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2017台历挂历价格:700万,经济学者的良心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7:21

700万,经济学者的良心价?

700万,经济学者的良心价?
Tag: 郎咸平    良知经济学家                                          


                  
郎咸平,这个名字,对于2000年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割开了蒙在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学者脸上温情脉脉的薄纱,他就像一个愤怒的堂吉柯德,一个独力对抗着风车的斗士,勇敢而孤独的踯躅而行.

这个出生在台湾,毕业于沃顿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曾在AER、JEP、JF等世界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涉及财务、内幕交易、企业行为、股权结构、公司控制等的学术论文,在其研究的公司金融领域里早已功成名就的香港学者,以一场郎顾之争,揭开了关于国退民进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此成为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由于他始终致力于研究国有资产流失,和为中小股民利益鼓与呼,因此被称为良知经济学家.

其实早在2000年,郎咸平就点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德隆问题,提醒投资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现的风险,他站出来与德隆论战:德隆模式不可能持久,因为它根本上违背了客观规律.当时他的观点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四年后,德隆轰然倒塌,才有人想到了当初郎先生的睿智.德隆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一次大震荡,专家学者们开始语重心长地批评德隆的种种失误.然而,就是这同一批人,在德隆事发之前,不是为德隆高唱赞歌,就是沉默不语.代表着"社会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天生的责任就是独立地、负责任地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发出独立的声音,朗咸平、刘姝威和杨小凯这样做了,而其他人呢?都集体失语了!

郎顾之争,由最初郎咸平对顾雏军的质疑,演变成一场全民的大讨论,除了引发全社会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外,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公众第一次真正介入到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博弈,它把现实存在的效率公平之争原始的呈现在大众眼前.整个社会也由此分裂为两派,倒郎派和挺郎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经济学家和学者们再一次集体失语,有的经济学家倒是勇敢地站了出来,可惜是勇敢地"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代表着他所依附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而挺郎派的核心力量,则来自于人文学者,来自于普通群众,来自于网络,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外行的普通民众介入到这样的讨论,而从理论上说,国有资产的产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他们才应该是这场讨论的主角.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由于一方的沉默而似乎遥遥无期.在2005年初,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国资委对郎顾之争的看法,"我们认为,郎咸平反映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有些方面甚至比他说的要严重,但是他的结论还是过于偏激了."话音刚落,年报离奇亏空、审计师辞任、证监会调查、三位天价独董仓惶辞职,严义明律师又以科龙电器小股东的身份打响了独立董事"独立运动"的第一枪,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系摇摇欲坠.当年在"郎顾之争"白热化时炮轰郎咸平的学者们又一次站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上,郎咸平似乎要再度印证其"预言家"的本色,一切不过是德隆事件的又一次重演罢了.

"国内很多哗众取宠、政治宣传式的"经济研究"之所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并不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学识不够,而是他们缺乏基本的学者"良心".很多并不需要研究,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实,却被经济学家们的研究用新名词搞得像云雾山中的东西.1956年强迫合作化的事实被人说成自愿,20世纪90年代初圈地运动股份化运动中人所共知的大规模贪污,在中国经济学的文献中找不到系统的记录,还是一个不做经济学术研究的何清涟用记者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这方面的记载."              ----杨小凯



让我们再回到2005年初,在季晓南发言的前一天,一个叫陈胜乔的人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郎咸平住700万元的房子:内地学者的悲哀?",文章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2004年已经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年,一个叫郎咸平的人牢牢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就在前几天,新锐杂志《南方人物周刊》将"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桂冠授予了他,这个由于炮轰海尔、TCL、格林柯尔等企业而闻名于世的财务教授,再次受到热烈关注.笔者对此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在中国内地,论学问、水平,与郎咸平同在一个档次的学者不是少数,但为何大多数人名不见经传、甚至穷困潦倒,而郎咸平却能够如此"惊天动地",而且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尖沙嘴买得起价值700万元的房子?"

这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激起了网友极大的愤慨,纷纷对其观点进行辩驳.

1、700万的房子在香港尖沙咀只是普通房子,即便是豪宅,以香港较为透明的个人收入制度,也是其应得的.

