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店需要什么设备:足阳明胃经及穴位图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9:14

冲阳穴(原穴)ST42 {足阳明胃经}
冲阳(原穴)
【定位】足背,陷谷穴上3寸,动脉搏动处。
【主治】胃痛, 腹胀,口眼喎斜,面肿齿痛,足背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2.jpg (48.17 K)
2010/3/8 11:09:40
冲阳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乾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冲阳    
胃经原穴。
[别名] 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谿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溼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执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谿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执行规律] 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3-08 11:11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2#

    陷谷穴 (俞穴)ST43 {足阳明胃经}
    陷谷(俞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蹠趾关节后,二、三蹠骨关节结合部前凹陷处。
    【主治】腹痛,肠鸣,面浮身肿,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1.jpg (43.02 K)
    2010/3/8 11:11:10
    陷谷 Xiàngǔ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第二蹠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陷谷  俞穴,属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印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执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内容。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执行方式为横印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徵,故本穴属木。[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执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3-08 11:13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3#

      内庭穴 (荥穴) ST44 {足阳明胃经}
      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缝纹端。
      【主治】胃痛, 腹胀,泻泄,痢疾,齿痛,口喎,咽喉肿痛,足背肿痛。
      【刺灸法】稍向上刺,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1.jpg (43.24 K)
      2010/3/8 11:13:25
      内庭 Nèitíng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泻泄,痢疾,便祕,热病,足背肿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熘为“荥”。
      内庭  
      荥穴,属水。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内庭。内,裡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侷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执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3-08 11:1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4#

        厉兑穴 (井穴) ST45 {足阳明胃经}
        厉兑(井穴)
        【定位】第二趾外侧甲角旁约 0.1 寸。
        【主治】 腹胀,面肿,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足胫寒冷。
        【刺灸法】浅刺0.1-0.2寸。
        2.jpg (49.46 K)
        2010/3/8 11:15:15
        厉兑 Lì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厉兑  
        井穴,属金。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执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
        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执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溼热水气。
        [执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溼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置换气血物质。
        [治法] 点刺出血。
        [注]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係,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3-17 15:0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5#

