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系统时u盘突然损坏:相知何须曾相识 - 平湖墨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1:24

相知何须曾相识

心迹散文 2009-08-13 09:27:49 阅读1242 评论199   字号: 订阅

                                                                        袁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个无需掩饰的空间里,我结识了许多真诚的朋友,“平湖墨客”就是其中的一位。

与“平湖墨客”相交,大概还是不久前的事情,由于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上网,因此我们交流不多,偶尔浏览他的博客,才知道他是一位纵横于文字间的同好,也知道了他的真名——颜建国。

网间多英才,颜建国便是其中之一,打开博客,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笔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再就是他热诚的生活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特别感动于他执着地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所做的贡献,从他的博文中欣喜地读到,一个由他组织的以表现当代农村“村娃村妞”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书画家的积极响应!

今天,颜建国的热情再一次让我动容。当我打开网易博客时,在留言栏中“袁老师,试着为您写一小文《心远与画格》,在我的日志上,请您教正。”的留言跃入眼帘。虽然以前也常有网友写一些关于我的评论文章,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读到各种评论,但今天我还是很感动于萍水相交的“平湖墨客” 给我送来关于我的笔墨画语。

评论总是选取被评者的一两件事,几个角度,或者以人说事,或者评书论画,往往从正面品评,“好话”说尽。读了“墨客”兄的《心远与画格》后,只觉得他将我说得“太好了”。其实,我的文只是随心的感悟,画也只是补文之不足,聊表心境而已。文不成体系,片言只语,哪里达到“文笔畅达,思虑博深”的程度。画不够恢宏,岂敢占上“超凡脱俗”的仙气!倒是那种“心远地自偏”的生活态度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心境,经“墨客”兄妙笔的点化而真切地呈现在文字间。

说文,自不敢多言,“墨客”兄是文章魁首,话画,虽有心得,也只是个人感受,唯有实践,方能实现文章理想。惭愧的是,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舌耕,其余时间还有诗文翰墨各半。无论时间多寡,固守笔墨间的一方宁静和释然是我最大的享受。无求于画事以外的争名夺利,无意与道德文章中的相轻抵牾,在绘画上我一直在否定自己,纵观近十年的实践,在表现的形式和语言上,几乎是每两年一个样,“墨客”兄在文章中所附两幅拙作恰好是恬淡时期的作品。其实,无论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我所追求的还是诗意化的意境和幽静的气氛,也许,流淌于血液中淡淡的古典诗情和浓浓的文人情怀依旧不变。

相交容易相知难,古人一曲高山流水,谱写了一首现代的知音曲,相交既晚又何妨,相知已见文字间。“墨客”兄的“好话”言过其实,但是“丑话”却情真意切。工作二十余载,唯有舌耕与笔耕,余事概不理会。虽然在讲究“名分”的国度里,全国美协会员是画者的金字招牌,但我就固执地不相信这个招牌的含金量,依然固我地沉睡于三十年前已经具有的省美协会员的资格名谱中,并且大言不惭地公布于众。艺术是一种心境,没有超脱的淡定和释然的气度何以表现真性情?不入空门,焉得佛道,不登太行,何揽皓月?“墨客”兄居空渊而解松风,临碧水而知鱼乐,一语切中要害,只有超然的慧悟,才能真切地发我肺腑之言。

感谢“墨客”兄对拙作所做的点评!相知何须曾相识!

 

袁牧写意作品

袁牧工笔作品

(袁牧,1961年生于江苏泰州市,八十年代初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学习中国画,后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毕业并分配苏州丝绸工学院任教,为加拿大“晚晴诗社”顾问、苏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春风有约》书后

 

 

                           子张

                   (2008-09-26  )(引用旧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颜建国从泰安师专毕业后就回到东平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一晃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建国一直保持着对文学写作的热情,先后出版了《家乡的石板坡》、《家事》两个作品集。而两次出书,我都能先睹为快,并且有机会谈谈自己的意见,亦是人生快事。  

   现在,我看到了它的第三部作品集《春风有约》,一部满含真挚、朴素之情,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集。也许是因为身在他乡的缘故吧,这一次我对建国散文中有关东平地方风物的篇章兴趣大增,他们似乎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想念家乡的情绪。那么,就从这个角度说几句话吧!  

    首先,颜建国是地道的东平人,他真的可谓生于斯,长与斯。他对东平的感情和了解肯定远远超过我。对这一点他的散文作了做好的说明。建国的散文当然不止于写东平。论人物,他写的好几位和东平没有多少关系的艺术家;论山水风物,他也有若干记录五夷、厦门、长沙的篇什。但如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看起,《家乡的石板坡》、《家事》到这部《春风有约》,写得最多的恐怕还是东平。也许他还没有真正进入一种完全自觉的状态,但是出于对故乡的潜意识的依恋,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写了那么多有关东平的文章。在这部新的散文集里,颜建国的东平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展示。这里有两个相互关联的重心:一个是叙述他心目中的故交亲朋,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同学、乡邻在淳朴的乡村生活里普遍拥有的醇厚性情和各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也许我么会觉得这里似乎并没有与莱芜、新泰、肥城、宁阳、泰安非常不同的人伦风俗,缺乏特异的有水土造成的性格差异,因此作者还需要努力体会这种差异,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建国带着感情的叙述中阿感觉到他们作为 “东平人”的一般特性第二个重心是通过《悠悠九女泉》、《小城风景线》、《佛山之阴有好泉》、《夏游蚕尾山》、《山影》、《两座城与两条河》、《探访一颗老树》这一组内容相对集中的散文记录东平的地方风土。 “ 一方水土一方人 ” ,这句俗语包含着对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关系的朴素认识,由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心理动力,比如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或者 “观其人想见其邦土” 等等。同样是汶水流域,但其上中游的莱芜、新泰甚至泰安多为丘陵山区,又地处古代齐鲁边界地带,其方言固然各异,就是民性、风俗恐怕也和下游一带多平畴、多水泽的东平、肥城、宁阳有所不同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颜建国的散文有了他自己的价值。沿着这个方向 “东平”的文化内涵还应该有更深厚、更广泛、更个性化的文学表现。   

     把汶水流域作为一个文化整体精心文学性的描述,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是限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变成现实。在 20 世纪的这块土地上,已经诞生过为数不少的杰出人物,这其中既有政治革命的先行者,也有走在时代前列的文化前辈,就文学家而言,能够从 20 世纪文学史中找的名字就有燕遇明、吴伯箫、吕剑、孙静轩,他们的诗文自然也有亲切的乡土背景,他们本人也无一不对故乡怀有浓厚的乡情,但从整个文水流域着眼、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更加自觉的写作似乎并没有展开。提到这一点,我会想到老舍笔下的北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李广田笔下的邹平乡村。在世界范围内,以描写、表现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乡民心理而成为大师的作家更是数不胜数。  

      在泰山脚下,活跃着不少有才华、有实力、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宗良煜、石锡波、王兆新、崔兮明、邓东的小说,毕玉堂、蔺时工、桑新华、郭云策的散文,王兆新的诗,卓忠信的剧本早有影响,近年又有杨岩峰、张东辉、寇延丁这些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如果再加上袁爱国、周郢等几位年轻学者在学术上的支持,写出几部富有汶水流域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巨著应当可以期待。  

     颜建国是他们中的一位,也是一位执着的探求者。

    愿建国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新作。

    (子张,原名张欣,作家,评论家,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