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花卉市网购:山西卫生信息网::特色疗法与专长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07:07
中西医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 2010-11-10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王佐明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3例,为2001年6月~2005年7月诊治的病人。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9岁,平均58.9岁;病程小于1年者11例,1~5年者18例,大于58年者14例。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8岁,平均59.1岁;病程小于1年者10例,1~5年者17例,大于5年者13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根据1980年2月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1]确诊。辩证分型参照1980年广东新会冠心病辩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判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辩证试行标准"(参考文献同前)分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①心脉淤阻型:治于活血化淤,通脉止痛,方选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8g、枳壳12g、桔梗10g、白芍药15g、柴胡12g、川牛膝12g、甘草6g、②痰浊痹阻型:治以化痰泄浊、通阳开胸,方选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通脉汤加加减:瓜萎15g、薤白15g、法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胆南星10g、生姜3片、甘草6g。③寒凝心脉型:治以温通心阳,散寒止痛,方选通脉四逆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2g、炙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2g、当归10g、葱白3根。④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通脉止痛,方选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人参(另炖)10g、麦冬10g、五味子6g、炙甘草10g、桂枝9g、生地15g、阿胶(烊化)15g、大枣3枚。⑤心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养心安神,方选左归饮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山茱萸12g、熟地12g、山药15g、枸杞子15g、茯苓15g、五味子6g、当归10g、麦冬15g、天门冬15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丹参30g、炙甘草10g。⑥心阳不振型:治以补气助阳、温通心脉,方选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加减:人参(另炖)15g、熟附子(先煎)12g、干姜10g、白术15g、肉桂3g、炙甘草6g。各型均为每天一剂,水煎分2次服。
1.3.2 对照组:口服消心痛5~10mg,每天3次,卡托普利12.5mg,每天3次,倍他乐克12.5~25mg每天2次,阿斯匹林75mg,每天1次,舒降之20mg,每天1次。2组均以2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程结果。2组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持精神舒畅,不宜过劳,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风寒。
2   结果
2.1  治疗标准:参照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坐谈会修订的"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也基本上不出现心绞痛),休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原为Ⅰ级心绞痛基本消失,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变,或虽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休息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项中的规定者。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2组显效率分别是68.0%、50.3%( X2=4.82,p<0.01 ),总有效率分别为94.4%、80.0%(X2=7.64,  p<0.0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西医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主要应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硝酸酯药物普遍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可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改善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但长期使用硝酸酯类会导致耐药的产生,不仅影响其抗心绞痛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同时亦降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中医学将本病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主要机制为本虚标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由于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心脉瘀阻;或寒邪所犯,寒凝脉涩,拘孪收引;或饮食不节,膏粱厚味,变生痰湿,壅膻中;或痰热灼络,火性炎上;或气血阴阳亏虚,久病入络等,均可致瘀而发病。七情内伤,气机阻滞,血行瘀阻,亦可出现胸痹。其治疗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常以益气扶正,温振心阳;或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或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或理气化痰,疏利清热;或温化痰饮,除痹活络等法治之,达到"通"之目的。据现代医学研究和药理实验证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扩张血管等作用,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应用,疗效明显增强,实为临床治疗本病一种较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