          1.jpg (97.22 K)
          2010/3/17 15:05:29
          2.jpg (68.43 K)
          2010/3/17 15:05:29
          3.jpg (42.30 K)
          2010/3/17 15:05:29
          三、足阳明胃经
          1 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口眼喎斜,近视。
          【刺灸法】先固定眼球,沿缘缓慢直刺 0.5-0.8 寸,不宜提插,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口眼喎斜,头痛晕眩。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小心勿刺伤眼球。
          3 巨髎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水准线的交点。
          【主治】眼睑瞤动,口眼喎斜,鼻衄,齿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 地仓
          【定位】口角旁 0.4 寸处。
          【主治】口喎,流涎,齿痛,颊肿痛。
          【刺灸法】直刺0.2寸,向颊车方向平刺 0.8-1 寸。
          5 大迎
          【定位】下颔骨上,下颔角下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颊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平刺 0.2-0.5 寸。
          6 颊车
          【定位】下颔角下前上方一横指,上下齿咬紧时,咬肌隆起,的最高点处。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面肿,颊肿痛。
          【刺灸法】直刺 0.3 寸,平刺 0.5-1寸。
          7 下关
          【定位】颧骨弓下缘凹陷处,下颔骨髁状的前方。
          【主治】口噤,齿痛,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 0.5-1寸。
          8 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距神庭穴 4.5 寸处。
          【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头痛,头晕。
          【刺灸法】平刺 0.5-1 寸,禁灸。
          9 人迎
          【定位】平喉结,喉结旁开 1.5 寸,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主治】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瘿气,头痛,眩晕,偏瘫。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禁灸。
          10 水突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之联机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瘿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避开血管。
          11 气舍
          【定位】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颈项强痛,瘿瘤。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
          12 缺盆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 4 寸锁骨上窝正中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孕妇禁针。
          13 气户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胀满。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14 库房
          【定位】第一肋间,前正中线旁开4 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0.5-0.8 寸。
          15 屋翳
          【定位】第二肋间,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6 膺窗
          【定位】第三肋间,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7 乳中
          【定位】乳头正中。
          【主治】作为取穴的定位标志。
          【刺灸法】一般不作刺灸。
          18 乳根
          【定位】第五肋间,前中线旁开 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乳痈,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9 不容
          【定位】脐上 6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0 承满
          【定位】脐上 5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肠鸣,肋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1 梁门
          【定位】脐上 4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肠鸣,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2 关门
          【主治】脐上 3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腹胀痛,肠鸣泻泄,水肿。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3 太乙
          【定位】脐上 2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心烦,癫狂。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4 滑肉门
          【定位】脐上 2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刺灸法】直刺 0.5-1.5 寸。
          25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旁 2 寸。
          【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肠鸣,泻泄,便秘厕疾,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症瘕。
          【刺灸法】直刺 0.5-2 寸。
          26 外陵
          【定位】脐下1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腹痛, 痛经,疝气。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7 大巨
          【定位】脐下1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腹痛, 痛经,疝气。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8 水道
          【定位】脐下 3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9 归来
          【定位】脐下 4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小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阳萎,遗精,疝气。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30 气冲
          【定位】脐下 5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曲骨穴旁开 2寸)。
          【主治】小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阳萎,阴肿。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31 髀关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联机、与臀后横纹延长线的交点。
          【主治】腹痛,下肢不遂,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2 伏兔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6寸。
          【主治】下肢不遂、疼痛,腰膝酸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阴市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3寸。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腰膝酸痛,步履无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4 梁丘(郄穴)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2寸。
          【主治】胃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乳痈。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犊鼻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痛,骨关节退化。
          【刺灸法】稍向韧带内侧方斜刺0.8-1.2寸。
          3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泻泄,痢疾,消化不良,水肿,肠痈,乳痈,癫狂,下肢痿痹,喘咳,眩晕,心悸,疲劳羸瘦。
          【刺灸法】直刺 0.5 - 2 寸。
          37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足三里下3 寸。
          【主治】腹痛,肠鸣,泻泄,痢疾,肠痈,下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 - 2寸。
          38 条口
          【定位】犊鼻穴下8寸(或外踝上8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转筋,肩周炎,肩凝症。
          【刺灸法】直刺悄 1- 2寸。
          39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8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
          【主治】腹痛,肠鸣,泻泄,痢疾,下肢不遂,睾丸痛。
          【刺灸法】直刺 1-1.5寸。
          40 丰隆(络穴)
          【定位】条口外一横指。
          【主治】咳嗽,哮喘,癫狂,癫痫,头痛,眩晕,下肢不遂,痰多。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41 解谿(经穴)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陷窝中。
          【主治】腹胀,便秘,狂癫,下肢不遂及痹痛,头痛及晕眩。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2 冲阳(原穴)
          【定位】足背,陷谷穴上3寸,动脉搏动处。
          【主治】胃痛, 腹胀,口眼喎斜,面肿齿痛,足背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43 陷谷(俞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蹠趾关节后,二、三蹠骨关节结合部前凹陷处。
          【主治】腹痛,肠鸣,面浮身肿,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4 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缝纹端。
          【主治】胃痛, 腹胀,泻泄,痢疾,齿痛,口喎,咽喉肿痛,足背肿痛。
          【刺灸法】稍向上刺,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45 厉兑(井穴)
          【定位】第二趾外侧甲角旁约 0.1 寸。
          【主治】 腹胀,面肿,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足胫寒冷。
          【刺灸法】浅刺0.1-0.2寸。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3-17 15:14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6#

            1.gif (161.99 K)
            2010/3/17 15:14:07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豂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屯
            聋窝乳中延乳跟 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 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下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厉兑径穴终

