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用英文怎么写:师研吕公洞 宾,传承生命自我管理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0:08
师研吕公洞宾

  传承生命自我管理艺术

  姚呈虹

  吕公洞宾在道教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毋庸制疑的,他是我国道教史上很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民间传统说中八仙的核心人物,民间尊称其“仙公”、“吕祖”、“吕仙祖”等,历代皇帝还对其封了号:宋太祖封为“妙道真人”;元世祖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封为“纯阳演化孚佑帝君”等,可以想见他对宋代及后世影响是何其深远。

  吾供职河东三十余载,边执教边学中医药学、养生学,近十余年钻研道家药膳,并于1997年组建“永乐食疗养生研究所”,食研所命名为“永乐”,内涵有二:一是研究道家药膳,永乐宫是为纪念养生学家、医学家、道教代表人物吕洞宾而修建的;二是探讨食疗养生,人们吃出了健康,吃出了美丽,吃出长寿,永远快乐。

  近年来,河东地区的医学科研工作较为活跃,永乐食疗所和省内外以及台港学界及相关科研单位和国内学术单位联合,在科研与学术传承、弘扬道教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尽了菲薄之力。

  (一)

  迄今为止,道教文化仍以三种形式保留延续:文学乃为一,即经书、碑刻、书法、诗文等;物化乃为二,即洞天福地,宫观庙祠等;制度行为乃为三,即目前仍在道教界的组织、戒律、斋醮、科仪、养生方术中体现着。我们今天召开吕洞宾研讨会,学者专家云集,仁者是仁,智者是智,我觉得道家的养生,吕洞宾的养生文化是值得汲取、弘扬的。

  道家的养生秘诀中,诸如“大德必得其寿”,孔子《中庸》中提出。其理在于,讲德重仁,不谋私利,利于心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省嗜欲”。即节制欲望。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淮南子·精神训》曰:“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气血所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其所以修得生也”。故必获高寿。道家养生秘诀中,“四少”、“五难”、“五宜”、“十魔军”、“十二多”、“十二少”、“十三场”、“二十八禁忌”等皆为养生要论;“百药律”为道家戒律;“六物汤”是道家的养生方法。皆精湛深邃,简便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方得收益。

  道教从东汉初创,到唐代大体形成格局,宋元是道教的鼎战时期,道教代表人物钟离权、吕洞宾创立钟吕金丹道,提倡性命双修。五重阳在金丹道的基础上创立了全真教,在形式上仍是性命双修,以修性为主,但在理论上综合儒、释、道三家精华,提倡“三教合一”,这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思想基础。事实上,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儒、释、道三家便消长隆替、连横合纵、迎框排击、化分化合,演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儒家执统,释道在野罢了。到隋唐,又有大儒王通主张“三教合一”,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李唐之世,国家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述论于朝廷,供皇帝决策国务大事之参考。王重阳道教这个传承人物,虽修道时间不长,但“三教合一”的主张深得人心,为后来道教兴盛铺垫了道路。

  (二)

  历史走到今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这个时代激动人心的旗帜。当这个历程经历了几个世纪以后,人类的眼界在宏观上已扩大到亿万星系,在微观上已深入到基本粒子,人类的足迹已经印到了邻近星球上。然而就在人类为这一切辉煌成就欢呼雀跃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清醒地感到,近代科技文明同时亦给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近代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地植被的破坏,农药化肥的毒副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一切激素的应用,添加剂的加入如此等等,使大自然和人类越来越不和谐。人类突然醒悟到了长期以来对主体奥秘探索的缺憾!

  于是乎,生命科学勃然而兴了。

  于是乎,生命自我管理艺术,即传统的养生、养生学勃然而兴了。

  于是乎,《老子》热、《周易》热、《道藏》热勃然而兴了。

  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大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养生、养生学方面无穷无尽的财富。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朝朝代代都有许许多多专门从事养生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而且几乎所有卓越的思想家也都为丰富它、发展它而作出过贡献。因此,有资料显示:除了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养生学专著之外,象道家的《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儒家的《周易》、《论语》、《孟子》,宋明时代的理学、心学,无一不从自我心身立论。中国古代的医学,从它最权威的经典《皇帝内经》开始,直到清代,几乎没有一人一书离开过摄养而谈治疗。中国古代宗教,应当说,它的本质内容就在于养生,它的社会贡献亦在于养生。道教一部正宗《道藏》5485卷,和佛教历代高僧的经论,其中大量的是有关心性修养和气功方术方面的论述。据说,道家的养生方法3600门,每门一万法;佛家有84000道法。都是为得修炼成仙,实质上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延年益寿的。

