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生态:后“超国民待遇时代”中国市场魅力不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7:57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陈雍容 刘巍巍)长达近30年的“超国民待遇时代”的终结并没有打消外商对华投资的热情,在盘点2010年丰厚收获的同时,外资企业在今年进一步加快了在中国寻求拓展的脚步,这也为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1999年落户中国东部城市苏州的马尔精密量仪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公司总经理余劲松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家在业内全球排名第三、欧洲排名第一的德国企业设在苏州的分公司,去年完成了1.1亿元的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整整一倍,增幅是集团全球工厂中最大的。
“从目前订单来看,今年的销售还会比去年增长30%到40%。”余劲松说。
“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他表示,当年选择苏州工业园区,就是看中了这里投资软环境,包括政府高效的服务、完善的配套等。
从去年12月开始,中国结束了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实现了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标志着外企过去在华享受了近30年“超国民待遇”的终结。曾有人担心,这一时代的终结加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会大大降低外商在华投资的热情。不时出现的关于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和市场准入的声音也加深了这一顾虑。
然而,跨国公司们用他们的行动证实,优惠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再是中国吸引他们的主因。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巨大的市场正在促使更多的跨国企业“升级”它们在中国地区的发展重点,将其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
中国美国商会在上周发布的2011年度《商务环境调查》中也指出,85%的受访企业称去年收入增长,高达83%的受访企业表示今年有增加投资的计划,与一年前相比增长4个百分点。
“10多年前,我们看重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优势在相对弱化。”余劲松说,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一直在寻求转型,从原来单纯的制造企业向销售、研发发展,有效减少对一线操作工的依赖。
余劲松告诉记者,总公司打算在未来5年将着力拓展亚洲市场,“加大苏州工厂的建设,将这里发展成亚洲总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对中国来说,投资的意义已不在于简单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引导外商投资去促进实现中国发展的整体目标。
“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注意他们对国内创业精神或者国内企业的影响是什么,提供一个非常公平的竞争环境。”斯蒂格利茨一周前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谈到。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在同一场合表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不仅不排斥外资,相反,需要发挥外资更加积极的作用。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傅赛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对外资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明智,他们懂得如何把他们的政策用于吸引最需要的投资。
对于外商关心的诸多问题,陈德铭做出正面回应:“我们继续欢迎外资企业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所有的内外资企业在中国都一视同仁。”
他表示,中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覆盖境内所有企业,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在政府采购的领域,中国政府将采取公开、透明的办法,让内外资企业和产品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针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双打”专项行动。
“这几年,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所改善,虽然也会有一些侵权事件发生,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余劲松说,公司一方面加强自我保护,聘请了比较专业的律师顾问。当他们将律师函发给侵权企业后,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重视,很快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