            足阳明胃经经穴(ST)Stomach
            (1)本经在十大干中以"戊"字代之。
            (2)五行中属阳土,起:头维穴,终:厉兑穴。
            (3)气血俱多,辰时(当地时间早上7-9时),气血注此。
            (4)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经穴
            分佈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侧;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位。

            承泣
            正坐,两目直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眼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 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
            四白
            正坐,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头痛目眩、目赤动、目翳、眼睑瞤动、目痒、流泪、口眼歪斜。
            巨髎
            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熄风明目、舒筋活络 目翳、鼻衄、齿痛、唇颊肿、瘛瘲、口僻。 蹻脉、手足阳明之会
            地仓
            巨髎直下,与口角水平的交界点,约口角旁0.4寸取穴
            散风止痛,舒筋活络 唇缓不收、眼睑瞤动、口角歪斜、齿痛颊肿、流涎 手足阳明、任脉、阳蹻之会
            大迎
            在下颔角前下1.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颔骨上。当闭口鼓气时,下颔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中取穴。
            熄风止痛,消肿活络 牙关紧闭、口歪、颊肿、齿痛、面肿、唇吻闰动
            颊车
            开口取穴,在下颔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上下齿咬紧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散风清热,开关通络 颊肿、痄腮、牙关紧闭、颈项强痛、齿痛、口眼歪斜。
            下关
            在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颔骨?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消肿止痛,聪耳通络 齿痛,面疼、耳聋、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颊肿。 足阳明、少阳之会
            头维
            当鬓髮前缘直上额之髮际角上0.5寸处取穴,距神庭穴4.5寸
            熄风镇惊,止痛明目 头痛、眼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足少阳、阳明之会
            人迎
            与结喉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结喉1.5寸取穴
            宽胸定喘、散结清热 头痛、胸满喘息、咽喉肿痛、瘰疬、瘿气、饮食难下 足阳明、少阳之会
            水突
            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肃降肺气、理气化痰 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肩肿、呃逆、瘿瘤、瘰疬 、咽喉痈肿。
            气舍
            水突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之外缘处取穴
            利咽消肿、定喘降逆 咽喉肿痛、喘息、呃逆、颈项强痛、瘿瘤。
            缺盆
            乳中线直上,当锁骨上窝取穴
            宣散外邪,止咳定喘 咳嗽气喘、缺盆中痛、瘰疬 、腰痛、水肿、汗出寒热 孕妇禁针
            气户
            在乳中线上,锁骨中点之下缘,仰卧取穴
            肃降肺气、宽胸止痛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胸背痛、胁肋痛
            库房
            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定喘,宽胸排脓 咳嗽多唾沫、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屋翳
            在乳中线上,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化痰,通调水道 咳嗽、气喘、唾脓血痰、胸胁胀满、乳痈、皮肤疼痛、身肿
            膺窗
            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中,仰卧取穴
            止咳宁嗽,消肿清热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
            乳中
            乳头正中
            不刺不灸
            乳根
            仰卧,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止咳平喘、宽胸增乳 咳嗽、胸闷胸痛、乳痈、乳汁少、噎膈
            不容
            仰卧,在脐上6寸,巨阙(任脉)旁开2寸取穴
            止呕降逆,和胃平喘 腹胀、呕吐、胃痛、食慾不振、喘咳、呕血、胸背胁痛
            承满
            仰卧,在脐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和胃,降逆止吐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吐血、食慾不振、喘逆、胁下坚痛
            梁门
            仰卧,在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
            和胃降逆,消积化滞 胃痛、呕吐、食慾不振、大便溏、腹中积气结痛
            关门
            仰卧,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健脾和胃,利水消肿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慾不振、水肿、遗尿
            太乙
            仰卧,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清心宁神、化痰和胃 癫狂、心烦不宁、胃痛、消化不良、吐舌
