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保利金香槟开发商:也谈中国教会的释经“误区”作者: 前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42:53
也谈中国教会的释经“误区”
作者: 前田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前2:15
  
  
  近年来,中国教会发展的速度之快真可谓是突飞猛进,神的国度在神州大地的扩展正显出了她的“青春与活力”,这不得不令我们向神满怀的感恩,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
  这是一片沃土,这里也是一片热土。这里的“早晨五点钟”有千万的祈祷升腾神的宝座,这里有不可计数的服侍者默默地在祖国的疆土上操劳耕耘,这里的天空有无数朵的白云,每朵白云都是美丽的天使,每天把大好的消息飘扬到大江南北……作为中国的一名基督徒,我爱这里的山水,我爱这里的教会。
  圣经告诉我们说,教会的复兴就是耶稣名的复兴,真理的复兴。因此,纵观中国教会的发展复兴史,总觉得缺少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绝大多数服侍神的人,他们的生命素质和真理装备非常令人担忧。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的时间比较短,加上历年来中国史上的封建腐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殖民统治,以及十年浩劫,造成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一样空虚。所以,教会的成员也同样面临这样的“老大难”,即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糟糕。是的,中国教会想要继续复兴,想要超越昨天,那么,她首先得突破复兴的瓶颈,走出同工普遍的缺乏真理装备的现状。
  虽然,我们每一个传道人同样的拿着圣经,同样的讲着神的话,用同样的目标,来完成同样的使命,可是,所产生的结果确实是截然不同。拿圣经的人不一定都明白圣经,不一定在圣经的真理上有深透的造诣,也不一定在生活中都能遵照圣经的话语去行。“半桶水”式的传道人多了,学道的氛围就差了,那些“神学无用论”、“神学多余论”、“知识毁灭论”、“全靠圣灵带领论”、“学习枉费论”等等的口号就都出现了。
  如此这般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传道人缺乏生命的内涵,特别在解释圣经的事工上,“病态十足”。所以,我经常感叹,中国教会的讲台生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
  今天,我看了“基督教神州网”上的一篇题目叫“论寓意释经法”的文章,看着看着,我“心动”了,我深觉自己有责任把教会这几年来的释经误区给大家讲述一下,并想通过这篇短小的文章,表达我的期望,多愿不久日子后的中国教会,将会是释经的成功者!
  
  一、热衷于感觉,缺少系统的栽培
  中国家庭教会的传道人,按大家的土话来说,大凡都是“107大学”毕业的。“1”是一条扁担,“0”是一个斗笠,“7”是一把锄头,也就是说,大家的文化知识非常有限,单就这一条,给教会带来的“压力”就已经不轻。
  此外,讲道人学过神学的,或是在释经上有过系统栽培的,也不是很多(当然,神在这个时代也兴起了许多有知识、有神学基础、并非常有爱心的年轻一代)。就拿《释经学》这一门功课,在农村教会被应用的机会实在是少得可怜。
  释经学,是解释圣经的一门学问。因为圣经是神的默示,神的话语,是造物主亲自向受造者启示他自己和他对受造者的旨意的宣告,其先后时间差距约为1500年以上,各卷作者的写作背景,文体笔法几乎又迥然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神的话,就必须谨慎留意、忠实正确的解释圣经。释经学刚好给我们提供了诠释圣经的若干准则,以及一套较健全的解经体系。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或修正一些解经上的偏见与谬误,使人对圣经那漫无边际的主观臆测与推想不致凌驾于圣经的真理本意之上。
  因此,我们的传道人若要学会尊重圣经,回归圣经之中,按正意分解圣经,并在教会中运用圣经,那么,大家必须努力刻苦地学习有关这样的功课。不要让感觉成为讲台侍奉的主导。
  总之,一个成功的释经者不是把自己的意思带进圣经去,却是把圣经的意思带出来。主观的感觉不是解经,乃是对圣经的不敬。
  