  (三)

  继承、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知识,做好人生自我管理艺术,就是首先弄清它的精要思想和突出特点:

  1、注重整体性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了医药,孕育了养生学,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中医药养生的基本思想——整体论。中药养生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体各个部分是共同合作的,构成一个整体。中医吸收了古代的阴阳五行概念,加以充实、改造,树立了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周易》对中医影响深远。中医以变化的观点审视人体生命现象,因而中医关注人体状态变化,并以维护人体健康状态的稳定为医疗首要任务。中医的养生理论非常丰富,首先是精神上心平气和,此外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累三条。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医养生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小病及时治,以免演变成大病。中医养生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不仅充饥,而且有自身的药性,可以疗疾。

  正如葛洪形象的比拟:“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抱扑子此论,即人体的整体观,乃是中国养生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支柱。

  2、注重心性双养

  《孟子·尽心下》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中国养生学认为,在人生这个天地中,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节情志,陶冶情操。

  在心性修养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不断地要求改善自身,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条件、社会地位、影响,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不过,达到目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人们在这中间常常会迷失。欲望过多,追求太甚,七情煎迫,六欲交缠,只有使人心气不顺,机体不和。小则有损健康,大则招致灾祸。所以,中国古代的养生专家们告诫我们一定要区分内外。所谓内,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谓外,即名利等一切身外之物。正象现在有种说法:现在拼命去赚钱,将来用钱买健康。相比之下,看看吕洞宾的三剑:“世多称吾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也。’”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只是用来养护身体和生命的;千万不可为了追求外物,反使身体和生命受到了损害。有追求而不贪婪,能进取而不自伤,因时势之宜,顺自然之性,经常保持养心安气畅,体泰神清的状态,自然会身体康强,青春常葆。

  3、注重天人和谐

  人体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在天地人动态平衡的格局中。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就是这样依靠着天地四时提供各种物质的滋养,而生长。因此,中国祖先就提出了“天人相通”的卓越见解。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阴晴寒暑,土质水质、生活环境等等都对人体的腠理开合,气血趋向,阴阳消长、脉象沉浮、情志舒郁、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功能等方面,发生或隐或显、或宏或微的影响。这些方面,中国养生学在它几千年的研讨、积累了其及丰富、宝贵的知识经验。中国古代的《皇帝内经》就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目标。只要我们重视天人关系,探明天人相通相应的规律,就可以使自然的变化掌握在我们手中。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能动地改造自然,以适应人体的需要,避开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因素。人常说“适应是金”嘛。

  4、强调摄养生活化、平民化

  “道不远人”,这是中国养生学重点强调的。有心处处皆养生,只要在饮食、起居、行住坐臣人之间时时注意调养,就是受益无穷。只要有心,处处可安排养生的主题:床头八段锦,抽空勤梳发,鼓漱咽律 、种花养宠,将工作、办事整个可作为一种娱乐养生。养生勿速成,坚持是真经。

  古人云:“动之所交,存亡之会”,历代养生学家都提醒我们要“慎微”,更强调大道自然。大道以自然为宗,以无心为心。这些突出的特征,我们需一一融合贯通,永铭在心。

  (四)

  中国养生学是世界上罕有其匹的文化瑰宝。它联系着哲学、文学、史学、医学、宗教、艺术等许多相关的学科。我们今天召开吕洞宾研讨会,那就要传承吕洞宾及道家的精华,特别是医学养生的精华。本人也确注意实践。更重要的是本人亲睹周围同事、乡亲“或罹膏盲之患,或作英年鹤飞之客”,“有为事业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者;有不堪生活重负,忧心于内者;亦有孜汲于荣势,仕道中挫,郁郁不伸者;犹有性素暴烈,时时动怒,风木常戕者……诸般不一,然皆非泰山府君,则地下修文。”