            滑肉门
            仰卧,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化痰安神、和胃止吐 癫狂、呕吐、胃痛、吐舌、舌强
            天枢
            仰卧,在脐中旁开2寸取穴
            升降气机、斡旋上下 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症瘕、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经痛、月经不调、狂言恍惚、疝气、水肿 大肠之募穴
            外陵
            仰卧,在天枢下1寸,阴交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止痛、调理月经 腹痛、疝气、月经痛
            大巨
            仰卧,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理气消胀、通肠利水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惊悸不眠、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水道
            仰卧,在天枢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通调水道,调经种子 小腹胀满、疝气、经痛、妊胎不成、大小便不通
            归来
            仰卧,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行气疏肝,调经止带 少腹疼痛、经闭、阴挺、白带、疝气、茎中痛
            气冲
            仰卧,在天枢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舒肝益肾,调经种子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外阴肿痛、胎产诸疾、阳萎、阴茎中痛 冲脉者,会于气冲
            髀关
            仰卧,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即与承伏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疏通经络 髀股痿痺、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伏兔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膝髌外上缘6寸处取穴
            散寒化湿,疏通经络 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痺、脚气、疝气、腹胀
            阴市
            仰卧,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温经散寒 腰脚如冷水、膝腿无力、屈伸不利、寒疝、腰胀腹痛
            梁丘
            仰卧,在膝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和胃消肿,宁神定痛 胃痛、膝肿、乳痈、大惊 郄穴
            犊鼻
            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
            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膝关节肿痛,脚气
            足三里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屈膝或平卧取穴
            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胁支满、纳少、疳疾、喘咳、乳痈、头晕、耳鸣、鼻塞、心悸、癫狂、恐人将补之、中风、脚气、水肿、热病头重额痛、膝胫痠痛、产妇血晕、喉痺不能言。 小儿禁灸三里
            上巨虚
            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中点取穴
            通降肠腑,理气和胃 腹中切痛、痢疾、肠鸣、腹胀、便秘、泄泻、肠痈、脚气 大肠之下合穴
            条口
            仰卧,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连线上取穴
            祛湿温经,舒筋活络 小腿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肩背痛、麻痺、足下热、湿痺。
            下巨虚 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1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足背屈,穴在胫骨前肌尾端处
            通降腑气,宁神镇惊 小腹痛,腰嵴痛引睾丸,泄泻、大便脓血、乳痈、下肢痿痺、惊狂言非常 小肠之下合穴
            丰隆
            仰卧,在犊鼻下8寸,当条口穴后方一横指处取穴
            化痰定喘,宁心安神 哮喘、咳嗽、痰多、胸疼、癫狂、善笑、痫症、咽喉肿痛、大便难、头痛、头晕、下肢痿痺。 络穴
            解谿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平齐外踝高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清胃降逆,镇惊宁神 腹胀、便秘、胃热谵语、癫狂、头面浮肿、面赤、目赤、头痛、眩晕、眉稜骨痛、悲泣。 经穴
            冲阳
            在足背部,距陷谷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和胃健脾,镇惊安神 胃脘胀痛、不嗜食、善惊久狂、口眼歪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 原穴
            陷谷
            在第二、三蹠趾关节后方,二、三蹠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调和肠胃,健脾利水 肠鸣腹痛、水肿、足背肿痛、腹胀满喜噫、面肿目痛、热病汗不出。 俞穴
            内庭
            在第二蹠趾关节前方,二、三趾缝间的横纹头处取穴
            和胃健脾,清心安神 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热病、鼻衄、齿痛、口歪、喉痺、喘满、瘾疹、皮痛。 荥穴
            厉兑
            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许,当爪甲角根部取穴
            清化湿热,调胃安神 胸腹胀满、梦魇、癫狂、面肿、口歪、齿痛、鼻衄、鼻流黄涕、髭中疮疡、热病、足胫寒冷、多卧好惊、消谷善饥、恶人与木音。 井穴

