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电视台 西昌新闻:经典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19:54
总目录| 默认栏目 |
《美国往事》----- 忽然之间的历史

喜欢《美国往事》,很大原因是 Robert De Niro 的缘故,这个似乎总是苦大仇深的演员曾经带给我无数的感动,好象他的角色永远都是

深沉、忧郁而有不失坚韧的象征,而且永远充满智慧。《出租汽车司机》中那个越南退伍老兵,那种经历过死亡的无比忧郁的内心所表露出的

眼神,那句略带沙哑的调侃的“Are you talking to me?”,还有那个对着镜子摆出拿枪的POSE,哦,也许没有这个复杂的男人就不会有如此

不朽的电影吧;《猎鹿人》,对了呀,De Niro 总是朋友中最充满魅力的人,他好象总是天生的领导者,危机关头总是他挺身而出,鼓励友人

,那两场轮盘赌——第一次充满希望,而第二次却充满绝望,哈,男人的希望与绝望居然在同一个游戏被他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让我回忆起

《美国往事》的依然是他,哦,似乎我已经是他其中的一位朋友了.

我要说《美国往事》是一部探讨友情的电影,可能不会有人反对吧,当然啦,他观察的角度是对准黑帮兄弟的。黑帮——一个法律无法约

束的客体,他的存在所依赖的便是兄弟间的信任和友谊吧。De Niro 所释演的诺德斯是那五位兄弟中最充满智慧和魅力的一位,他似乎总是靠

自己天生的被上帝赋予的那一点点个人魅力来左右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似乎他的眼神和动作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然而,这一次的诺德斯与

《教父》中的年轻考里昂有太大差异了,他依然狠毒,他依然充满绅士风度,他依然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甚至连深邃孤傲的眼神都似乎如

出一辙。然而诺德斯决不象年轻教父那样充满野心,他有他自己的渴望,他渴望平静的生活,他渴望醉心的爱情,甚至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目的

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一位他爱恋多年的姑娘。也许,这便是一切《美国往事》冲突的核心,诺德斯注定与黑帮社会是两个对立的个体,

他永远游离于自己兄弟的世界之外,虽然他们依然拥有坚实的信任和友谊,然而当其他人被似乎已经摆在眼前的金钱和权利鼓惑的时候,他们

能为了那虚幻的信任和友谊做什么呢?

我不大愿意回忆这部电影关于爱情的拥有与失去的探讨,他有点过于残酷了,就如同影片中的忠诚与背叛一样,没有为我们带来一丁点的

希望。当诺德斯深爱的女孩将要离开他的时候,而又明明这个女孩也深爱他的时候,诺德斯居然选择了强奸做为回应。而多年后,这个似乎功

成名就的女孩也为了自己一向追求的成功和荣誉下嫁给了她自己一向讨厌的人。我总觉得导演过于残忍了,让那些曾经单纯的年少时互为朋友

的他们所坚持的原则通通全给抛弃掉了,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最后都归结为背叛和妥协。我知道当诺德斯最后得知自己深爱的女孩的归宿

的时候,那种失落感是无法解脱的。

过很多历史片,黑帮片,唯独这部片子让我记忆犹新,时常从心中念叨起,细细回味noodles在火车站上徘徊,beatles的yesterday魂牵梦绕

的想起,几十年的光阴在流水般的歌声yesterday......suddenly...中流逝,suddenly 镜头把他从一个黑发青年切换成白发苍苍的老者,历史

的苍桑就在忽然之间诠释的干干净净,历史需要一本厚重的书来记载,可是有时呢喃之间的一言两语已然足够。让我想起了以前常听的 莫文蔚的那首 忽然之间.....

 

- 作者: zjxj 2006年03月18日, 星期六 15:02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毕业生》——成长的困惑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随着这首叫做the sound of silence的歌曲轻悠地响起,一个

大男孩拉开了他走向社会和成熟的序幕。1967年,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以一鸣惊人的姿势执导了这部反

映年轻人思想和感情的电影《毕业生》。男主角达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也籍此影片一举成名。今天我们重温此片,仍能体味到由少

年青春期到一个真正成熟的男人,期间的甘苦、烦扰和彷徨。
    
    由霍夫曼饰演的本恩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所有将要毕业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此时的迷茫比想象中的未来更现实和直

接,本能欲望也因茫然显得更加迫切。正是因为如此,当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毛头小子略施伎俩、稍加挑逗后,就轻易俘

获了他的肉体和他彼时的灵魂。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男孩的青春期,性意识里充塞的完全是美艳的成熟女性,而正在后青春期的本恩恰巧

遇到了男孩命门的客星。假若换作是我,我也不敢保证能逃脱本恩的宿命。
    
    当本能的欲望消解之后,潜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使命感、抱负和雄心壮志便会由心海底层泛滓出来,充塞快感之后的空虚,也使我们

重新拾回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可是即便如此,本恩也不是由此反思而挣脱由他和鲁宾逊太太编织的脆弱的感情锁链。在他和她的最后一次床第

之欢时,本恩和鲁宾逊太太险些闹翻,可是最后还是以本恩道歉结束。看到此处,我不禁悬想,或许本能比理想更切近于人的本性?然而这种

错位的感情迟早会结束,当鲁宾逊家的女儿依莲出现后,本恩这才发现自己真正所爱的人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依莲姑娘。正是这种真正的爱情

而不是某种变态的依恋,才把本恩重新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然而此时的他,如何面对一个和他曾有染的女人的女儿呢?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位敢于向心上人吐露实情的男子,尽管这实情的吐露是

迫于鲁宾逊太太的干预、威逼。当本恩得知依莲要和另外一个男子结婚时,驱车加跑步赶到教堂,大声呼喊着心上人的名字,此刻我们看到了

一个男人——一个由男孩变成的男人。在这之前,本恩和鲁宾逊太太的媾和并不能看成是他由男孩变成男人的标志,我觉得,只有当一个男孩

真正懂得去爱一个女孩(而不是女人),真正肩负起责任,并不惜一切地去爱她,他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
    
    当the sound of silence的旋律再次响起,本恩和依莲幸福地并排坐在公交车的后坐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长成一个男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或经历过,或经历着,或还没有经历,但它总会来,又逝去,惟一不变的,是下一代的我们,又重演着我们曾经的故事。

 

