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体足球尴尬图片:《这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42:0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

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

难点:诗句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列,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今天我们来学习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从中同学们也许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所受的一些遭遇。

二、作者简介

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 所工作。1973年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三、生字识记

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

2、急速。如:暴风骤雨。

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

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

3、装饰。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四、词语识记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五、诗歌赏析

问题讨论:

1、诗中第一节有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明确: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明确: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明确: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明确:“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明确: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明确:1968年,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教育的事。

8、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既有失落和迷惘,又有对亲人的依恋。

六、诗歌的结构:

(一)全诗共七节,内容如下:

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

2、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

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6、7、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

(二)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节:开门见山,写告别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失落感受。

第三部分: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留恋之情。

七、精彩片段赏析

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 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 心上了。

结尾: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八、主题

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