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驾校学车价格:抗战时期文人如何看教育:战时需作平时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0:59
抗战时期文人如何看教育:战时需作平时看

2011年03月24日 15:3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赵欣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有鉴于学者的呼吁,国民政府及时制定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本不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谢克欧:《科学与国防》,桂林国防出版社1941年版,第43页)

本文摘自:《科技日报》2011年3月22日第12版,作者:赵欣(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原题:《抗战时期文人如何对待国防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广大文人认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必须要突出战争的主题,必须要为自身设定十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其途径就是要紧贴抗战军事斗争实践,“由组织到集体行动,同时实行集体生活的自我教育,执行自觉纪律,以达教育训练之目的”。抗战教育不是只看到目前的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权宜之计,而必须根本改革中国过去那些自私自利、柔弱腐化、读书做官的个人主义的教育制度,要借抗日战争这一非常历史时期,树立起一个适应现代抗战需要的集体主义的新的教育体系。

抗战教育目标为训练民众、改造军队

大力鼓吹与推行战时军事教育是这一时期教育界文人所首先关注的。他们普遍认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必须要突出战争的主题,必须要为自身设定十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也就是要为造就千百万合格的抗战大军而不懈努力。

抗战教育要着重战争实践,避免空谈

既然抗战时期中国的教育主旨是“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革新行政,改造军队,保障民族革命战争之最后胜利”,那么,这种教育就必须是要紧贴抗战实践的,而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当时教育界人士清醒地指出:实际上中国的战时教育距离这种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甚至“现在还没有抗战的教育”(钱诒士:《动员笔记》,文摘社1938年版,第29—30页):在中小学教育的层次上,抗战教育也并未得到高度的重视(钱诒士:《动员笔记》,文摘社1938年版,第31页);在社会教育层次上,抗战教育的计划与具体步骤都十分缺失(沈志远:《文化的抗战与抗战的文化》,《半月》1937年第一期)。

总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战时教育现状正如李公朴所总结的那样: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大决战的非常时期,然而我们所受的教育,却与战争毫不相关。我们要想尽量的参加各种后援工作,然而不重要的课程却束缚住了我们;我们要想学习活的教育,活的知识,然而目前考试求学分的课程却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要热烈的紧张的生活,然而眼前的学制体系却要我们读死书、死读书。抗战已经开始了三个月,然而我们的精力、时间都还在背公式,读古典,应考试!到今天,我们已经没法忍受了!”(李公仆:《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汉口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