- 作者: zjxj 2006年03月18日, 星期六 14:47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民工日记
     季春三月,我随民工专业队到伊河边去修筑护河大堤,虽然外出离家只有二十多里地,但我却异常愉快,因为我可以暂时离开像死水一样沉寂的家乡了。
  路上,我几度想放开嗓子唱一唱父亲教给我的歌——岳飞的《满江红》。但转念间,一个可怕的念头使我已经张开的嘴巴又赶紧合上。这首歌是唱不得的,在“红太阳升东方,家家户户革命忙”的形势下,你怒发冲冠想干什么?又为什么要怒发冲冠?据说曾有一个唱此歌的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想到这些,我只好按捺住心头的激动,默默地随队伍前进。
  我们到达伊河岸边的朱村时,早已鸟栖高树,月升东山了。匆忙中大家收拾好住宿的房屋,吃过晚饭便躺下休息。一路奔波,人们十分困乏,很快便进入梦乡。
  这一夜,我睡得很安宁,是几年来最安宁的一夜,还做了许多自由自在的梦,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梦……
  东方既白,大家一齐起床,洗漱之后,才知道我们住在一个姓朱的铁匠家里。朱铁匠人很和善,家也比较宽敞,后院连着苹果园,门前是大路,他有一儿一女,小日子还算过得去。
  开工之后,我们来到伊河岸边,河两岸那妩媚的春光和婀娜多姿的杨柳,足以令人陶醉和神往,那清澈而源远的河水,一任北流,直向伊阙,令人勾起无尽的遐想。远眺东西对峙的香山,使人胸怀异常壮阔。在劳动的间歇里,光着脚站在还有几许凉意的河水中,蓦然产生一种空前的惬意;鱼儿从脚下溜过,偶尔还对着你的脚面吻上几下,痒得直透心扉。等你注意它时,它便像羞涩的少女,赶快偷偷地溜之大吉……,此情此景使人忧愁皆忘,一时心旷神怡。但这只是转瞬即逝的十几分钟里的乐趣,工头的一声吆喝,使人们松弛的神经又马上绷紧了。
  有时在劳动的间歇里,躺在那灰白色的沙滩上,望着那高空翱翔的雄鹰,望着那捕鱼如电的海燕,听着那倩美的小鸟在树梢用清脆的歌喉唱歌,看着那双双相伴的喜鹊叼着枯枝去筑巢,我的心儿也驰向未来……,但这也仅仅是暂时的快慰,而现实非常严酷,繁重的劳动还在等着我们。
  繁重的劳动如地狱之中的无尽挣扎,即使稍微直一下腰杆,随即就有像喝斥牛马般的声音响起:“你干啥你?再不好好干活,小心批斗你!”久而久之,这种声音也习以为常了,只是需要处处陪着小心,不敢让革命革到自己头上。
  又是一个明月当窗的夜晚,屋内如同白昼。劳累一天的我,对着皓月浮想联翩,不能入睡。去年那两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又浮现在脑际——
  春天,我还是小羊倌的时候,有一天正在山坡上放羊,突然有一只山羊得急病死了,我只好向大羊倌说明了情况。大羊倌头一低叹口气说:“麻烦了!”当时我还莫名其妙。晚上,造反派陈副支书派陈、王两个狗腿子到我家说:“老陈的山羊是你给打死的,价值四十元钱,快拿出来吧!”一家人这时才知道祸从天降。家里一块钱都没有,哪能交出四十元钱呢?父亲只好不停地说好话,母亲气得不住地啼哭。狗腿子是不会怜悯我们的,他们说:“没钱红薯干也可以。”说罢自己动手撮走了我家的红薯干便送到老陈的家里。口粮没有了,一家人哭作一团,又没有一点办法,只怨自家没有支撑门户的人,任人宰割。
  秋天,生产队里分菜,队长非要把两个坏茄子分给我,我不要。队长便出口骂人,我一还口,他便动手打我。我被逼还击,愤然把他揍了一顿。晚上,陈副支书又唆使陈、王两个造反派把我叫到大队,开批判会,斗争我。并且让我跪在台上承认殴打“革命”干部的罪恶。我问心无愧,并无惧色,使一群豺狼们毫无办法,只好用一顿拳脚惩罚我……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太阳仍然是令人讨厌的,因为它带给人的已不再是温暖,而是闷热和火辣。它长时间徘徊在当空,不肯早点儿落山,一直到它自己感到疲惫不堪时,才狼狈地倚山落下。伴随着太阳的没落,飞虫已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开始对人类肆虐。飞虫一阵得意之后,似乎也累了,自己找地方去休息。这时夜幕降下,一群群乌鸦失魂般飞着去寻找自己的栖处,远远撇下一路如丧考妣般的啼叫声。惟独那孤傲的苍鹰,仍旧在伊河上空悠闲地盘旋着,静观其变,伺机而行……。民工们劳累了一天,既无精力去驱赶飞虫,也无心思去欣赏雄鹰,拖着疲惫的身躯扛起工具向黑暗的村庄走去。
  走到村口,看见老铁匠的女儿又在街上跑着哭闹。她是被大队干部强奸后自杀未死,得了疯病,整天在家呆坐着,有时哭得像泪人,有时像傻子一样脱得一丝不挂往街上跑。
  晚饭时,大队会计送来一张证明和一千元钱,说让老铁匠的女儿到外地去生活,免得在村里对干部的影响不好。这年代没有证明是寸步难行的,有了证明就可以远走他乡,于是老铁匠夫妇连夜收拾行李,一大早便送女儿走了,谁也不便询问她的去向。
  第三天午饭时,老铁匠夫妇回来了,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屋里痛哭了一场。
  干了半天活的民工们就像远征归来的老牛,累得一躺下就睡着了,很少有人听到老铁匠的哭声。我没有午休的习惯,又为老铁匠女儿的不幸遭遇伤感,便信步来到老铁匠隔壁的苹果园中。此时的苹果园,花儿正争芬斗芳,妩媚极了。红的,白的,满眼皆是,令人心驰神往。置身于此,好像进入仙境一般。这里没有工头的吆喝声,没有忧愁和烦恼,只有鸟语花香和宜人的春色,于是我便信步向花海深处探游而去。
  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把我吸引到叶更茂,花更鲜,香更浓的地方。鸟鸣之声愈加清晰,啊,我看见了,那是一只身披绿色羽衣,面部黑白相间,肚皮纯白如雪,小巧玲珑的鸟儿。我不敢近前,因为鸟是害怕人的,我不能侵犯它的主权而占领它的领地,让它也惶惶不可终日,只好远远地站着观看。起初那只小鸟欢快地为我歌唱,好像迎接客人一般。后来却发出凄楚求救般的鸣声。我感到疑惑:难道小鸟也有遭受同类欺凌的苦难么?难道它也有满肚子的委屈要向异类吐诉吗?于是我便向着树荫深处走去。越来越近了,这时小鸟不安地暴跳起来,但却不能飞去。更近了,我才发现有什么东西缠住了小鸟的一只脚,使它无法腾飞。我义无反顾地跑上去,一把抓住它,为它松绑。而它却以为命之将绝,发出非常凄惨的鸣叫声。我把缚住它的一缕头发解开,看着它似乎含有眼泪的小眼睛在眨巴,不禁想道:如果我是个好玩鸟的人,这只鸟儿从此就要成为玩物而被无休止地折磨,直到它悲惨地死去。然而我是深深受害而决不会再加害于弱小者的人,于是把手一扬,将它放归大自然,让它重新飞上蓝天,去寻找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
  鸟儿飞走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远处传来了开工的哨声,我陡然产生一种像小鸟临难时的紧张情绪。正当这时,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那早放的花朵被吹得纷纷落地,就连那未放的蓓蕾也将面临厄运,要经受一番风雨的洗礼。
  我不禁发出感慨:小鸟被缚住,偶尔还有人类相救,但人类被困住时却束手无策,无人相救,甚至连可怜你的人都不敢可怜。更可悲的是,那些无辜的花朵被狂风任意摧残之后,又有谁能救得了它?它随风而去,不知前途又会怎么样?
  但是,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应该深信,风雨过后,总会有明媚的春光到来,这是千百年永不改变的规律。

- 作者: zjxj 2006年03月17日, 星期五 21:46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一影终了留在面颊上的依然是满脸泪水,萦绕耳边的依然是鲍勃迪伦的那首道不尽沧凉和无奈的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一个男人要经历多少才能成长起来?
  ——一只海鸥要飞越几多汪洋才能安然在沙滩上休憩?
  ——我亲爱的朋友,答案在风中,答案就在风中……
  
  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的时候,因为他的旋律因为鲍勃迪伦的声音喜欢上了它,对于歌词传递的信息却一直是懵懵懂懂不得其解。看完因父之名,终于恍然大悟了。我想,我知道答案了,至少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男主角GERRY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才成长了起来,才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男人,一个大写的MAN。
  
  试想,在GERRY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这次无妄之灾,他会是什么样一幅生存状态?会成为什么样一个人?——嬉皮?老父一样的赌场记分员?剧中贝克一样沦为乞丐潦倒街头?或者像猜火车里的青头一样和社会妥协,找一份安定的职业度完余生、儿女绕膝叙乐天伦?——我们都不知道,人生充满太多的不定数了,这种推测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从他之前的表现从对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性格弱点的了解推断,我想,没有这十五年的经历,至少他的性格不会变得如此坚毅果敢(这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坚毅,没有几个人能够具备的),和老父也不会情深如斯,对世事也不会洞明通达如许。当然,这些都是我眼里对性格塑造的积极意义,反面的不用我说了,十五年的无妄之灾,桃李不言,谁都明白这种摧残不是谈笑间就能灰飞烟灭的。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是需要一些磨难才能真正成长起来的,挺过来了,就是财富;挺不过来,可能就换一种生活方式了,既便和从前比起来是天壤之别,也未尝不可。可惜,抛开机遇不谈,纵是年少轻狂时节激情澎湃胸中江山无限,纵是而立不惑之年心有不甘引刀成快之念不绝,我们始终不肯为理想付出太多。絮絮叨叨的忏悔总比勤勤恳恳的奋斗要来得容易许多,于是,日子大多在蹉跎中度过了;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平平淡淡的度过此生平平庸庸的了结此生,我们最终也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不单单是男人,女人小孩老人都需要成长,歌词里说男人电影里说男人我以为多多少少带有些悲情色彩,更容易让人心生感怀与怜悯。人这一生就那么短短几十年时间,男人身上的担子看上去更重一点,他们需要走向生活的成熟需要走向事业的成熟需要走向感情的成熟,需要的这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遭遇成熟的,幸耶?不幸耶?——希望,只是希望,虔诚的希望大家走向成熟的路都不要等十五年那么长。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呵。
  
