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摸吧怎么消费呢:外交图话:日本——多难兴艺 | 东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58:00

译文

外交图话:日本——多难兴艺

译者:winter2011年03月24日 22:11浏览量:716评论数:14

数个世纪以来,曾经遭受过的核打击和恐怖袭击了还不算在内,地震、台风、海啸、大火、火山爆发的摧残就已经使日本成了多灾多难的国度。这些灾难都反映在了日本流行文化中,从艺术、文学再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怪兽片。

频道:文化类型:图片专栏:外交政策标签:日本;地震;核泄漏;哥斯拉, 黑泽明, 罗生门, 村上春树

原文标题:Land of Disaster - An FP Photo Essay | Foreign Policy(查看原文推荐)

原文链接: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3/14/land_of_disaster?print=yes&hidecomments=yes&page=full

原文作者:布里特·彼得森

双语对照

数个世纪以来,曾经遭受过的核打击和恐怖袭击了还不算在内,地震、台风、海啸、大火、火山爆发的摧残就已经使日本成了多灾多难的国度。这些灾难都反映在了日本流行文化中,从艺术、文学再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怪兽电影。

作者:布里特·彼得森(BRITT PETERSON)| 2011年3月14日

纠结在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之间的一串岛链形成了所谓的环太平洋火山带( Pacific Ring of Fire)。处于该火山带之上的日本似乎总是得到灭顶之灾的格外“垂青”。1888年磐梯山(Mount Bandai,如上图所示)大爆发导致近500死亡,喷发的岩浆把整个村庄埋在地下;再加上上周恐怖的地震和海啸,各种灾害不计其数。单单整个20世纪,日本就遭受了地震、台风、海啸、大火和火山爆发等灾害,更不用说核打击和恐怖袭击了。与半个地球之外的不列颠相似,日本也是个坚韧不拨的民族,灾难过后总是勒紧裤带从头再来建设家园。但和不列颠不一样的是,日本人通过独特的文化透镜,将历史上的各种灾祸反映出来,涌现了怪兽电影、禅诗、现代主义末日后文学以至于发展到情节涉及触手强奸(tentacle rape)之类的色情漫画,这一点甚至全世界也很难有国家能够与之相匹敌,为什么日本文化对于本国历史上的大灾变反应这么荒诞离奇?这种文化产生所根植的土壤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维基媒体共享



几百年来,日本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一直在思索这个民族在岛上生存的不稳定性。散文家鴨長明 (1155-1216)在他的类《瓦尔登湖》体裁的《方丈记》中用大量篇幅阐发了对于灾难的思索,认为对于人间的苦难,最好还是遁世,不执着。在一篇文章里,他提到1185年的那场地震,并以此体察参悟“世道无常、四大皆空”的奥义。他写道,极少有人能从地震这样的灾祸中参悟出禅来。

哥伦比亚大学狄百瑞41届(de Bary)亚洲人文学教授保罗·安德利尔(Paul Anderer),说,用静思淡定应对大灾变在日本文化传统当中是很普遍的,可以追溯到《妙法莲华经》(Lotus Sutra)中关于“火宅”的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 ”上图为1876年在一场地震过后的某个村庄。

“还有1185年的那场大地震,吾未尝惨状如斯。 山崩河断,海水倒灌入田。地裂而水涌不断,巨石碎裂滚入深谷。近海划行的船只,于惊涛骇浪中飘摇,走马失蹄。京郊府宅、佛塔、神社,未有保全者,或崩坏,或倒塌。灰尘升空,有如浓烟。大地震动,房屋坍塌,声如惊雷。闭户则惧灭顶之灾骤临。出门则恐地裂又至矣。只恨无双翅上天,唯求可成龙驾云。天地之间,最恐惧者莫过于地震哉。“ —摘自 鴨長明《方丈记》