  二、平淡地对待讲道事工,轻忽释经难度
  很多传道人以为讲道是件简单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口才,不然的话,自己准是个优秀的传道人。甚至,有许多同工,在上讲台之前,根本没有做什么工前的准备,好象解经就是吃糯米饭一样轻松,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学习释经学等课程的原因和重要性:
  1、古代文献的陌生与难解性
  哪怕是同一民族,由于历史而形成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用词,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它的定义是不容易被确定下来的。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注:斯人:某人  苦:困苦  劳:劳累  空乏:穷乏  拂:使之所为不遂(不顺教) 
  动心:激励他的志气  忍性:坚韧他的性情
  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注: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以上举得例子是中国的文化,由此引申到圣经文化,情况也是如此,有些东西,你非学习就不可以。
  例:赛49:12“秦国”(原音作“希尼”)
  很多人都认为秦国是指中国,但近代旧约圣经考证学的研究,以及1047年死海古卷的发现,希伯来文原音的“希尼”的这一词语与“色耶尼”仅相差一个辅音字母。所以,“希尼”为“色耶尼”,而“色耶尼”正是现在埃及 南部阿斯旺地区的旧名称。
  这里是先知预言将来犹太人必从世界各地回归,故“从北方来,从西方来,从秦国来( 南方)”。
  2、语言表达的阻碍与不定性
  无论是语言传递或是文字书写,它都有可能被人误解和让人犹豫不定的可能性。
  例:约13:26-30(语言传递)
  出20:8-10“无论何工都不可作”。(文字书写)
  语言表达在一个时间段之后,有可能会产生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圣经教导不可传舌的原因。另外,法利赛人在解经的过程中几乎都是拘泥于字面的解释,这种解释法又容易引发错误的结果。看来,解经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一定要非常谨慎、认真的去对待。
  3、环境背景的转移与可变性
  例: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经考证,这幅画有错误,因为我们发现了犹太人吃饭的习惯不是坐着吃,而是斜靠着桌子吃的(约13:25)。可见,圣经时代与现今时代的鸿沟只能是通过正确的释经去搭桥。
  