  看碟的时候,总是暗自把因父之名和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较。我以为,因父之名比肖申克的救赎拍摄的更为成功。因父之名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的命运,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个人奋斗;因父之名更现实更深入,肖申克的救赎更理想更浪漫;因父之名的主人公GERRY是一个你我一样甚至本来混得比我们更糟糕的普通人,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ANDY的智慧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最糟糕的,ANDY之后,我们再也不能靠挖墙来逃出监狱了,只能依赖“该死的律师"了,呵呵。突然想到,可能这和国情也有关系的,因父之名是苏格兰导演不列颠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的美国故事,关注的不一样也在情理之中。
  
  看到GERRY在法庭上激愤宣泄,看到女律师的慷慨陈辞,看到十五年的冤案一纸女皇赦令但演员观众都对本该属于他们的这张纸的无比期待,看到终于成长起来的GERRY昂首从正门走出无比鉴定的宣布要以父亲的名义以正义的名义继续诉讼,心中无比酸楚,最终化作眼泪落了下来。冤案、国家赔偿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但当这些涉及少数族裔,当个体的利益因为历史原因被无情的剥夺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种大的家国情怀萦绕胸中。当代社会,我们的主题应该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公众与政府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北爱尔兰、英格兰,以色列、巴勒斯坦,每天不断以无辜生命的血肉冲突表现着的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和谐,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但我们做到了吗?我想,就电影而言,爱尔兰人是幸福的,至少,有一个吉姆谢里登,让世界知道了历史上的不公正,让人们了解到了存在问题的尖锐。当然,犹太人也是幸福的,他们有斯皮尔伯格有辛德勒的名单。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还是期待早日找到属于我们的成长的答案吧。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14:05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罗拉快跑》——因果、速度与宿命论

  那火红的头发在一次两次三次的奔跑后,一种命运两种命运三种命运,结果不同。  这个电影吧,不好意思,我要谈到一点诗歌和哲学了。老博,也就是那个作家中的作家曾经写过《交叉小径的花园》。还有那个艾略特也喜欢写些晦涩并且很可以叫人沉迷的句子:比如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四个四重奏里光是这样的东西。   其实的意思其实无非有这么一点,每一个选择就是每一个结果。在岔路口,选择了一个,就永远错失了另外的一种人生。但是不要遗憾,因为一切都是唯一的。你的选择总是有原因的,只是你无法理解到。  快一秒或慢一秒,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转变。一只蝴蝶的翅膀,可以扇动一场风暴,其实呢,不是蝴蝶的翅膀比较厉害,而是,蝴蝶的翅膀是不是扇动,谁知道是不是就因为你的一个喷嚏?世界的联系是广泛的,当然你不要觉得玄乎。黑客帝国里的法国人已经说的很明白,只有一种关系是最普遍的,在宇宙当中,那就是因果关系。我们所需要的是理解。理解你的选择。而不是改变。我们无法妄图改变,想改变的话就是妄语。今天说的一句话,自然有昨天和上一时间刹那的影响。一个脑袋里神经脉冲什么的,决定下一个电流电波刺激什么细胞。  所以,罗拉快跑是一步人类叛逆的典型。人类想要叛逆事物的发展,选择不同的刹那产生不同的结果。只有跑得最快那一次,当罗拉救了男朋友的命。他们躺在床上相互缠绵,而另外的两个世界已经远去。那一下,我心里充满了慨叹。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不可思议的世界。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包括我现在写出这样的东西,我无法追找到最初的动机诞生的因,我只能够尽量去理解这样的结果。  但电影,完成了我们一个海阔天空的理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更加多的时候,想也白想,去做吧!你的潜意识已经代你做出选择,要么不选,选了就不后悔。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5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黑暗中的舞者》——那种歌唱戛然而止

     视像与声音有多重要?看不见与听得到谁更加重要?世界如果只有理智,那就没有艺术,一切情感的摇晃,产生艺术。
  每个生命都踏着自己的节奏和拍子,边跳舞边走向自己的终点。只可能走到那样的,而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这个世界相处与对抗的方式。是因为我们有自我意识。每一个人都有原始存在的孤独,一定要抓住一些东西。它如此简单,并不复杂,却像是种植进我们胸口的植物。活体的,与我们一起存在。
  它是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它是我们自己建立的世界,用以与现实世界对峙。
  关于这部电影,每个片段都是完整的,并且是独立的,在我而言,听见的全部音乐,共同形成了一个片段。一个女人在唱歌,并且跳起舞来。杀人了的罪恶感,希望要实现的喜悦、被判处死刑的恐惧、对儿子吉恩的爱,流泪、沉浸自己世界的自得其乐。那声音我从来没有想过,居然存在着。有这样的声音,能够百分百传达来自那颗心脏的忧伤或者明亮。
  
  当你觉得塞尔玛那些做法何其愚蠢的时候,那是因为你的情感还没有完全达到一致,与塞尔玛的情感世界的波段,有着距离。人类最危险的行为是因为情感压倒了理智,而人类最独特最骄傲的地方,在于有情感,并且会压倒了理智。如果能够理解全部的过程和来龙去脉,法庭上的陪审团、律师还有法官,是会还给一个女人,真正的公平与自由,以及一个孩子必须仰仗的生命依靠——妈妈。
  
  她不说出事实,他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她甚至说出部分事实,他们就错误的理解。想当然的作出判断。只有那么稀少的朋友,平日陪同了塞尔玛生命一段比较长的过程,旁听到她的苦难和想法的人,才能够理解一部分。我们只是因为是电影的观众,我们觉得愚蠢与激动的情节,不过是一点先天的优势。顺从她的内心声音去看,尽管模糊甚至黑暗,顺从她的喉咙发出声音,尽管沙哑却直接抵达内心,直接从内心驾驶出悲伤的与幸福的列车。
  
  无数的时候,情感代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的爱,我们的信念,固执到石头一样顽固,甚至是蕴涵着金属一样物质的矿石那样固执。我们无法了解一个母亲如此的想法,必须要让自己失明的儿子获得光明,并且可以看见自己的孙子。因为她毕生无法看见自己的孙子抓住她的头发,听她唱歌与相互拥抱。
  
  是的,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她全部的命运,也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自己全部的选择。我们如何为漫长历史里沉睡而不可更改的冤屈寻找出口,比如中国古代被殉葬的宫女,她们已经死亡。我们又如何为每次灾难来临,没有理由的牺牲,本不应该消逝的生命和灵魂打抱不平?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有的拥有一切的人依然空虚,为什么得到很多的人沉迷酒醉,喝到吐血。很多东西我们不说,说了,就是背叛自己。没有洞悉一切的上帝,只有局外人看到的碎片与残缺。
  
  如果你在黑暗里面,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去专注的听,因为饥饿发出的声音,因为欢喜的叫喊,门外人们的窃窃私语,上楼有人播放的音乐,下楼的说话,后屋的脚步声,水池的水滴,敲打在陶瓷上的声音,母亲没有对着你而自言自语的声音……你其实都无法察觉无法理解其中的全部意义,但那意义一直存在。所以塞尔玛唱着:“一滴泪水掉下的时间,心房错过一下跳动的时间,一条蛇蜕皮的时间,一朵玫瑰长出尖刺的时间,需要用来宽恕我的时间,只有那么短。我很抱歉。我那样做只是逼不得已。”她看不见,一样有从属自己的友情和爱情,还有亲情。她看不见的只是她不需要看的。她已经看见了树木和风、杀害与宽恕、墙壁与火花、笑容与友善的面孔、瀑布与情人,甚至,包括想象当中的孙子的小手。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只属于自己,并且拥有自己的全部规则与逻辑。比如一个从捷克移民到美国的带着孩子的女人,觉得美国就歌剧比较好。觉得共产主义比其它要好。
  