            足阳明胃经
            <传统医学的主治病症>
            是动病
            1.洒洒然振寒
            2.善呻、数欠、颜黑
            3.恶人与火
            4.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5.心却动
            所生病
            1.狂疟温淫、汗出
            2.鼻衄
            3.口喎
            4.唇痺
            5.喉痺
            <现代医学观点>
            1.鼻炎、鼻出血
            2.牙痛、口唇疾病
            3.颜黑(色素沉着)
            4.喉咙痛
            5.腹腔疾患
            6.精神疾患
            7.消化性疾患
            地仓
            <取穴法>
            正坐仰靠,口角外量取四分(微张口),本穴上与正视眼珠相垂直,旁与鼻唇沟延长线交叉。
            <穴性>
            去风邪,通经滞,利机关。(有疏风活络,扶正镇痛作用)
            <主治>
            颜面神经痛、颜麻、牙关不开、不能远视、三叉神经痛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颊车治口眼歪斜、牙关不开。
            2.金匮:[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患侧其实是歪斜的反侧。
            颊车
            <取穴法>
            正坐或侧卧,耳垂往下取八分,当曲颊端之前上方,张口现凹陷,咬紧牙关有嚼肌弹起,按之酸
            <穴性>
            开关通络,去风调气。
            <主治>
            颜面神经痛及麻痺、口噤、失音不语、耳下腺炎
            <临床应用与配伍>
            配合谷、内庭治牙关不开;配合谷、翳风,治急性扁桃炎。
            下关
            <取穴法>
            侧卧或正坐,以指按压耳珠之前七八分处,摸到颧骨弓之下端,有明显的三角凹陷,即下颌骨, 张口有骨弹起,闭口凹陷又出,即是穴位,侧卧闭口取之。
            <穴性>
            有疏风活络,开窍益聪作用。
            <主治>
            口眼歪斜、耳鸣耳聋、齿神经痛。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合谷、颊车,治疗牙痛。
            2.配耳门、听宫、外关治疗耳痛耳鸣。
            梁门
            <取穴法>
            不容下二寸,中脕旁二寸,第八肋软骨尖端之下方一寸六分。
            <穴性>
            各种胃痛、消化不良、脱肛。
            <临床应用与配伍>
            临床常用: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溃疡。
            天枢
            <取穴法>
            仰卧,去肓俞一寸五分(肓俞在脐旁五分),夹脐两旁各二寸陷中。
            <穴性>
            疏调大肠,扶土化湿。(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
            慢性胃肠炎、泄泻
            <临床应用与配伍>
            本穴为大肠经募穴,又为足阳明胃气之所发,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的作用,为治疗肠胃炎的要
            梁丘
            <取穴法>
            正坐屈膝,阴市下一寸,由膝盖骨上际正中线往上量二寸,于此处往外侧一寸,以手按之,微有
            <穴性>
            调理胃气、和中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
            膝痛、屈伸不得;胃痛、局部瘫麻。
            <临床应用与配伍>
            1.为胃经郄穴,调理气血作用极强。
            2.郄穴有止痛及收歛之功,对于胃溃疡、胃痉挛、盲肠炎胃肠出血的急性症状。
            犊鼻
            <取穴法>
            正坐屈膝,在膝头下、胫骨上陷中,俗名膝眼,以手按之得筋解,形如牛鼻故名。
            <穴性>
            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
            关节风湿痛、脚气、水肿。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梁丘、足三里、阴阳陵泉。
            2.膝关节病变
            足三里
            <取穴法>
            正坐垂足,先取犊鼻,从胫骨头之上缘延胫骨往下量取三寸;或用自己横排四指即是三寸。再
            其沟中是穴,掐住穴位,令抬举足尖必觉酸账,针中穴位,痠麻直达脚背。
            <穴性>
            调理肠胃、促进代谢、定喘止痰、止痛消炎、增强抗力、保健延年。能升清降浊、化湿、壮
            <主治>
            胃炎、溃疡、肠炎、急性胰腺炎、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痢疾、失眠、高血压等。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合谷、中脕、天枢、关元、脾俞、三阴交等穴治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2.配中脕、间使治呕吐。
            3.配内关合谷、中脕治幽门痉峦及食慾不振。
            4.配曲池、合谷、中渚、液门、三阴交等穴治浮......????