  
  三、臆测讲解,灵意“泛滥”
  臆测讲解的偏向与危害性是极其大的。有人在解经中,依靠丰富的想象,绞尽脑汁,描绘出一副副天真、浪漫、动情的图画,却跑离了主题,如脱缰之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
  下面,我先来举一个有关奥古斯丁释经的故事。奥古斯丁在解释(路10:30-37)时所出现的问题,正是中国教会所存在的大问题,这样的解释方法,在中国叫“灵意”,在西方教会叫“寓意法”,其实,整个灵意释经过程中更多讲解的是“私意”。
  有一个人:指亚当  下:被逐出乐园  强盗:魔鬼
  剥去他的衣裳:必死  打个半死:肉身是活的,灵魂是死的,叫半死。
  祭司、利未人:旧约的祭司制度。  撒玛利亚人:耶稣
  包裹伤处:罪被辖制  油、酒:安慰与服事
  牲口:道成肉身的耶稣  店:教会  第二天:复活以后
  两钱银子:今生与来生的应许  店主:保罗
  离奇的解经!本比喻原来根本不含此意!
  人总是善于模仿“大仆人”的举动与某些手法,岂不知“大仆人”也是人,也是软弱的。神用人的软弱成就他的旨意,并不表示他们的释经都是对的。当这些人引领一百个人归主的同时,很可能有一千个人因他对圣经的误解,而在教会中造成很多的破坏。尽管奥古斯丁是教会神学的“伟人”,但他这样的解经真是不可取!
  最早的寓意学派应该是希腊的寓意法学派(Anegorization),当时的哲学家一方面非常欣赏荷马等诗人的著作,另一方面又对诗人书中的一些神祗的淫行,荒谬,不道德大惑困惑,为了解决宗教与哲学间的矛盾,他们不按字义来解释诸神的故事。而专找字义下面的秘密的意义。
  在教会著作中,本仁约翰《天路历程》是用寓意法这种体裁写成的。
  在经文可见的字面下,还有一层真正的意义,这是他们的信念。如果那个“隐秘”的意思是出于作者自己那是可以,但如果是解经者自己加进去的,那这些寓意的教训危险就大了。
  后来,兴起了犹太人的寓意法派(亚历山大派),其最著名的代表是一位与耶稣同时期的、住在亚历山大的犹太学者——斐罗(20B.C.-54A.D)。他认为“直接”式的解经法是肤浅的,寓意解经法才是深入的。
  例如,他讲解:① 创七:13:闪,含,雅弗代表:好,坏,不关心。
  ② 解创廿八:11:枕石代表魂的自我操练。
  ③ 解金灯台七支杆:代表七大行星。
  此法到早期教会时,又经早期教父的的发展,改革运动之前的教会历史中,此释经法占主体地位,因为教父们有一个信念,旧约是一份基督教的文献,是指向基督的,而寓意解经法正是他们把旧约化为教会文献的基本手法。
  革利免:亚历山大神学院院长,第一个应用寓意解经的基督教神学家。
  俄利根:继革利免作神学院院长。最著名的寓意解经的神学家。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巨大的寓意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象征意义:
  例子:① 方舟代表教会,挪亚代表基督。
  ② 利百加为亚伯拉罕仆人打水代表信徒的读经。
  到了中世纪,寓意法在天主教解经理论中占了优势。
  其实,贾玉铭牧师虽然号称中国教会解经的泰斗,可是,从他所有的解经书籍中我们清楚看见,他的释经主要是使用了寓意的手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灵意。自贾玉铭牧师后,中国的传道人都紧跟了这个步伐,我个人认为,特别是温州教会的同工,把灵意解经真是学到了家,在更多的情况下,抛弃了圣经著者的原先用意,这样做尽管在信徒中间带来的“造就”很大,但是,这些“造就”都是无根的建造,在历经岁月的考验之后,我们猛然发现,我们的释经之路需要革新了,不然,长此以往真的是“道将不道也”。
  让我再来举一个例子:有位同工在讲解(约2:13-17)时说,文中的“牛”是指我们的牛脾气,“羊”是指固执的心,“兑换银钱”是以金钱为中心,“鸽子”表示声音难听。
  然后,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寓意释经的危害性:
  有人“藉魂化灵意影射属灵”——陈终道言。
  1.过于主观幻想猜测
  这是一条很“宽敞”的路,几乎令人在其中自由的奔腾,随心所欲的臆测,一个个圣经难题好像就此而解!
  例:士15:4-5 “狐狸”是指工人,“狐狸尾巴捆着火把”指传道人是火把的工人,两只狐狸一起带着火进入禾稼,表示我们工人出去做工是两个两个的出去。
