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邮箱:利比亚上空又见西方霸权主义身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5:20
2011年03月25日 07:29:09  来源: 北京日报



3月23日,在利比亚贝尼沃利德,卡扎菲的支持者们参加示威游行。新华社记者杨光摄
--------------------------
观点提要:
时代变了,西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习气却没有变。这些年来,西方以“保护平民”为借口,做过很多武力干涉他国内政,扶植听话新政权的“实验”,但被干预国及其所在地区没有迎来“黎明”,倒陷入了无休止的动荡之中。饱含利益动机的外来军事干预解决不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内部的混乱无序只会给觊觎已久的外部势力提供可乘之隙。这一点,所有向往和平的人都该引以为鉴。
连日来,法、英、美等多国联军持续对利比亚进行空中打击。这场名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摧毁了利比亚的防空系统,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平民伤亡。
发生在利比亚上空的事情,让人想起伊拉克,想起南联盟,想起一百多年前侵华的八国联军。尽管今天,西方国家大谈人权、民主、自由,大讲文明、公平、正义,但事实告诉我们,时代变了,西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实质却没有变。
我们看到:联合国原本旨在稳定利比亚局势,制止针对平民暴力行径的禁飞区决议,在巴黎会议的几个小时中被匆匆篡改成了一个“授权对主权国家动武”的决议;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来不及通过国会批准,就仓促下令出兵;利比亚“革命”迅速演变成了西方军事干预下的内战,而打着人道主义、“保护平民”旗号的军事干预,事实上可能导致更多无辜者丧命。无论是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看,还是从基本道义的角度看,事件最终演变的结果都令人痛心。
时至今日,多国联军依然希望淡化这场战争的西方色彩,将这场急急忙忙发动的战争更多演绎为正义之战。但在一方坚决要求“卡扎菲必须下台”,另一方誓言“奋战到底,绝不屈服”的情况下,势必将有更多平民百姓被绑上这驾前途未卜的战车。而无论是更多的流血,还是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将阿富汗化、伊拉克化、索马里化的强烈担忧,都是对多国联军所谓人道主义行动的莫大嘲讽。
或长期内战,或国家分裂,利比亚面对的可能是两个同样糟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高高举起的人道主义大旗背后,纠结的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利益诉求。就“大算盘”而言,空袭是西方列强的集体政治宣示,因为它们骨子里依然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导者。就“小算盘”而言,或为收拾之前贸然承认反政府力量的笑柄,以“领导者”形象在新一轮总统大选中胜出;或为提升日渐式微的地缘影响力,赢得利比亚战后“能源分红”;或为继续扮演“片儿警”或“世界警察”的角色……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利益诉求,无论加入联军的各国表面上摆出来的姿态是什么,潘多拉的盒子都已经打开,释放出来的都是灾难,利比亚平民都是最大受害者。
以人道主义为借口,武力干涉他国内政,进而推翻某个政权,扶植听话新政权的“实验”,这些年来西方做过很多。如果抛开军事行动的短暂成败,以最终是否实现了一国一地的和平稳定来评判,可以说,西方从未取得过成功。人们不会忘记,今天发生在的黎波里的轰炸,8年前同样曾出现在伊拉克的夜空,甚至连轰炸的理由都是相似的:搭救受到专制统治威胁的民众。但历史和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诉诸武力解决不了危机,狂轰滥炸带不来人道主义。外来军事干预固然可能迅速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可化解不了对立与冲突,在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被干预国及其所在地区从来就没迎来过别人定义的“黎明”,而是带着“血仇”、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
国际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正是基于主权国家的存在,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不容侵犯。尽管利比亚危机的导火索来自于内部矛盾累积,来自于周边国家“革命”的示范效应,但其未来依然应该由利比亚人民自己决定。
遗憾的是,虽然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虽然随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性战争受到极大制约,“炮舰政策”愈发不得人心,但西方列强百余年因袭下来的霸权主义强盗逻辑却没有改变,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主义做派也没有改变。一定程度上说,在尚不均衡的国际格局和尚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中,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并没有死,而是以新的形式活着:或表现为动辄拉帮结派、耀武扬威,将大炮、巨舰拖出来到别人家门口游弋一番,亮亮肌肉;或表现为煽动内乱、武力干涉、经济制裁相结合,输出和培植西方认可的、需要的价值观,抢占未来战略和军事存在。
此时此刻,利比亚人民依然枕着枪炮声入眠,即使是最初为多国联军空袭欢呼的反对派,当仰望法国战机与美国导弹从头顶呼啸而过时,心中也为悲惨的殖民历史是否将重现而忐忑。饱含利益动机的外来军事干预永远解决不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内部的混乱无序只会给觊觎已久的外部势力提供可乘之隙。这一点,所有向往和平的人们都该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