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图片:学生竞争力大不如前 哈佛找回名气中失去的灵魂--新闻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9:53
学生竞争力大不如前 哈佛找回名气中失去的灵魂2007-03-06 14:02:17 中新网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编者按:哈佛大学历次课程改革都有侧重点,1869年的选修课改革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1919年的集中分配制改革强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1945年普通教育改革强调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树立西方价值观,重点是人类文化遗产和变革;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强调赋予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21世纪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全球公民,同时强调教育国际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的作用。哈佛每次改革都引起众多关注,给国内高教界有什么启示呢,也许正如学者丁学良所说,切入一个观念或者理念是容易的,流于空谈就无意义。最核心的是,要拿出像哈佛这样的能一步步实现的大纲,可以看到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

  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前10天,2月7日,哈佛大学在其学校网站上公布了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这是哈佛历时3年的General Education(全面教育)改革的最终报告,封面是俯视的哈佛校园一角,艺术与科学学院(即文理学院)的所在,沉静的黄褐色。

  与封面典雅庄重不同,这是哈佛自1974年课程改革后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课程调整,许多思想让人眼前一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他最欣赏报告中的这几句话:让学生们感到以前熟悉的变得不熟悉了,已经接受的要重新思考,已定下的取向重新再定。

  全面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报告标题中的General Education,该词应作如何解释?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张家勇博士介绍,国内对此有两种译法,一是通识教育,二是普通教育,前一种为国内许多高校广为使用,但张家勇认为后者更为准确。

  丁学良提出不同看法,他说通读整个报告,显然“通识”是不能涵盖的,大纲讲的不仅是“识”的问题,很多都超过了中国人用的知识的“识”来涵括的含义,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包括道德、感情、态度、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心理态度。用“全面教育”更为准确。

  尽管哈佛有“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的惯例,此次全面教育重新规划也会是哈佛史上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段?显然是与过去30年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与哈佛自身有关。

  哈佛于20世纪70年代实行了从选修制到“核心课程制”(the Core Curriculum)的重大改革。这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独立于院系之外,为新生入学后第一年必修。核心课程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美国各大学前茅,而且对提高美国大学课程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如此,哈佛过去的教育方式有成就也有问题,其课程体系也曾受到多方指责和批评,认为它的重点过于狭窄,只是集中在学术议题(academic topics)上,而不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real-life issues)。此外,批评者还指责其核心课程太深奥艰涩,并且允许教授们教授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对此,对于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类型的课程,这已经在哈佛大学内部争论了很多年。

  此次全面教育课程改革是由2006年6月因教员反对其领导方式而辞职的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倡导的。

  1月12日,哈佛大学教育危机论中的核心人物、哈佛学院前院长(1995年7月~2003年6月)、现任哈佛大学计算机教授哈里·R·路易斯(Harry R. Lewis)就哈佛所遭受的非议接受了上海《外滩画报》专访时说,“这几十年来,哈佛大学每样东西的品质都在提高,学生更聪明了,教员更有名了,甚至教育也更强了。唯独最重要的东西没能提高——学生在学识以及成长为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优秀领导者方面的竞争力却大不如前。”他表示,“哈佛大学只是那些越来越有名却越来越失去灵魂的学校中的一所。”

  在上次改革后的30年间,正是世界和美国变化巨大的时期,丁学良认为,现今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大环境非常不确定、非常不平衡、变化很大很快,怎样使经过4年本科教育后的年轻人在不确定的、变化非常快的环境中能很好地应对,这是作为教育者应主要思考的内容。丁学良在哈佛拿的博士学位并做了几年的助教,他介绍说,哈佛希望所有的学生进入时和出去时有很大的差别,至少说明教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那些基本理念上没有产生太大差别的学生,也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感受到巨大的区别。这些都促成了哈佛此次自2002年10月起的课程改革。

  凸显塑人的理念与目标

  像每次一样,哈佛的改革引起了多方的关注,2月8日《波士顿环球报》、《侨报》就作了报道,2月9日,英国路透社也发了通稿。美国《时代》周刊3月5日当期题为《随着哈佛大学往前走:为什么说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上的新方法可能改变高校的学习状况》的文章。这自然与哈佛本身的影响力有关,不过,此次改革,从其理念与目标来看,无疑是再次超越了自身,此次虽然称为课程改革,但已超越了课程。

  核心课程主要还是知识大类,每位学生先必须满足选择一些核心的课,这些课可能与专业有联系,也有可能没有联系。全面教育则是将更多的东西,包括伦理的、情感的、态度的、观念的放在里面。最基本的是塑人,怎么样塑造在伦理观、心理上、意识上、文化品位上等都是很好的、全面的人。

  报告分为5个部分,首先讲的是全面教育的理由;第二部分是课程的目标;第三是课程设置、搭配、组合;第四部分是讲与活动的结合;最后讲课程的管理、雇佣人、助教等方面的配合。

  在最重要的理由部分,报告表述,哈佛希望通过全面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与进校时不一样,让学生们对以前所有的理念翻个个,目的是要他们重新思考,让他们对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了;以前他们认为很了解的东西,经过全面教育,从新的视野、新角度、新的高度去看待看过的无数遍东西,看到表象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们重新取向,如果他们以前在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下有一个目标,现在要重新去考虑取向;让他们对以前接受了的观念、假定重新思考,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矫正学生们对周围看到的、经验的东西,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批判,但不是否定,而是独立思考。哈佛还希望学生们对于以前了解的历史的、文化的环境和现象保持一个距离,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才能超越。

