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海尔森心理官网:胃病 心血管疾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6:51

    谈到消化系统,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民以食为天,但同时另一句话也在警示着人们病从口入。本来病从口入是说传染病的概念,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病从口入的概念已经从传染病发展到慢性疾病,现在我们关注的四大慢性疾病都跟口和消化有关。谈到医生的水平以及医道,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讲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预病,下医治已病。”就是说最好的医道是没发生病时的预防,中医是治快要来病的状况,下医治已病。我一开始就把自己归到下医中,因为作为外科大夫,没办法在未病时做手术,但是今天非常荣幸由我这个下医做主持,为两位上医做介绍。一位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兆申教授,我们还请到北京西苑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旭东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这两位教授今天将就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跟大家进行交流。接下来有请第一位上医李兆申教授。

  胃病的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第二药物(阿司匹林等),第三是不良生活习惯,饮酒、浓茶,还有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近几年,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问题,大家咨询的很多,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两位澳大利亚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后,这件事基本已经敲定。幽门螺杆菌应该是胃病的罪魁祸首,是慢性胃溃疡、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1979年两位澳大利亚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我国35到55岁男性最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上。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大家在等什么?等不舒服,不舒服了到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医院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两边的等待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无奈。我们丢失了一个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业。大家想,无论是肿瘤还是心血管疾病,等到有症状,等到有心绞痛都不是早期。而且就冠心病来说,一旦出现症状,男性10个有6个,女性10个有4个是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致残致死是第一次发病的症状。所以说对这样的疾病,怎样强调预防都不过分。等出现症状再到医院看病就没办法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而且这个阶段看病是很不安全的。你想放了几个支架能安全吗?没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复发,医生自己也在消极地等疾病的发生。所以我想必须实现整个战略思考的转移,上医治未病。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的疾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可以引起大脑、心脏、肾脏、下肢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致残致死后果。而且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反复发作的疾病。一个患者第一次得了心肌梗死,即使做了最好的治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再发心梗的危险增加五到七倍,另外一位患者发生脑卒中再发生的危险增加九倍,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增加二到三倍。

  在座很多都是老年人,我自己也是老年人,我们可以看到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五个人会有一个有下肢动脉硬化。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其实老年人不仅常有骨关节疾病,而且两腿的动脉硬化也非常常见,而这些有下肢动脉硬化的人,每10个患者,只有一个会在快步行走时出现小腿疼痛,休息几分钟就可以恢复,但另外9个人没有症状,但这9个没症状的人和这1个有症状的人在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是一样的。所以要在这些无症状的老年人中,通过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各种死亡的三分之一。到要2020年预计死亡增加到2500万。而且我们要注意发病的年龄,发达国家通过控制已将死亡率降低,2001年,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50%,之后到2008年,又进一步下降了25‰,提前达到2010年的目标,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在普遍接受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将烟草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推销到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这是无法审判的犯罪行为。尤其是不运动、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度,加上精神紧张。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增长最迅猛的是35岁到55岁的男性。

  同样得心肌梗死,36岁得心肌梗死和95岁得心肌梗死,无论对个人和家庭、社会都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名人的猝死使大家感到很震撼,实际上这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绝对不是个别的现象,男性约60%,女性约45%第一次发生心血管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998年中国总人口12亿多,其中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冠心病,每13秒钟就有一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主要的原因是不健康方式,包括吸烟,吸烟者12亿,超重或肥胖10亿人,静息生活方式亿万人。缺少运动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心血管疾病到底如何发生发展的?我想有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只占10%,90%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大家都知道,伊拉克战争、苏联的解体、社会的动荡,汶川地震的灾害,这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发生的动荡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增加,但这是一些突发事件,有阶段性、有时间性。对在座每个人来说,环境中天天存在的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源头,吸烟、缺少运动、饮食不合理、紧张等导致了多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会影响动脉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很重要的功能,可以分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是强大的扩张血管的物质,而且可以预防血栓。如果大量吸烟,“三高”,会使血管分泌一氧化氮变少,血管会收缩,容易长血栓,出现血管闭塞。同时大量吸烟,可以引起血管壁的炎症,18岁开始吸烟,会出现内皮功能异常,到40岁出现病变,出现致残致死结果。侯耀文为什么突然过世?一旦出现血栓,就跟图中的现象,很快可以闭塞血管。

 

