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旅行社旅游报价:刘亚伟: 回归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6:37

刘亚伟:给兔年的祝福:回归常识

时间:2011-02-03 09:37 作者:刘亚伟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14次

  今天是除夕,在此祝福新老朋友,各位博友,愿民主自由的阳光早日照耀这片古老的土地。


  元旦前夕,《万年基业》黄主编打电话来,说他们杂志2011年第一期的主题是“新的起点”,让我围绕“回归常识”写篇文章。我对黄主编说,这是个好话题,尤其是把“新的起点”与“回归常识”结合起来,可谓意味深长。


  近年来,“回归常识”这个话题不断被人提起,但响应者寥寥。现在既然黄主编有此策划,我也很乐意放点油,加个鸡蛋,来炒炒这碗冷饭,以此作为对兔年的祝福吧。


  一、常识与社会


  有人说,现在中国是个常识空缺的社会。这话有一定道理。


  方舟子被打事件出来后,我曾写信问刚去美国上大学的小女儿,怎么看这件事,小女儿回信说,“站在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他迟早被打。说个简单的例子:初中、高中,抄作业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公开的秘密。如果这时有个同学突然向老师报说,‘老师,某某同学抄作业’。这个人就是给老师办事的奸臣。你不能说这个同学做的不对,但他打这个小报告,大家就不抄作业了吗?”


  说实话,读到女儿这段话,我真有点瞠目结舌。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借以熟悉、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方式,这是学校教育的常识,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相信大家从小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抄作业”反倒成了很正常的现象,成了公开的秘密了呢?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在一个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出一个问题:“好人的标准是什么?”王缉思的回答是“当学生不考场作弊,当学者不抄袭剽窃,当包工头不偷工减料,当商人不卖假冒伪劣产品,当官员不贪污腐败”。王缉思先生说的这些现象,不过是些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以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王缉思先生的身份,还有毕业典礼这样庄重的场合,何以如此郑重其事地加以强调?


  想到前些年在某地坐公交车,看到当地正开展争当优秀司乘人员活动,评选标准之一竟是“不夹不甩乘客”,当时就觉得好笑,难道一般司乘人员对乘客就可以连夹带甩?还记得前几年某地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守则,其中竟有“教师不得强奸女学生”的规定,引得舆论大哗,有人质问:难道不作此规定,教师还可以强奸女学生?类似雷人的规定还可以列举一些,比如:“禁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费到国外旅游”“对疑犯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当反常识现象被人们习以为常,当无可争议的常识升格为特殊规定,当严肃的法规降格为一般要求,当一些不言而喻的道理被一再三令五申,这说明了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常见大街上有行人或者自行车电动车在机动车阵中曲折穿行。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许多时候,行人真的很无奈,因为行人的路被车占据了,人行道成了停车场,特别是一些商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洗浴中心门前。本来就不宽绰的人行道,被大大小小的车辆一占就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车头抵着墙壁,车尾朝着大街,行人到此只好绕行到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在疾驰或拥挤的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间艰难穿行。


  当行人被挤下人行道时,不仅机动车道、慢车道、人行道的划分失去了原本意义,而且还带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人行道变成停车场,也就等于没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所以我们会看见,即便在人行道并没有被机动车占据的地段,照样有行人横穿马路、穿行混行在机动车道上。


  造成这种状况,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人们遗弃了“人行道是走人的”这个常识,还有一个被忘却的常识——城市交通的主体不仅仅有机动车辆,还有行人。


  对于城市管理者,还应该记住一个常识,那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发展。我听过许多开车人倒苦水:没停车的地方,你让我怎么办?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急速增长,大大超出了当初城市设计者的预期。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停车难”不能成为占用人行道停车的理由。道理很简单,城市交通中,行人是多数,在划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时,少数机动车已经得到了大部分资源,众多行人已经为此做出了牺牲,如果现在连一条窄窄的人行道又被肆意侵占,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


  我不是单纯站在行人立场上说上述这番话的,我依据的是这样一个常识:一个人处于何种生存状态,常常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在城市交通中,你如果选择占用人行道停车,那么你就是选择了一个无序的交通环境,你也就不要再抱怨行人为何都跑到大街中间来了。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大师们宣扬的什么理想和主义,不是领袖们天花乱坠的演讲,不是先贤先师们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著作,而是普通人的常识。


  二、常识与思维


  1935年,纽约市长拉瓜地亚来到纽约最贫穷脏乱的一个区域,到法庭上旁听一桩盗窃案的审理,被告是一位老妇人,被控罪名为偷窃面包。面对法官,老妇人可怜兮兮地说:“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法官冷若冰霜地回答:“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


