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时做衣柜到顶好吗:转:禅宗故事:黄鹤楼前鹦鹉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8:23

事情发生在唐末五代,现今湖北武汉三镇地带,有名的黄鹤楼就在这里,风景很美,唐代名诗人崔颢有诗为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时有个禅师,自己认为已经大彻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经到了家的大居士那里去化缘,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大居士接待这位禅师,知道他来化缘,就说:“好啊,大和尚.我问你.答得出来一切供养,答不出来,免谈。”和尚说好,你问吧。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一个古老的铜镜,脏兮兮的,生满铜锈,没有擦干净前怎样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过油漆一样,黑乌乌的一片。居士又问:“古镜既磨后如何?”假使好好磨擦干净了后怎样?和尚答:“照天照地。”这不可好,大居士说:“不行,对不起,请出去,不供养你。”

 

没有错啊!依教理讲,那禅师这样回答,一点都没有错。古镜未磨,此心还没得定发慧,没悟以前,黑如漆,哪里有错?古镜既磨后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识所讲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吗?但是宗门祖师禅与如来禅不同。你们如果去化缘,遇到同样的情况,给人扫地出门,你服不服气啊?不服气。这和尚当然不服气,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潜修,三年以后,再回来化缘。大居士看到他又来了,好啊,请坐,我问你,还是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答:“此去汉阳不远。”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嘿!请接受供养。

 

这是什么道理?三年的历练毕竟没有白费。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辈玩口头禅的阶段,真也到了相当程度,也有相当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见五蕴皆空,便算了道吗?不对的,我们这位大维摩居士说不对就不对,你有什么办法 .

 

前面说的是晓舜的故事:为什么第一次被拒之哪?晓舜闻题,以镜而谈镜,并且谈的还只是镜子的功能。退一步说,晓舜谈镜子之性显示的本质之体,还不致于大错,但他偏偏只讲了镜子之性的功能:没有磨时功能不能显现,如同黑漆一样:镜子一磨之后,其功能显现,就可以照天照地了。无疑,这是错的一个方面。

    磨镜指的是修行中的行为,修行的人与不修行的人,从修行的功效上来说其结果一旦反映在境界上,应该有的差别同是修行的人就能够辨别出来。虽说人本质的心性原来本具有的无情和空寂无有差别,但修行不修行肯定有境界上的不同。因为不修行而产生的烦恼就会让其显露出漆黑一团的恶情,因为修行而产生(显现出)的空寂就会让其显露出光明磊落的善意。这正如平常人们所说:“修行就是修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可是晓舜却执著于镜性的功能,同时也执著于镜性自身显现出来的黑暗、光明等种种色相,而忽略了修行心性的境界。理所当然,最终就只有遭遇到刘居士的白眼了。无疑,这是错的另一个方面。

    那么,聪明的晓舜凭借什么能够自以为是呢?原因就在于他执著了“古镜”的自性与佛性。

    再就是晓聪提起的“汉阳”、“黄鹤楼”、“鹦鹉洲”,而且将这三者相提并论。人们自然都会想起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千古绝唱,七律、“黄鹤楼”。为了便于分析晓聪的禅语,兹录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律诗文字简朴,寓意切景出神入化,不知道招惹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评头论足。见仁见智,均与这段公案无关。然而晓聪看中的却是这黄鹤楼的气象和气势,另外看中的就是黄鹤楼的“空”。因为这黄鹤楼,相传是费文伟得道成仙骑鹤而去的地方,并由此而得名。仙人长年不返,偶尔返之也是歇脚即走,所以然人去楼“空”。又因黄鹤楼高高地耸入云霄,白云绕绕而楼显更“空”。所以,黄鹤楼在晓聪的心目中只是个“空”楼,旨在突然一个“空”字。而“汉阳不远”非指汉阳,实指“汉阳树”。晓聪以“汉阳树”来喻“空”心的“菩提树”,这又是突出的一个“空”字。

晓聪在心和心性的洁净和空寂上来做文章,他的回答当然错不了。况且他还另外强调了一个“不远”,意思是说只要修行能付诸于实际行动生活中,那么他的心性就离空寂的境界已经不远了。晓聪因为能掌握着心性空寂的本质来参对,所以他就觉得非常自信。

晓舜:字老夫,俗姓胡,宜春人。关于他的生平,{禅林宝训}{罗湖野录}都有记载。皇佑年间住栖贤寺,同归宗宝和尚、圆通讷和尚齐名。这刚公案是他还没有正式出道时的事情,经过晓聪的点拨,使他悟出了佛法的真谛。以至于后来闻名于僧俗二界,最后还俗为官…

 

这则公案告诉后人:学佛学禅,悟心悟性,要懂得不拘一法一格的形式:如同赶车一样要懂得是赶牛或是赶车的道理,学佛学禅都要找到切入点才能有所成就:不能执著于任何形式,一切以净心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开悟知见的感觉,以此来达到求净、求真、去妄的境界“古镜”喻心性,心性原本空寂,它本身不存在任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