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选课:重要的是让人民都富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6:08

  要让人民更加地富裕起来,既是党的一贯宗旨,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履行党的宗旨的第一要务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党经过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62年,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经过33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朝着“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很多老同志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九十诞辰的党更加深得民心,焕发出更大的青春活力?那就是要让人民更加地富裕起来,这既是党的一贯宗旨,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履行党的宗旨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参加、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多数人参加、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重温党的历史可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始终贯穿着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红线,广大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亲身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从而以高涨的政治热情,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走过一段弯路,直到改革开放才纠正过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空前增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200多美元提高到40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重点要解决共同富裕,即“民富”的问题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重点要解决共同富裕,即“民富”的问题。这是当前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国家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所在。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实现“民富”是立党之本。这就是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政府存在的根本理由。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先有氏族、族群,后有国家,到了近现代才有了政党。人们之所以需要政党,是为了让其为人民谋利益——谋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包括保卫这些利益。政党为理想和主义而奋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这个“主义”不是空洞的,其根本追求就应当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正是对这一追求的进一步具体落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最大心愿。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偏少、资本所得偏多,在再次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中,给老百姓多切一点。“十二五”规划把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这意味着国家已把解决“民富”问题放到首位。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转变。

  第二,“民富”是国家强大繁荣的最本质体现和根本动力。只有实现“民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和国强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民富”的国强,是没有牢固根基和不可持续的;国强应是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的手段,国强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只有使人民富裕了,他们才切身感受到国家是自己的,是给自己办事的,他们才会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是爱国主义的动力源泉。所以,只有“民富”,才能真正国强——这个顺序不应颠倒。

  从国家发展动力来看,“民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由“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这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第一次提出了GDP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劳动报酬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目标。这是因为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提升自己的消费能力,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而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让老百姓有钱花,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花钱,没有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放心花钱,又谈何“消费经济”,谈何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谈何真正持久的经济繁荣?有专家谈到,民不富最终将会导致国家发展动力的衰减。可以说,“民富”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GDP增长,它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第三,“民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民富”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的指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根本所在,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稳定和谐最有效的方针政策,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众多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实际的措施,是实现政通人和,践行和谐社会的最基本保证,是政府应该为人民群众办的实事。

  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0%。而美国的消费比率是70%,日本是60%,印度是54%。这意味着我们生产的财富只有三分之一让老百姓消费了、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远远跑不过政府财政的增长,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而如果两极分化,就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追求背道而驰。

  温家宝同志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指出,目前中国还存在许多不公平,政府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早在1993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对未来中国发展之路有一个富有远见的提醒。他说,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还说:“富裕起来后财富怎样分配”也是“大问题”、“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因此,小平同志强调,“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小平同志在近20年前就警示我们,解决好人民共同富裕,实质上不仅仅是分配领域的问题,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执政党必然会遇到,而且是无可回避的重大考验。今天,我们已来到了这个考验面前——解决“民富”问题,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重点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四,“民富”是抵御内忧外患的坚强基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有力保障。当前,我们国家外部环境还很不稳定,内部也还有不少矛盾需要解决。“民富”是解决内外矛盾的基础,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只有“民富”,人民才能团结一心,一些敌视中国的外部势力才无机可乘;人民才会人心思稳,倍加珍惜自身的幸福生活,一致反对一切破坏和谐稳定的企图。在共同富裕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富裕了,他们就会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才会真心实意、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讲话中用很长的篇幅提到,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意识。要正视和认同群众渴望过上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民富”这个主旋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扶助弱势群体,帮助人民群众致富,让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实现自我价值。

  为此我们应当注意,其一,要树立将“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的紧迫意识,大力提高居民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民生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相适应;其二,要防止把“幸福指数”仅仅作为一句口号,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衡量地方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三,要拓宽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完善基层民主法治,为改善民生提供民主和法制保障;其四,考核干部、整顿吏治,要坚决将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改善民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我们要促进群众过上富裕生活,而不要与民争利,应以促进、帮助群众致富为荣,以同群众争富、夺富为耻

  总之,我们应当喜欢、欢迎、促进、帮助群众过上富裕生活,而切不要害怕、嫉妒群众富裕,甚至与民争利。我们应当以促进、帮助群众致富为荣,以同群众争富、夺富为耻;以关心群众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荣,以漠视群众的困苦、对他们冷酷无情为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的经济繁荣、对于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理应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过上更好的生活,过得更有尊严。

  可以说,即将走过90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自觉地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伟大使命:把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坚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然,在克服一种倾向的同时,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在提高收入,逐步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局面的同时,一定要提高竞争活力和经济效率,要创造更多的机遇,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王大明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北京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