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电子版地图:母校情 2010-10-07 12: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32:02

母校情 http://wgq1938.blog.sohu.com/160655909.html

2010-10-07 12:23

    学生往往对母校寄予深厚的感情。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母校的怀念也会与日俱增。母校有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也有大学的,我和很多同学在交流中发现,一般来说,大家对高中的感情似乎更深更浓一些,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时年龄太小,虽然趣事多多,毕竟情义稚嫩得多。大学呢?那时大都青春焕发,精力最为旺盛,可谓情绪迸发,同学间、师生间,纠葛也会多一些。特别是,由于在那些政治运动充斥校园,斗争的氛围笼罩一切的年代,同学和师生之间彼此在心灵上,都受到过许多伤害。唯独高中阶段,情绪、精力是饱满的,头脑却相对大学时期而言,又是最单纯的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也最为诚挚、敦厚和笃实。

    拿我们这一届来说,高中是在位于恩施黄家峁上的恩施高中度过的,时间正是1952年至1955年期间。那是一个怎样清纯的时期又怎样安静的地点啊!当时我国激烈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 ,社会比较安定,人心思定,指导我们这一批青少年成长的口号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好好学习,为积极参加祖国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做好准备!”那时的同学之间,没有为追求个人私利的明争暗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经常开展的,但是没有个人恩怨、更没有无限的上纲上线;男女之间,尽管有内心的相互倾慕,但绝无非分之想,更无越轨行为;经济上一般都不宽裕,但艰苦朴素成风,同学之间不比吃穿打扮,追求的是学习上进,每个人都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坦陈:要争当各行各业的专家!

     当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可以从以下几件事看出来。1952年寒假,按照上级规定,恩施全地区所有中学老师集中去武昌参加省教师讲习会,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学校仅留下一位教务处副主任朱孝达老师(他是个老好人!)。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自觉留在校园,参加学生自己组织的“寒假乐园”。这期间,数百名学生,在学生会领导下,自己管理伙食,在班团、干部的安排组织下复习功课,学习时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直至寒假乐园结束,全校没有出现过任何违纪事件。当年的黄家峁,栽满柑橘,每年秋冬,红红的桔子挂满枝头,学生们常在橘子树下看书、读英语,但就是没有人摘下一个橘子,每年12月12日是母校校庆,届时,学校给每位同学发放红橘一口袋。城内的学生,包括就在学校山下恩施师范老师的子女,在恩高读书的,也是在恩高学校住读。虽然学校并没有强制规定,但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和寒暑假,学生们一有空仍然自动地坐在教室学习。当年恩施高中还没有电灯,学生多半是两人合买一盏煤油灯,每当晚自习结束,每人鼻孔都塞满漆黑的烟尘。每天清晨,不少学生都自觉到操场,或跑步,或做操,或练单双杠,有的学生还坚持在山下龙洞河里冬泳。当年的学生读书是很自觉的,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不少人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边吃饭边研讨课堂里老师讲课中的某些知识。

      老师们尽管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但都爱生如子,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丁德善老师当年已五十多岁,身体不好,他的宿舍离我们学生寝室仅一个小天井,每到深夜常听见丁老师咳嗽着,他在挑灯备课、批改作业。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他的小测验很多,这也加重了他批改的负担,但他不仅从不马虎,而且每次都将试卷按成绩顺序排列发放,以奖掖先进、激励后进。当年学校仪器设备十分简陋,但为了教好我们的化学课,向淦之老师千方百计、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尽量让学生多多动手实验。当时的化学实验室就在我们班教室的紧对面,每到实验课前,我们都看见向老师一个人在每一个实验组的课桌上,认真仔细地摆放各种器件。语文吕友璋老师给我们代课时已七十多岁了,他近视加老花,每逢看书写字,要将眼镜抬到额头,凑近细看。那时写作文要求用毛笔,批改也是毛笔,每次作文本发下来,我总见吕老师在我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批写得很多。教政治的陈博老师,不仅认真备课讲课,还给我们布置必要的作业;对作业,他不仅在思想内容进行批改,连错别字他也从不放过。其他老师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以后得知,我们那一届高考成绩在湖北全省位居前列,其中化学一科成绩,位居全省第一,为此,代化学的向淦之老师还因此获得奖励。

    我们恩施高中的1955届,毕业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今不仅老师健在的很少很少了,就是同学,也都已年愈古稀,且人数年年减少。有的虽然还在,但也行动不便。我们这些腿脚尚灵便些的,每每都要借故小聚一番:我们不能忘记那清纯的岁月!不能忘记给我们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母校、湖北省重点中学——恩施高中!

    前年,即2008年,是母校建校70周年,此前母校的肖慈仁副校长与我联系,将我的博客文章《我的恩高岁月》在恩高纪念文集上发表。这勾起了我很多思绪。今年,肖校长在退休以后,由学校安排,担任了“恩施高中校友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常年负责与恩高历届校友联络,并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步成立校友联谊会。这个人选安排得好,因为肖老师身体好,精力仍旺盛,在年龄段上正好又是新老交替的连接人,而且工作耐心过细。现在,宜昌已经成立联谊会,下一步,联谊会即将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和深圳成立,然后推广到全国相关城市,乃至国外。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对于校友来说,这是各届校友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也提升了一代代学子对母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在校的师生来说,更有利于母校优秀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可谓功德无量!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信息极不畅通,恩施山区更是闭塞,当年的校长刘厚章,就是年年发动校友与母校师生通信,在信里,已考入大学或参军参干的师兄师姐们,纷纷介绍外地、高校的新鲜事物,交流学习经验。每年校庆,校园的亭子屋里(那时还没有礼堂、饭堂或餐厅,亭子屋是全校师生集中活动的地方)的板壁上、黑板架上都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的校友们给母校师生热情洋溢的信函和相关照片,对母校的师生都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要不是1957年大学二年级开始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的极大干扰,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如果毕业后又不再遭遇那空前的十年政治浩劫,我们那一代也应该对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即便是如此的不幸,今天我们仍然可欣慰地告诉祖国和母校:我们55届毕业生共82人(其中有几人已过早离世),现今,担任教授(研究员)的仍有10人(其中清华大学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6人,中教高级教师(医生)8人,担任党政军机关县、处(团)级以上干部的8人,被评为全国性劳模的2人。其他许多同学,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为了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在这次国庆长假期间,肖慈仁老师代表恩高现领导,特邀我们在恩施或由国外、外地回恩施的几位55届校友返校交流。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余孟尝、杨崇铨、阮明德、刘沐喜和我。校方除肖慈仁老师以外,校党支部书记董虎成,校长谭斌都在学校大门口迎接我们,陪同我们在校参观并座谈。

                                          参观简朴的“恩高”纪念碑。

                                   “恩高”既是校名的缩写,又是母校恩比天高之谓。

                   

                                           驻足我们曾经活动的场地,真是浮想联翩。                              母校新建的实验楼、天文楼 ,这都是我们原来想象不到的。                                                这就是母校专设的“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联络办公室主任肖慈仁在他的工作岗位上                                      恩高党支部书记董虎成                                                               校长谭斌                                                    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