  那么我们所要做的是,是明白一点东西。目的是虚设的,而表达就是目的。我们最能够被打动的,是最直接的表达。古龙在《英雄无泪》说了一段话作为结尾。“歌者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壮志,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你不要问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无法全部获得解答的事情。
  
  唱歌的人,请尽力唱歌,在走上舞台,走上阶梯,走进池塘,走上汽车,走出卧室,走进工厂,走到绞刑架子前,永远离开自己亲爱的孩子的舞者、歌者与母亲,请一直歌唱,没有舞台就想象一个舞台,没有听众就想象出听众,身处黑暗就想象出光明。写作的人,妻离子散或者灵魂摧残,孤独到老或者永远误解,关进监狱或者坐于家中,一直写下去,手里没笔就在心里写,在睡梦里写;就算是自己和自己的世界末日,歌唱、舞蹈、写作、挥剑、战斗……
  那就是我们,那就是我们存在,并且为自己选择和寻找到的意义。
  直到,那种歌唱戛然而止。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4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美丽人生》——地狱里的天堂

  那个父亲,在生活里为自己安顿着一个小家,收获了爱情与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天使一样的孩子。犹太血统给他和孩子带来了厄运,在一群沉默如羔羊的无辜被关押的人群里,正是这个父亲,不是别人,做出了一件在我看来,惊天动地的举动。为孩子的心,创造一个地狱里的天堂。为什么?固然他本身也积极而乐观,而使他的乐观与积极的行动继续下去的力量,是什么?在说出我喜欢的片段之前,我想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以前在杂志专栏上看见的。
  有一个女孩,从小很害怕青虫。对她来说,别的什么都无所谓,只有这样一种小昆虫,使她一见之下就要恐惧地晕厥过去。后来,女孩子渐渐长大。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很快有了自己的小天使,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有一天,她带着女儿到公园散步,路过树木,掉下来一只大大的虫。正是她最害怕的。那一刹那她居然掩住了自己的口。她全身颤抖,抱着女儿。奇怪的是,她没有如以前那样大声惊叫,甚至面色苍白就要晕倒。虽然她感觉极度恶心,对于那蠕动的毛茸茸的虫子。后来,她想到了一件事情,反而放开女儿。小小的女儿居然,拿着小木头棍子拔弄着青虫,煞是觉得好玩的样子。忍住恶心,她居然也拔弄虫子,嗨,没有什么,女儿,小虫子一样,多可爱,玩够了我们走吧。一个母亲,多年的顽症,居然渐渐就好了。
  故事有点长,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忍不住眼睛有点潮湿。文章最后写道,母亲想着如果在女儿面前露出惊恐,也许带给女儿的是一辈子的害怕,对于一种小生物的感觉的间接影响,从此将是恐怖可怕的。她不想自己的女儿,在心灵当中留下甚至“感染”她的恐惧。
  当我看到电影里,那个瘦小个头,并不强壮也表面上不怎么男人气概的父亲,把军官的话翻译为一个游戏的时候,故事与电影如同化学药剂冲在了一起,整个人都起了剧烈的反应了。
  那个母亲变得无所畏惧而强大,是因为她要保护女儿的心灵,不要受到成年人自己“恐惧的感染”。这个父亲大踏步做游戏样子,充满欢乐和滑稽的走过儿子身边,被推进了角落。
  小男孩在空虚的城市里等待着。等到了坐在坦克里的大兵,和大兵一起迎来了自由。一千分的胜利,游戏结束。多年后的小男孩,回忆的时候,带着最深沉的感情说着: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我的恩典。
  他的一生,都会沉浸在从天空笼罩下来的父爱里。他的一生,也必定是爱的最坚定信仰者,他经过了那么黑暗的阴影的身边,却没有染上一点毒素。
  这部电影,我看着看着,到最后站了起来。我无法继续坐下去,因为我的心灵接受着这样的感动,不容许我漠视它巨大的光芒。集中营里的杀戮之极端丑恶,反衬出的是父子之间极端的美好。
  所有的罪恶都要诅咒,纳粹集中营的罪恶今天仍然是需要反省的宏大主题。种族与阶级的迫害,往往都是因为我们狭隘的利益斗争,何况还有那么多的事件不过是打着旗帜与冤枉贴上标签。但人类文明的几千年,不幸的事情比银河繁星还多。惟有靠着另外一些东西,才能够消解。我相信在人性里,是有一些东西是共同的。即使是人类本能里来的母性与亲情。爱是有反作用的。弱小的母亲和父亲,因为爱着儿女,而在精神上无比强大。
  而每一分因为美好产生的感动,使这个世界上,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每一分激动的含着眼泪的记忆收藏,使我们更加憎恨邪恶与战斗,歧视与偏见,更加多生出宽容与彼此协助。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02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上帝之城》——谁可以拯救

《上帝之城》——谁可以拯救
  
  
  电影名字很直接。被上帝遗忘的城市,渴望着回到上帝的怀抱。但是,那个地方不是说不可能改变。只是说,那个地方无政府管理了。
  人群还是需要有管制。人群在一起生活,有很多的方式都失去。原始社会里的基本秩序,很接近这样的环境了。拿着枪,很简单就能够抢劫、杀人。至于贩卖毒品,那是一个暴力泛滥的地方,很适合的职业。
  在特定的环境里,我们要理解那样的心态,那是很正常的。一个地方就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存方式。电影通过展示生活方式,意图突出背后的社会形式。在这样的土地上,一个黑人小男孩轻易就成长为黑社会全能人士。
  怎么说,这部电影太接近真实,除了它展示的是虚拟电影的形式,反映的内容比这个严肃一百倍,可能残酷一百倍。一个接一个的镜头,跨越了几十年,电影甚至不给你喘息的太多时间,让你为那些无辜人感怀一下,为不幸哀伤一下。你就已经进入下一个充满枪支与紧张的画面。犯罪年纪之小,越来越叫我想去,反暴力要从娃娃抓起。当然,这个是废话。
  我想那是有高度象征意义的。两群人对峙,站中中间的,是拿着照相机的一个半大男孩。他随时都可能被崩了脑袋。这再正常不过,再无趣不过。
  我之所以觉得反暴力是废话,那是因为,改变社会环境才是最重要的。看看电影里,警察到那种地方,都沆瀣一气。我去寻找资料,想看看社会背景里的城市,是怎么被遗忘的。情况是这样的,巴西片的巴西背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上世纪60年代巴西开始一项号称“上帝之城”的住宅修建计划以安置贫民,在80年代初这一片地区成为了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地带。这里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政府完全采取不问不管的态度。
  政府为什么不问不管?往往就是这样的。到了局面难以控制,成为叫人头疼的恶果时候,干脆就丢开。这样的地方,也就成为恶之城。
  每个出现在电影里的生物,你都在想,也许几分钟后就死掉了。没有呼吸没有动作,成为尸体。每个人都没有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选择。人类在很多时候,对于自身造成的问题,都难以解决。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群体非理性,当然,这个是纯粹拾了点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牙慧。每个人对于自己情况和利益成本的计算,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单个人角度看,枪支泛滥杀人买卖毒品复仇都是必要的求生之路,发展之道。但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连上帝都要遗弃的充满肮脏的“上帝城市”。陷入恶性循环的地区,就如同陷入恶性循环的人。大脑中枢里有病灶。得从那里动手术。
  其实对于电影里具体关系和人物命运,都不必太去计较了。对于陷入恶性循环的地方和人,强大的上帝之手的力量,是唯一的拯救幻想。比如说,巴西总统先生说看了这个电影,觉得要
  “改变社会安全政策”。电影有这样作用,实在是功德.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19:59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电影的魔力
    很久以前,在圣城麦加,有一个富商的仆人上街买菜,结果就在人群中,看见了死神对他露齿而笑。他吓得连菜都不买了,回去向主人请求帮助。好心的主人借了他一匹快马,让他去麦地那城暂避一时。随后,主人自己上街买菜,又在人群中看见了死神。主人上前质问,你为什么要对我家仆人那样险恶地笑,莫非你要不利于他吗?死神的表情非常无辜,他说当时我不过是觉得奇怪,明明今天晚上我要在麦地那城带走他的,他怎么此刻还在麦加逗留呢?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故事,摘录自一部古老而苍白的电影。这是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故事如同绳索一样缚在生命的挣扎与渴望之上,而隐身其中的神秘与虚无却足够走出电影院的人在盛夏的天气里冒出一身冷汗......在别人的故事里忽有所领悟,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魔力。
     把观影当作生命的体验,
  真诚而且深刻,
  对每一个爱电影的人来说,
  自然有知音的亲切.
  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对电影的这份热爱和执着   !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5:25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肖申克的救赎》——一个关于希望与自由的奇迹