  判决宣布之后,拉瓜地亚站起身,摘下帽子,自己先往里面放进lO美元,然后对旁听席上的其他人说:“现在请每人另交50美分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养孙子的城市。”在场的人在肃穆的气氛中纷纷捐出了50美分。


  拉瓜地亚做出这样的自责,大概是出于“消除贫困与饥饿是政府的责任”的常识思维。因为他是纽约市长,一句“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道出身为市长却不能让所有市民过上好日子的愧疚之心。


  回归常识,其实就是回到常识思维,运用常识来思考,依据常识做判断,根据常识做选择,从常识出发去行动。


  2008年汶川地震,6月5日,余秋雨发表题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博文,希冀通过自己含泪苦劝的悲情态度,让灾区民众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倒掉一两座学校而成为外界反华的口实。此番言论一出,招来网上网下一片骂声,余秋雨虽一直保持沉默,但他内心一定觉得非常委屈。


  余秋雨不明白,他之所以栽这么一个大跟头,就因为他偏离了“常识思维”。


  何为常识思维?就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的思维,而非工具思维、奴才思维;就是从人性出发、从人本出发、从民生出发、从科学精神出发,从文明准则出发,而不是从“政治正确”出发,从“国家形象”出发,从“维护大局”出发,从“安定团结”出发,从“稳定和谐”出发。


  32年前,邓小平倡行改革时,他和他的支持者们所依据的理念原点并不高深,他们只是觉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这样“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地斗下去,国家将要面临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国家往哪里走,要看“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然而就是这个最普通的常识,在此之前却被弃之如敝履。


  1955年7月18日,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掌声雷动,通过“三门峡水库”上马报告时,人们依据的是“圣人出黄河清”的政治思维,以致苦涩的后果贻害至今。


  反右中,许多人依据常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却招来横祸。


  1958年,领袖一声唤,人们大干快上,赶英超美,亩产粮食十万斤的“卫星”频频上天,到头来却是资源耗尽,紧接着的是饿殍遍地,几千万人丢了性命。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依据常识,写出了著名的万言书,触怒领袖,被打成了反党集团。


  文革中,人们的思维大多依据的是“最高指示”,九亿人一个大脑,“毛主席热爱我热爱,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少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被迫闭上了嘴巴,坚持不闭嘴的人或被关进监狱,或被永远地封住了嘴巴。


  站在今天回顾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深入,正是得益于常识的逐步回归。从当时的“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到今天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最近的“权为民所赋”,所展示的正是一步步找回常识的历程。


  三、从谤木到华表


  北京天安门前,有两根汉白玉盘龙石柱,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华表。可如果要问,华表是干什么用的,恐怕就很少人说得清楚了。朋友静石在他的博客里讲了一个有关华表的故事:


  古时候,某个部落酋长带领部众出外狩猎,由于事前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导致这次狩猎无功而返。追悔不已的酋长砍下一棵树,它竖在自己茅屋的门口,把这次失败的经过刻在上面,作为对自己刚愎自用的警诫。他把这块木头命名为“谤木”,通告全族,不论谁对他的处理事务有异议,都可以刻在上面来提醒他。


  最初,木头上很快刻满了字体,酋长又竖起了第二根谤木……部众通过谤木参与部族事物,表达自己对酋长的意见,形成了常识。酋长在众人的批评和建议下,处理族中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他的部落渐渐强大起来,收并了附近几个部落,组成了一个国家。


  国王的宫殿落成的时候,酋长——也就是现在的国王——已经年老,大部分事务都交给了新一代继任者去处理,他特地命人把那两棵谤木从茅屋前搬来,继续竖立在宫殿的门外,提醒年轻的国王从善如流执政为民。


  新的国王老了,更新的国王即位,卫兵在门口把守着,闲杂人等早已不能靠近谤木,大家也早已忘记了谤木的作用。当更加宏伟巍峨的新宫建成之后,大臣觉得这两 块被人胡写乱画了很多字的烂木头放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实在有碍观瞻,就扔掉了谤木,用汉白玉精心雕刻了两根柱子,在门口竖立起来,严禁屁民在上面胡写乱画,并更名为“华表”。


  这个故事基本符合历史记载。《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


  相传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树起了这一诽谤木。可以说,“诽谤木”是体现尧民主政治的一个常识。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失去了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帝王尊严的标志物。


