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卖电动车:腧穴讲座之足太阴脾经 - 中华艾灸网 - 中华艾灸网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12:03
字号:大 中 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舌根强痛、呕吐、噫气、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内侧浮肿。

1.隐白

穴位:足大趾内侧端。取穴: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之。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针灸:针1~2分,灸2~3壮。

穴名浅解:“隐”可当蔽避解。白为金色。本穴为脾经的井穴属木。脾土生金,又承受厉兑之金,经气从本穴开始上升(从足走腹),而金气潜隐居下,故名为隐白。凡暴泄、癫狂、呕吐、衄血、尸厥等急促狂乱之症,宜激动此蕴育金气之穴,加以镇摄。备考:《铜人》:隐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2.大都

穴位:足大趾本节前陷中。取穴:足大趾内侧,趾蹠关节前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腰痛、便秘。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都”在此义为丰盈。本穴在大趾内侧本节前,该处肌肉丰盈,故以大都名之。本穴为脾经荥穴,属火,“荥主身热”。备考:《百证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3.太白

穴位:足内侧核骨下。取穴:于第一蹠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霍乱、腰痛。针灸:针3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金星别名太白星,又神名,《淮南·坠形》:“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本穴在五俞穴中为俞,属土;但以太白星为名,已示意本穴在功用上对于土虚金弱,或金病累土之症,均可选用,因名为太白。备考:《通玄指要赋》:“太白宣导于气冲。”

4.公孙

穴位:足大趾内侧本节后。取穴:于太白后一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胃痛、膨胀。针灸:针5~8分,灸3~5壮。

穴名浅解:土居正中为公,旁支为络为孙。本穴是脾经沟通胃经的络穴,盖以脾土居中央在形位上为公,可以濡养四末,在功用上为孙(可治多种病症),故名为公孙。备考:《标幽赋》:“脾冷胃寒,泻公孙而立愈。”

5.商丘

穴位:内踝下微前陷中。取穴:当足内踝的前下方陷中(在中封、照海之间)取之。

主治:肠鸣腹胀、溏泻、便秘、痔疮。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本穴在足内踝前,“丘”在此处形容踝骨突起,好似丘陵。“商”于声为金。本穴为脾经的经穴,属金,故以商丘之名以标志之。本穴是脾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可泻之。备考:《玉龙赋》:“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6.三阴交

穴位:内踝上3寸。取穴:于内踝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失眠、脾胃虚弱。针灸:针5~8分,灸5~10壮。孕妇禁针。

穴名浅解:本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的交会穴,固名为三阴交。凡属脾肝肾三经的证候与血分有关的,均可选用。但宜用补法,忌用泻法,盖阴血宜补不宜泻的缘故。备考:《百证赋》:“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与遗精。”

7.漏谷

穴位:内踝上6寸。取穴:从三阴交直上3寸,

骨后缘陷中取之。

主治:腹胀满急、偏坠、腿膝冷、麻痹不仁。针灸:针5~8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漏”有渗的含义。《千金》载:“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金鉴》谓: 漏谷“在夹骨隙中。”看来漏谷之名,以其能渗湿利尿,穴位又在胫腓二骨夹隙中而获得。备考:《甲乙经》: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巅,漏谷主之。

8.地机穴位

膝下5寸。取穴: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失精。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标幽赋》谓:“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大包主上焦,天枢主中焦,地机主下焦。”“地”在此有指下焦的含义,“机”者指变化。凡下焦病变如月经不调,男子失精腰痛,小便不利等,本穴皆可主治,故以地机名之。本穴为本经的郄穴,急症多选取之。备考:《百证赋》:“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阴陵泉

穴位:膝内侧辅骨下。取穴:于内辅骨下凹陷中取之。

主治:同上穴。针穴:针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本穴在膝内阴侧,适置膝部突起好似丘陵之下,而该穴又为脾经的合穴,属水,故以阴陵泉名之。备考:《百证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10.血海

穴位:膝上内侧,赤白肉际。取穴:屈膝垂足正坐,在辅上廉之上方2寸处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腿内侧生疮痒痛。针灸:针5分~1寸,灸3~5壮。

穴名浅解:众水之聚处为海。本穴属于脾经,脾统血,而该穴又以血海名之,提示该穴在功能上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本穴又名百虫窠,《大成》谓:百虫窠二穴即血海也,治下部生疮。备考:《灵光赋》:“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11.箕门

穴位:在阴股内动脉处。取穴:正坐,从血海上6寸动脉应手处取之。

主治:小便不通,遗弱,鼠蹊肿痛。针灸:针3~5分(避开血管,不可深刺),灸3~5壮。

穴名浅解:“箕”指簸箕,其形前敞后狭,古人常将不端正的坐式(两腿分张而坐),称为箕坐。本穴在阴股内动脉应手处,分张两股方能取之,故名以箕门。一说:箕为星名。南天常见四星分列,形如簸箕,本穴适当两股分张内侧,好似在箕星之门内,因名为箕门。备考:《素问·三部九候》:下部人,足太阴也,以候脾胃之气。