  2.注重寻找隐藏的含义
  容易忽略语句的基本定义,而且那些隐藏的含义,也会被割离事实。
  例:尼3章:
  羊门(3:1):是献祭的门,代表信徒生命的起点。
  鱼门(3:3):作得人的渔夫。
  古门(3:6):坚守古老的道理。
  谷门(3:13):谦卑的象征。
  粪厂门(3:14):生命中的垃圾场。
  泉门(3:15):圣灵的泉源涌流。
  水门(3:26):神的话
  东门(3:29):荣耀之地
  哈米弗甲门(3:31):这字原意为审判,指耶稣的审判。
  3.缺少客观衡量的标准
  一切都来自个人的主观剖析。
  例:路13:8“掘开土”:指开培灵会,讲道聚会,“粪”:福音的滋润力。
  4.参杂一己之贝与私意
  重理性的人偏向理性的解释:
  例:斐罗——会幕代表整个宇宙,两根抬约柜的柱子各代表理性和物质的世界。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一切的灵意解经,只要使用得好,它仍然是解经的一条正确途径。因为有些经文必须按属灵的实意去领会。当我们面对一段经文时——
  首先,使用基础释经方法,不要单刀直入,直剖“灵意”。
  其次,鉴定经文有无灵意,不作超越圣经范围的灵意解释。
  再次,限于个人恰当挖掘,先让“灵意”针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千万不要直逼他人,迫人服从。
  最后,结合整体避免冲突。
  四、太注重“造就”,以至忽略历史文化的观察
  在我们教会有一种查经的方法,大家称之为“讲道式的查经”,也就是说,“用情感和灵感”去查经,它情感丰富,容易触动听众的心灵,因此,现在教会都流行这样的方法,我也比较喜欢这种方法,它有很大的优点,它能给会众带去造就。但是,这样的查经方式有个致命的弱点——传道人在查经的整个过程中漠视了对历史文化的掌握,以至于会众很热心,但对圣经没有一个系统、扎实的认识,许多信主年日达几十年的信徒,对圣经的真理还是一片模糊。
  我不反对造就,但我希望大家能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犹20节)。
  圣经是在历史过程中完成,并扎根在历史之间,它所显明的是神的启示和旨意,而这些又是通过文化的形式传给人的。所以,为了让解经达到客观及避免误解,最好的方法不如以历史文化解经法着手,这种方法根据语言学的原则,涉及对字义、文法、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于寻求经文原来的意思和用意,有独到的一面。
  1、文化背景的研究
  即字句文法的观察。
  圣经的写作,是神的启示藉人表达出来,而每位作者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写作的。他们的文化决定、修饰、润色、引导、或影响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文化”,是指一个家族,或民族,或国家借以存在的一切方法,风俗、习惯、工具、建筑、制度、艺术等。
  凡异端的解经往往是“非文化”或“无文化”的,因为他们不顾圣经的文化背景,就强横地把自己的认识,传统,观念加在经文的上面。
  任何由神而来的启示,都是借着具体的文化背景,按照人特殊的方化,才能传达给人,否则,启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当然,启示不能脱离文化形式孤独存在,但也不是说文化本身成为了启示,因为圣经有超文化的特征,都可以被翻译成任何一种其文化互不相关的语言。
  研究文化解经,是完善“字义解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包括对原文、语法、词性、风格、体裁、修辞、上下文的研究。
  2、历史背景的研究
  了解历史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一个“事实”的背后,总是有跟它难以分割的背景(历史)。还有,要读先知书,就要先读历史书。
  历史背景的研究包括了对著作背景、作者生平、历识知识等的研究。
  3、地理背景的研究
  “如果历史是圣经时间上的背景,那么地理就是圣经空间上的背景”。
  地理背景的研究包括对山脉、水流、平原、地方、气候、动物、植物的研究。
  4、社会背景的研究
  社会背景的研究包括对宗教、风俗等的研究。
  
