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除甲醛施工流程:刘长乐 包容的智慧(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8:53:51

 

刘长乐 包容的智慧(26)

 

http://book.qq.com/s/book/0/12/12783/26.shtml

 

  精神总是能历久弥新。"六和敬"对今人也定有参照启示。它是团队柔性管理的一个境界。现代西方管理学现在也讲到"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思想的根应在东方,它和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如出一辙,和古老的佛教教义也是息息相关。

 

我认为东西方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思维是一分为二,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对或错;东方是二分为三的,它会寻求一个中间路线,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说也难以分清是非。

 

其次是目的上有差异。西方的管理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东方管理是要化解问题。化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会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出来另外一个问题,问题越解决越多。而化解问题,有些类似中医治病。

 

  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企业性格也大相径庭,而成功的企业都有相通之处,即大多可归结到"人"上,"人"又可归结到"心"上。

 

  很多企业家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一方面热心于公益事业,有文化取向,但同时又要追求企业盈利,维持良性循环,所以还要有非常强的企图心,这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过从佛学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各种事物。那么怎么才能将平常心和企图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平衡呢?

 

  现在企业竞争是很激烈的,各种类型的企业之间都有明确的竞争目标。在这种环境下,怎样做到双赢呢?比如说现在常常提到的"迎合",既要"合",又通过"迎"来"合"。还有就是"竞和",在竞争中做到和谐。

 

  从西方管理学角度来说,包容和管理原本是对立的,但是在大师的管理学实践中,包容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管人先得管心,管别人的心得先管好自己的心。

 

  中国社会在对佛教的复兴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一直以来,佛教在我们心目中都是一个富有爱心、善良的宗教。如果不给一个空间,一个确定的地位,当信仰危机出现的时候,邪教就会乘虚而入,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尼赫鲁把佛陀的人格看做印度人民崇高精神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他担任印度总理后,强调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和包容哲学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从阿育王、甘地和其他思想家与政治家那里,所继承下来的'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非暴力、宽容、共存的哲学,是解决我们现时代各种问题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1954年6月,尼赫鲁与周恩来签订了中印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联合声明中,尼赫鲁就借用了佛教术语"潘查希拉"(Panchasila,即"五戒")一词来表述这"五项原则",他说:"印度是佛教的祖国,向世界宣扬佛陀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