此图为SSPL供盖蒂图片社稿



塔夫茨大学日本文学教授苏珊·纳皮尔(Susan Napier)说,日本人对于灾难文化反应,其主线多贯穿着一种“物之哀(mono no aware)“感—— 在日本人看来,转瞬即逝的东西有本身就带有一种美感:“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永远流传下去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美好,我们也因此对于尘世的感知如此强烈。”上图为1891年地震过后的名古屋市郊一片狼藉。诗人兼禅师虎关师炼 (1278-1346)在下面这首诗中描绘了地震之后的惨状:

还在地动山摇,

再坚不可摧也变得摇摇欲坠,

大地翻滚像海洋涌起了波浪,

房屋犹如波涛中飘摇的小船——

此刻既令人心惊胆战,

却又如此欢悦;

没有一丝风,风铃

却仍响个不停

维基百科取自宮内省



创造怪兽来说明或应对自然灾难在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鲶鱼(なまず)” 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木板画的浮世绘(うきよえ)中,内容是一条巨大无比的鲶鱼在地下搅动尾巴造成地震——通常画中还有一只猴子或是名叫卡希玛(かしま)小神,骑在鱼背上试图减轻破坏程度。地震也被认为是地球内部阴(水)阳(火)失调造成的。

图片来源:sanandreasfault.org



从世界范围来看,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是20世纪最惨烈的,死亡人数约达10万人,而当时东京的总人口约为四百万。地震之后引发的大火连烧了好几天,把剩下的建筑烧成了残垣断壁。地震过后,种族主义怒火在一些东京市民以及警察当中爆发。他们拿起武器追杀生活在东京的、他们早已恨之入骨的朝鲜人,指责这些朝鲜人利用地震造成的混乱趁机煽动叛乱:6000个朝鲜人,只要可疑全都被杀掉了,多数尸体身上有刀剑和竹竿刺杀形成的伤口。

地震发生那年,著名导演黑泽明(くろさわ あきら)才13岁。或许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在心中刻画出那种触目惊心、人人自危的场景,将其运用在后来拍摄的《罗生门》以及《七武士》等经典电影当中。在1983年出版的回忆录《蛤蟆的油(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中,他曾这样记述东京的废墟:“整个江戸川(えどがわ)区被四处飞扬旋转的尘土所遮蔽,掩盖了太阳的光芒,仿佛日食一般。我身边的人看上去似乎从地狱里冒出来的幽灵,眼前的一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图片来源:盖蒂图片社



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的上空爆炸的两颗原子弹开启了日本人恐慌的新纪元。这场灾祸的后果大得难以想象,再加上这是人祸不是天灾的事实,使得这场浩劫比天灾更惨。许多日本作家以及电影人的反应就是用间接、奇幻的方式处理而不是直面这一民族创伤,通过怪兽和隐喻的手法;诚如井伏鱒二(いぶせますじ)1966年出版的小说《黑雨》中所言,核爆及其随后的长期辐射污染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痛苦,可能早已无法正视,下面这段话就节选自这部小说。上图是1948年广岛儿童防辐射。

“感觉以为夜晚正在降临,可等我回到家才知道原来是黑烟形成黑云遮蔽了整个天空。。。。直到重松(しげまつ)叔叔告诉我才意识到自己身上像是被溅了一身泥。我的白色短袖上衣也遭殃,衣服上被溅到的地方也破了。我照了镜子,发现除了防空斗篷遮挡的部位外,全身被溅到的地方都是一种颜色。。。。我一下子回忆起来,野岛(のじま)先生让我们躲进黑市小船之后一阵黑雨就倾盆而下。当时应该是早上十点左右,如要下雷雨般的黑云从城那头朝我们飘来,从黑云里就下起雨来,雨线像自来水笔那样粗,一下子就停了。这场雨让我们不寒而栗,尽管此时还是最炎热的夏天。”— 摘自井伏鱒二《黑雨》