     伟大人物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话普遍适用。没有无缘无故的希望,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坚韧等待。
  所以面对《肖申克的救赎》,在第一遍激动人心地观赏之后,我职业病似的寻找他的过往痕迹。在监狱20年挖一个通往自由之路,是什么在背后支撑?
  那些蛛丝马迹格外叫我兴奋,如同挖出夹缝当中的石头。
  我与大家一样,为那个激动人心的片段心脏加速跳动血液燥热起来。安迪从肮脏的排粪管通道爬出来,一身烂泥水,张开手臂吼叫起来。
  暴雨和闪电与个人的情绪达到前所未有的契合。雨水洗干净他未来要清洗的屈辱与冤屈。闪电照亮的是他要报复的爆发性灵魂。
  为什么是他,能够周密策划严谨冷静,克制着自己的言行举动,为逃出生天坚韧等待20年。这当中也遭遇了打击,在提出重新审查他的案子时候,他也露出心底的无限渴望,却被黑暗的监狱与监狱长踩进了地狱。但他硬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谁挺到最后谁能够胜利。
  安迪给全狱囚犯放歌剧时候,那种来自人物本身蕴涵的生命力,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由头。音乐是人类精神力量来源之一。旋律与歌声本身的抑扬,能够覆盖我们的情绪记忆,直接产生配合。
  在沉闷而不见天日没有艺术感染与精神源泉流淌的一干枯灵魂头顶,那音乐如同圣灵之光,如同太阳神猛然把阳光射下来。安迪说:“没有人知道那两位来自意大利的女歌手在唱些什么,但他们无须知道,有音乐,便足够了。”这是典型的侧面反映,音乐带给他的帮助是很大的。毕竟他受到的屈辱待遇是叫人发指的。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其中一个老头获得了自由居然不习惯,还想再回监狱去。不过他比较幸运,克服了这种受虐上瘾。这点犹为有意思。渴望自由没错,但久了,不自由被管制已经成为习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说到底20年的坚持是心灵之战。有的人屈服了并且被精神上摧残和奴役。但有的人却是坚持、挫折了再鼓舞自己,继续坚持。
  这精神的抗战力量,从哪里来?如果你觉得只是来自这个人本身的特别顽强,那我们被感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具备共同属性的东西,才会成为我们大家喜欢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死本能与生本能。有的人从小孤僻,对事物淡漠,做什么提不起劲。觉得人生充满灰暗。任何的灾难来,他们会直接拿自己的身体去迎接,要么被压缩成压缩饼干一样可怜,要么选择死亡。还有一种人天生积极热情,冷静又克制,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求生求进取求自由求一切可求之物,遇到灭顶之灾死也要正面躺着死(这里有句民间俗语不好意思直接引用,明者自明)。他们是生存的强者,充满希望是典型表现。
  上面的是极端表现。多数人则是站在跷跷板的中间。两边时刻在倾斜着。并且一般时候,很难判断,一个人到底是算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有的人平时沉默无闻,可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的人平日懦弱无能,特别时刻居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抗越大。外界的影响,也是会导致往哪边滑过去。
  它来自于原始性的家族遗传、母体孕育期间的情绪影响、出生顺产与不顺产(大脑在产道挤压是会受到伤害的)、后天教育与生活环境。最后一种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的百年上下浮动的生命阶段里,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生?这是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意无意被影响着,心灵的那两种本能时刻左右着我们。一部电影能够鼓励或抑制我们,一首音乐也能够鼓励或抑制我们,一段文字同样有这样的功能。一个积极的亲人能够让我们充满力量,一个坚定可靠的朋友能够让我们获得支持。
  这样我们也许更加能够理解那句话的意思,“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不死”是一个同义反复,恰如永生的就是不死的。只会失去,希望本身怎么会死?
  所以那播放的音乐《费加罗的婚礼》,是一个人主动为自己的灵魂续加力量的一个表现。所以安迪的那声长啸,是恨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爱自由是无上崇高的事情,是生命的本能需要。恨被剥夺自由冤屈地生活在监狱当中,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和本能需要。安迪自然不会有这样罗嗦说事的理论认识,但他的意识已经积累为一股水流,冲出去,一定要冲出去。终于冲出那个世界,风吹起他的衣服,露出胸口,打开自己任凭暴雨洗刷,庆祝重生,发出了仰天的叫喊。20年,足够一个人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要做,依靠什么力量,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功,誓不罢休。那叫喊属于他自己,属于对生命认识从自发走到自觉的人。因为他知道,那歌剧,那两个女歌手在唱什么。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那是一个奇迹,一个关于希望与自由的奇迹。
  虽然它发生的几率趋于零,然而,由是而生的感动与鼓舞不会因为几率而改变。
  好电影是这样的,它用不存在的事情让你相信这样的事情也许会存在,抱持着一点点希望,有些事情会不同。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5:24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楚门的世界》——完美的谢幕


  
  一个漫长的真人秀。一个真正的连续剧,通过一部电影来展现的,标准化的寓言。
  楚门与死去了又复活的父亲见面的激动煽情,与他走出出口的激动人心。本质上有没有区别?
  
  从来没有这样悲哀与喜悦过。对于我来说,这两种情绪如胶似漆。全世界看着《楚门的世界》只能够看。一切都模拟真实世界。
  
  我忽然想说,这部电影是如此美好。因为我们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按照人的计划来过日子,一生之中的走第一步路,掉第一颗牙齿,都在积极的镜头配合当中。剧情,围绕着你来演变。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安全感,一有意外,马上就有补救。
  这部电影又是如此可耻。因为残忍的揭露着世界的真相。导演先生说的都没有错。只是,他仍然无法延续完整这个最宏伟的节目。
  外面的世界即使和这里是一样充满谎言。一样要跨出。
  终于,楚门在我们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真正拥有了戏剧意义上的“两个世界”。他以一个鞠躬,赢得的两个世界,获得一个完整的世界。消解了被欺瞒与被伤害。“出走”并且成功,如同我们都有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高潮。如果电影里面的导演的设计完美无缺,这应该就是剧本最初的设计,为最后的结局做出的。既然开始,又怎么会没有预料到结局。如果不是这个楚门,那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楚门身上。
  好比《黑客帝国》一样,总是需要一个救世主的。总是需要一个唯一真实的主角。电影的时间顺序非常接近,都是98年左右。但《楚门》在逻辑上,应该是现实版本的一种前奏。这样的电影是伟大的,因为为我们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做出了预报。
  电影当中逼近公开谜底时候,关于现代技术的一些画面镜头,让我觉得,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挣扎,是如此的强烈。我们依赖着技术,又必须警惕着技术。我们就是人心,又必须警惕自己。
  出走的理由是爱情,寻求帮助的是怀疑和野心。矛盾的人,矛盾的世界,多么真实。
  再次说一说对于“界限”的想法。楚门打破了自己的界限,电影所要宣布的,也是打破界限的意思。意识的界限,是最大的界限,情绪是它的一大助手。透明的无形的界限,却存在得极其坚硬。外面的也许不精彩不美好,但我们的冲动是打碎“内外”的墙壁,其次才是观看那个世界。
  重要的,不仅仅是“知情”(楚门发现了秘密的真相),更加是理解(他正在上电视,面对全世界的观众,他的一生被观看的几十年,现在他站到了一个世界的终点,另一个世界的起点),于是他转身,微笑,说,“当我再也见不到你,早安,午安,晚安!”他理解了。
  我们得留意,这个时候导演有意提醒了他的,你是在上电视。导演扮演的,上帝的角色,非常尽职。所以包括结局的激动人心,也是我们要警惕的。顺着电影导演的安排牵动情绪与意识,同样是现代文明对人类的反噬与控制。这与导演的揭露真相,是必须同时存在着,矛盾的存在着。它引导我们思考,并且按照必然思路出结果。
  但就艺术成就而言,我必须为这个下午,我所看到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沉重地敬礼。我现在写了这部电影。但是,如果要排列一个顺序。我会把它放在最后。
  作为看戏的人,看着最伟大的演员,向我们鞠躬,谢幕时候,我们当然应该,也向他致敬。
  致敬之后,没有止境。
  下一场电影,还会开始的!
  这就是人生。直到人类在“上帝”的镜头里,谢幕。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5:21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猜火车》---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XX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5:16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蝴蝶效应》——当你不能得到,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忘记