12.冲门

穴位:大横穴下5寸横骨两端约文中。取穴:仰卧.从任脉曲骨穴旁开3寸5分取之。

主治:腹寒积聚疼痛、疝痛、癃闭。针灸:针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冲”在此有升举突进的含义。冲脉起于胞中,向上沿着脊柱之里、而其浮行于体外的沿腹上行。冲门穴正是冲脉襄助脾气上升之点(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与冲脉在气冲穴处相会于足阳明经,有相似的意义,故以冲门名之。本穴为脾经、肝经、阴维之会,故对于子冲、腹中积聚疼痛、疝气均能治之。备考:《百证赋》:“痃癖兮,冲门血海强。”

13.府舍

穴位:大横穴下4寸3分。取穴:仰卧,从冲门穴上7分,距任脉旁开4寸取之。

主治:呕吐泄泻、积聚、疝瘦。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府者聚也,舍者居也,如中府穴为胸气之府,府舍穴为腹气之府,取其上下呼应,故名为府舍。本穴是脾经、肝经、阴维之会。备考:《甲乙经》:厥逆霍乱,腹舍主之。

14.腹结

穴位:大横穴下1寸3分。取穴:仰卧,从府舍穴上3寸,任脉旁开4寸取之。

主治:腹寒泻利、疝痛、绕脐腹痛。计灸:针5分~1寸,灸5~15壮。

穴名浅解:“结”义为结聚。凡腹中寒凝气结、积聚难消等症,本穴对之能开破,对泄利诸症又能收敛,故名为腹结。一说:“结”可当曲字解,形容腹内有肠盘曲,故本穴别名肠窟。备考:《甲乙经》:腹结治绕脐痛,上冲抢心。

 

15.大横

穴位:脐旁侧腹部。取穴:仰卧,从任脉神阙穴旁开4寸取之。

主治:下痢、便秘、小腹寒痛。针灸:针5分~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千金》谓:“章门在大横纹外,直脐季肋端。”本穴适在脐旁大横纹中,故名大横。一说:本穴内应横结肠,能治肠府气分诸病,故名。本穴是脾经与阴维之会。备考:《百证赋》:“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16.腹哀

穴位:大横穴上3寸。取穴:仰卧,在乳头直下任脉建里穴旁开4寸取之。

主治:腹寒痛食不化,便秘或下痢脓血。针灸:针5分至7分,灸3~5壮。

穴名浅解:“哀”在此处有肠鸣的含义。本穴是脾经与阴维之会,重阴结于腹中,则食不化、下痢脓血、腹痛肠鸣,故以腹衰名之。备考:《甲乙经》: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17.食窦

穴位:任脉中庭穴旁开6寸。取穴:仰卧,从中庭穴旁开6寸,于第5肋间陷中取之。

主治:胸胁支满、隔间雷鸣。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窦”在此处当通路解。本穴一方标志着与食道有关,一方它有消水消食、降气的作用,故以食窦名之。备考:本穴别名命关,意味着是生命之关。《扁鹊心书》谓: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

18.天溪

穴位:食窦穴上1寸6分。取穴:仰卧,从任脉膻中穴旁开6寸处取之。

主治:咳嗽、乳痈、呃逆。针灸:针4~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胸部属于上焦,为天部,穴在乳旁,又以“溪”形容之,故名之以天溪。一说:乳汁自身产出,自然流溢,因以天溪名之。备考:《大成》:主妇人乳肿、溃痈。

19.胸乡

穴位:天溪穴上1寸6分。取穴:仰卧,从任脉玉堂穴旁开6寸取之。

主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寥阔之处都可以称乡,如水乡、山乡等。胸廓内藏肺脏,吸气时得以扩张,故以胸乡名之。凡胸闷气实之症,取之有效。备考:《甲乙》:胸胁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胸乡主之。

20.周荣

穴位:胸乡穴上1寸6分,中府穴下1肋。取穴:仰卧,从任脉紫宫穴旁开6寸处取之。

主治:胸胁胀满。咳逆、唾脓。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周”在此处指周身,“荣” 指营养。脾统血、脾主肌肉,其经气循行到此,向左右散布其精微,以荣养其周身,故名。凡土不生金之咳逆上气,脾胃升降失常之胸胁胀满,均可针灸本穴。备考:《千金》: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21.大包

穴位:腋下6寸。取穴:侧卧举臂,于腋中线当腋下6寸处取之。

主治:胸胁痛、喘息。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大包穴为脾之大络。《大成》谓:“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故以大包名之。上有周荣穴布散其精微,下有大包穴濡敷于脏腑,说明腧穴命名,是互有关连。备考:《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