治疗心血管疾病需改变现有生活方式

 刚刚看到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但我们非常有成就感的地方是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90%的心肌梗死可以被我们身边可检测、可控制、可改变的9个因素所解释和预测,这是52个国家,包括中国几千人的研究证明的,在同一个地区找到一个心肌梗死的人,再找一个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未得过心肌梗死的人作对照,看在同样的环境下,什么是造成心肌梗死的原因。这项研究终于揭开了冠心病的神秘面纱,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缺乏运动、精神紧张和饮酒,这9个因素都是可以逆转的。遗憾的很多医生的诊室都没有皮尺,也没有教患者如何量腰围。血压、血糖都可以家庭化,血脂可以在社区化验。

  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展望,如果人类告别癌症可以多活3年,告别心血管疾病可以多活10年。

  我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另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家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希望寄托在到医院接受最现代化的支架和搭桥手术或者吃药片。我想心血管疾病走出误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突出强调心血管疾病甚至肿瘤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有人说肿瘤是遗传,美国一位营养专家用中国调查资料发表的文章提到癌症也是生活方式疾病,遗传只占10%的因素。源头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间环节是多种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有氧运动,心理平衡,零吸烟、管好嘴、迈开腿、好心态,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多饮水、少喝酒、不吸烟,这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措施。如果大家不管这些,只是等着做支架、搭桥是非常失败的策略。

  如果一个患者得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或搭桥,戒烟后死亡率可以下降36%,这项成就超过目前所有预防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而且成本最低,我们知道吃了降压药和降脂药都要终身服药,而戒烟药仅需使用3个月,是成本最低的。

  今天我们的话题主要是运动,在这方面我不是专家,我是临床医生。为什么讲运动,1987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非常有幸地结交了一位朋友库柏。库柏教授和他的夫人开了一家有氧运动研究所和有氧运动中心,库柏本人是医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心内科专科。由于没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体重增加非常快,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又回到哈佛读公共卫生专业的硕士,此后辞掉医院工作,跟夫人一块儿到达拉斯市找了一块地皮发展有氧运动中心,美国的历届总统和美国的宇航员都在他那里做健身培训。我们国内一些做健康的企业看过库柏的中心后,企业家回来也感觉很兴奋,甚至有宇航员在太空上也向库柏教授致敬。

  他的书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从一个侧面带来了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我1989年回国就把这本书翻成中文版。为什么我喜欢有氧运动?一方面是我自己有经历,一方面我觉得有氧运动对心血管预防效果比较好,而且也有更多的证据。今天我在其他两位运动专家讲之前,谈一下我对有氧运动的体会。

  我想有氧运动是以健康为目的,提高身体耐力为目标、不是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另外它提高的不是身体爆发力而是提高身体耐力。运动强度是轻中度,不是剧烈运动,而且是持续性的,比如走路、慢跑、游泳、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爬山、跳绳等。

  那么为什么叫有氧代谢运动?运动以后身体对氧的需要会增加,对血的需求会增加。但通过加快呼吸、加快心跳可以满足对血和氧的迅速增加,所以在运动中依然可以保持氧的供需平衡,运动过后不会出现过度疲劳,出微汗,运动后反而觉得精神很好。

走路是中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方式

大家很怕饭前运动后,晚上饮食量会大增。我看库柏教授的书,他提倡晚饭前运动。我们上大学时生活很规律,往往是最后一节课上完后是晚饭前的运动。现在咱们太忙,一天学习、工作非常疲劳,其实晚饭前运动,不会增加饭量,我自己一直这么坚持做,同时你会觉得晚上精神很好,做一些运动反而效率很高。有氧运动的多种方式都在我们身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但我觉得最值得提倡还是走路。

  因为走路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如果你去做游泳需要找游泳池,爬香山路上很堵,但走路成本很低,便于执行,便于整合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里,所以就能够坚持下去,而且有效、安全,特别对老年人。老年人除了要运动,保护心血管,也要保护关节。所以爬山这样的项目,对关节不一定很好。已经有高血压,特别是得过冠心病,做过支架,经过治疗稳定的人,我想有氧运动走路这种方式对心血管也更为安全。

  国际合作中所有心血管专家都强调走路,这张图的LOGO“走向健康”是美国心脏学会的标识。美国心脏学会在美国开学术年会,参加者三万多人,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识,提醒医生要走路,不要坐电梯,不断地提醒大家走路。

  有氧运动中的1、3、5、7,每天至少运动一次,如果不能坚持每天运动,可以运动5天。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无论走路还是慢跑,希望其中有一部分是连续的。每周至少保证5天,运动的心率大概170减年龄。比如70岁的人心率在100次左右,60岁的人110次左右。怎么判断心率?做运动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念想,这样才容易一直坚持做。你不可能一边走路一边数脉搏,运动结束的即刻计数15秒脉搏次数,乘上4得出一分钟的脉搏数即等于心率。运动结束后的心率比运动中的心率慢10%,所以得出这个数再加上10%,就是你运动中的心率。

