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女性提裙礼:一张假冒“新华社”公函背后的网络删帖利益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2:29
一张假冒“新华社”公函背后的网络删帖利益链

2011-02-10 23:26:21

浏览 24780 次 | 评论 1 条

  2010年10月下旬,“蒙牛员工雇佣公关公司攻击伊利”事件沸沸扬扬。这是一起典型的以网络“发帖”为手段,利用“网络打手”实施“恶意营销”的案例。而在网络公关产业中,利益纠葛之下的“发帖”不过是灰色硬币的一面,其另一面是利益驱使之下的“删帖”。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删帖”背后同样是一条灰色的利益链。而无论是“删帖”还是“发帖”,恶意的网络公关对于中国网络的消费环境和舆论环境都是巨大的伤害。

                    http://www.315online.com/

                  “新华社”要求删帖:从是不从?

  2009年8月11日,新华网上登出了一篇题为《珠海:“中国空调能效标志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闻报道,报道随后被中国网、人民网等多家网站转载。至此,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公司”)涉嫌假冒国家能效标志,被消费者告上法庭一事,集中进入了公众的视线,轰动一时。然而,几天后,该文作者——新华社记者蔡国兆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时意外地发现,这篇文章在大多数网站销声匿迹了。

  “除了新华网和一些小网站外,在中国网等大网站上,我的文章就只剩下一个题目。要么点不开,就是点开了,里面也没内容。”蔡国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困惑。“新华社在撤稿子方面是很严格的。如果报道本身出了错,新华网自己会撤掉,并且会通知作者。”他说,“但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新华网上也保留着那篇报道,怎么其他网站说撤就撤了?”这一按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今出现在蔡国兆身上,令他倍感蹊跷。“我估计是有人找了关系,弄得我有点晕。”蔡国兆坦言。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随后联系了曾撤掉这篇报道的中国网,谁想中国网有关负责人的答复,更加出人意料。据中国网称,8月13日,该网站曾经接到过一份盖有“新华社”公章的传真函,函中要求中国网删除其转载的蔡国兆的报道。并且,据中国网透露,接到此函文的网站“不止一家”。于是,应“新华社”的要求,多数接函网站将蔡国兆的报道“及时清除”。

  新华社是否曾以传真函的形式要求各网站撤掉蔡国兆的报道?记者就此向新华通讯社秘书处致电核实。新华社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新华社的每笔函件都有相关记录,经查实,去年没有针对有关“空调”的报道发出过任何函件;并且,传真上所盖的“公章”样式,与真实的新华社公章不符。因此新华社秘书处肯定地表示,那份“花落多家”的“新华社”传真函“无疑是伪造的”。

  “谁的胆子那么大,敢伪造新华社的函件?”对这一“新华社函件造假门”,普通公众也许尚觉诧异,但在资深网络公关策划刘军(化名)看来,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从行业经验看,这番造假的最大嫌疑人应该是美的公司委托的网络公关。”刘军在接受本报的电话采访时,亮明了自己的判断。据刘军介绍,如今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公关的运作来“删除网上负面信息”,这在行业内部早已不是秘密。

  在刘军看来,虽然网络公关的活动多少与“灰色”撇不开干系,但公然以“新华社”的名义欺骗网站管理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是头一次听说。这让他不禁慨叹:“这部分人胆子也太大了,已经越过了底线。”

  那么,当一份自称是“新华社”的删帖函放在你面前,你选择从是不从呢?显然,蔡国兆的报道几乎在一夜之间退出大众的视线,说明不少网站已经用行动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对于上述网站的“及时行动”,资深网管兼知名博主“边民”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正常的媒体人按理说不会不经核实程序,就删除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的任何信息。“就算新华社有强大的官方背景,但它毕竟不是政府公权力机关。伪造新华社函件,是网络公关公司的喜剧;但对转载网站来说,一个电话就可以核实的事情,举手之劳而不为,则是悲剧。既令同行侧目,也令公众失望。”