《蝴蝶效应》——当你不能得到,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忘记
  
  兰州有本号称唯一ufo杂志的《飞碟探索》,我曾经在这本杂志第一次读到平行世界理论。于是是说,我们生存的世界不是唯一的。它以一个比喻开始,比如在一张纸上,我们看见了白纸黑字,但是,使用一些药水,可以看见隐藏的密字。一种药水可以显示隐藏的另外一个文字世界。也就是说,一种密码对应着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但这个和《蝴蝶效应》有什么关系呢?
  有的,关于人企图改变过去以顺延着改变了未来,蝴蝶效应理论在里面起着电影之眼的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电影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背景。一个男孩一次一次为失落的记忆寻找时候,终于发现了真相。“幸运”的是,有心理人士记录了他的细节。在记录的日记里,他读着读着,居然进入到那个世界里,周围的事物模糊了,旋涡一样的氛围里,他回到了过去的自己体内。但是他每改变一次,造就的是更加混乱的结果,并且有人本来好端端的,却因此死掉。前面几次回去的画面,我都不记得内容了,就记得一次比一次悲惨。
  最后,伊万终于决定回到他和凯丽第一次相识的场面。他让两个人从一开始的关系就被砍断,从此没有任何关系芫俗畛醯氖景敫姘住:罄吹慕峋郑窃谌顺蓖蠢锊良缍?br />  一发牵动全身。回到过去修改的一点记忆,会造就的是整个世界的改变。人生是无法修正的。假使有一天能够修正,也不是一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因为那是悖论。
  在我看来,因为人生不可修改,不必要谈什么过好现在的人生。
  做你所做的,这就是答案。有的时候,一切顺其自然。春花就在春天开,秋风就在秋天吹,到了生老病死,心情豁达也就是了。失落的爱情与记忆,无论追不追回,顺其发展
  但这也引申出另外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个小常识。人们常常对于风险存在着本能的抗拒。如果做了不一定比不做好,多数人会选不做。因为人对失去快乐与承担痛苦的选择是有偏重的。我情愿失去得到快乐的机会,也不愿意得到痛苦。
  以前曾看过一个文章《不再买票的真的是傻瓜吗?》,里面有一个教授的理论:今晚将上演一场音乐会,需要400元,几天前已买了票,却发现入场券没了,只能再掏一次腰包,你愿意吗?或者你没提前买票,你发现自己把刚买的价值4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还会花400元去买音乐会入场券吗?实验证明,多数人第一种情况下都会不再买票,第二种情况下仍旧去欣赏。客观地讲,这两种情况没区别,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在两种情况下的选择截然不同?
  教授说是人的心理误区,实际上不然。因为未来发生什么我们无法控制。对无法控制的和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只能够倾向于失去400就失去,不愿意再买了。谁知道运气不好的时候,会不会再买再丢甚至发生更加不幸的事情?
  电影的主角伊万刚好是这样的情况。他最初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遗失了记忆,不知道过去其实更加痛苦,所以才一再回去,企图改变。最后,他选择的是放弃,彻底放弃掉爱情的诞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5:12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教父》---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让死者有不朽的荣誉,生者有不朽的爱情。
  ——忘了是哪位哲人说的话
  
  不知道该怎样开头来评论这本片子,感觉《教父》就象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尤其是那些在试图在美国寻觅出一片天空的异乡人。
  片子把维多 柯里昂那来自的西西里世界的黑帮描述为一种自然的力量,他试图在美国重建这种自然的力量。他需要面对种种社会道德、法律和制度上的问题。有人把《教父》当成一个战后颓废的美国社会的寓言。黑帮教父们,在敌视的环境中,为了维持大家族,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为达目的,在美国,意大利人需要创造出一个不同的世界,即可以挑战美国主流社会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其极端的结果常常是用暴力来解决。
  
  影片中有太多的打打杀杀,而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都是来自阿尔 帕西诺,他扮演的麦克 柯里昂。这个男人彻头彻尾有一种让人恐惧却又不得不去膜拜的感觉。餐厅中杀人的干净利落,不带一丝犹豫;让妹夫坦白杀其兄长弗雷多的主谋时那冷酷的让人倒抽凉气的语气;与妻子吵架时犀利的可以杀死人的眼神……一切的一切,铸就了一个新的教父,比他父亲更心狠手辣,敢作敢为的教父。
  的确,他不得不这么做,当老父亲死后,其他家族对他们虎视眈眈,要立足,只有做在别人前面。
  
  在影片里,生存和死亡,复仇和毁灭,结合的那么完美,瞬息变化间,人性的善与恶,亮与暗,展现的那么清晰。我们无法去恨这个男人,无法去恨这个家族,尽管他们杀了这么多人,尽管他们另所有人闻风丧胆,因为我们知道,所有人,都是为了“生存”。
  
  生存,好一个词。概括了一切争端的起源,万物间永不消亡的真理,生存本身是没有错的,那么,我们又有和权利去评判那些方式的对与错?
  
  不能,永远不能。
  观众,永远只是观众,在电影中激烈撕杀的时候,我们可以悠闲的躺在沙发上喝咖啡,当主角悼念亲人声嘶力竭的哭泣的时候,我们或许也会掬一把同情的泪水,且问,价值几何?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凡人在这样的轮回里,默默的存在。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而已。
  
  曲终人散,唯有悲哀和无奈,在心头,漫漫的散开,散开……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4:37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出租车司机》 ---美国社会与美国精神
《出租车司机》 Taxi Driver (1976)
  
  又是一本反映越战后美国现实的片子。
  又是深刻刻画当时的民众对“美国精神”产生怀疑的片子。
  又是把那个尴尬迷茫的时期,那种美国人彼此间无法信任,社会隔膜逐渐明显的状态通过光与影来透彻的片子。
  
  繁华的纽约大都市,孤独和空虚显著的印刻在每一个在闪烁霓虹灯下移动的灵魂。罗伯特德尼罗演的出租车司机,这个越战的老兵,在繁华空洞的纽约显得尤为困惑和悲凉。他每天开着他那辆黄色的出租车经过城市的黑暗角落,娼妓、吸毒者、抢劫偷盗者如成堆的垃圾一样充斥着街道,污浊不堪。而他,也只能象大多数麻木的民众一样,目睹一切罪恶而依旧冷漠的走开。或许,大多数人麻木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良知泯灭,而是他们真的迷茫,在城市的街道中游荡,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怀疑使太多太多的人不知道何去何从。
  
  那个荧幕上看起来很年轻的德尼罗终日开着车,游走在一切罪恶和阴暗之间,闪动的霓虹夜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漫无目的的游荡,孤独而忧伤。
  蓝调韵味十足的音乐,跳动的画面,木讷的眼神,把“Lost Generation”——失落的一代的美国社会那么逼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重新回到70年代末期,体验一回宛若心灵荒漠般的处世哲学。
  
  当德尼罗在镜子前显示着拔枪动作的时候,屏幕前的我,突然想起了那个久远年代的英雄——堂吉柯德!
  用骑士般的精神捍卫自己,先去刺杀总统候选人未果,后是终究血洗妓院,他究竟是为了拯救自己脆弱空虚的灵魂,还是拯救那些肮脏的行为?无从知晓,又是一个关于救赎和自我救赎的命题,亘古流传!
  
