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略大学留学条件:大象无形——《易经》的象结构(一)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4:02

 

 

一、《易经》解读

(“象”结构——对中国易学的基本解读)

 

二、执大象,天下往

(易中“象”的应用——古人是如何出神入化的)

包含三个方面:

      1、特殊的知识结构

      2、文象互应

      3、仁者的心香——象的化境核心

第一部分  对《易经》的解读

对中国易学的基本解读首先要了解它的象结构。《易经》中每一卦及其卦辞和爻辞都是从“象”中产生的,因此,我们有研究“象”的必要。

那么,在讨论这个“象”之前更要先了解一下《易经》》。

了解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中国的“易学”是个大概念,《易经》(《周易》于汉代又称《易经》)是中国易学的主体部分之一,而不是全部。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先看看易学的定义:“从哲学高度和阴阳学说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天地间万物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运用阴阳理论,借助于气、阴阳、五行,干支等基本概念来推理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得出哲学和人生道理的方法,总称为易学。”(摘自拙著《大易识阶》)

在《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得到综合运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多占卜方式。比如,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数是关于占卜内容的记载。由此可见,在殷商时期甲骨文被大量的使用,几乎到了“逢事必卜”的地步。这个“卜”的过程,就是由当时的职业者“贞人”将兽骨或者龟壳,按照特定方式烧过之后,依据它的纹理所产生的“图形”(即“纹象”),从而对所占之事下结论。

这种占卜的方式的出现,导致易学应用中重要基本表述元素“天干、地支”的产生。说到这,我们在这里还要明确一下:在汉代之前,《易经》中的“卦”跟“天干地支”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汉代以后,自京房发明了“火珠琳筮法”(即“六爻”,通常用六个铜钱来占卜)之后才发生关系,并从此后,干支、五行以及卦逐渐完全融合在一起应用。

由此,易学的义理和象数两大流派鲜明确立。

这是关于整个易学体系结构的大概。

 

为了增强学习的信心,我们对易学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中国文化是“以虚致实”的文化。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说:《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初为古代术数,后受文化影响而包容为哲学,属于儒学范畴,是儒家经典。

那么,既然要了解儒家学问,则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儒”。

儒,从字的结构上来进行浅表性解读就是“人人所需”。

而中国古代“儒”所代表的意义,“最初是指从巫、史、祝、卜等早期宗教的教职中分画出来的一批知识分子。所以,后世学者如俞樾、章太炎、钱穆等学人把原始儒者称为‘士’或‘术士’。如‘明灵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谓之儒’(《国故论衡·原儒》);‘《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诸子系年》)

 

在古代,古人那时候很多事象都不了解,只能跟“虚无”打交道,而跟“虚无”打交道的职业人士就是“巫”(女性)和觋(习音,男性),他们统称为贞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能文善画。

《说文》谓巫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女巫是用舞蹈来使神降临的人。孔颖达疏曰:“巫以歌舞事神”。凡巫皆善于歌舞,用以取悦、事通鬼神,请神降临。

“ 巫”文化对各方面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略举一二。

古人认为“医易同源”。古代的医字,繁体字“醫”下面有个“酉”字,但这个字在古书中往往都写成“巫”字,即异体字“毉”。(《康熙字典》引《集韵》记载)巫与医有很紧密的关系。古代“医”字含“巫”,又“巫”与“酉”通,并且“酉”与“酒”亦通,可见医与巫与酒(即酉》有很大关系。这个十二地支中的“酉”,对应着八卦中的兑卦,《易经》中兑卦所代表的物象之一就有“巫”。可见,它们是相通的。这就说明本来医巫就是同源的。而且,古代巫师多为名医,其医术总与巫术结合在一起。《论语·子路》谓“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勿躬》谓“巫彭作医”;在战国《管子·权修篇》中有“上持龟筮,好用巫毉”之句,从中更能反映出古代“巫祝”与“医师”不分的真实历史。

在古代,医生和巫婆所要办的事情是类似的,以后逐渐慢慢分工、分化,一个变成科学,一个变成迷信。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分不开的,都在同“无形”打交道。例如:发烧,不知道是什么在身体内作怪,反正有个东西。所以医生的医字就把“巫”字放在下面。

而算术、算命的“算”字也是这样。“算”也是跟“无形”的东西打交道,因此古代的算字是中间的“目”字为“巫”。在现在看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现在科学发展了,掌握很多规律了,从而很多问题就能迅速判断出来。

 

在文学方面,屈原的《楚辞》,便是“巫”文化产物的代表。

随着对文化的影响,和观念的深入,“巫”的影响逐渐渗入到国家政治当中。这也是文化和文明的变迁重要标志。

《易》为卜筮之书,在古代是设有专门的官职的,即巫和史。关于他们的定义,《马王堆汉墓帛书·要》中曾载孔子答子贡话语:“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孔子区分了巫、史、儒,他认为只知道祝祷,而不了解天道变化的度数属于巫;明了天道变化的度数,而不了解道德的主要性属于史;“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就是儒。

这个由“巫”、“史”及“儒”过程,就是中国文化早期演进历程的映照,也是中国古代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转进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也说明了一个客观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儒生是懂得占卜推算的!

也就是说,作为读书人,除了自己的品德学问以外,你还要有“识鉴”,就是你能不能认识、鉴别人物和事物的贤愚、高下、优劣等。这种对于儒生的要求,后来由西汉的大学者扬雄作了更完整简要地概括,他说:“通天、地、人,曰儒。”这就要求你不但要读书掌握学问,而且还要通过学习能够具有超前把握事物的能力,即有先见之明。

 

后来,随着儒家学问进入社会主流之后,易学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生于市井,兴于庙堂!

在学界,有这样一个趋同的结论:易有四圣——伏羲画卦,文王演六十四卦,武王作辞,孔子作传。

据《周易乾凿度》记载:“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易》作《十翼》。”

孔子所作就是《易传》,它是由孔子讲述、门徒汇集而成的,亦称《十翼》,是研究《易》的十个翅膀。所以,研究《易经》不先读通《易传》是万万不行的。这也是很多研《易》者穷几十年之力,最后仍湮死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传》文字内容并不算多,希望大家有时间潜心阅读,对你们的绘画学习会有很大帮助的。著名画家范曾的号“十翼”,就是从此而来。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起初并不知易,但他自从接触易经后,常常自己起卦为自己占筮。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

当时,他以此卦请教于弟子商瞿。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生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人那样权威的地位,虽集大道于一身,但却不能施行于天下。

所以,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于是始作十翼。在《论语·子罕第九》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是孔子的哀叹,是孔子卜得《旅》卦后的言语及心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