  同样的现象,刘军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诉记者,互联网业内其实不乏明眼人,一张伪造的“新华社”函想瞒过他们的眼睛,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据我了解,部分网管应该有能力判断此举是某公关公司所为,至少我知道有的网站就直接咨询了新华社,得到了否定的答复。”他说,“但是,对一部分网站来说,照办来自始发网站的删帖要求,显然比较简单省事;对另一部分网站来说,谁会跟客户过不去,跟自己的广告费过不去呢?大家心照不宣。”

  刘军的后半句话,暗示了蔡国兆的报道被删,除了因接函网站的疏忽而遭蒙蔽外,似乎另有隐情。而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一张假冒的“新华社”删帖函,点开的是一幅远比其表面复杂的网络公关乱象图。

王颖 摄

  网络公关的年产值高达8.8亿元

  “互联网,是星罗棋布的陷阱群,还是无处不在的机遇场?无论您怀着怎样的态度,现实都已经存在,趋势都即将发生。”著名网络公关公司——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公司的主页上如是说。

  上述话语,提示了如今网络平台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之大、渗透之深。

  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4.2亿,覆盖了中国总人口的1/3。其中,3.3亿网民通过网络阅读新闻,3.2亿网民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2.31亿人在使用博客。而在全国范围内,有279万个网站时刻为此吐纳着信息流。在这个号称整个社会都可以“搬”到网上的时代里,网络与现实是如此地胶着不分。对任何企业而言,网络舆情的一点风水草动,都可能让它们的商誉在消费者心中大起大落。这似乎正应了网络公关公司的结论:“我们必须正视网络舆情对企业营销、对所有品牌的巨大影响力、颠覆力和推动力。”

  在此背景之下,专为各家企业处理网络舆情的机构——“网络公关”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张,便顺理成章。据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副秘书长陈向阳称,2008年度网络公关的年产值高达8.8亿,目前更成为公共关系服务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据刘军和“边民”介绍,受企业委托,帮企业在网上“清理负面信息”,目前已成为不少网络公关公司的“常规业务”。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包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公司和“八加八网络营销公司”等在内的大型网络公关服务提供商,也都将“监测和消隐企业的网络负面信息”作为其危机公关服务的一部分,承诺会以专业的技术与服务,“将负面信息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相对于口碑互动营销策划等公司试图借“消隐”一词表达的中性色彩,一家名为“负负得正”的网络公关公司,对其核心业务——“删贴”却表述得更加直白。“对企业来说,负面信息不啻飞来横祸。网民可以不为其危机公关处理爆料,而企业却一定得为这些负面信息买单。”该公司因此在其主页发布的文章中称,“企业的基业如何能万古长青?我们的答案是,负面信息全部删除。携手负负得正,我们将让所有的负面信息离您远去。”该公司还在主页上声称,将为客户提供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保证“一切不想看到的信息都可以消失在您眼前。”

  按照这一公关公司的说法,网络公关在e世界里似乎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但天涯论坛总编辑胡彬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却明确表示,公关公司毕竟不是网站的直接管理者,其“删帖”要求必须经过网站这道“关”。而正规的网站在审核任何“删帖”要求时,一般都有一套既定的判断依据和程序,因此对这些网络公关来说,能够走正当途径“删帖”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胡彬以天涯社区为例介绍说,正规的网站一般都会规定,不得理睬网络公关公司的“删贴”要求。至于改头换面、披着合法外衣而来的种种交涉,网站管理者基本也都会辨别真伪,谨慎处理。

  凯迪网络总编辑“牧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其值班编辑判断“删贴”要求时的具体标准。“牧沐”表示,网站若遇到涉及“人身攻击”、“侵犯名誉权”或“谣言,不实”而本身又缺乏可信依据的信息,编辑一般会直接删除。在此之外若接到“删帖”要求,网站编辑一般会根据“是否属于正常的舆论监督信息”,“发帖人属原创发布,身份可以基本确认,来路清楚”且“典型而有较大舆情价值的信息”等判断标准,来决定是否满足其“删帖”的申请。