            上巨虚
            <取穴法>
            正坐垂足,举足取之以足跟着地,足尖足背耸起,三里下三寸,两筋骨隙宛宛中。
            <穴性>
            理脾和胃,通阳化滞,疏经调气。(有清利湿热,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主治>
            腰痛与下肢麻痺(腰腿手足不仁足胫酸),浮肿性脚气(风水膝肿),胃肠疾患(肠鸣、腹满、夹
            <临床应用与配伍>
            1.临床常用:阑尾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脚气病。
            2.本穴为大肠经之上合穴,对于大肠与胃相关之病变有较好 疗效,对于便秘与泄泻皆有调?
            条口
            <取穴法>
            正坐垂足,举足取之,在上廉下二寸,下廉上一寸。
            <穴性>
            消炎止痛。
            <主治>
            下肢神经麻痺(足膝麻木),膝关节炎(寒酸肿痛),脚气(胫痛、足缓失履),肠出血,扁桃腺炎。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透承山治肩凝不举
            2.配悬钟治双足难移
            下巨虚
            <取穴法>
            蹲地举足取之,足三里下六寸,上廉下方三寸。
            <穴性>
            行气止痛
            <主治>
            脚气,风湿病(胫骨痛不可忍,寒热身痛),膝关节炎,下肢之麻痺痉峦等(冷痺胫痛,足拊不收
            <临床应用与配伍>
            1.本穴主泻胃中之热。
            2.治湿痺胫酸可配合膝阳关,阳陵泉,崑崙。
            丰隆
            <取穴法>
            正坐垂足,据内经骨度,从膝膕至拊长十六寸,故本穴当膝至踝之中点。按取足三里法,从犊鼻
            <穴性>
            能理脾胃、化痰浊。
            <主治>
            咳喘、痰多、头痛、眩晕、腹痛、下肢痛、癫痫。
            <临床应用与配伍>
            本穴因有轻降痰浊之功,因此对于哮喘(是痰喘)痰嗽均有卓效。

            解谿
            <取穴法>
            医以两中指从后跟正中,左右向前推移至两指相会处,陷者中是穴,即结鞋带之处,如将足做上
            <穴性>
            能行水、消肿、通络、对脏器有强壮作用。
            <主治>
            头痛、足下垂、 下肢部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病。
            <临床应用与配伍>
            1.配商丘、丘墟可治脚背痛及足踝肿。
            2.配阳交穴可治颏部、下颌及前颈之病变。
            内庭
            <取穴法>
            正坐垂足,在足次趾、中趾之间脚叉缝尽处凹陷中,当次趾本节前外侧,掐住穴位偏向次趾切
            <穴性>
            能疏风、清热、止痒、帮助消化。
            <主治>
            牙痛、三叉神经痛、扁桃腺炎、脕腹痛及四肢逆冷。
            <临床应用及配伍>
            1.本穴配合谷,治寒疟面肿及肠鸣
            2.本穴配足三里可治肚腹泄泻诸疾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在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7-15 21:2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7#

              受纳腐熟生气血 脏腑之海润宗筋——足阳明胃经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属于足太阴脾经,为阴经,足阳明胃经属胃,为阳经。足阳明胃经,上接手阳明大肠经,下接足太阴脾经,经脉中气血皆旺盛,为多气多血经脉,《黄帝内经》因此认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对于痿证的治疗要“治痿独取阳明”。胃腑主管食物的摄入,并将食物消化成为食糜状态。中医学中分别称为“受纳”、“腐熟”。        1、经脉循行:
              3.jpg (43.55 K)
              2010/7/15 21:27:43