  人生至贵,不期来世,事业固重,性命更宝。养生之道,可健体,可美身,可悦容,可延寿。历代养生家,常有自幼体弱多病,而后研习延年之术,终获高寿者,如明之高濂、清之曹庭栋等 流。吾亦素禀不足之人。发育之秋,几经自然灾害,家境贫苦,营养不济,故成长难状。后整日作工,不甘落伍,劳碌倍加,身体虚弱,然须臾寸闲之间,却能留心古训,不戕身体,忙中亦有心法也。

  多年来,我们亦为传承中国的养生学做了一定工作。1998年,国家卫生部中华医魂活动办公室邀请参加德国远程医疗学术交流会,交流论文《道家药膳源流与特点初探》;2000年赴台参加食品科技研讨会,演讲《中国药膳的现状及发展前景》;1999年与刘正才先生共同挖掘整理《道家针灸》、《道家医方》和《道家药膳》,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几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永乐食疗养生研究所组织编著的药膳食疗图书40余部;创办《食疗养生》期刊,内部试刊6期,现正申报公开发行刊号。

  在实践中,吾着重探讨实践了三方面的养生:娱乐养生、食疗养生和信息养生。

  娱乐养生。娱乐养生是养生之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通的行为导致良好情绪,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自我保健艺术。这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至关重要的是一定要用指导思想中的智慧导引。才是高雅娱乐,它不仅有情绪调节的作用,而且还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想情操。而粗俗娱乐中缺少智慧的成份,它只有单纯的情绪调节或寻欢作乐之类的作用。有时还难免显得有些庸俗不堪。比如我与同仁们把整个工作作为娱乐养生,有生就是有幸,活着就要乐着,快乐人生,快乐每一天,乐趣就在过程中,幸福就在追求中。最近学校改革,让大家都要提高认识,“适应是金”,面对现实,正确对待一切,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大脑,说大脑健康,人体就健康,大脑出问题,人体就衰老。

  科学证明:人们在情绪好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好激素即“脑内吗啡”,它可以保持脑细胞的年轻活力,它不仅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还具有防止或减缓人体衰老。提高自然治愈能力、防病治病、健身美容等作用。与“脑内吗啡”相反,人在生气发怒或紧张的时候,大脑就分泌出一种坏激素,叫做“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物质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的蛇毒。如经常生气动怒,精神总是处于紧张激烈状态的话,这种剧毒的激素就能导致疾病,加速人体衰老甚至早逝。让好心情伴随我们一生,达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但是也不难,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了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遇到情绪低落,脑内将要产生出“去甲肾上腺素”,我们要积极思维,采取各种娱乐手段。诸如:音乐养生、文艺养生、书画养生、写作养生、旅游养生、事业养生、集藏养生、聊天养生、天伦养生、弃棋养生、垂钓、狩猎养生、体育养生、交流养生、通信养生等等,很快让脑内产生好激素——脑内吗啡,使我们常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以愉快的心情,快乐地去学习、工作,高兴地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现代人的生活旋律太快,比如年轻人脱发,我分析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肾阴虚;二是经常工作、玩乐过度;三是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四是血热。有专家说:我们不能象心脏一样工作,象蜜蜂一样生活。列宁也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我们要用人类的智慧滋润我们的娱乐活动,寓智慧于娱乐中,从而赋于娱乐具有提高人类智慧的神圣使命,让人类都智乐无穷。

  食疗养生。亦是养生的一个系统工程,我曾总结了八大平衡,即心理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虚实平衡、寒热平衡、标本平衡、酸碱平衡和动静平衡。心理平衡是挂帅的首要的,营养平衡是物质基础,动养阳,静养阴,动静必须交替相对平衡,剩余其他,即是人体的寒热虚实酸碱平衡了,古人云:“药食同源”,只要将食物、饮品的寒、热、温、平以及配伍禁忌弄清楚了,七大营养素大体平衡好了,人体健康没问题。所以食疗养生的目标就是“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长寿”。食疗养生大众都注意到了,那就是不要医院的工程,不求大夫的工程,我曾试图开创一个食疗词派,戏玩地填过几首,比如《浪淘沙·梨》:“性味且甘寒,清心降火,生津润燥亦排毒。甜甜蜜蜜赛神仙,飘逸昊路。一九一个梨,调养疗疾,功有世传胡不服、我生认准香酥梨,不求大夫。”后两名虽是白描,从食疗事业这个角度来讲,是我的得意之句。

