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小:我憧憬,东方的莱茵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1:09


李颖玥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球因为有了人类而日益繁华,她也因为有人类而加速其衰亡。人类正在用所谓的智慧扼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啊!

请看吧,我们的大地母亲完全改变了模样——群山不再葱绿;水塘变成泥坑;小河看不到鱼虾;天空也不再湛蓝。

自1931年发现锡矿后,潇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万群众就饱受污染之苦。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这里非法小锡矿蜂拥而起,泡水河水因矿渣排放变成了一条“红河”,河水铅、砷含量分别超出国家标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绝迹,连下河戏水的鸭子都未能幸免。离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残。由于缺乏环保意识,泡水河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深受其害,但当地一些群众仍将采锡作为“致富手段”。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然而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道家就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庄子曾提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顺天思想,对自然听之任之的思想固然消极,但他却道出了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易经》则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学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书中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前加以引导,“后天”是指遵循天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用哲学原理来解释,就是告诉人们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早在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毋坏屋,毋坏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汉宣帝为保护益鸟,下诏曰:“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明朝万历年间,官府张榜全国,严禁民间擅捕青蛙,违者“问罪枷号”。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掘出土的秦代竹简上就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规定:不但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这一珍贵文献,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自1999年湖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口号。我以为,这并不是要东方的湘江去借西方莱茵河之光,而是在于要向莱茵河学习其国际目前最高水平的河流治理经验。

莱茵河也曾颓废过,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战后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入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河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莱茵河失去了原有的风采。河水污染还让旅游业、葡萄酒业也遭受重创。

1987年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还通过了重在全面整治莱茵河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最初治理污染到寻求莱茵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ICPR一系列措施让莱茵河生态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经过多年的努力,莱茵河才恢复了生机。

我深信,只要我们已经觉悟,只要我们尽快行动起来,那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东方莱茵河,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