  这样的理念并不是把学生塑造成一种样子,是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能更加独立思考,在一个有原则的立场上更加能够应变,而不是墙头草。

  在此理念指导下,大纲设置了4大目标,将其理念放到现实环境下,用制度化的方式来实现。和过去核心课程相比,有延续性,但更强调的不是地方视野或者美国视野,而是全球化的视野,强调的是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第一个目标是强调学生怎么样成为一名社会成员,使学生知道,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方面的,即地方、美国的、全球的,以及他们的责任。

  第二个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们自己既是伟大传统的产物,又是其参与者,这个传统包括价值观,也包括文学艺术。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文化的冲突,很切身地理解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区别要得到合理的处理,生活中和不同的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处,或者遇到冲突时,能够充分理解这些区别,但又不要成为这些区别的奴隶,能够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一个冲突的世界里,做自己的舵手。

  第三个目标,使学生有准备地回应身边的变化,是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回应。

  第四个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对自己的道德体验和价值观有持续的批判态度,当他们面对挑战时能够用理性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理念,作出选择来选定将来能够指导他们行动的道德原则。

  加重科学技术、国际教育比例

  近年来,哈佛的很多教授越来越多地关注本科生学习经验的质量。比如,在艺术课程中,学生将会见表演者或博物馆的馆长乃至保管员;在认知神经科学课中,学生将要写一篇有关研究在模拟联合国中怎样使谈判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的论文。心理学教授斯蒂芬·M·科斯林表示,学生将在学习美国政策的同时参与一场政治运动,或在学习语言和历史的同时在巴西当地的社区工作。社会学教授玛丽·C·沃特斯就在其系的一堂课中指出,学生应该在学习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同时与在当地的非营利团体、机构或组织实习。她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术研究与真实世界更多、更好地联系起来。

  哈佛大学的新课程预计将于今年5月得到学校的正式批准,最早要到2009年9月才能生效。尽管如此,上述理念与目标都体现在八大范畴的课程体系中。

  这八大范畴按字母排列,分别为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

  例如,在“美学和诠释”中,强调对艺术的理解,学生对各种文化、文明的表达方式有基本的理解,带他们亲眼去看,展览、表演,与艺术指导者、创作者、博物馆的收藏者进行互动。

  在“文化和信仰”中,考察不同文化和人种背景之下,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还要同他们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经验产生的问题联系起来。

  在“伦理的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每个行为、每个决定、讲的每句话都往往会使他们处在道德上的两难处境,这种情况太多了,他们在公共生活、个人生活、专业生活当中会经常遇到,找不到两全其美、那么容易的状况,大部分行为都会觉得很难,让学生理解,人类有一些基本的观念,如自由、公正、平等、民主、权利、责任、义务、善的生活等,不同的价值体系下,对这些基本的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如何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

  与核心课程相比,科学技术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有两大范畴是与此相关的,之所以如此,也是与现实有关的。像生命科学的问题时常处在激烈辩论这样的十字路口,如干细胞、克隆等,这些影响到政治的、宗教的及通常的辩论,如果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对现有的生命系统的科学一点常识都没有,就对辩论不能理解,所以无论学历史还是学政治和法律的学生,都要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生产的知识和创造的专利,并判断技术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正面或者负面的。

  后两个范畴显示出哈佛对国际化、全球化的强调,学生应了解美国在世界环境中的位置。

  至于具体课程,报告中提到,现有的部分课程能放进体系中,一些课程需要重新设计,要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在未来的一到两年之内,课程才能基本搭配起来,并且每5年要进行一次反思、评估,调整课程搭配。

  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的,很难预料,2002年启动的、至今方完成的哈佛本科生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像1945年和1978年课程改革那样取得成功,为哈佛赢得广泛的赞誉。

  毋庸置疑的是,全面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至高理想。丁学良用了一个比喻说明全面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果说以后的专业是船或者岛,全面教育就是大海,没有水怎么行呢?不要看目的是上船,或者上岛,没有水就什么都没有。因为全面教育不是为了将来有什么用处而设置的,是塑造人的。(温新红 胡德维)

学生竞争力大不如前 哈佛找回名气中失去的灵魂--新闻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档案解密:毛泽东“最后决定权”的来龙去脉--新闻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梁思成以德报怨 保全日本京都、奈良古城(图)--新闻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百年战争--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集结号》的编写不合我军当时作战的情况--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几个文明古国的卖淫业:古巴比伦女人都是妓女2--文化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2)--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3)--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4)--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5)--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1)--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谁的天国?太平天国死亡人数超过任何一场战争--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谁的天国?太平天国死亡人数超过任何一场战争--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曝!成飞四代“J13胜龙”机动性勇胜F22--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二战各国狙击手歼敌数世界排名统计--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某预备役高炮团重人才培养 IT白领变身作战尖兵--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集体全裸:克格勃女间谍色情训练课内幕--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是非沉浮: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是叛徒还是烈士--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明人笔记:扬州十日记[白话译文]1-5--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春节开车回家不懂车 菜鸟驾车提前十问--汽车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失败人士的八个行为习惯 | 蓝心网?中国最大的心理学门户网站 是非沉浮: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是叛徒还是烈士--最大职业人士门户 日本地震|日本东海岸发生9级特大地震-新闻频道-激动网-中国最大的视频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