2、2001年之前的郎咸平并非如作者所言默默无闻,其在学术界早已有其地位,只有一些早就不读书的记者和所谓著名经济学家也是不知道的.

3、不管内地到底有没有和郎在同一个档次的学者,那在国内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中,这些所谓的同一档次者到底在干什么?是在做天价独董还是拿着高薪为德隆、为顾雏军们做顾问?

到最后,有人翻查作者的资料,终于发现一个事实,此文作者的身份是职业营销传播经理人,从事品牌策划、新闻公关和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曾为某财经杂志主编,现为某著名家电企业传播部高级策划,国内多家财经类媒体及专业营销管理网站特约撰稿人.而这著名家点企业,就是顾雏军旗下的科龙公司,其多篇文章均是为科龙的产品摇旗呐喊,代表作品有:借力“联合国” 砸开节能冰箱市场--容声209S"节能明星冰箱"营销推广纪实.

哈哈,原来如此,原来是御用经济学者,那所有的质疑,所有的辩驳,都毫无意义了,就好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家原本就是抱着攻讦的目的而来,我们又怎么能去质疑其目的性呢?!

从此一文,暴露出部分中国经济学者的丑陋心态,明知辩不过,那就索性拿私生活开刀,希望在另一条战线击溃对手.此人在文中言道:"郎咸平之所以迅速蹿红,主因是捏准了中国内地那些痛恨腐败、那些对现实感到不满和无奈、那些还没有走出"均贫富"思想的"大多数中国人"的"仇富"的心理".但从此文,我们却明显的看到,有此心态的恐怕是作者本人,其仇富心理在郎咸平身上聚焦乃至无限放大.其在文中不厌其烦的列举郎咸平的各项收入,出席活动的出场费,其潜意识里是羡慕乃至嫉妒的,像其这样的经济学者,钱自然是有的拿的,只不过是要偷偷摸摸的,而且多数情况还不多,毕竟其身份地位还是差了一些的,那里比的上郎咸平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郎咸平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敢把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摊到桌面上来说,我也知道,可我更知道,我不能说,怎么办?见不得别人这么风光耀眼,那就要把他搞臭,要挑拨郎咸平和一般民众的关系,倒了他最大的支持面,他也就没几天好招摇的了.

可笑,实在是很可笑,他并不明白,支持郎咸平的人,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因为他做的事.不管他是真心爱国(很讽刺的,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郎现在却站在保卫社会主义资产的立场上),要为中小股民利益呐喊,还是炒作做秀谋出名,他确实说出了众人不愿也不敢说出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意识的觉醒.他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所最缺少的.

德隆如日中天的时候,有谁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敢站出来质疑其不合理性和危险前途?顾雏军递上诉状,经济学界集体炮轰的时候,有谁敢坚忍的说"我已经48岁了,不怕"、"我会乐观其成,斗争到底!"、"我会完全负责到底.包括和我一起合作的学生,我都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我会一个人负责到底.我敢讲就敢负责任."?

我们看的多的,是躲在书斋里不问世事,只知空口高谈;或是投身市场追逐名利,做的最多的是出来粉饰太平.这几年来,德隆、健力宝、伊利、中航油……一桩桩,一件件,在事发之前,我们可曾听到过所谓的经济学者们出来发表点滴的不同意见?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呼唤也需要更多的良知经济学者,然而,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却一次次的让公众失望了.

让我们再来看郎咸平的一段话:"我是为理念而做事的.我希望出现一个寓富于民的中国社会,把财富还给老百姓.所以不允许大企业搜刮老百姓财富,保证老百姓的权利不被剥夺.我现在衣食无虞,也有社会地位.为自己的理念做研究,我会得到更多的尊重."郎咸平是一个坦诚的人,他毫不讳言他追逐名,也追逐利,但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遵循一个良知经济学家的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做到了公共良知.

最后,我们再来看那篇文章,"郎咸平住700万元的房子:内地学者的悲哀?"以我妄薄的猜测,这也许是在公开叫卖,700万,"经济学者的良心价",只要有700万,内地学者也就不悲哀了.

也许,只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