                  足阳明胃经起于迎香,向上交会于鼻根部,然后向下沿鼻外侧、背对瞳孔的方向,进入上齿龈中,出来挟两口角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下巴正中凹陷处,向后沿着下颌经过大迎穴,到达下颌角,然后向上经过下关到头维。

                      支脉1(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与胃相连,并与脾相联络。
              另一主干:从缺盆向下,经过乳头、乳根向下沿脐旁循行(不容→天枢→气冲),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
                      支脉2(胃下口支脉):从幽门向下沿着腹部内部,到气街,与另一主干会合,由此下行经髀关、犊鼻、足三里、解溪、冲阳至内庭穴。
                      支脉3(小腿部支脉):从足三里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支脉4(足背部支脉):从冲阳分出,至大趾内侧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中分支最多的经脉,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前缘。
                      大迎:面动脉搏动处;
                      人迎:颈动脉搏动处;
                      气街:即气冲穴所在位置,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冲阳:足背最高点,足背动脉搏动处;
                      内庭:第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处。

                    2、足阳明胃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
                      足阳明胃经是以胃为中心,将脾、鼻、眼、口齿、胸腹部以及下肢外侧前缘的肌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胃腑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脏腑之一。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主受纳、腐熟
                      虽然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但是二者还是有分工的,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食物,即“受纳”,接受、纳入之意,并且将食物进行加工,使之形成食糜,为食物营养的进一步吸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气血的化生提供了最基础的原料,这一过程即“腐熟”。人禀先天肾气而生,后呼吸自然界清气,并需要地气(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给养,先天肾气、清气皆是不可控因素,唯有后天水谷精气可控,因此可以说身体的营养主要来自于水谷,而胃则是供应水谷精气的唯一场所,所以胃腑在中医中有“水谷之海”、“血海”之称,有“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纳谷为宝”之说。可见胃气的重要性,在古代没有静脉输液,也没有肠外营养,因此,古代医家基本一致认为“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胃气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则人体的气血化生正常,人体的正气也可及时得到补充,即时得病也容易痊愈。反之,胃腑的受纳腐熟功能异常,则气血生化不足,人体的正气得不到补充,人体的经络脏腑器官得不到滋养,得病也难以痊愈,甚至威胁的生命,故“胃气强则生,胃气弱则病,胃气绝则死”,胃气实质上就是胃的受纳腐熟功能。

                      ⑵  脉以胃气为本
                      大家都知道脉象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神秘的事情,估计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老中医一边为一妇人搭脉,一边微捋胡须,然后起身说到,恭喜妇人,您有喜啦。感觉特神奇吧,笔者在临床上还碰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患者呢。“医生,帮我搭搭脉,看我怀孕了没?是男孩女孩?”。胃腑不仅是脏腑之本,在脉象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脉象最基本的特点是胃、神、根。其中的胃就是值得胃气。脉象有胃气的意思则是指脉有“从容和缓”之象。具体来说就是脉搏跳动不快不慢,不浮不沉。大家不妨摸摸自己的脉,跳动速度不快也不慢(60~100次/分钟),稍微用点力就摸到了。这就是有胃气的表现。


                      ⑶  胃气作用的正常实现,降浊是关键。
                      “浊”指得是食物的糟粕,即食物经过的腐熟后,然后在脾、小肠、大肠等脏腑的作用下,水谷精微被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就是糟粕,然后通过大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降浊”指得就是食物进入胃,经过小肠,然后通过大肠,最后在肛门处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这一过程,因此中医中认为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指得就是这一过程。只有“浊”及时排出后,胃腑才能更好的接收新的食物进入。


              足阳明胃经运行的气血为胃腑以及足阳明胃经所联系的脏腑器官筋脉等提供了营养。实现各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3、《黄帝内经》中胃经异常时涉及到的疾病
                      足阳明胃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够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的寒冷则感到胀满。


                      上述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与下列疾病有关:急慢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阑尾炎、膈肌痉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假性近视、远视、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