  有学者予言:21世纪是中国药膳的世纪,中国食疗养生的世界,机遇到了,人们从温饱型迈向了小康型生活,关注吃,关注吃得科学,吃得合理。所以,“营养师”这个职业将是很吃香的岗位。

  食疗养生,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两千多年前祖先就提出“上工治未病”,即是预防医学范畴,可食疗师也将是很红火的职业。吾对食疗养生很执着,很入迷,是有原因的。我是个拿来主义者,同时还是个实践主义者。1995年我患了冠心病,我深知就是吃出来的毛病,没有吃一片西药,恁是吃饭和服一些中药疗好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铬元素参与人体脂肪、蛋固醇和糖类代谢,但它有个特点即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所有食物只有麦麸皮含铬最高,我们可是越吃越精细,不见麸皮的面,所以我们产麦区人民严重缺铬,我认准这个理儿,抓住主要矛盾,也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狠狠补铬,我也曾写过一篇体会《我是怎样吃掉冠顶的》,还试填了一首《满庭芳》:

  数一十年,畅游食海,程程踏浪竞帆。

  同仁惊怪,刮目争相看。

  吾自舒坦异趣,更坚定,食疗不凡。

  真有幸,吃掉“冠顶”,得来身强健!

  妙哉!书新篇。

  大肉洋葱,概不狂言。

  信步杏林间,笑傲圣仙。

  黄土塬头高处,极望去,众生喜颜。

  天天餐,吃杂饮全,康寿胜松杉!

  信息养生。有学者提及这种概念,我意将它从其他娱乐养生中提取出来,故称信息养生。人们在过春节时,见面拜年送吉祥,道声过年好,问声恭喜发财,谁听了总觉得心情很愉悦,有快感。《黄庭经》被历代奉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它的开篇就有这样一首诗:“咏之万遍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不言而喻,只要咏诵《黄庭经》一万遍,千灾会消,百病皆愈,寿域不老。纵然遇到凶残的虎狼,也不会受其伤害。虽然词有夸大,但似觉不无道理。文字是一种信息。是信息就会反应到人的中枢神经,全身得到反响。大家记得古代有个“望梅止渴”的故事,不仅曹操的兵卒听说前方有片梅林止住了干渴,就连我们读书时读到这里也是满咀口水。我们就是要利用巴甫洛夫这个条件反射来进行信息养生。试想我们读书时的情绪是否跟着书中的内容走?或喜或忧,时哭时笑,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压抑,有时愤慨,有时拍案而起,这是常有的事。那么常读些养生的书,常使自己的身心陶融在舒泰、平和、清雅、愉悦的文字之中,接受的是一系列美好信息的刺激,怎么能不增进健康呢?我们要时时处处传递好的信息,也要时时处处接收好的信息,比如早晨起来,首先默念两句话:我很好,我很健康。我在做保健时,干梳头吧,边梳边想着头发乌黑发亮;揉腹揉胸时要想到全身很舒服、很康健,便会激活T淋巴细胞,提高免疫功力,如此等等。

  所以中国养生学还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不仅重视术,重视方法,而且尤为重道,重修养。读养生的书,不仅可以从中懂得一些养生知识,掌握一些动作的规程,也不仅从中获得一些奇方秘术,更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过程。得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好好读养生书吧,它会带你畅游欢乐的海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养生信息的集散地,在这里手机短信就是很好的载体,天天发,天天收,整个形成一个养生信息网,比如今年的春节我给全国朋友发了一条信息是:“一口顺气,二目双喜,三餐食乐,四肢抱福,五脏钢铸,六腑铁打,七情怡然,八面逢缘,九百长寿,十展鸿图。”那我们每一个人就会喜气融融,健健康康,福祉无疆,其乐无穷!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转载










花儿愿为一只蝶,碟儿愿为一朵花。
大树紧紧地抓住土地,像人类紧紧地抓住爱情。
地球是滚动的轮子,太阳是年轮的轴。
风说:虽然我没有颜色,但我很自由。