  古时的“诽”字有批评否定之意,“谤”有勒令、要求、提醒之意,两个字链接起来,是警告、警示的意义。所以“诽谤木”也可称作“警示木”。随着木头的诽谤木变成石雕的华表,原本对统治者的“警示”也就变成了“不得惊扰”——凡经此路段的人员、车队、马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喧哗,不得急行,不得无礼等等。至此,酋长、君主应该接受部众、民众监督、批评的常识就被完全忘却,“不得惊扰”成为新的常识。而“诽谤”一词后来竟然演变为一种罪名。


  这大概可以看做“常识”是如何被遗弃与遮蔽的经典案例。


  四、常识与启蒙


  由于上面所说的情况,“常识”常常被有意无意地遗弃、忘却或遮蔽,故而“常识”并不总是明晰的,在很多时候,常识是晦暗的,这就需要有人把它揭示出来,把处于黑暗中的常识搬移到大家都能看得见的地方,让它显豁起来,大声地喊出来,并传播开。


  18世纪下半叶,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这场斗争的肇端是受委屈的纳税人起而抗议:一个人拥有财产,未经自己自由意志同意即将其中一部分交给政府,就是冤屈。“无代表则不纳税”这个口号,整个意思就是,未经我允许,谁都不得拿走我任何东西。


  在最初,这并不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战争,当时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在由各种移民组成的最初十三州中,英国移民占四分之三,他们在血缘、情感上自视“美洲英国人”,缺乏独立意识。甚至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对战争的合法性感到犹豫。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首先喊出了美国独立的声音,《常识》,这本英文版只有50多页的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潘恩主张,人的某些根本权利先于政府而在,故政府不得侵犯。英国以火与剑将这块土地变成荒原,就是对所有人类的自然权利宣战。一个政府对其人民宣战,完全违反有关政府存在之基本目的的常识。该书成为北美人民的斗争纲领,其思想为随后的《独立宣言》所吸收。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年出生于英格兰,1774年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到达北美大陆,投身于北美的独立事业。作为一个英国人,潘恩完全超越“大英帝国情结”,视美国人民独立的“权利”高于他作为英国人和英国的共同“国族”利益,展示了他的“权利高于国家、是非大于族群”的人权观。


  《常识》讲的都是大白话,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批驳所有怀疑、反对北美独立的论调,指出大英帝国统治北美的丑陋与不义,坚决主张北美殖民地人民起来自己管理自己,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式生活。潘恩认为美国独立是天赋人权,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建议美国制定一部自己的宪法;他说,“从广义上来说,美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整个人类的奋斗目标。”


  潘恩告诉北美人民:美国从英国“独立”出来,是基于一种简单的事实和“常识”——北美人民没有必要继续接受君主政权统治,解决英美危机的最佳途径是美国独立。他说,美国独立是“迟早要发生的必然趋势”。他呼吁人们与英国决裂,拿起武器反抗,独立建国,把“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国家留给后代”。


  英国有家报纸评论道:“在一小时前还是一个坚决反对独立思想的人,读了潘恩的书之后,也瞬间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常识》所表达的清晰而坚定的立场,不仅强化了无数普通美国人走向独立的信念,连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也是被潘恩的《常识》说服和打动,而完全放弃了对英国的幻想。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们必须和英国政权一刀两断”。


  潘恩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受到历史久远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自由,比所谓的“民主与和平”更重要;政府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政府的意图和目的应该致力于公民的自由与安全……


  潘恩并没把独立看作终极价值,他说,“如果美国的独立不能伴随一场对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只是从英国独立出来,那就太渺小了。”他强调美国要通过“新宪章”,成为一个既无任何国王和世袭,也没有贵族和权贵,真正法治的平等社会。他响亮地喊出“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潘恩的《常识》作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之一,其意义在于破除迷障,直面真相,说出常识,不被“从来如此”所桎梏。潘恩所言说的常识令当时的美国人蓦然惊醒:啊,原来是这样的啊。《常识》不仅成为影响美国人的优秀读本,整个世界、整个的现代政治文明都从这本书里得到启蒙。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悉尼.胡克在为《常识》再版所写的序中指出:“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这场美国革命,并不是作为一个美国人,局限在为美国的利益,而是作为一个自由人,一个世界公民,他坚信,他为美国所做的努力,就在为英国、法国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争自由的努力。”


  所谓蒙昧时代,就是常识不彰的时代。而所谓启蒙,就是把那些大家还不知道的道理,那些还没有成为常识的道理,变成大家都接受、认同和遵奉的常识。


  常识犹如一把把待燃的火炬,而启蒙就是把它们一一点亮,照彻人心中的黑暗。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给博友们的新年祝福是:但愿新的一年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常识回归!


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