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拼音:揭秘外国公司在中国六大“潜伏”手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6:00
揭秘外国公司在中国六大“潜伏”手段

漆菲 金微 

    

    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员工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日前遭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拘捕。该间谍案牵出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情报交易链条,一幕幕此起彼伏像是上演经济谍战大片,也让人们见识了外国公司在中国搞谍战的新手段。
   手段1:钱名利色四管齐下
    “在这些公关手段中,钱、名、利、色无处不在,无所不含。”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看来,境外利益集团经常聘请一些部门领导与职员做咨询师,或者以课题经费的名义,将钱财赠予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与学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中国相关部门决策和立法施加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司空见惯的手段:安排出国观光、子女境外就读、协助转移资产等。或者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邀请做访问学者、收录论文进 SCI(科学引文索引)、授予名誉学位或职称等为诱饵,吸引中国官员、学者为其效力。
    不过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美色”。商海中的美女与美男间谍最为抢手,“名和利往往很多人还挡得住,但‘色’总是无坚不摧。’江涌说。更有学者揭露,许多人主动寻求这类“糖衣炮弹”,自然而然就把情报“拱手送上”。
   手段2:科研课题二次倒卖
    课题二次倒卖的现象如今越来越严重。据江涌介绍,一些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在经过两三年或更长时间的研究周期结项时,国外别有用心的机构就会找上门,“很多研究者会觉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把这个题目给国家了,同样也可以给你,多赚一笔经费嘛。”
    在江涌看来,这方面的情报很多是有意倒卖的,更有部门长期跟境外合作,常年向外输出情报。有些课题经费来源是经过“洗白”的,通过民间或者个人的名义经过“二传手”,“三传手”传递,这样也就造成了分辨的难度。
    手段3:利用掮客“买办”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滋生了一大批从事“买办”活动的掮客。这些掮客与境外利益集团形成日趋紧密的“共生”态势,游走在境外利益集团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获取超额收益。
    与境外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还有一些法人。一些大型中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充当外资的“铺路石”与“敲门砖”。如某些有违常理的合资路线,一开始就体现出外资的独资图谋。由于中方出资人往往缺乏有关经营经验,因此合资公司实际由外资主导。
   手段4:与地方政府形成共生
    在GDP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政绩的制度安排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进行“冲向底部”的“割喉战”,争相招揽外资,过度引进,超前开放,导致日趋严重的“外资崇拜”。如有的地方政府在筛选当地骨干企业的战略投资者时,首先排除的是中资企业,执意将国有股权转让给境外投资者。“两税合一”刚刚提上议事日程,有的地方政府和某些外资企业便联合行动,希望影响立法机关的决策,保留外企特殊优惠待遇。
    获得了地方政府的保护,某些外资企业在搞情报战时也多了份保证。
   手段5:垄断资本合围圈地
    看似友好的中外合资合作形式也成为境外资本在中国圈地的重要手段。
    比如,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公司已成为跨国垄断资本“合谋”的经典案例。1999年,南平市有关部门为改善治理结构而主导引进外资,但竭力避免被同行产业资本(主要是竞争对手美国吉列)所并购,但外资公司却里应外合,把南孚的情报透露出去。
    怕什么来什么,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在2002年对南孚实现控股后,2003年就转手将所持股份全部卖给了吉列。
    手段6:利用保密法漏洞
    国人对一些“秘密”重视程度不够也常被境外机构利用。中国20年前曾颁布《国家保密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现实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国家保密法》对“涉密”范围的界定非常模糊而宽泛,另外也没有明文规定各行业中的机密标准。北京一家钢铁咨询机构对此提出疑问:“我们平时也提供一些行业分析报告给客户,可是什么样的数据不能提供呢,哪些数据又被界定为国家机密,我们并不了解。”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些数据被境外机构获取是出于不知情,由于没有保密范畴的界定,大部分人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保密意识。

                               各国严打经济间谍

    “在企业生活中的每一天,重要信息都有可能被精明的对手获取。在接待潜在竞争对手时要格外小心,甚至有人会在鞋底贴上不干胶,粘取地板上的碎屑进行分析。专业展会是经济间谍最喜爱的场所,有人会扮成参观者来回拍照,还有人扮成求职者轻松获得重要信息。电话、照片等都可能泄漏重要信息……。
    这是法国某网站对经济间谍的一段描述。无孔不入的经济间谍让各国政府无比头疼。
    美国位列“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几乎每家都设有“竞争情报”部门,这些大企业都会派重要人物负责调查商业竞争对手正在干些什么,甚至偷窥对手的策略和动向。
    德国经济安全委员会4月出台的《2009年度国家经济安全状况的评估》报告中,调查了244名德国企业,其中半数以上表示,它们在过去两年中受到过竞争对手间谍活动的侵扰,而来自电脑和黑客的攻击则更为严重。
    德国经济安全工作协会称,由于受到网络间谍攻击和情报人员的“盗窃”,德国每年在这方面的损失高达500亿欧元,每5家企业就有一家受到网络间谍入侵。
    法国国内情报总局称,从2006年1月到2008年底,有2963家企业遭到过盗窃生产机密、破坏管理稳定、阻挠新产品上市等“经济干涉行为”。被发现的3719名“不怀好意者”来自90个不同的国家。日本经济产业省 2006年针对 625家企业进行调查时,有35.8%的企业承认发现过情报被泄露。

                               各国立法加强防范

    为了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美国联邦政府于1996年10月通过了《经济间谍法》。该法不但对已经实施的犯罪进行追究,还对“意图”犯罪以及共谋犯罪行为进行处罚,使美国政府及企业可以在商业秘密尚未被盗用之前即有机会采取法律行动。该法还支持使用“伪装诱捕手段”抓获商业间谍。
    日本也在去年制定了“技术情报适当管理法案”,有望今年在国会上提出。为了防止企业员工把秘密资料给外国政府,“法案’规定,本来没有权限得到企业秘密情报的职员若复制秘密文件,通过电子邮件送到私人电脑里,就算没有透露给第三者,也算是违法行为。
    德国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德国政府情报机关和反间谍机关——联邦宪法保卫局直接负责对经济间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内政部以及警察机关则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办。在企业内部,德国许多大企业也都设有安全部门,雇用专业的安全保护专家,负责防范来自外部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泄密行为、乃至恐怖主义活动等对企业安全的威胁。
    (《环球视野》2010年2月9日第279/280期,摘自2009年7月20日《齐鲁晚报》)


关键字 买办 外资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相关文章 太阳报:中国应提防西方基因战略
天下粮仓:主粮转基因是因为主权转了…
精英们制度性卖国之荒谬银行法
郭京毅“坚持改革开放利用外资不动摇…
WTO,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利器
牛刀:2010年上海房价第一个开始下跌
富士康养活了我们吗?
请主流经济学家解释我国十大荒谬经济…
外资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一线城市零售…
权贵民主人民民主与买办民主
外国机构公司游说中国政府允许外企登…
中美国--欢迎到中国产卵
还在大规模引进外资,不是成绩,是罪…
高举GDP世界第一的牌子继续打工:GDP…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收购中国企业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