  其实看了挺多反映越战后美国现实方面的东西,电影也好,书也好,包括最近在读的比尔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虽然能够从那些影象或是文字中体会美国人当时的心境以及面临的困惑,但是终究无法明白,这种困惑的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只是一场战争吗?那为什么中国从未有过象美国那样大范围的对于社会现实的怀疑?是我们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战争变的疲倦,还是我们已经麻木不堪?是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们追求的不同,还是被奴役和民主的区别?
  太多问题一直无法解答。
  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意味着要穿越历史,穿越历史的代价是剜出那些旧时的伤疤,刻骨铭心之痛,难道还要再次重尝,回眸过往,终究有多少温情脉脉多少荡气回肠?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4:35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天堂电影院》---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1989)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有一种电影,适合你在下午十分,拉上窗帘,泡杯清茶,慢慢的欣赏,直到你的心灵和电影变的平静,更平静。《天堂电影院》就是这样一种电影,看的次数越多,受到的感悟越多,而那些感悟,都是完全的来自于生活的琐碎当中。
  快乐,生活和爱。这是这本电影中想诠释给人们的东西。
  宁静的小镇中,人们娱乐的唯一方式就是电影,于是,天堂电影院成了这里成了人们的聚会中心。古灵精怪的多多自小爱着电影,爱收集一切零碎的胶片,每晚睡前,他都会拿出他那宝贵的胶片盒子,无限满足的看上几眼。也因为电影,他和放映师艾费多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感情,在多多的童年,青年,成年,他一直带领着多多,直至他死后,留给多多的是一盒重新串联起遗失了三十年回忆和情感的胶片。
  影片中穿插了一小段忧伤的爱情故事,多多和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相爱,但因因重重阻挠最终两人并未在一起,直至多年后多多重返小镇,与之共渡了令彼此都刻骨铭心的一晚。多多的心中从来没有抛下过这份爱情,以至于他后来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长久地待在他身边。
  片子用许多细腻的镜头穿插起了真实的生活,这里面没有配角,因为生活里没有配角。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精彩地展现:那个随时喊出“广场是我的”的疯子,那个让多多第一次初尝禁果的粗俗的老妓女,那个在路边享受性爱而忘记了任务的送片员,那个每次看电影都被人捉弄的男人,那衣锦还乡重建电影院的老板。片子中人物繁多,但是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真实,每一个细节都会因细细回味而感动万千。
  
  有爱,生活就是天堂。
  跟着天堂电影院,全世界一起怀旧,一起在那些曾经醉生梦死的生活中醒来,清晰一场,感动一场。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4:31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搏击俱乐部》---我们都只是历史的过客

《搏击会》 FIGHT CLUB(1999)
  
  不止一次的做过这样的梦:
  一个人在丛林中毫无目的地奔跑,惊恐万分,不知道后面是什么东西,只是感觉有股来自黑暗和邪恶的力量在纠缠着自己,只能,不停的跑,跑啊跑,直至回头,满身是血……
  每每都是在一身冷汗中醒来,然后庆幸自己能够在舒适温暖的被窝里躺着是何其幸福。
  于是每每都很疑惑,平白无故,为何却梦中暴力连连。
  于是看《梦的解析》,弗罗依德告诉我:那是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讨厌的事物,成了梦中邪恶的化身,哪怕白天遇见了一张未曾擦洗过的椅子,也会成为你梦中的怪售。
  潜意识,真是一样好奇怪的东西!
  
  荀子说:人性本恶。
  康德更说: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我不是一个哲人,我无法总结出关于人性善恶的定律,但是从《搏击会》中,从现实生活中,我日渐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善恶各居两侧。很多时候,在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下,我们尽显淑女绅士,温文儒雅。但是更多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内心的恶会肆意的滋长,直至无法遏制。
  
  
  就像影片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JACK,一个对生活感到无意义经常失眠的白领,空洞虚无的生活日渐使他麻木,而这种麻木也在不经意间使其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日渐退化。于是他选择一个个癌症患者安慰组织,从和那些将死的人的交谈中,他或许会感到些许的快乐。然而,内心的无助和愤怒依旧无法发泄,哪怕他和在安慰组织里结实的女人疯狂作爱。
  直到他遇见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TYLER,一个从行为上和自己内心欲望何其相似的人,当他看到TYLER用枪指着别人,并大叫“run, forrest, run !”的时候,他眼中闪过的是那种莫可名状的快乐!
  
  TYLER曾这样对JACK 说,“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目标渺茫,无地自容。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 TYLER不断鼓吹着他所谓的思想和原则,在他建立的那个搏击会里,他就是上帝。在他看来,抛弃一切幻觉,接近痛苦甚至毁灭与死亡的过程是获得自由的途径。
  “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
  互相拳脚相象,血肉模糊,跳动的镜头,赤裸裸的身体搏斗,惊心动魄。
  JACK一步步深陷进了以搏击为快乐,从搏击中寻找生存的生活。但是痛苦和压抑并未从暴力中解脱,反而加剧。沉沦在搏击的过程,结束后却扭曲为精神的奴役。或许,从这点上,正是影片想要告诉大家的。回避痛苦反而愈加痛苦,迎刃而上,或许才是寻求解脱的唯一方式吧,我想。
  
  最终,当JACK发觉自己和TYLER和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从梦境和现实中清醒过来,当他一枪打爆两张英俊面孔的同时,观众终于顿悟,原来导演又和我们玩了把分身的游戏。
  
  迷乱的镜头,油画般杂乱无章的画面,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时,或许我们依旧未从电影的恍惚中走出来,不禁喃喃自语,我真的还是自己吗?
  是否真的只能通过死亡和毁灭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救赎呢?
  我不知道……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4:29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绝不低俗的《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1994)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芝琳
  
  
  故事中还有故事,情节中还有情节。
  无法想象出更好的开头来谈这本片子,昆丁用一种绝对的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来拍这个片子,于是人们总算发出这样一种感叹: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的!
  
  画面重重切割,影象处处重叠,在这三个小时里,不用心看是不行的。因为就会在你安然的宛若“coach potato”般的低头吃薯片的刹那,再抬头的时候,你或许就再也看不懂了。稍微夸张的讲,看的懂这本片子的人,是需要有点智商的。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讲它的内容,对于看过的人,重复的讲内容显的单调乏味;对于尚未看过的人,精彩,就留着你们自己去好好品位吧!
  
  丝丝入扣的片子,做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你只有三天的生命,那么就请你把其中的三个小时留给这个片子吧,它会让你,对生命有更深更细的理解,真的!
  
  故事和故事间,顺序完全被打乱。在昆丁的眼中,或许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重要的是,在那些小故事的高潮中,诠释出来的意义:毁灭和救赎!
  To be or not to be!
  自己选择!
  有些时候,选择死亡,是一件多么弥足珍贵的事情。

     昆丁偏爱暴力,从之前的《落水狗》,到后来的《杀死比尔》。暴力在细节中体现,直至挥发绚烂。影片的圆形结构中,暴力永无至尽,何时才是尽头?于是又回到了前面谈过的那两个词,毁灭或是救赎,围绕这两个字所展开的生生死死,情情爱爱的故事,更加没有尽头了。快两年了,从第一次看这片子到现在,从来没有想着去重新看过,因为觉得自己始终没有参透包含在影片及这两个字的含义,或许,有一天吧。
  然后,看庭前花开花落。
  
  I am just gonna walk the earth,walk from place to place, meet people, get in adventures。Till God puts me where He wants me to be.。If it takes forever, then I’ll walk forever。 .
  
  就用这段台词来结束吧!