  曾多次与各种“删帖”要求过招的“边民”,还结合自己的网站管理经验,给出了一套他的处置流程。“我一般会先验证对方身份的合法性,再审查其所附的关于‘帖子应该删除’的各种证明文件,对照有关法律规定确认无误后,才能予以删除。”他说,“并且,我的删帖依据只有‘违法信息’、‘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三种,而不是‘负面信息’。因为在媒体人这里,信息不应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真实、客观才是媒体人眼中的最高价值。”

  看来,企业眼中的“负面信息”,只要在正规网站的管理者看来“真实合法”,就注定了其“删帖”要求在网站编辑这关“凶多吉少”。而从程序上说,“边民”坦言,他迄今为止还未碰到哪家网络公关公司,能够提交齐备手续文件要求删帖的,“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因此至少在他手上,还没有“被公关”的成功案例。

  在正当途径难以走通的情况下,网络公关的“删帖”许诺将怎样兑现?答案似乎不言自明。记者从网站管理者口中了解到,现实中确有大批网络公关,为达到“删帖”的目的而选择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缘。

  据“牧沐”介绍,正当删帖途径向网络公关宣告的“此路不通”,并未遏制住它们的公关触角。长期以来,“删帖”的要求依然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凯迪网络的编辑们手中,多半情形下都是公开或隐藏的公关公司所为。“牧沐”还透露,2010年11月11日,有家网络公关公司甚至公然将自己有能力从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地“删帖”的广告,发到了凯迪的互动社区上。“还留下了QQ号、手机号等多种联系方式,可见有多猖獗。”谈到此事,“牧沐”气愤中不乏无奈与担忧。

  对于这类网络公关公司究竟如何运作“删帖”,胡彬和“牧沐”两位总编心里都“门儿清”。他们指出,网络公关并无“神通”,不过是多数躲在暗处,或是冒充“受害”的当事单位或当事人与网站联系,指称网站登载的信息属“诽谤谣言”,要求删除;或是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以删一帖多少钱为诱饵,试图“收买”值班编辑;权势大一点的公关,可能会直接找有执法权的行政部门,指令网站“删帖”;最恶劣的手段是“黑客入侵”,靠技术手段窃取发帖当事人或值班编辑的工作密码,直接修改或删除信息。

  上述种种运作手段暗示,“删除负面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网络公关的一门“灰色生意”。因此其在遇到管理正规、技术强悍的网站时,容易无功而返。据“牧沐”介绍,凯迪网络对声称自己是“受害者”的删帖要求,都会比照函件的来源地与事发地,“若二者不符,通常就是所谓的网络公关在运作。”胡彬也介绍,“收买”值班编辑在正规网站那里,很难行得通。“因为正规的网站都有自动生成的管理日志,如发现异常删帖,肯定会追根求源,删除的信息也很容易恢复。”他说。

  那么,在网络公关“十八般武艺”皆失灵的情况下,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指出,其运作手段由“灰色”走向“黑色”,就有了一定必然性。而伪造“新华社”函一事,之所以被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有可能是网络公关所为,也是因为此举是在它们的既定思路上“更进了一步”。

  资深网管兼著名网友“北风”告诉记者,他在金羊网和网易工作期间,也曾接到大量的“删帖”要求,但公关公司的要求他“一概不理”。“遇到网站始终不配合的情况,公关公司的‘删帖’承诺就无把握实现,这就驱使它们不得不以冒充‘始发单位’的名义造假。”他说,“因为网站与始发媒体在签署供稿协议时,一般会承诺无条件地删除其指定信息。因此始发网站的删稿要求,转载网站一般是会配合的。”而造假者正抓住了这一点。

“删帖只是网络公关最常规最低级的业务”

