写了12位了,呵呵
    罗老师,加油!
  

评论人:繁一 评论日期:2008-12-2 17:14
  有些热毒,在从体内透发的时候在体表的位置是和经络有关的,有时附近就有比较重要的脏器或者体表器官,这个时候我会按照经络路线,在疮疡的靠近重要位置的一侧用外用药进行堵截,这样,再发出来的就开始向另一侧发展了,这可以保证重要位置的安全。疮疹之类的东西如果长一个的我觉得无所谓,但是有很多确实是连着发的,而且有的走行的方向是向着内脏去的,碰到这种情况,我几乎全部要进行堵截,实践了这么多年,也几乎全部成功。
    说到这里,突然想告诉大家一个经验,有些疔疮,生在后颈,后背,臀部,很难受,弄不好会搞得很大,衣领磨的很痛,屁股没法坐在椅子上,我的经验是:在刚刚长出来的时候,用雷允上的喉痛“六神丸”,十粒,用醋磨碎,化开,然后涂抹在疮周围的白色肉上,记住,一定不要涂在疮的头上,这里要留着出毒气,疮周围的发炎的红色的肉也可以抹上一点,但中心部份一定要留着,在晚上涂抹,第二天早晨疮就会基本萎缩掉了。这里就是不让疮毒向任何地方走了,只是让它从中间的部份出去。效果迅速,在古代这叫“铁井箍”“箍围法”等等的,朱丹溪、薛立斋、徐灵胎都擅长这种方法。
  

评论人:繁一 评论日期:2008-12-2 17:20
  作者:有树名婆娑 回复日期:2008-10-11 15:48:27 
    贡献一个方子,针对哮喘病的——12岁以下的孩子有效,至少我是这样吃好的。
    在夏天7月份的时候,捉7只野生癞蛤蟆,记住啊,7只。最好傍晚捉了,然后在瓦缸里搁一夜,用个透气的、没有异味的盖子盖上(最好是布料或者篾条编织的盖子),然后等次日,只取它的腿上的肉,和着灰面,用芝麻油炸成丸子,让孩子分三天吃完,就行了。
    靠这方子,治好了我们家族三个小孩,我们都是先天性的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