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水溶秀花纱窗帘料:学者影响国家经济决策的成功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2:59

       

         学者影响国家经济决策的成功案例   孙钱章

                 ----为李锦的《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的序言

 

    李锦同志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写过的很多调查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批示,是一名智囊型学者。可是,我们未曾谋过面。不久前,我们一起去枣庄参加一个研讨会,在首都机场候机闲聊,看得出他知识面开阔,思想敏锐,对学界信息很了解。他说起与我有关的《国民经济管理概论》、《社会主义经济决策学》、《领导科学概论》、《知识经济概论》等几本书,竟很熟悉。这几本书多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写出来的,难得他还记得那么清楚。他在枣庄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研讨会上发言,很有见解,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有气势,也深刻,给人留下印象。

现在,李锦同志写出这本关于向中央反映金融危机现状、提出对策过程的书。我以前是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后来又研究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等。我从一个经济预测与决策学者角度翻看了他的这本书,颇有感慨。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决策与管理思想同样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杰出的中国经济决策管理思想家为之做出了贡献,李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李锦同志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向中央及时提出建议并为最高决策层采纳,这件事当属决策学范畴研究的事,是经济预测与决策创新的成功案例和鲜活教材,对促进经济管理流程变革及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具有新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在资本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少数金融寡头为追求暴利,缺少监管而导致的。其根子在制度上,然而国家决策失误是毋庸置疑的原因。中国在信贷热潮出现大跃进局面时,同样面临着国家重大决策的判断问题。 

李锦同志长期在基层一线做调查研究工作。2009年春天,来自基层的信息促使他从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投资决策问题。他深入地思考着:在国家投入四万亿及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社会后,有没有一个速度、结构与效果问题。光投资够不够?投资的方向是什么?会不会进入股市、楼市?如何防止泡沫经济与通货膨胀?另外,还有财政权分配等诸多问题,国家虽然进行了整体部署,勾画一个总的原则,但也有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些,是李锦同志最初研究信贷风险的根本动因。

他在研究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决定给国家最高决策层写一封信,陈述利害,指明原因,提出对策,这封信写得很长,近达万言。温家宝总理认真看了,在4月4日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王岐山等都做了批示。在收到这封信的一周内,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相继开会研究。收到这封信的第11天,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他提出的问题。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就经济形势和明年工作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比如,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不要过大,那就好。我们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加以纠正,下半年的情况有所好转。”温总理讲的是“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温总理是4月4日在李锦给总理的信上批示的。是李锦这封信使得总理“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从而引起一系列重要变化的。李锦这封信在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立了一大功。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以“经邦济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历代经济管理思想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李锦同志在金融危机中的努力,丰富了我国经济管理思想与实践。李锦同志从改革开放开始便投入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之路,1984年便被组织上送到中央党校进修。三十多年来,他在一线调查研究,孜孜以求,成果丰硕,特点突出。他始终追踪发展主题,与时俱进,开创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始终注重从实践需要出发,把管理理论向实际工作延伸;始终把理论基础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追求的目标,始终从战略上把握全局,树立高层次、综合性的战略思维,又重战术研究,比如他在1995年便提出过企业资本经营的管理思路。

李锦同志过去做的大量工作都是为决策层服务,他是做的是以中央决策层为研究对象的智囊工作,是属于决策学范畴的内容。决策学是一门研究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赫尔伯特西蒙。从本质上讲,决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一般可根据决策的性质、作用及定型程度等作不同的分类: 按照决策的作用,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按照决策的定型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决策的性质,可分为常规型决策和非常规型决策。按决策的范围,可分为国际决策、国家决策、团体决策和个人决策。按决策的层次,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而李锦同志研究的多属于最高层决策,大多是有关全局性的以及与历史进步有密切联系的重大问题,多是非确定性决策。

决策学是研究,探索和寻求作出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科学。是天意与人意的完美结合。它着重研究在主观与客观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中,人的主观能力如何正确地认识、驾驶和控制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并使其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同时又能防止近期和远期未来的不利后果的理论和方法。决策学对于国家来说,好的科学决策给社会和经济及企业等带极大的效益;相反,错误、不科学的决策,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轻则损失数十亿,百亿、千亿,重则影响历史进程。对正确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正确决策是兴国之福;在错误的理念指导下,产生的错误决策就有亡国之险。

决策学是从哲学、方法学、谋略学及当代智囊演变而来。决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思维活动,是多层次,多性质,多样式的。在美国,总统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时,除了仰仗美联储主席、财政部长、商业部长等经济阁僚的智慧和建议,身边还有一个由资深经济学家组成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在中国近20多年,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家们的确也很风光,但大众对中国经济学界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颇有微词,这里就不多说了。李锦同志的努力,是能够证明中国的智囊在国家经济决策中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

李锦同志在30多年中调查报告曾得到30多位政治局委员批示,多是通过内部奏折形式而上达天听的。经济学家们都很看重类似要报、领导参阅、内部报告等等发行量并不大但可直接通天的渠道。而李锦同志给总理上陈的治理信贷风险之策,则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直接上疏坦陈己见 ,通过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更不容易了。

李锦同志在书中数次强调独立主见精神和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我非常赞同。经济决策中智囊们保持理性的独立判断尤为重要。李锦保留着长期当新闻记者的风格,概括能力特别强,朴实、明快,新思想很多。由此引发我对经济决策智囊的素养的思考。

对重大决策的敏感与关心。智囊根据所承担的职责,多在高端,对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要保持高度的热心与关切的态度,密切注意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形势的发展动向。

   丰富的经验和调查研究功夫。科学决策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尊重客观实际及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习于并且长于调查研究,再加上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就易于在生活实践中尤其是在第一线发现和确定选题。

信息获取与选择能力。为了及时发现和确定问题,应当建立一个选择的价值标准,包括经济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要确定价值指标的主次、层次、缓急、约束条件和取舍原则。决策者一定要有判断和取舍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与众不同的见解。决策者在制订和实施决策时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很多重大的对策的提出,常常是由某一个人提出,又常处于孤立状态。作“智囊”,要有对“异”的追求。千百次重复已有的定论,是当不了“智囊”的。

科学思维能力。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决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既要有直觉思维能力,又要有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至少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症结在哪里?出现问题的概率有多少?结果会怎样?

预测能力。决策者既要用望远镜头预测未来,用广角镜放眼宏观;又要用平视镜审时度势,做到实事求是;还要用微距镜头见微而知著。欲知不是改造系统以适应环境,就是改造环境以适应系统。

快速决断能力。决断魄力是决策者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素养。反应敏捷,洞察未来,决策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否则,让人产生疑惑、徘徊、无所适从的消极状态,不利于作出好的决策。

冒险与挑战精神。每一项决策都是一项挑战,其结果尚未知,因此,决策者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决策的层次越高,承担风险越大。这种冒险精神常与自信心、创造观念、才能和经验等因素有关。

决策表达能力。无论在决策前还是决策后,决策者都要以清晰的方式表达决策的内容,包括解释、说明、鼓动,应当具备五个条件:清楚、完整、简明、具体、正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操。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文人与当官的价值追求是不一样的,这是发自天性。包括对自己无利甚至有害,但对国家有利也要敢于去做。李锦讲到中国文人自古便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传统,如果光考虑个人,便什么也不要做了,就会把精力用在另一方面了。我很欣赏他有这种境界。

李锦同志还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的同志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李锦同志这本书还对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少是真知灼见,作为一名学者,我很支持他独立主见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当然,我建议,还可以从政治经济学、行政管理学、金融学乃至智囊学的角度去进一步透视李锦同志的著作。

以上,是为序。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原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