  其实这个规定也不是特别刻板,我每分钟走一百步左右,我也不是天天数心率,每天走一万步,大概就是100分钟。我去年在巴塞罗那开会,陪同我的那个人不运动,体重很重,血糖也不好,他比我年轻,他跟着我一块儿运动后,今年再看他已经非常好了,他每分钟走120步,因为他比我年轻,我觉得自己走100步就够了。

  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运动不是突击式的,而是一辈子的事。就像每天得吃饭、睡觉、学习一样,白部长比我大,显得比我年轻10岁。我觉得一定要把运动整合到日常生活、工作节奏中才能常年坚持。你现在跟很多企业家、文化名人、领导人说要运动,他们都说没时间运动。我也不是很闲的人,但每天都运动100分钟,就是要把运动整合镶嵌到你每天的工作中。很重要的是改变习惯,咱们的习惯是到哪儿就坐着。为什么不能让整个社会走起来、动起来?比如我开会,如果到早了就出去走路。不愿意扎堆聊天,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聊的。中间茶歇,大家喝点茶,剩下的时间走起来。机场经常是要提前候机,而且机场晚点并不是非常罕见的事,这个时间坐在那儿心里很烦,不如走起来。而且工作的时候,我只要能坐地铁或公交都坐公交或者地铁,因为坐公共交通你必然会运动。距离不太远的地方,尽量不坐车,尽量去运动。把运动变成一种需求,变成一种习惯。

  很多企业家买个健身卡,下班后去健身,我觉得是很难操作的方法。最近欧洲日内瓦大学做一项研究,把大学的教职员工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按平常的习惯,出门就打的,进门找电梯。第二组人通过指导,组织起来,每天在工作期间,去上课、吃饭都爬楼梯,不坐电梯。通过这项措施,一天8小时累计起来只要能爬够20层楼的人,跟天天坐电梯的人比,血压、体重、血糖明显好转,而且坚持这种做法,预期寿命可以延长4到5年的时间。后来大楼要装修,把楼梯关闭了,养成运动习惯的人不方便爬楼梯了,过了几个月以后,很多人的血糖、血压、体重又恢复了。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牢记健康号码:14065430268

 明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健康的工作环境,你要提供健康环境,一天走20层楼,对一些能上班的教职员工太简单了,我们很多单位都有广播体操的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做,所以我觉得把运动整合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之中非常关键。我走了七年,七、八年前我是一个肥胖患者。我折腾过,爬过山,游过泳,但很难坚持。我是通过走路,由93公斤减到70公斤,现在应该是七十五、六公斤,体重出现肥胖非常容易复发,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复发,我觉得主要是管好嘴,迈开腿。我是最反对减肥药,我觉得研发减肥药本身就是错误的,想通过吃药不运动,敞开吃本身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歧途。控制体重最好的办法就是管好嘴、迈开腿。七年前我的血糖也不正常,现在都正常了。我自己体会运动必须持之以恒,每天去做,只有和自己的工作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坚持不懈。

  我们现在很多健康教育都在做,老百姓对健康非常渴求,我觉得一定要坚持健康教育的公益性,给老百姓讲真实故事,健康不能忽悠老百姓。把一些真实的知识告诉公众,我觉得健康工作最重要的是把维护公共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华医学会作为权威学术机构应该发布老百姓信得过的信息,避免商业利益的干扰。第三要强调通俗性、趣味性,最终要强调时效性。通过一点的改变,促进预防疾病的实效。最近我在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手机号码:14065430268,不要把指标讲得非常烦琐,收缩压能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下可以大面积减少脑卒中,血糖6摩尔以下,胆固醇不能说所有人一个标准,未来十年得心肌梗死危险越大的人应该降得越低。既没有糖尿病也无冠心病的人,控制在5毫摩尔以下;如果得过心肌梗死或糖尿病两者之一的人,未来十年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会发生或复发心肌梗死,总胆固醇应控制在4毫摩尔以下;既有心肌梗死又有糖尿病的患者十年每两个人会有一个人复发,这些人的总胆固醇要控制在3毫摩尔以下。吸烟是零,268是腰围,男性小于二尺八,女性小于二尺六。我们就把这几个数字记住,不要纠缠于一些复杂的医学指标。

  希望大家有健康人生、快乐的人生,心血管疾病应该从青少年抓起,18岁前培养运动习惯,40岁应该强化,特别是男性。这样我想心血管疾病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控制目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