- 作者: zjxj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4:27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毕业后的我们
毕业后的我们
   我们终于进入了这个社会。从此结束了被学校老师看管的生涯,结束了做父母乖宝贝的日子,也结束从父母兄长那里拿钱的幸福时光。
   我们从家里搬了出来,提着自己半新不旧的行囊找了间不能再廉价的破房子租了下 来,开始了闯荡的生活。
   我们的眼光充满了好奇,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激情,我们的钱夹却空前的瘦小。
  在面对第一个老板第一批同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慷慨激昂,我们认 为自己无所不能,我们幻想很快就可以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 心。并且希望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找到一点点骄傲的资本。
   可是渐渐的我们才知道,其实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发现了老板是 多么的阴险狠毒同事是多么的势利小气工作是多么的枯燥无趣,我们也发现了房租水电气费把人愁死了。发薪的日子总好像遥不可及,商店里的东西仿佛只是为别人摆设,我们还发现了只有周末跑到母校瞎逛才感觉释然,只有和老同学一起聊天玩耍才真正开心 只有在步行街上看美女才不无聊。
   渐渐的我们也学会了泡吧,酒吧迪吧水吧网吧玩具吧都是我们打发无聊时间的场所。可是我们还是泡不到妞,以前自以为是的那些爱情理论泡马子技巧在金钱时代都是狗屁,都出奇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们感叹世界变得太快,快得让我们这些穷小子根本就 无所适从。
   渐渐的我们也变得深沉起来,不再为一个很幼稚的笑话就哈哈大笑,不再动不动就乱发牢骚,也不再把内心深处的秘密轻易地跟别人诉说。我们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成还是消沉,对着镜子看,却发现里面那张脸陌生得可怕。
   渐渐的我们似乎大彻大悟了,什么都看透了,一切都虚无缥缈了,然后我们什么都很漠然,坐公交车也不让座了,看到小偷偷东西也懒得理了,吃点小亏想想也就算了,但是我们却在每天下班之前发愁晚餐该吃什么了,在大家一起喝茶的时候盘算着自己 不要买单,在临睡之前把这个月的开支算了又算。
   渐渐的我们感觉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没有钱没有名没有地位,身高也太矮了皮肤也太黑了长相也太难看了,什么都要看人家的脸色,走在哪里都似乎低人一等,有时真恨不得割脉上吊服毒跳楼自行了断。
   渐渐的我们也不想看书了,也不想谈理想了,也不想谈前途了,也不想花太多精力胡思乱想。我们也不想听音乐了,也不想看电影了,不过倒时常看些成人的碟子,交流些黄色的笑话。我们开始沉迷于酒液里,沉迷于方城中,沉迷于低级场所内。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亲情的感觉越来越遥远了,除了在梦中偶尔回到家乡之外,我们挺多可以借助一条冰冷的电话线和家人说说一些开始偏离生活的话,却看不到老爹老妈又长出了多少根白头发又多了几道皱纹。
   看到有人在球场上酣战,我们似乎也想上去来两脚,其实很久没有运动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我们再跑多远了,而且几乎荒废的球技让我们怀疑自己那些踢球的年岁是不是上辈子的事了。
   望着满街穿着前卫的少男少女,我们开始表现出厌恶的表情,却忘了自己前些年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止亲热的学生情侣,我们的目光也变成了不屑,并恶狠狠地骂他们伤风败俗。
   经过彩票销售点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也掏出一点本该买书的钱来买几注,然后,天天做梦中了五百万之后多少万买房子多少万买车多少万胡乱挥霍,可是每一次开奖虽然屡屡有人中头奖却始终与自己无缘,于是在短暂的失望之后,我们依然锲而不舍地做着美梦。
   渐渐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也有所改变。我们已经不认为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有什么不妥,我们对努力就有回报的说法嗤之以鼻,我们嘲笑所谓的贞节观,所谓的责任感,希望甚至去找寻一夜情。
   我们开始关注街上跑的车是宝马还是奥拓,关注哪个酒廊的吧台小姐酒量如何,关注哪款手机用起来更加叉人眼,关注哪个牌子的西服穿起来更有派头。但也就只是关注而已,因为我们清楚无论是宝马还是奥拓,我们都买不起,吧台小姐酒量再不行,我们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至于手机和西服,还是用自己买了很久的老款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了,我们越来越看不惯老板狰狞的面目,越来越无法忍受同事的卑鄙龌龊,越来越不堪就这样生活下去。于是我在感叹运气不好的同时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左顾右盼,寻找机会,却始终看不到出路。
   终于有一天,我们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冲动之下把老板炒了。收拾东西昂然地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我们有英雄离去那种豪迈与无悔,只从同事愕然与嘲讽夹杂的眼神中隐看到一丝无奈,却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我们很快发现了虽然自己拥有并不低的学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像跑场子一样从这家公司跑到那家公司,一次接一次地应聘,可是根本就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工作依然遥远得不知子丑寅卯,钱包越来越瘪了,交房租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我们心如火焚,有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惶恐。我们也开始有点后悔自己太轻率就辞职了,也开始萌生铤而走险的念头,但又不敢真的去抢银行绑架什么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我们的脾气也大了,唉叹声也响了。
   所幸这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们又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这时候我们虽然或多或少有点激动,但更多的是谨慎与惨淡。我们不会再对老板抱什么幻想,不会认为他会给我们多好的待遇,我们也不会和同事谈什么知心话,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不可能与有利益冲突的人成为朋友,当然我们也不再愚蠢地把这个工作当事业一样拼命,只把这里当成 自己的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就立马走人。
   接下来的生活无趣又无味,但我们渐渐的也就无所谓了。我们也不想泡吧了,不想什么活着的意义了,老同学在一起也开始有点话不投机了,以前很少联系的朋友,现在更不想去联系了,就算有时候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也只是随便吭吭唷唷的应付几句。
   虽然酒还是经常喝,但很多时候都一个人独饮独醉了。这时候我们的寂寞更是深入骨髓,我们的苦痛更加真切而细腻。我们空前地怀念在学校的那些岁月,我们会捧着毕业合照发半天呆,我们却不想再到母校去闲逛了,如果是偶然经过,看到曾经熟悉无比的景物,心里还真的翻涌起一股酸楚,但是我们不会流眼泪。毕业时曾经很贱的男儿泪如今又变得珍贵起来。
   当然我们也还是经常上网,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很可能迷上了传奇之类的游戏,却很少再光顾同学录网页,更不想在上面留言了。
   我们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自欺欺人,虽然我们在夜深梦回时也会憎恨自己的虚伪与无为,更讨厌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就象被囚禁的鸟,根本就无能为力。有时候我们会自嘲似的给找很多借口来解释自己的某种行为,尽管我们也知道这样做其实毫无意思,也毫无必要。
   我们开始不断地听到老同学们结婚的消息、升职的消息。然后我们不经意地就想到某某在学校时的样子,然后我们不由得感叹时间流逝之无情,然后我们就想在尘封已久的日记本上写点什么,然后我们不知不觉地眼角竟然也有点湿润了。
  我们夜里躺在床上睁大眼睛,却无法在漆黑中排遣郁闷时,就会格外的想有个人陪在身边。很多往事会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扑来。我们曾经暗恋过的人、曾经追求过但失败了的人、曾经相爱过的人,都一一地闪过脑海,于是,心里会有种伤感,很纯粹的伤感。因为我们知道,爱情其实真的已经与我们离得很远。
  我们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结交朋友,但是每每交往了几次,我们就不想再与他们来往。 说不清楚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现实还是我们太封闭。我们于是感慨万千,在这个很多人都戴面具生活的社会,原来交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那么难。我们也试着去约会,可是爱情并非喝水吃饭那么简单,到最后都还是以失败告终。高不成低不就的我们继续高举单身的旗帜游走于天涯四方。
   我们非常怀念学生时代那种单纯的恋情,非常羡慕那些还能坐在教室中的年轻人,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再上一次学,但是我们也知道,泼出去的水怎么能够收回,远逝的时光如何可能重来?
   我们的酒量越来越大,一打啤酒喝下去一只手指在眼前竖着也无法看成两只手指。我们的腰越来越粗背越来越宽肚皮越来越大,日渐增多的脂肪很是晃眼。我们爬上楼梯的动作越来越笨拙,也越来越吃力,才到三楼就已经气喘吁吁。
   我们向往着能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却又害怕沦落天涯,苦不堪言。我们越来越觉得钱钟书老人的围城理论精辟有理。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我们越来越感到心力交瘁,压抑茫然。 ……
   可是,以后的路还很长,无论如何,我们得活下去。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我们都要面对。毕竟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明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大好日子。而且,我们骨子里仍然相信自己会走出阴霾,出人头地。
  再回首,灯火阑珊处没有伊人,只有自己的梦想在风中轻轻地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