  其实,网络公关能够为各委托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远不止“删帖”一项。用“边民”的话说,“删帖只是网络公关最常规最低级的业务。”此外,网络公关能够使用的“灰色”手段,形形色色。

  据“北风”和刘军介绍,删除或屏蔽客户指定的负面信息,删除客户竞争对手的正面报道,甚至主动发布竞争对手的负面信息,都是网络公关的“业务范围”。而从手段上看,“公关”、“人力”和“技术”是其三种最主要的武器。

  以“消隐负面信息”为例,“负负得正”就在其主页上,介绍了一整套操作流程与手段:首先,以blog群建、BBS群发等方式,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的正面信息,来稀释负面信息;然后,直接找到网站要求“除根”;但若是文章偏中性,网站需要提供证明,就转而采取“治标”方式:即用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优化企业的正面信息,把涉及负面的文章挤压到第N页之后,最终达到公关的目的。

  无论何种手段,听起来都不那么正当。姜奇平在接受采访时,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网络公关受雇删贴、发贴、屏蔽关键词等举动,是在以不正当的手段扭曲舆论。”但据刘军透露,使用上述手段“公关”,在行业内已属普遍。

  胡彬和“牧沐”还补充说,除了被动应战,企业也可能委托网络公关主动出击。比如公关会雇佣窝帮集结的“网络水军”制造假信息、伪民意,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正面炒作”或贬低客户的竞争对手。“10月爆出的蒙牛公关丑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北风”说。

  那么,此类网络公关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刘军在电话那边称“多如牛毛”。当记者问及具体数字时,他表示:“何止上千家。”

  “牧沐”则告诉记者,“网络公关”不仅公司能为,个人也可以公关。“比如某些ID并非固定地从属于某家公司,他会经营自己的ID形象。待形象成熟后,自会有公关公司雇佣他们。”“牧沐”说,因此,确切数字难以统计。

网络世界已现 企业-公关-网站“利益链”

  网络公关不仅以形形色色的“灰色”手段,频频向法网打出“擦边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网站与公关三者间结成了一条庞大的利益链。在有形的网页背后,不知何处,就可能潜伏着一个隐形的网络江湖。

  作为网站管理者的“牧沐”、“边民”和“北风”三人都表示,目前,部分网络公关与网站或其工作人员之间结成利益链,已成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

  “边民”告诉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由于多数网络公关的基础常规业务就是“删除信息”、“屏蔽信息”和“改变搜索结果”,而这些动作除非靠非法入侵网站服务器,否则必须通过网站管理者才能实现。“因此,网络公关在接受委托后就必须首先‘公关’网站,达成目的,其中的利益链条十分清晰。”他说。“北风”也指出,不经正当途径“删帖”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有些是常规性的搞好关系,有些就得采取特殊行动,后者背后的事情不难想象。”

  但“北风”提示,在实际操作中,会明着跟网络公关建立利益关系的网站极少,“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而网站与公关的“合作”方式,大多是以网站工作人员私下行为的面目出现的。

  “牧沐”也认为,虽然正规的网站一般会采取紧密型的管理方式,无论社区、博客与微评都由本站职工管理,而站方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惩罚往往也很严厉,会在相当程度上遏止网络公关与站内工作人员构架起“勾结关系”,但是,一些管理松散的网站,恐怕很难避免与公关公司“站在同一阵线”。“这里头,我估计有个庞大的利益链,运作越来越成熟、精细而大胆。”“牧沐”说。

  有关这一“利益链”的运作流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省网络业内人士表达得较为直白。他告诉记者,流程并不复杂,“收钱删帖”是最广泛的一种。“比如我在地方门户论坛上想删一个帖子,那么只需要找到该论坛的某些人付钱就可以了,具体收费很难估计,要依平台的流量而定。”他说,“比如像百度这样的大平台,可能要花上万,如果是地方性小论坛,可能就是几百。”

                                  文/本刊记者 刘畅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