图片来源:STF/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哥斯拉电影因生动地演绎了核爆炸之后东京末世浩劫的混乱景象而举世闻名。不过纳皮尔指出,该系列电影还阐释了核冲击波刚刚过去之后的场面:缓慢而哀伤的重建过程,包括医院里医生在救治受到核辐射的伤员,科学家研究怎么预防下次灾难发生等等。她说:“日本人最会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应对灾情——刻骨铭心的伤痛、深深的缅怀。从(《哥斯拉》)第一部起,这种悲情的基调就已经定下来了。”——伊福部昭(いふくべ あきら)为这部电影谱的曲也充满了浓浓的诡异味。

1954年《哥斯拉》在日本上映时的海报,图片来源:迈克尔·奥齐斯图片库(Michael Ochs Archives)/盖蒂图片社



1995年1月的神户大地震震级为里氏6.8,致使近7000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1025亿美元。 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刚好处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停滞“失去的十年”中间点上,比奥姆真理教(オウムしんりきょう)在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事件早两个月。神户地震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地震后,小说家村上春树(むらかみ はるき)写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这场大灾变。

“她在电视机面前一连呆了五天,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机上的画面全都是倒塌的银行和医院,一整片商铺陷入火海之中,铁轨和高速公路被扭断。她一言不发,整个人深深地陷在沙发里,双唇紧闭,古村跟她说话她也不应。她的头呆呆的顿在那里,不摇头与不点头。古村也拿不准他的声音有没有传进她的耳朵。

古村的妻子是直接从北方山形县(やまがたけん)过来的,据他所知,她在神户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但她就像扎了根一般从早到晚守在电视机前,至少他在的时候,她不吃不喝也不上洗手间。除了偶尔按一下遥控器换台,简直一动不动。”—摘自村上春树《地震过后》,节选自《钏路上的UFO(UFO in Kushiro)》一书。

供稿:盖蒂图片社

末世浩劫贯穿于整个现代日本文学,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当中都有出现。经常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安部公房(あべ こうぼう)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都写过末世浩劫小说:安部写的《方舟樱花号(方舟さくら丸)》讲的是地下掩体住民的生活,而大江的《代跑者备忘录(ピンチランナー調書)》则着重描写了一个男人和他身患的残疾儿子与混乱势力斗争拯救世界的经过,其中有一章节讲到一场地震将威胁推翻现存的社会秩序。更加贴近普罗大众的作品是《日本沉没》,作者是小松左京(こまつ さきょう),首次出版于1973年。神户大地震之后该书再版。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遵循了相同的故事情节(地震之后发生海啸,日本随即沉没),上映于该书出版当年(并于2006年重拍)。该片英文版名为《波涛》,其预告片的结尾令人胆寒:“一开始是天崩地裂的地震!接着就是一片火海,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波涛还没到!”

株式会社講談社供维基百科图



接下来是动漫:日本卡通作品普遍存在集体无意识,末世世界或为好色妖兽所统治,如《超神传说(超神伝説)》系列;或为年轻女孩的魔法所主宰,如宫崎骏的《风之谷(風の谷のナウシカ)》以及最新一部作品《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在这部最新的作品中,一条年轻的雌鱼为了变身成人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许多伟大的动漫经典发生在千年之交的时空,比如《福音战士(ヱヴァンゲリヲン)》以及《阿基拉(アキラ)》。福音战士讲述的是一支准军事武装同一群复仇天使之间在东京爆发战争,而此时的东京已经被超级大爆炸过后接踵而至的地震和海啸摧残得面目全非。纳皮尔说,这些情节“表达的完全是末世心理、这一代人以及。。。。一种内心的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她还说:“这也就是此番地震为何如此悲惨的原因所在——这场地震刚好应验了过去十年来在日本人心里引而不发的担忧。”上图为福音战士剧照。

图片来源:NeiMah.com



说了这么说,日本人将如何看待这次大灾难,现在还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所带来的震撼,日本人早已经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每一次大灾变都会掀起一场文化余波,从明治神话到最新和创意十足的连载漫画。然而,日本人在重建过程中总是将强烈的伤痛编织进日本文化里。如今唯一的问题或许是这次大灾变的元凶怪兽何时才能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