  五、断章取义,牵强附就
  断章取义是指不顾经文的上下文关系,私自拉出一点来作真理的教导。断章取义释经的人,他们根本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所以,这样的释经几乎都是在引用圣经自圆其说。
  例:① 诗91:11-12—→太4:6(魔鬼要从耶稣身上创造出异端)
  魔鬼要利用圣经(取章断义)来打倒圣经,他的这种方法胜不过耶稣,却战胜了许多后人,带出了许多的异端邪说。
  ② 提前5:23—→理解为我们可以“小酌一番”,(别忘了这有个前提)。
  而牵强附就是勉强的把两件毫不相关或关系很远的事物连接或拉在一起。
  1、“串字先生”
  在一些串珠取题与伴偶查经中,这样的情况常有发生。要记住,解经要自然,不要像“串字先生”,搞得一切都别扭不已。
  例:有人取了个讲道的题目为《属灵的三“拉”》,即大利拉,拉班,可拉。
  其实,这三个“拉”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对于以上这些“串字先生”,他应先学一下什么叫“词”。
  “词”,即是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分为:A、单音节的词(如:马,牛)
  B、双音节的词(如:沙发,葡萄)
  C、多音节的词(如:以马内利,亚伯拉罕)
  也就是说,圣经中的人名几乎都是音译,而音译的名字不论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它都不能分开来,因为一分开就失去了那个名字的意义。那么,大利拉是“装憔悴形引人生恋”之意,“拉”又是什么意思。
  2、“拆字先生”
  除了串字先生,教会是还有很多“拆字先生”,这样的作法,简直是勉强的不得了。
  例:有人解: 尼哥底母:尼哥底的母亲。
  彼拉多:因为那边的人多,所以耶稣被拉过去钉十字架了。
  基督:打好基础,互相督促。
  这简直是胡闹一派!还是给这样的先生再上一点语法课吧。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用一个汉字表示的。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如:耶稣,以马内利,哈利路亚,彼拉多……);
  两个或两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光明,是非,黑暗)。
  可见,“尼哥底母”本身就不可以拆,整个名字的意义是“无辜的血”,“民众间之得胜者”,“民众的得胜者”。
  3、“意会先生”
  此外,还有一种人叫“意会先生”,他们解经的时候是看字或词的中文音色,然后根据读音,进行释经。
  例:结38:1-3解“罗施”是俄罗斯。“米设”是莫斯科。“土巴”是苏联的托博尔洲。因此,歌革王指苏联的当权者。(当时的苏联是两个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其实,“罗施”(Rosh),此希伯来文按字义应译为“头”(head),或“领袖”(chiaf),故38:2-3节译为“米设和土巴两国的统治者”。“俄罗斯”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六、穷推比喻,凭比喻来确定教义
    修辞是圣经文学的一大特色,它的涉及面甚广,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手法是比喻。“比喻”一词主要是从耶稣身上开始得名的,在三年半的传道生崖中,比喻成了他传福音合理的途径,约占了他所有言论的35%。这些比喻通俗又强劲有力,既传扬了真道又富有莫大的吸引力,故有人称耶稣的比喻为“艺术的作品”或“争战的武器”。因此,正确的解释比喻才能领悟其中真义。
  但是,每个比喻都是含着一个大前提或主题来讲论的,因此,在解释比喻时应止于当止不必穷推。在一个完整的比喻中,除主题之外,其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比喻中的细节或人物或背景的变动,都是为整个比喻的主题而存在的。
  切记:不要以细节取代主题而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
  例:路15:29-31有人解释浪子的大哥就是法利赛人,故事的最后父亲对大儿子说,“家里的一切岂不都是你的吗?”,就是说,神的国度与产业早就为法利赛人预备了。
  在这个比喻中难道耶稣是在说法利赛人也有神的同在,而根本不必信他自己吗?
  讲解比喻的时候,还应注意一个教义原则。我们不可以以自己的主观神学观点,把比喻随意地搬到这个时代,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支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单凭比喻来确定教义,这是比较没有力量的作法。
  例:总有人喜欢用(太25:1-13 以及约15:1-7)的两个比喻来建立“得救”的教义,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要建立某一个教义,就得用直述性的经文来确定他的真实性,而比喻的本身只是为了讲明一个概念或者中心思想,它的细节就更不用说了。因此,确立得救教义的根本支持圣经应是(弗2:8)之类的。
  那么,怎样去合理的进入比喻解释当中呢?
  1、摆平心态不存偏见
  不要以自己所领受的观点(先入为主)去偏向的对待比喻。
  例:太13:31-32 芥菜种的比喻可以有两种解法。
  2、细致分析掌握主题
  先给比喻一个原来的面貌,不轻意下定论。
  例:太20:1-16 该比喻其主题在于工人忠心作工的,将得更多的赏赐,而没有侧重于对“清早、已初、午正、申初、酉初”这几个字的解释。所以,单刀直入地“清早”代表什么等等,那是不合理的。
  3、联系上下杜绝独断
  不取章断义
  例:太19:23-26 门徒独断了主的话,以为没有人可以得救。其实主讲的本意在于贪财的人难进天国。
  4、留意背景尊重原意
  例:约15:1-8 主题是“怎样才多结果子?”——在主里!因此,耶稣所讲的不在于有没有果子,更不能以此来片面解释“得救”的真理。
  5、结合风格系统讲解
  注意一个人讲道的风格极其紧要,只有这样才会讲解得与作者的教导相吻合。耶稣那非比喻性的教导可以为比喻的解释提供线索,并能加强这些解释。
  例:用(太6:12)中指出的耶稣的讲道风格来解释(太18:23-25)的内容,这样的话就更加肯定与轻松了。
  
  最后,我想在释经的事工上给中国传道人几句话,以为参考:
  释经的时候,应该走这样的三步曲,我将它称之为“释经三步曲”,即——
  观察 —— 分析 —— 应用
  
  上帝与我们的服侍同在,与我们的释经同在,阿门!


上网时间: 2005-01-18 
来 源: 圣保罗教堂
共有359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邮寄本文】

  • 上篇文章:过去20年中国大陆基督教图书出版回顾
  • 下篇文章:21世纪中扮演上帝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